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如何缓和挤出效应
1. 如何消除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最有利,也是刺激需求的最好措施就是大力鼓励民间投资,扩大民间投资的规模和范围。
注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降低利率克服“挤出效应”。
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方向要一致,避免政策本身的内耗和效应的抵消。
挤出效应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下产生的,具体地说就是政府和企业都在投资,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条件下,政府投的多就把企业挤出去了,所以政府应努力避免与民争利、与私人企业争投资。
2.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原因
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一定的,政府这边占用的资金过多,又会使私人部门可占用资金减少,经济学将这种情况,称为财政的“挤出效应”。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原因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原因
挤庆大出效应是指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引起的利率上升,挤占私人投资,抑制总需求增加的现象,称为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和劳务需求上升,物价上涨,实际货币供给量降低,可用于投机动机的货币减少,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减少,消费减少。政府支出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支出乘数的大小
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迅乎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需求函数中h的大小,h越小,货币需求稍有所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挤占效应越多;反之, 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
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越小;
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它一般被认为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决于支付习亩差悉惯和制度,一般认为也较稳定,因而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为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因而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0,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在流动性陷阱中运行。
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为0,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大,因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宏观经济学认为:短期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因素是社会总需求。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中,社会总需求由三部分组成,即: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和政府支出。在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总需求与社会生产能力之间出现缺口,国民经济增长受到抑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膨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在货币供给量保持稳定的情形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利率水平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政府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效应下降。这就是挤出效应的一般理论模型。为了克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应当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以便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弱化或者完全避免政府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理论模型表明,政府在对经济增长进行调控时,一定要注意政策的一致性,避免政策上的矛盾,也就是减少政策的成本支出,增加政策的收益。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决定于市场经济中的多种因素,如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分析,它决定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斜率主要反映的是市场经济中私人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映程度。由于投资是利率水平的减函数,投资对利率的变动十分敏感,通常所讲的投资利率的弹性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大;投资利率的弹性小,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小。如利率不变,即在凯恩斯陷阱区域,挤出效应为零。如随着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利率上升的非常高,即在古典区域,挤出效应将无限大,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等于零。在一个完全由政府配置资源的市场,挤出效应问题不存在,因为政府支出的变化,不受利率水平的影响。
挤出效应也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考察。从总需求的角度看,政府扩大投资需求,一定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反而使私人投资下降,这就减弱了政府支出的扩张效应。我们可以把这种挤出效应界定为需求型挤出效应。从总供给的角度看扩张性财政政策也有挤出效应。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为应对社会总需求的不足,短期内大幅度增加政府开支。如果产出效率很低,必会引起社会物价总水平上升,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形下,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个人投资需求减少,积极的财政效应减弱。如果社会产出率高,供给型的挤出效应可能不存在。
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编辑]支出乘数的大小
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编辑]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编辑]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需求函数中h的大小,h越小,货币需求稍有所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挤占效应越多;反之, 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
[编辑]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越小;
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它一般被认为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认为也较稳定,因而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为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因而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0,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在流动性陷阱中运行。
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为0,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大,因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挤进效应和挤出效应理论对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的启示:
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实际上反映了政府支出与民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与共生共荣的关系,而挤出效应则表现了政府支出对民间投资和消费的一定程度上的排斥。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的实际净效应应取决于这两种相反方向的效应的对比。如果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大于挤进效应,则说明现行的财政政策必须要加以适当调整,如果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大于挤出效应,则表明当前的财政政策可以继续延续。
为使财政政策能够产生更多的挤进效应和更少的挤出效应,当前我国在调整财政支出政策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
1.财政政策必须能够适应宏观形势的变化
当私人投资对利率较为敏感时,或者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当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复苏和高涨阶段时,政府应当适时调整财政支出的规模和方向,适当收缩建设性财政支出的范围。因为私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决定了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比较大,挤进效应比较小,而此时建设性财政支出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但需要注意的是,保证相当程度的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公共财政支出可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而当私人投资对利率不敏感或经济处于萧条和衰退阶段时,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比较小,而挤进效应则相对比较大。因此,在我国通货紧缩和经济低迷已经退居为次要矛盾的地位时,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应当是防止经济过热和有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此时,一般来说,从资金来源上看,来源于税收的财政支出政策比较好,而来源于公债的财政支出规模必须要加以适当限制。
2.财政支出要同时兼顾“软”、“硬”环境的改善
财政支出既要着眼于改善投资的“硬”环境,即传统的能源、原材料、、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又要着眼于改善投资的“软”环境,也就是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环境的改造,大力兴办、医疗、卫生等行业,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私人直接投资,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挤进效应的作用。事实上,从以往的政策实践来看,我国东西部地区吸引民间投资的能力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上,更体现在人力资本素质等“软件”设施的差异上,如果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瓶颈约束不能够得到有效缓解,那么,这些地区的物质资源的优势必然也难以发挥,政府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最终也难以彻底实现。为此,今后我国的政府财政支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应在教育、医疗和保障等方面要有大的作为,财政政策促使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将促使人力资本获得合理定向流动的条件和可能,为我国今后的城市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必须优化财政支出的区际分布
