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智家市值为什么底
『壹』 2021海尔智家资产负债表变动原因
2021海尔智家资产负债表变动原因是对外进行巨额的投嫌弯资。从负债的来源来看,海尔智家的有息负债率在近几年一直呈下降趋势,2021年度下降了7个百分点,且2021年度的有息负债率首次低于美的集团,归至行业均等水平,美的的有息负债率在2021年也有下降,但下降幅度小于海尔,海尔集团近几年的资产负债率和股东权益比率保持一个大致平稳的状态。资产负债率又称举债经营比率,反映在企业全部资产贺笑中属于负债比率。而股东权益比率反映了企业资产中所有者投入的占比。发现海尔集团近几年在不断的发展,不断对外进行巨额的投资。但是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芹拍闷也在不断升高,对于债权人与集团的所有者来说都有很高的风险。
『贰』 2015年海尔智家利润下降的原因
2015年海尔智家利润下降是由于公司生产的产品销路不好导致的,这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叁』 外界总拿海尔的市值与美的、格力对比,为何业内却说“没有可比性”
首先这个问题没有可比性,去查一查就知道,海尔智家只是海尔集团的子公司,跟美的、格力整体怎么比市值?其次,看一家公司的发展还得看业务上是否有创新。从三家企业布局来看,目前智能家居是他们的主攻方向,但是你听说过美的智慧家庭、格力智慧家庭了吗?但你一定听过海尔智慧家庭。为什么?因为海尔不仅做得好,而且还能在全国购买,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从海尔发布的半年报上,不难发现,上半年,海尔智慧家庭渠道全网套餐零售均价超过1w元,增长9%。并且海尔成套销售的表现越来越好,成套销售的占比超过28%。高端智慧成套的表现更是令人惊喜,产品销售量二季度环比增长24%。另外,海尔智能家电绑定量增长超过50%,智慧家庭用户量增长将近10%,这些无不说明海尔在智慧家庭方面引领这行业前行,而不只是画大饼玩概念。前两天海尔在上海开了全球最大的智能体验店,已经把智慧家庭这样潮流的、可以定制的解决方案带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可以近距离的感受到这样的场景生态,也不难理解为何海尔在世界500强的排名上升了50多名了。
确实没有可比性!上市的只是部分资产而已!拿海尔来说,海尔有沪股,过去是青岛海尔,现在可能叫海尔智家,港股海尔电器,海尔电器是洗衣机,热水器等资产,还有18年在德国法兰克福上市的海尔D股!这些都是只是海尔集团的子公司而已!还有像日日顺,也是海尔集团附属公司,它包括日日顺物流,乐家,简单说来,就是物流体系,和海尔的乡镇网店和渠道。18年,日日顺品牌价值就是300亿了。13年阿里巴巴花了5.4亿购买了日日顺物流9.9%的股权。后28亿增持到34%。还有雷神 科技 ,就是产雷神笔记本,也是从海尔小微企业创立出来的!
直接比较市值大小,没有可比性。虽然三家公司都是做白电的,看上去挺可比的,但是细看下业务结构就会发现各家的业务侧重不一样,业务结构也不同。所以说,硬说哪家毛利率低,哪家业绩增速低,就代表整体表现不好了,这个逻辑经不起推敲。格力是一家以空调业务为主的企业,超过八成收入来自空调,美的是一家空调和小家电为主的企业,空调业务将近一半。大家都知道,空调和小家电的毛利率是比较高的,所以带来的直接数据就是格力美的毛利率高,加上子行业的增速尤其小家电增速较快,业绩增速稍微快点。但这两年空调增速明显回落,所以可以看到格力美的业绩也下来了,和海尔是差不多的。因为海尔则是全能型的,全家电品类都做得很好,空调大概两成左右,特别是冰洗热这几样大家电,都是行业第一。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海尔业务均衡抗行业风险能力强,因此海尔的业绩波动没有那么明显,每年都很稳,这也是海尔的优势。
熟悉海尔的都知道,海尔一直坚持全球创牌,通过在海外的并购实现美国GEA、新西兰斐雪派克、Candy等七个品牌的布局,给行业树立了榜样。最关键的是,海尔在海外的布局也有了汇报,上半年,海尔智家营收的47%来源于海外,而且是近100%的自主品牌,与贴牌代工完全不同,贴牌的收入来的更快,但是不持久,未来得不到保障。目前,海尔在全球有10大研发中心,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研发产品。看到海尔这样全球化的布局,他连续十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无可厚非。
