如何调整货币系列
❶ 如何在word中设置表格中的数据为货币格式
工具:word软件
1、首先使用Excel打开实现准备好的工作表,打开设置货币格式的单元格,选择开始选项卡中的“数字”选项。
❷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及其如何运用
中央银行通常采用三种主要的政策工具来达到自己的调控目的,这三种政策工具分别是: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活动,法定准备金率要求所有存款机构都要把存钱的一个最低百分比作为准备金,这个最低百分比就称为准备金率,贴现率是中央银行随时准备把准备金贷放给商业银行时的利率,公开市场活动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有价债券--国库券和债券,当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活动时,它是与银行或公司进行交易,但不与政府进行交易,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制定名义利率目标和控制货币供给来实施货币政策,在过去的近20年里,许多中央银行已经从货币供给操作程序转向利率操作程序,
法定准备金率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银行必须持有更多的准备金,为增加自己的准备金,银行必须减少自己的借款,这样就减少货币量,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银行可以少持有准备金,为减少准备金,银行增加自己的借款,这就增加货币量,
当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时,银行必须为他们从中央银行借贷的准备金支付更高的价格,面对较高的准备金成本,银行就努力持有较少的准备金,但在法定准备金率既定时,银行为减少自己所借的准备金,就必须减少借款,因此,货币量就减少,当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时,银行向中央银行借贷准备金时就支付较低的价格,面对较低的准备金成本,银行愿意借贷更多的准备金,并增加自己的借款,这样货币量就增加,
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活动中购买有价证券时,银行的准备金增加,银行增加自己的借款,而且货币量随之增加,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活动中出售有价证券时,银行的准备金减少,银行减少自己的借款,而且货币量随之减少,公开市场活动比其他两种手段使用得更加频繁,并且操作最复杂,
公开市场操作
从国际上的惯例来说,大部分国家喜欢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因为这是市场手段,不会产生经济动荡,但对于我国来说,公开市场操作(虽然近期不断调高央票率)的规模还是比较少,这主要还是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央票或者国债的二级市场不够完善。
我国最喜欢的工具是调整准备金,但其实调整准备金在我国的作用也没有国外那么有效,这主要还是我国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过高,调高准备金,对商业银行影响不是很大,这也是07年不断上调准备金却无法抑制房地产价格的原因。
如果最近的一系列货币收紧措施还是无法抑制过快通胀的话,央行接下来应该会提高基准利率的方法
❸ 货币政策的类型有哪几种
1、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降低利率,然后用来扩大信贷支出的规模和增加货币供应量,以便刺激投资和消费。
2、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然后来减少信贷支出的规模和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投资和消费。
3、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措施方面,衫饥需要保证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的稳定。
拓展资料
什么是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也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实现其具体经济目标,并对货币供应和信贷政策、政策和措施进行各种控制和监管。货币政策的本质是,一个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在货币供应方面采取不同的“紧缩”、“宽松”或“适度”的政策趋势。
2.使用各种工具调整货币供应量来调整市场利率,通过改变市场利率影响私人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影响各种政策和措施的宏观经济运作。货币政策调整总需求的四种工具是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政策或迅返以及基准利率。
3.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昌祥控制货币供应的方式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和最具争议的领域之一。
4.由政府支出和税收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工作和储蓄激励来影响长期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这会影响货币供应。通过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应,影响经济中的利率和信贷供应程度,间接影响总需求,以实现总需求和总供应趋于一系列措施的理想平衡。
5.货币政策调整的目标是货币供应,即整个社会的总购买力,以个人、企业和机构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形式体现。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价格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它一直是央行关注和调整的重要目标。
❹ 根据我国目前主要的经济形势,中央银行应该采用哪些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
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存款准备制度,再贴政策,公开市场业务。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为普通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央行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和紧缩产生全面或一般影响的手段,这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它们主要在总量上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商业银行面临资金不足时,可以用手中的票据向央行再贴现,实际上是向央行申请的一种再贷款。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支付的利息比率称为再贴现率。
也就是说,央行通过货币工具政策的操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指标。
❺ 货币政策的内容包括什么如何运用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是当代各国政府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之一.