既然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随着市场的发达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那么,为了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应当一如既往地致力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的改善。一般来说,财政资金在东部较发达地区的产出效率(挤进效应)要显着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但同时我们又注意到,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政策更能体现政府政策的公平性,有鉴于此,我国当前财政资金的使用在东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和地区等要注意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同时要坚持确保重点的原则。
4.全面正确地评价财政政策的效果
3. 请用经济学原理加以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简要说明消除和削弱"挤出效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挤出效应是增加政府支出而减少了私人投资引起的经济现象,但是如果政府增加支出而不影响减弱私人或财团手中拥有的货币,保证私人或者财团得以继续满足自己的投资,挤出效应则可避免或者减弱。因此要保证私人或者财团手中拥有足够货币,则应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例如减少税收)和扩张的货币政策。
4. 简述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挤出效应是指增加 *** 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 *** 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以下是的相关资料,我为您分享。
支出乘数的大小
*** 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函式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 *** 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需求函式中h的大小,h越小,货币需求稍有所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因此当 *** 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挤占效应越多;反之, 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
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扰扰芦出效应就越大;反之越缓带小;
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它一般被认为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认为也较稳定,因而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为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因而 *** 支出的挤出效应为0,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在流动性陷阱中执行。
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为0,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大,因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简述财政政策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增加 *** 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 *** 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 *** 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 *** 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就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这就是说, *** “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1、当经济萧条不太严重时
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 *** 总需求,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2、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
用紧缩的财政政策控李好制通货膨胀,降低需求水平,用紧缩的货币政策防止利率过分提高;
3、当经济出现不太严重的通货膨胀时
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用膨胀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引起衰退;
4、当经济严重萧条时
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克服“挤出效应”。
5.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中的 挤出效应 产出效应, 是什么意思啊
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是指利用财政政策工具手段引起的一个国家的总产出水平或总收入水平的变化。通俗来说,假定我是央行行长,我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降低利率来促进投资与投机行为,从而达到了增加总产出水平或总收入水平的目的。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支出的扩张或缩减引起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挤出私人投资使私人投资所占的份额减少,从而达到抑制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通俗来说,假定我是央行行长,经济不景气,我花钱雇人挖坑然后再把坑填掉,相当于发钱给老百姓,从而达到促进经济的目的,但是同时我也对私人投资造成了影响。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后的罗斯福新政就是这样的。
如下图表所示,随着财政支出的扩大,引起的IS曲线的右移,利率水平的升高,导致经济份额的扩大,但是随之而来也有一部分市场投资被挤掉了。
结合IS-LM曲线分析会更好理解一点。在图表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被挤出和新增加的市场。
而且这是可以计算的。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6. 怎么样避免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其实是指政府借贷的太多导致剩下留给民众和公司的借贷变的很少,解决方法是减少政府借贷,增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让他们能有钱借给大众,税收的话可以抵消部分政府赤字,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会导致政府借贷变小,抵消部分挤出效应
7. 用IS-LM模型说明政府如何使用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便消除失业现象又不致引起挤出效应
首先,我想指出的是失业现象是不可能的消除的,就算是在社会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自然失业率依旧存在。
其次,失业和通胀是相对的,依据菲利普斯曲线揭示的失业和通胀的关系,失业率的降低势必将伴随着通胀的上升。抑制通胀的过程中,无论是紧缩性财政政策还是紧缩性货币政策都将带来利率的一个下降过程,而这和挤出效应发生条件正好是相反的(挤出效应:由于政府购买增加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的现象)。
8.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三大措施是什么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三大措施如下:
1.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 ratio)。它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2.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3.中央银行通过它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常见措施为在公开市场发放政府债券,买国债的多了,市场上流通的钱就相应变少了。
拓展资料: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并未影响商业银行整体较为宽松的资金面环境。尽管央行采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紧缩性政策回收流动性,但是外汇占款的增加额仍然大于基础货币的增加额,银行体系超额流动性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银行体系超额准备金率仍较充裕。银行信贷扩张具有充裕的资金基础。
二、央票对银行贷款增长存在挤出效应。尽管资金面较为宽松,银行的放贷冲动较强,但贷款增长始终低于存款的增长,银行体系存贷款差不断扩大,存贷比不断下降。商业银行持有央行票据对贷款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
三、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受央票挤出效应的影响,加上金融业股票融资、债券融资进一步发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银行贷款资金的依赖,近几年贷款增长率明显低于存款增长率,银行体系存差规模不断扩大,银行资金运用压力有所增加。
9. 简述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以下是简述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影悄闹猜响因素的相关资料,我为您分享。
简述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支出乘数的大小
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需求函数中h的大小,h越小,货币需求稍有所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挤占效应越多;反之, 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
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越小;
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它一般被认为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决于支弯前付习惯和制度,一般认为也较稳定,因而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为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因而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0,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在流动性陷阱中运行。
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启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为0,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大,因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简述财政政策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就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这就是说,政府“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
1、当经济萧条不太严重时
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2、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
用紧缩的财政政策控制通货膨胀,降低需求水平,用紧缩的货币政策防止利率过分提高;
3、当经济出现不太严重的通货膨胀时
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用膨胀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引起衰退;
4、当经济严重萧条时
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克服“挤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