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需要先区分一个概念:海尔集团≠海尔智家,因为海尔智家是海尔集团旗下子公司。海尔集团有相当的业务和资产是不在海尔智家体内的,海尔集团并没有以全部的业务和资产来上市。所以,我们在讨论海尔市值的时候,没必要和格力美的等同业来进行比较,因为根本就没有任何可比性。
如果非要比较,那其实不妨看看海尔集团与美的、格力整体的营收比较。从2018年三家集团发布的财报看:2018年,海尔集团全球营收额达到2661亿元;美的集团2018年总营收2618亿元;格力集团2018年营业总收入 2000.24 亿元。不难发现总营收海尔>美的>格力,因此那些拿着海尔智家市值与美的、格力整体市值相比,明显没有可比性。
海尔一个很低调的品牌 从生产到销售非常成熟的 海尔在国内很低调 低调到大家快忘记这个品牌了
海尔的产品已经占据了欧洲市场 在欧洲也有一定的位置 格力 美的 那个出现在欧洲市场 格力应虚标还被欧洲拉入黑名单 美的有就没打算进欧洲市场
这一点是同行业 无法相比的 海尔的产品的确好用
海尔不只是海尔还是中国卡萨帝,统帅美国GE Appliances,新西兰Fisher&Paykel、日本AQUA,意大利Candy等等家电品牌母公司。海尔大型家用电器自2009年到2016海尔连续8次蝉联全球第一,同时,冰箱、洗衣机、酒柜、冷柜也分别以大幅度领先第二名的品牌零售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由此可见海尔世界上的分量和品牌价值,海尔电器01169,701亿,海尔智家1308亿加一起还是比海尔格力市值低不少
上市公司海尔智家只是整个海尔集团旗下一个子公司,你不能拿海尔一个子公司的市值去和整个美的集团和格力的整体市值相比。从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看,作为海尔集团的子公司,海尔智家的营收990亿甚至要高于格力的,而且归母净利润有51亿多,增长了7.6%,在行业如此低迷的情况下,还能有这样的表现,不容易了。大家都知道,海尔一直以来在海外做自主创牌有多么不容易,中国的品牌要能走出去需要多少员工为之努力,又需要投入多少费用。海尔在这条路上早就做到了自己研发、制造和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布局,并且有着优秀的全球化运营能力,这为我国很多企业想走出去做出了榜样。海尔在世界各地建研发中心,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研发产品等,海尔在做一个全球的战略布局,自然投入很大。从近些年来看,公司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海外业务保持了快速发展。与贴牌代工的企业相比,更具有投资价值。
的确没有可比性。很多人以为海尔和格力、美的一样,只是家电公司而已。事实上海尔是一家综合型集团,海尔家电只是一家子公司。
格力和美的都是整体上市的,A股市值代表着其全部价值。海尔是分拆上市,仅海尔智家就分别在A股、港股、德股三地上市,此外还有科创板的海尔生物。除此之外,旗下独角兽企业日日顺以及海尔资本、海尔金融、海尔地产都还没有上市。
在全球500强品牌当中,海尔智家是整个亚洲家电品牌排名第二高的,总排名位列第48位,比格力美的高出很多。
另外海尔在德国等地是设立了一级公司的,因此营收并未计入到海尔家电,而是计入到了海尔集团。因此单看国内家电三巨头的营收还不如格力、美的,事实上算上海外份额,单一个海尔家电就足以对标美的和格力的营收了,更别说日日顺和海尔地产等平行子公司。
因此从规模以及覆盖领域来说,海尔集团要比格力、美的大得多。我们日常所接触的海尔家电(现名海尔智家)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论整体实力,确实没有可比性。
一直到15年都没坏过,家里人虽然舍不得换,但还是换了海尔的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空调等产品。虽然冰箱出过一点问题,但是海尔的售后真心不错,打完电话当天下午就给去修了,而且还帮忙看看其他家电产品,说了下注意使用事项,感觉很不错。
『肆』 硅谷银行倒闭海尔智家股价为什么大跌
海尔智家股价大跌是由于硅谷银行的倒闭导致投资者对其信心不足,从而使得海尔智家股价大跌。此外,硅谷银行枝销携的倒闭也会对整个金斗枝融体系产生负面影响,进而使猛伏得投资者更加谨慎,从而引起股价大跌。此外,海尔智家股价大跌也暗示着市场行情开始调整,因此投资者需要更加谨慎,以保护自己的投资收益。
『伍』 海尔逐渐掉队,改名能挽救海尔的中年危机吗
17年时,传统家电厂商海尔发布了其首款智能音箱产品,涌入了超过两千家厂商的智能音箱市场。根据海尔公开的信息,这款产品除了和普通的智能音箱一样的功能之外,更多在于通过海尔的平台,实现家电设备的互联,帮助实现家电联网控制,从而塑造家庭物联网。
