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货币供应如何影响总体需求

货币供应如何影响总体需求

发布时间: 2023-05-18 11:07:57

1. 为什么增加货币供应量会导致社会总需求增加通俗点。最好举点例子 我高一

答:
是这样的,假如社会上只有一种商品,就是苹果,这一年社会上的总产量就是100筐苹果,然后央行发行了100元的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那么就应该是100元等于100筐苹果,那就是1块钱一筐,对么?这是初始情况。现在国家增加货币供应,变成200元,那么200元100筐苹果就是2元一筐,也是符合逻辑的吧?现在问题来了,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人并不能完全知道自己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状况。那么,当货币供给突然变成200元的时候,每个人手里的钱突然多了起来,他不会意识到这只是名义上的自己财富的增长,而实际上并没有增长,钱多了就更多的花钱,这是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突然增加的货币供给让卖方也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去涨价,市场上的价格调整也是需要时间的。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钱是多了,但是人们的生活习惯交易习惯是有惯性的,在这个惯性存在期间,人们还会按照货币供给调整之前的币值去认识货币,所以造成了总需求的变化。

2. 论述名义货币供给增加对总需求的影响

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会造成总需求的增加,而且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名抄义货币供给量增加所引起的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与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是同比例的。
由于实际货币供给量度袭取决知于名义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所以,如果价格水平的上升与名义货币供给量和价格的增加是同比例的,那么,名义货币供给道量的变动就不会引起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什么是名义货币供给:
名义货币供给是以货币单位来表示的货币供给,表现为通货净额和存款净额之和。尽管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银行贷款投放出去或通过偿付政府债券等形式支付出去的,但决定一国货币供给的是中央银行。因此,西方经济学中将货币供给看作是由中央银行外生决定的。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程序是: 中央银行将准备金注入商业银行,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法定准备率、调整再贴现率来实现的,然后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和放款活动,多级放大整个社会的名义货币供给。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政府发行货币过量,因此主张单一货币规则,即货币供给的增长率要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一致。
名义货币和实际的区别:
实际执行货币的商品远远不止是法定货币,比如:黄金,白银,收藏品等等;黄金和白银在古代还是流传最广泛的货币;名义货币其实就是法定货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货币可以看作是交易的费用和制度费用,是由交易而生的额外(劳务)的费用;经济体中存在的差异很大的主体和多种交易,那么肯定会产生与它相对的货币,也就是说,货币存在一种结构。随着社会物价的不断增长,但是老百姓的工资并没有随之增长,造成的就是购买力的缩水,实际货币其实就是名义货币剔除通胀因素之后的货币。

3. 为什么说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形成市场总需求

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从根本来说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流转并完成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相互联系的再生产过程。

无论是企业的货币需求还是个人的货币需求,从总体上均受市场总供给的制约。市场总供给决定收入,而收入是货币需求函数最有决定性变量。

把市场商品供求平衡作为一项重要的比例关系,同国民经济的其他重要比例关系同时安排好、建国以来的实践证明,哪一个时期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工作做得野,各种比例关系安排得恰当,商品供求就比较平衡,市场供应比铰丰富,人民生活就得虱稳步提高。

反之,哪一个时期放松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失调,商品供应就失去平衡,市场商品供应就紧张,人民生活就受到严重影响,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关键是搞好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

4. 根据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供给增加将导致:利率降低、投资和总需求增加

这个必然啊。。。你是学经济专业的?没有别的意思啊~~~我简单解释,不完全准确,但可供理解。你就这么理解吧:货币增加,可贷资金充裕了,不用那么高的利息也能得到贷款了。就像商品供给增加,商品价格下降。贷款多了,就能多投资了,房地产商不都这么干吗,岱来的钱做生意。总需求必然增加,货币多了,流动性多了,投资多了,产出多了,人们手里钱多了,需求多了。政府刺激经济,不都是货币宽松嘛。你看看is-lm模型吧,看懂了就好理解了。

5. 货币政策通过什么方式影响总需求和均衡产出简述其作用原理

货币政策通过(利率、货币供给量等工具调节)方式影响总需求和均衡产出。

货币政策的原理: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供参考。

6. (宏观经济简答题)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的机理或者过程是怎样的

一、该机理可概括雀肆为三个主体、两个阶段:
1、三个主体:中央银行、商业培稿银行、社会大众
2、两个阶段: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阶段、商业银行到社会大众阶段