1、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
2、狭义的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
3、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1)控制货币发行。
(2)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3)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4)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5)调整再贴现率。
(6)选择性信用管制。
(7)直接信用管制。
4、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稳定物价
(2)充分就业
(3) 经济增长
(4) 平衡收支
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具体工具包括以下五项:
1、公开市场业务,
2、存款准备金,
3、中央银行贷款,
4、利率政策
5、汇率政策。
❻ 如何调节国际收支顺差
当国际收支顺差时,应怎样用货币政策调节,用三个货币工具分别说明
货币工具有税率、利率、货币流通量等。当一个顺差时,说明该国出口大于进口则该国外汇增加,使得本国货币升值。另外,外汇增加 ,也就使得该国国内的货币流通量增加,于是发生通货膨胀。因此,如果顺差比较严重,国际收支的自我调节就起不了什么作用,需要政策的调节。
在政策调节中,货币政策采用得比较频繁。
1、贴现调节:即利用再贴现率,藉以影响金融市场利息率,这样,当顺差的时候,可以降低再贴现率,使得金融市场利息率下降,这样要投资的资本就会增加流出,这样,国内的资本就会相对减少,另外也影响了国内的投资(投资少了使得生产少了,生产少了,能出口的东西少了,那么减少了出口,这样顺差降低,从而使收支趋于平衡)、消费需求和贸易收支,从而影响国际收支,使其趋于平斗轿衡。
2、改变存款准备金率。在顺差的情况下,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样使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用以贷款的资金规模减少,因而市场上的货币量会相对减少,另外可用以空芦肆贷款拿去投资的钱也就少了,钱少了,投资成本增加,那么投资业就相对减少,于是就和上面的规律是一样的。
3、另外就是汇率政策。本来一国货币的汇率应该是由市场来决定了,但是像我国这样外汇储备的超级第一大国,完全可以通过自我售出外汇来调节自己的外汇汇率,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外汇汇率来影响进出口,从而达到国家收支平衡。顺差的时候,可以提高本国货币对外汇率,这样出口就会相对减少,进口会相对增多(因为该国货币汇率升高,对外国来说你的货币就相对以前要值钱了,那么就想把东西卖到该国的人会增加,于是进口增加),这样国际收支就能相对趋于平衡。但是汇率的浮动,也是会影响到一国国内的货币流通及投资消费等。
不过要说明的是,通过调整财政货币政策来实现国际收支的平很,必然以牺牲国内经济目标为代价,这从前面的分析就很容易看出。
发生国际收支顺差为什么要进行调节
因为一是国际收支顺差使得国家有充足的外汇干预外汇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二是国家有充足的外汇调节国际收支,执行主动的对外经贸政策。三是国际收支顺差增强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由于我国各级地方 *** 都努力地招商引资,因此,我国资本流动性实际上比较大。在资本流动性实际比较高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加强了积极财政政策 *** 总需求的效应,促进了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四是国 际收支顺差有利于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什么国际收支顺差使用扩张的政策
因为一是国际收支顺差使得国家有充足的外汇干预外汇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二是国家有充足的外汇调节国际收支,执行主动的对外经贸政策。三是国际收支顺差增强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由于我国各级地方 *** 都努力地招商引资,因此,我国资本流动性实际上比较大。在资本流动性实际比较高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加强了积极财政政策 *** 总需求的效应,促进了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四是国 际收支顺差有利于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国际收支顺差时 汇率会怎样 为什么
国际收支顺差时,外国货币汇率会下降,本国货币汇率会上升
由于任何一国的货币管制当局都不会允许大量外汇在本国流动哗历,因此流入的外币需在外汇市场兑换成本币,同样流出的本币也需要在外汇市场兑换成外币。一国国际收支顺差说明该国有外汇的净流入,这就使得外汇市场上需要额外本币来兑换外币,造成外汇市场本币需求量增加。外汇市场同样遵循供求关系原理,当本币需求量是升时,本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自然随之上升。
如何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
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一般会引起本国货币汇率下浮;如逆差严重,则会使本币汇率急剧跌落。该国货币当局如不愿接受这样的后果,就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抛售外汇和买进本国货币。这一方面会消耗外汇储备,甚至会造成外汇储备的枯竭,从而严重削弱其对外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则会形成国内的货币紧缩形势,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影响本国经济的增长,从而引致失业的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率的相对与绝对下降。从国际收支逆差形成的具体原因来说,如果是贸易收支逆差所致,将会造成国内失业的增加。如系资本流出大于资本流入,则会造成国内资金的紧张,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固然可以增加其外汇储备,加强其对外支付能力,但也会产生如下的不利影响:1.一般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而不利于其出口贸易的发展,从而加重国内的失业问题。2.顺差固然可以加大国内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但也会使本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而加重通货膨胀。3.将加剧国际摩擦因为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意味着有关国家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易引起对方采取报复性措施。4.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收支顺差形成往往是由于出口过多所形成的贸易收支顺差,则意味着国内可供使用资源的减少,因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各国 *** 可以选择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直接管制和其他奖出限入措施等。这些政策措施不仅会改变国际收支,而且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其他影响。各国 *** 根据本国的国情采取不同措施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1.财政政策宏观财政政策指+国 *** 通过调整税收和 *** 支出实现对国民经济需求管理的政策。它通常用做调节国内经济的手段。由于总需求变动可以改变国民收入、物价和利率,启动国际收支的收人和货币调节机制,所以财政政策成为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 *** 可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促使国际收支平衡。首先,减税或增加 *** 支出通过税收乘数或 *** 支出乘数成倍地提高国民收入,由于边际进口倾向的存在,导致进口相应增加。其次,需求带动的收入增长通常伴随着物价水平上升,后者具有 *** 进口抑制出口的作用。此外,在收入和物价上升的过程中利率有可能上升,后者会 *** 资本流入。一般说来,扩张性财政政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超过它对资本项目收支的影响,因此它有助于一国在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下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反之,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 *** 可以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促使国际收支平衡。首先,增税或减少 *** 支出可以减少国民收入,从而相应地压缩进口。其次,抑制总需求会降低通货膨胀率或使物价水平下降,从而有利于出口并抑制进口。当然,紧缩性财政政策可能促使利率下降和 *** 资本流出。但是, *** 一般是在充分就业和高通货膨胀情况下推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因此它的基本作用方向是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国际收支调整的方法有哪些