从其智雀差答能音箱产品的迭代和出货量上来看,海尔本身并不在意音箱本身的产品,其目的在于布局物联网产业。
虽然物联网给了传统家电新的增长方向,但也给传统家电厂商带来了更多对手。
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厂商,除了霸占电视这块大屏之外,已经进军到空调,洗衣机庆氏等白色家电这一传统家电厂商的核心腹地。
而在物联网的潮流下,行业融合开始逐渐发力,互联网厂商和家电厂商开始各显神通,都想要开拓新的物联网市场。
开拓市场当然要从改名开始,家电行业在19年前后迎来了改名狂潮,海信电器改名为海信视像,TCL集团变成TCL 科技 ,而海尔则从青岛海尔摇身一变成为了海尔智家,其打造智能家居平台的寓意,跃然纸上。
19年六月,海尔发布其证券名称变更公告,青岛海尔更名为海尔智家。在公告中,海尔还特别解释, 其更名是为了更好推进公司的物联网智慧家庭生态品牌战略实施。
今年3月,海尔发布其更名后的首份财报,其19年全年营收2007亿,。然而看似实现关键增长的海尔,其实也面临巨大困境。
首先,盈利能力不够,和美的,格力差距过大。 19年海尔虽然拥有2007亿的营收,但是净利润只有82亿。相比之下,格力营收只有1981亿,但是净利润却达到了246亿
海尔一直无法上升的利润率在于其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一直高居不下,极大了影响其利润率。由于海尔存在,海尔智家和海尔电器两个经营主体,在销售,管理上都存在冗杂过度的问题,导致其费用高涨,难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再而,海尔市值低于美的,格力
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 美的和格力的市值差距就足以填补一个海尔
10月份以来,美的市值一直在5000亿以上,格力也一直维系在3500亿左右,其市值差距超过1500亿,而海尔的市值只有1600亿左右。当然,海尔智家只是海尔集团的部分业务,美的和格力则是集团整体估值。
虽然,海尔高举智能家居以及物联网等概念,寻求新的增长方向。但是在向这一方向靠拢的不仅仅只是海尔,还有美的,格力,TCL等老牌家电企业。
横向对比国内家电三巨头,不难发现,在转型中,美的无论在市值还是在营收等关键数据上,都已经获得局部优势,正在成为家电一哥。而格力则严守空凋这一核心阵地,拥有最高的利润率,同时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打造智能家居系顷慧统。
而小米,华为这样的互联网厂商也在智能家居上攻城略地,分别推出了自家的智能家居方案。
面对这样的情况,海尔似乎也进入了自己的中年危机。
观察海尔近年的调整,海尔似乎试图通过主动升级的方式来化解危机。从产品渗透到场景,打造平台化的家电运营。
目前,海尔官网的业务介绍已经以海尔U+智慧生活平台为核心宣传点,而这也透露了海尔转型的决心。
然而就当前的激烈竞争而言,海尔中年之后,能不能赢得下一个时代,仍然尚未可知。
『陆』 垂老海尔,聊发少年狂
本文核心观点
1、海尔智家在市值上大幅落后于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弥补之路有两条:一是私有化港股海尔电器;二是向智能家居生态转型,寻求新的估值空间;
2、相比小米和华为代表的封闭和开放的两种智能家居生态模式,海尔智家处于“半开放+半封闭”的中间状态;
3、海尔智家作为转型中的家电企业,发展智能家居并不具备入口和连接端的优势,独立生态并不适用。
很多家庭购买的第一个大件电器,就是海尔的产品,海尔的产品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
但是在资本市场,海尔的存在感不及格力和美的。即便它成名最早,也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家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
相比老对手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海尔集团旗下的海尔智家在市值上已经被拉开了明显差距。目前,海尔智家的市值仅有1850亿元,落后格力超过2000亿元,落后美的超过4400亿元。
近年来,智能家居风口渐行渐近,传统家电企业纷纷转型,家电龙头的新一轮卡位赛正在进行,海尔也更加注重家居生态的构建。
2019年,原本的“青岛海尔”改名为“海尔智家”,更体现了海尔公司转战智能家居的决心,甚至相比美的、格力更加激进。
已走过36年的海尔,为何要“聊发少年狂”?已经走上转型之路的海尔智家,是否可以期待价值重估?从家电制造到家居生态,海尔智家的这次跨越能否成功?