二、过程
阶段一: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量,影配岁孝响商业银行可贷款额度。主要的货币政策手段包括: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通过这些手段,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量。
阶段二:商业银行根据可贷款额度的变化来调整向社会的贷款投放量,影响社会上的货币量。当货币量增加时,利率降低,投资成本、消费成本相对降低了,相应的需求自然会增加。

综上,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手段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款额度,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向社会注入的贷款(货币)量,最终通过相应投资、消费的成本来影响需求。

7. Chapter 34: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利率上升,货币需求量下降,供给量上升

流动性陷阱:如果利率已经下降到接近于0,那么货币培哗政策也许就不再有效。(实际上还有很多别的手段,如央行购买债券降低此类利率等)

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边亩庆际消费倾向MPC:家庭额外收入中用于消费而不用于储蓄的比例
乘数=1/(1-MPC)
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所以当政府增加购买配耐行时,总需求变动取决于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大小。

自动稳定器: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用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如补助等自动增加,增加了总需求。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相当长的时滞。

8. 货币政策通过哪些渠道影响总需求 西方经济学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一)利率传导渠道
多年来,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传导渠道。其中以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为代表。凯恩斯认为:作风量变动后首先引起利率的变动,因为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变动后都会破坏原有货币供求的平衡关系,必然引起利率的波动;接着,利率变动后引起规模的变化,其规模变化的大小主要视资本边际效率而言,利率低于资本边际效率是人们扩大规模的前提条件;最后,规模变动后引起就业、产量和收入的变化,这个效果变化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因为消费倾向决定乘数。 我们可以用简图把这一传导渠道表示出来: ΔM→ΔR→ΔI→ΔY 凯恩斯认为利率传导渠道并不总是畅通的,可能引起栓塞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流动性陷阱”,即当利率达到一定的低点后,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此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吸入,而对利率不再发生影响,传导渠道的第一环节就被阻塞;二是的利率弹性,如果在某一时期的利率弹性很低,利率下降未必对规模有显著的刺激作用,传民渠道的第二环节就被阻塞。

(二)信贷传导渠道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传统凯恩斯主义的利率渠道注重的是资产持有者在货币与债券之间作出选择,这一理论存在着不足。因此,他们提出了信贷传导渠道。信贷传导渠道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有关货币、债券和贷款三种资产组合的模型,并且在债券和贷款之间不存在完全替代关系。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信贷传导渠道包括两个基本渠道:
——资产负债渠道。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不仅影响到市场利率,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借款人的金融地位时,就出现了货币政策传导的资产负债渠道。 用简图表示如下:
M↓→I↑→金融地位↓→贷款↓→、产量↓
——银行借贷渠道。由于在大多数国家,银行贷款是借款人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出于某种原因导致银行贷款的供给减少,就会使许多依赖于银行贷款的借款人,特别是中小不得不花费大是珠时间和成本去寻找新的资金来源。 用简图表示如下:
M↓→贷款↓→↓→产量↓

(三)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
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是通过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和财富变动效应起作用的。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种传导渠道分别由托宾理论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引申而来。 托宾认为,货币政策通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进而影响支出。他把q定义为的市值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的比率,q的高低决定了的愿望。如果q很大,则的市值高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相对于的市值而言,新的厂房和设备的比较便宜,因而可通过发行股票获得价格相对低廉的品,从而增加,经济显现出景气态势。反之,如果q很小,的市值低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则萎缩,经济不景气。 ? ?
说,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大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M)增加导致利率(i)下降,股票与债券的相对收益上升,经由公众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最终促使股价(Pe)上升,q相应上升,带动的(I)支出增加,从而刺激生产(Y)增长。这一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可表示为: M↑→i↓→Pe↑→q↑→I↑→Y↑ 通过财富变动影响居民消费的另一条传导渠道为莫迪利安尼所大力推崇。由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可知,居民消费行为受其一生全部可支配资源制约,这些资源由人力资本、真实资本与金融财富构成。股票是金融财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而一旦股价上升,居民财富(W)随着增加,其消费需求乃至产出均将上升。货币政策的这一传导渠道如下: M↑→i↓→Pe↑→W↑→C↑→Y↑