1.实行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保持稳定或略有上升的汇率水平。
3.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外资流入。
4.加强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
如何进行国际收支逆差调节
目前人民币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理论上说, *** 没有行政调节这部分国际收支的手段,主要通过产业政策,汇率,和严格审查单据来调节。
资本项目目前是管制的, *** 可以根据当时的国际收支来决定是否允许某个资本项目是否可以收支,但实际上也很难一刀切,地方 *** 引资热情又很高,和中央 *** 利益不完全相同。
本来汇率是最好的调整逆差和顺差的方法,但汇率波动又牵扯面太广,不大好动,所以现在也是各方博弈,双顺差解决不了
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钜额顺差,如何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
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追求的是国家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双平衡,因此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钜额顺差时,要考虑两种情况。1。国家内部处于通胀状态时,长期来讲,这就要求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逐步调节达到平衡。即国家大量减少财政支出,使得内部逐渐平衡,再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即降低利率和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等一系列手段,使得流通于国家的资金大量流出,以维持国际收支账户的平衡。其实,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一般出现钜额顺差时,不是单单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能解决的,这还需要利用汇率手段和支出性国家财政手段,如汇率升值或者大量支出于进口。
2.国家内部处于失业状态时,这个情况和钜额顺差同时存在比较少见,故希望你自己分析,呵呵,建议你看一下政策工具的组合使用模型。
针对楼下的回答,我知道你的水平还不太高。 以中国现状为例子,中国为什么没有提高利率呢,这是因为提高利率虽然可以解决目前的通胀状态,但同时也会带入大量的资金涌入,造成国际收支顺差进一步扩大,所以 *** 一直推迟提高利率。等等还有一系列考虑,这种探讨是非常复杂和长期的工作。
还有国家发行央行票据,这一措施力在解决的是国内通胀,而并不是国际收支钜额顺差 。
Addison880727,请问我哪里搬石头砸自己了,我又没有说过要用发行央行票据这一措施,请你把题目看清楚好吗?
❼ 4月金融数据显示货币政策将如何调整
整体来看,4月信贷投放季节性回落,信贷节奏趋于平稳,实体经济和市场主体经营活动活跃度明显提升。分析人士认为,未来一段时间的货币政策仍将以结构性政策工具为主,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居民消费、购房意愿还需稳固
4月信贷回落明显。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4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31.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26.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
同时,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188亿元,同比多增649亿元。相较2023年3月,人民币贷款大幅回落,3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89万亿元,同比多增7497亿元。而在2022年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454亿元,同比少增8231亿元。
分部门看,4月住户贷款减少241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255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1156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683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09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669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28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134亿元。
而在2023年3月,住户贷款增加1.24万亿元,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6348亿元,回到2021年同期水平;居民短期贷款更是增加6094亿元晌知,同比多增2246亿元,达到历史高位水平。
全力推进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1月信贷实现“开门红”,此后2月、3月的信贷投放也处于较高水平,一季度整体新增人民币贷款增幅显著。对于4月信贷投放出现回落的原因,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解释,4月人民吵谨扒币贷款较3月呈现季节性回落,信贷节奏趋于平稳。
“分部门看,金融机构持续增加对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信贷投放,结构不断优化。居民贷款再次下降,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均出现回落,表明居民消费信心和购房意愿仍需进一步稳固。”温彬指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直言,4月新增信贷、社融数据不及市场预期,处于偏弱水平。主要受三方面因素推动:一是季节因素。4月信贷、社融往往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回落;二是居民楼市销售偏弱。4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反映当月楼市销售偏弱;三是银行金融机构调整信贷节奏。今年政策靠前发力,4月银行金融机构对信贷投放节奏进行一定调整。
周茂华提到,从结构看,4月居民新增短期贷款同比多增,住户存款同比少增,意味着居民减少储蓄、增加消费贷款,反映国内居民消费信心和需求在较去年4月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企业信贷需求仍保持旺盛,短期和中长期新增贷款继续保持同比多增态势,反映国内企业对经济复苏前景保持乐观。
针对居民部门信贷减少这一情况,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表示,居民部门信贷数据与4月消费修复、乘用车零售增长、房屋销售恢复有所背离,可能受金融体系主动放缓居民信贷投放节奏、按揭贷款放宽与销售之间存在时间差的影响,部分增量消费贷、房贷、车贷等可能会延后到5月放款。
理财市场回暖分流居民储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人民币贷款增量有所减少外,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超过4000亿元。