截至2020年11月16日开盘,美的集团的市值超过6300亿元,而海尔智家市值仅为约1850亿元,落后前者超过一个格力。
从 历史 缘由来看,海尔集团的海尔智家和海尔电器两个上市主体并存已久。A股海尔智家的业务板块主要承载冰箱、空调等家电业务;港股海尔电器则主要包括洗衣机、热水器等业务,市值约为1060亿港元。然而,即使将A股与港股的两个主体相加,海尔与格力和美的的市值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其实,三家公司在经营状况上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2015-2019年美的集团在营业收入上均保持领先,海尔智家与格力电器则比较接近。2015年以来海尔的毛利率均高于美的,2019年也超过了格力,为三者之中最高。
真正将三家公司的市值拉开差距的是它们的净利润。 过去三年,海尔平均销售净利率5.8%,而格力和美的为13%和8%。高居不下的费用率直接影响了海尔的股权价值,2019年,海尔智家的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分别为16.8%和5.0%,均高于美的和格力。
为了提升企业价值,海尔在2019年完成了两项重要举措:一是提出私有化港股海尔电器的方案;二是改名为“海尔智家”,由家电品牌向生态品牌转型。
海尔智家私有化海尔电器,是为了解决两地上市带来的资源配置分散、利益无法统一等诸多问题。长江证券家电分析师管泉森认为,若私有化方案成功落地,海尔的少数股东损益、资金使用效率和费用率都将得到改善;海尔在业务上剥离低利润环节(工业互联网业务卡奥斯),高端、成套及物联逻辑有望在数字化转型助力下加速,实现“开源节流”。
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同时,向智能家居进军更成为了当前海尔确立市场竞争友哗绝优势的筹码。正如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CEO张瑞敏所说,“产品会被场景替代,行业会被生态覆盖”,海尔智家正在为用户提供从单品到成套,再到智能互联的生态产品。
如何构建起最有利的智能家居生态,对于以传统家电制造起家的海尔智家来说,是当前转型过程中的最大挑战。
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8年中国的智能家居渗透率仅芦散为4.9%,明显落后于美国32%以及欧洲国家20%以上的水平。对比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需求,智能家居在国内可谓是蓝海市场。
2015开始,由于智能手机市场逐渐趋向饱和,诸多智能硬件厂商开始开辟新的增长点,智能家居市场投融资出现热潮。2015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融资次数由2014年的94次猛增至174次,2015-2019年的融资事件总数达到好姿747次。
资本大量涌入加速了市场竞争。
智能手机、互联网和家电制造企业是智能家居领域的三类主要玩家。智能手机厂商拥有天然的入口设备,用户基础庞大;互联网厂商的线上渠道以及多样可供用户选择的产品是其优势;而家电企业则在硬件制造上具有丰富经验,品牌效应突出。
选择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生态还是融入完全开放的平台,是各类智能家居市场参与者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
在市场竞争中,国内优势龙头小米、华为的设备连接数量已经具备了规模起量的潜力。2020年第一季度,小米的智能设备连接数量(不含手机、PC)超过2.52亿台,而华为目前设备连接数约为2.2亿。二者在生态构建上,也正好形成了相对封闭和开放的两种代表性模式。
小米以智能手机为入口,用生态链的打法铺设AIOT硬件设备,用生态链产品获取物联网流量。其生态链的模式是:参股不控股、共享供应链。
这种相对封闭的生态链模式带来的优势是高性价比与统一标准。 产品由小米统一销售,减少了广告费用、渠道费用,同时压低自身和生态链硬件利润率,造就出极致的性价比。小米智能设备也由统一操作系统米家App控制,具有统一的设计风格。
华为则采用了更开放的模式,侧重通信协议统一,而不参与硬件生产。华为推出的HiLink平台,扮演了第三方“非竞争”的角色,搭建互联平台,选择与家电、家居等企业合作以助力其转型。
华为模式的优势在于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降低了传统家电企业进入门槛;同时具备清晰的业务边界,有利于吸引渠道资源,而不与硬件制造企业竞争。 然而,由于通信协议的统一在前期投入所需时间较长,华为目前连接设备数暂时落后于小米,但在未来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海尔智家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自身的“U+智慧生活平台”,目前在全球拥有成套用户近2000万。 对比华为和小米,海尔智家的生态模式,更接近于“半开放+半封闭”。
对于正在转型中的海尔智家来说,打造一个具备全面覆盖能力的独特生态圈,还是加入全面开放的设备连接模式,未来它将向哪个方向前行?