(四)汇率传导渠道
随着经济的全球和浮动汇率制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货币政策通过汇率对净出口的影响的传递。这一渠道是指当国内实际利率上升时,国内本币存款相对于外币存款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即本比币值升值。国内较高的币值使得国内商品比外国商品更贵,这导致净出口乃至总产出的下降。 用简图表示如下:
M↓→E↑→NX↓→Y↓ 总括以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几种渠道,可以看出每一种渠道都是通过相应的金融市场的相关指标的变动来体现的。而其中,利率是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不管是哪种渠道,都是通过利率的变动引起相应的金融市场上相关指标的变动而实现的。当然,每种传导渠道各自的侧重点并不同。利率传导渠道是把货币政策变动的影响直接通过债券市场传递到实体经济的;信贷传导渠道则是经由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是通过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汇率传导渠道是通过外汇市场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9. 解释货币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它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关系制约。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10. 货币供应量对总需求的影响

第三节 货币需求

一、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财富的数量。影响人们持有一定量货币的因素主要有:

1、人们的实际收入

人们需要货币,首先是为了开支。而人们支出水平高低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水平。实际收入越高的家庭,支出水平也越高,因而需要的货币数量也越多。可见,货币需求是和实际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化的。若用Md表示需要的货币量,持币量在实际收入Y中的比率为k,则Md=kY。

2、商品价格水平或价格指数

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商品。因此,人们需要的货币实际是需要货币具有的购买力,或货币能买到的商品数量。如果某人原来持有l000元货币,现在若所有商品价格上升了一倍,则现在他必须持有2000元才能买到原先数量的商品,如果仍只有l000元,则他只能买到原来商品数量的一半。可见,当价格水平提高时,为了保持原先持有货币的购买能力,他需要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必须相应增加。一定数量名义货币需求除以价格水平称之为实际货币需求量。若用md表示实际货币需求量,用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用P表示价格水平或者说价格指数,则md=Md/P。

3、利息率

每个家庭在一定时期所拥有的财富数量总是是有限的。人们必须决定他所拥的那笔财富的形式。他们也许想以拥有一定数量货币来拥有这笔财富,但如果以货币形式拥有财富的比例越大,则以其他形式(如证券、实物资产等)拥有财富的比例就越小。以这些其他形式拥有财富会给他带来收益,例如,以房地产形式拥有财富会带来租金,以债券形式拥有财富会带来利息,而以货币形式拥有财富则会丧失这种收益。这就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若某人有价值1万元财富,如购买债券或股票,则可得到利息或股息收入或红利收入。为方便起见,假定把所有非货币资产统称为债券,则债券年利率为10%时,手持10000元货币一年的损失或者说机会成本就是l000元,年利率为5%时,持币一年成本即为500元。显然,利率越高,人们越不愿意把很多货币放在手中,或者说对货币需求量就越小。这就是说,货币铺求和利率是反方向变化的。若用r表示利率,实际需要的货币与利率的关系可表示为md=-hr。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可用下述三个动机加以说明:

第一、交易动机(the transaction motive),即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交易或者说支付。就个人或家庭而言,一般是定期取得收入,经常需要支出,为购买日常需要的生活资料,他们经常要在手边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就厂商而言,他们在取得货款以后,为应付日常成本开支,如购买原材料或发放工资奖金等,也需要持有一定量货币。

第二,预防动机(the precautionary motive),即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应付不测之需。无论个人还是厂商,尽管对未来收入和支出总有一个大致估计,但这种预测不一定完全合乎实际,遇到不测之需是常事。为此,人们总需要持有一部分货币以防万一。