数据显示,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具体来看,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408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02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912亿元。
4月居民人民币贷款、存款双双回落,也对货币供应产生了影响。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0.85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98万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高0.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10.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当月净投放现金313亿元。
整体来看,尽管M2增速较上月末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增长。温彬认为,4月居民存款减少1.2万亿元,同比多减4968亿元,主要是在资本市场和理财市场回暖背景下,居民储蓄有所分流。同时4月财政存款大幅增加,财政资金回笼也制约了M2增长。下阶段,受去年基数逐月抬升的影响,预计M2增速还将回落。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受2022年4月央行集中上缴利润带来的M2高基数影响,M2与M1剪刀差收升昌窄,但也反映了实体经济和市场主体经营活动活跃度明显提升,资金活化程度不断提高。
周茂华称,M2同比继续略高于名义GDP增速,目前货币环境继续适度宽松,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持。
社融增速保持平稳
另一方面,随着4月信贷投放量减少,4月社融增量也出现回落。经统计,2023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2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729亿元。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431亿元,同比多增729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319亿元,同比少减441亿元;委托贷款增加83亿元,同比多增85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19亿元,同比多增73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347亿元,同比少减1210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843亿元,同比少809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4548亿元,同比多636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993亿元,同比少173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对比发现,2022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102亿元。尽管2023年4月社融增量较上月5.38万亿元有所回落,但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大方向下,4月信贷社融规模同比增长10%,增速与上月持平,继续保持平稳。
周茂华表示,从总量来看,我国经济依旧保持良好扩张态势。4月新增信贷和社融数据季节性回落,但同比继续多增,反映国内宏观支持政策力度不减,预示宏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扩张态势。
在王运金看来,4月信贷与社融增量变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相对明显的季节性变动,季度初月的银行信贷考核力度不强。二是一季度超额投放满足了实体经济短期资金需求,4月继续增加负债的动力不强,信贷需求放缓。三是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主动放缓信贷投放节奏,央行一季度例会表示要保持信贷总量增长、节奏平稳,一季度超额的信贷投放可能部分占用了二季度部分信贷额度,4月部分贷款与银行承兑可能延后至5月放宽。四是内需恢复情况尚不稳固,政策需持续扩需求。
货币政策仍将以结构性政策工具为主
5月11日早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环比下降0.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0.5%。这一数据表现也整体低于市场预期。
“4月CPI和PPI数据反映当前经济内生动力仍有待加强。”温彬分析道。温彬表示,就宏观政策而言,应继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尤其是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的前提下,继续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持续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巩固经济稳步回升的基础。
谈及下一阶段信贷总量以及货币政策走势,庞溟指出,考虑到企业生产经营热度持续回暖,“五一”假期带动线下消费和服务消费强劲修复,房地产销售端的点状回暖复苏态势将进一步畅通“销售-拿地-新开工”链条,可以说社会有效需求回暖与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市场主体信心预期企稳之间的正反馈也进一步加强。预计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和社会有效需求持续、积极的修复将会继续带动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的信贷需求保持在合理水平。
❽ 如何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为特点,目的在于刺激需求的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抽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为特点,目的在于抑制需求的增加。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期间,一般要通过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要通过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抽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来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
❾ 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是如何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其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1、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制度开始于19世纪20年代波士顿的苏弗克银行的改革。以解决乡村银行劣币驱逐城市银行良币,要求乡村银行在城市银行存入足额存款,城市银行则按面值收兑乡村银行的银行券,维持其面额十足流通,保持了银行券流通的稳定。
优缺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由于对经济具有极大冲击力,因而中央银行使用时一般比较慎重。在世界范围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呈现降低趋势。
(9)如何调整货币系列扩展阅读:
货币政策工具是由央行掌控的,用以调节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主要措施有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央行可用货币政策工具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工具综合组成的工具体系,每一种工具各有其优点和局限,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组合使用来实现其宏观调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