对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大厂来说,封闭模式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如果一家公司能够实现入口端、连接平台以及智能硬件的全面覆盖,则将有希望在智能家居市场获得垄断优势,保证高额利润率。
对于海尔、美的和格力这样的家电企业来说,它们的优势都在硬件制造和高国民度的品牌效应上。 因此,硬件设备智能化升级,往往是家电企业进军智能家居领域的第一步。
从硬件基础上看,海尔智家构建自己的专属生态具有较大潜力。
根据2019年海尔智家、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的年报,相比空调在美的和格力的主营构成中分别达到42%和69%的占比,海尔在冰箱、洗衣机、空调、厨卫等产品上的分布比较均匀,覆盖的生活场景更加全面。
多元化的产品结构,为海尔推行“一站式全屋定制”的产品策略打下了良好的硬件铺设基础。
那么海尔是否能够由应用设备端向入口和连接端延伸,像小米一样采用“生态链”式打法,争取市场份额呢?
海尔智家虽然早在2014年就开始打造自身的智能家居平台,但相比小米,其在入口端的缺陷仍然十分明显。在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今天,小米和华为可以轻松地在其设备中添加智能家居入口,但家电类企业却缺乏这样的流量入口基础。
为了弥补在交互入口上的弱势,格力曾经尝试过从智能手机市场“分一杯羹”。2015年,格力第一代手机问世。在处理器、摄像、版本均不如其他手机厂商的情况下,它仍然定价1600元,可想而知消费者并不买单。随后其二代、三代手机销量也只有数万台,并没有取得太大突破。
在国内几大手机龙头厂商的竞争白热化的格局下,家电类企业想要通过智能手机的流量入口,抢占智能家居市场份额,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在入口端之外,构建智能家居连接平台也是很多企业瞄准的方向。海尔的“U+智慧生活”平台能够承担起统一家居生态的重任吗?
事实上, 家电企业的优势也并不在连接端。 目前智能家居行业仍然未实现通信协议的统一,并且在连接方式上,Wi-Fi、蓝牙、Zigbee以及更长距离的NB-IoT模式仍将同时并存,造成不同品牌的产品无法兼容,或者只能在自己的“小生态”中互联互通。
连接平台的统一虽然极具吸引力,但最终能够完成这项工作的大概率不会是一家来自家电行业的公司。家电企业由于缺乏通信芯片、大数据及云计算领域的技术积累,在连接平台、数据处理等方面更适合寻求外部合作模式。
此外,随着智能家居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智慧家庭解决方案将不再局限于家电之间的互联,还可能与安防、社区服务、车联网等外部场景息息相关。未来通信协议和连接标准的统一将成为大势所趋,“小生态”最终会融入“大生态”。
对海尔智家来说,回归“智能硬件”才是其保持竞争优势的最佳选择。
过度“重连接”而“轻硬件”对于海尔这类转型中家电企业来说是一个误区。如果只是将更多的设备连接在一起统一控制,消费者拥有的其实并非智能家居,而只是一台“多功能遥控器”。
TCL家电集团CTO认为,智能家居并不能局限于远程操控和语音识别这样的简单交互,而更需要自动感应环境和人,自我学习、自我调整。
奥维云网(AVC)和腾讯家电联合调查数据就显示,目前用户对智能家居的感兴趣程度高达95.2%,但有87.5%的用户对智能家居现状不满。
在智能硬件产品不能提升消费者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实行封闭的生态模式更有可能适得其反。
三星收购SmartThings后,就要求必须购买SmartThings中枢器,才能享受它的技术。但这种封闭的智能家居系统,一旦没准备好,就成了“绑架”用户的手段。