第三,投机动机(the speculative motive),指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需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因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人们暂时不用的财富,可用货币形式保存,也可买进债券以取得利息,债券价格和利率相联系。假定一张每年取得10元利息的债券,价格为100元时,利率就是10%;价格为200元时,利率就是5%。当现行利率过高,即债券价格过低时,人们估计利率会下降,即债券价格会上升,于是,他们就会放弃货币,买进债券,以待日后债券价格上升后再卖出以获利。这样,对货币需求就会下降;反之,利率过低即债券价格过高时,人们会认为买债券有很大风险(因为其价格估计会跌),于是对货币需求就会增加。这种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产收益而及时调整货币和债券数量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和利率成反方向变动。这种投机性货币需求还存在两种极端形式:一种是利率高到一定程度时,投机性货币需求为O;另一种是当利率降低到某一不可能再低的低点时,投机性需求会变得无限大,即人们手边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不肯去买债券。这种情况,被凯思斯称为流动性陷阱。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动,与上面所说货币需求因持币成本提高而下降是一致的。

二、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称为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函数可用公式表示为:

如下图所示,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表示实际货币需求量(Md/P)随利率下降而增加,L2位于L1之右,表示L2是和收入Y2相对应的货币需求函数,L1是和收入Y1相对应的货币需求函数,Y2>Y1,因在同样利率水平r1时,货币需求Md2/P>Md1/P。当利率降低到r2时,货币需求成为无限的,因而货币需求曲线成水平状。

三、货币市场均衡

当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就达到了均衡。在其他商品市场上,价格调节着市场的供需;在货币市场上,利率起到与价格相同的作用。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大小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所以在分析货币市场时,通常把货币供给看成一个既定的外生变量,以Ms代表货币供给。这样,货币市场的均衡即通过利率调节货币需求以达到某个给定的货币供给。

Ms=Md=(ky-hr)P

实际的货币供求相等时,货币市场就达到了均衡。在一定的价格和国民收入水平下,货币需求曲线L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它随着利率的增加而减少;外生的货币供给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在利率r0的水平下,Ms/P=L(r1,y),市场达到了均衡。

例如在r1的利率水平下,个人和企业所愿意持有的货币量超过了货币供给量,人们对货币有了一种过度需求。每个人都想把手中的债券抛出换成货币。然而,当经济中货币与债券总供给量一定的时候,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按r1利率水平下的债券价格售出自己的债券,有人不得不以低价出售。这样,在债券市场上,债券的价格开始下降,即利率水平开始上升。利率水平的上升增加了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于是人们开始减少希望持有的货币量。货币需求沿着流动性偏好曲线即货币需求曲线工向左上移动而减少,直到利率上升到经济中没有人再愿意出售债券换回货币。于是,货币需求就等于货币供给。

在r2的水平,人们所持有的货币量超过了他们愿意持有的水平,于是人们开始把多余的货币用来购买债券。对一定量的债券总供给,每个人都想买债券时,总有人要出高价才能买得到。债券的价格就会被抬高,即利率水平开始下降。人们开始愿意增加一些手中持有的货币。利率下降直到经济中不再有人愿意购买债券时,经济的货币需求就重新等于货币供给。

当市场的实际货币供给量或者货币的实际需求由于利率以外的因素发生变化时,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就会受其影响而改变。在一定的货币需求状况下,当中央银行决定增加货币供给量,或是在一定的货币供给水平下,价格水平下降时,实际货币供给曲线都会向右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从r0下降到r1。反之当实际货币供给减少时,利率水平就上升。如果经济的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上升,这就增加了人们在每一个利率水平下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均衡利率从即上升到r2。反之,当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下降时,均衡利率就会因此而下降。

参考http://courseware.ecnudec.com/zsb/zgs/zgs03/zgs03f/zgs03f03/zgs03f030.htm

热点内容
当天会涨停的股票的特征 发布:2025-02-08 10:09:55 浏览:200
股票交易方式什么期 发布:2025-02-08 10:09:45 浏览:440
对冲基金到底是什么txt 发布:2025-02-08 10:08:08 浏览:374
期货订单怎么买 发布:2025-02-08 10:06:42 浏览:369
基金里面的余额如何使用 发布:2025-02-08 10:01:32 浏览:302
海航基础股票的历史交易数据 发布:2025-02-08 09:30:27 浏览:319
企业股权转让如何解决债务 发布:2025-02-08 09:20:43 浏览:687
币圈基金有哪些 发布:2025-02-08 09:19:58 浏览:778
200万理财产品能赚多少 发布:2025-02-08 09:17:34 浏览:665
股票型基金与股票哪个风险大 发布:2025-02-08 09:10:13 浏览: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