国美智能总经理徐燕松认为,智能家居行业产品都是面向C端的,但交付却经常由B端企业来完成,因此消费者需求并不能得到完全匹配。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在选择家居产品时往往更偏好多品牌产品组合。
尾声
海林节能董事长李海清指出:“现在消费者购买不同公司的产品,要装不同公司的App,智能家居的本质是为了方便,但平台无法兼容实际上带来的是麻烦。”
智能家电产品与其他行业的联动,到目前为止仍只是一个开始,生态“中间派”的状态,显然难以长久维持。
实现与其他家电品牌的兼容, 将产品融入到更开放的生态中,对海尔智家来说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致谢
因篇幅限制未能将所有内容附上,但感谢多位专业人士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及丰富案例,特别致谢(排名不分先后):
海林节能董事长李海清、国美智能总经理徐燕松、TCL家电集团CTO、海尔云厨商务运营、长江证券分析师管泉森
参考文献:
1.《三问海尔智家:私有化开启新征程》,华创证券,龚源月
2.《智能家居行业走进了死胡同》,虎嗅网,曾响铃
3.《对话海尔U+:三大核心技术 海尔智家如何构建智慧家庭新生态》,同花顺 财经
4.《2020中国智能家居生态发展白皮书—从全屋智能到空间智能化》,CSHIA Research
『柒』 海尔为什么估值这么低
主要原因在于其业务和收入结构导致利润较低。
在白电行业,空调毛利率最高,冰箱、洗衣机次之。海尔冰箱,洗衣机贡献了60%的收入。相比之下,美的40%的收入来自空调,20%来自小家电,格力更是80%左右收入来自空调。同时,海尔独悄册吵特的启侍分销政策。
格力、美的采用的是体外销售公司,不用养一堆销售人员。但海尔的分销环节主要在公司体内进行。这种下沉程度也意味着,海尔要承担比美的、格力更高的物流、销售成本。
企业其他事态分析:
海尔的资产和业务过于多元化,这也引起了市场对公司价值最大化程度的忧虑。除了海尔智家、海尔电器,还有体外财务公司、上下游资产、其他领域创业公司,甚至还有单独上市的海尔生物、星普医姿陵科等的股权。
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利益主体、关联交易,一方面让市场担心利益一致性不足、压低估值;另一方面公司内部利益协调成本也增加。多重因素叠加,导致海尔估值在 三大白中排在末尾。
『捌』 白电三巨头,同样是“卖电器”,海尔为什么“走着走着”就掉队了
从所谓家电三巨头的总市值来看,2021年海尔智家三季报发布,总市值达2556亿元,而同一时期格力电器的总市值只有2204亿元。
实际上,在2021年半年报时,海尔智家的总市值便已超过格力,经此一“役”,新的家电三巨头资本市场,美的、海尔、格力的格局基本稳固。
而对于家电三巨头的未来产业发展来看,在家电硬件之外的市场上,海尔则已经完全甩开了美的和格力。
据财报数据显示,海尔智家优势的冰、洗、热产业方面,表现依然十分强势,仍保持线上线下双第一。
海尔智家旗下高端品牌卡萨帝,在海外市场不仅市场份额第一,收入增速也是第一。
除此之外,海尔智家还开辟了一条场景生态的新赛道。那就是三翼鸟场景品牌。今年8月,三翼鸟发布“一站式定制智慧家”平台,上线以来服务家庭数量超3600家,加速落地场景品牌。
可以看得出,三家企业都开始转型。但对比来看,格力和美的仍然以单纯的家电硬件为主,而海尔智家则开始布局进入家庭服务领域。
十分明显,海尔智家的“长期优势”更加突出。
另外不要忘了,海尔智家,只不过是海尔集团下属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玖』 海尔智家亏损了吗
海尔智家亏损了吗
家电市场正在复苏崛起。2021 年伊始,人民日报、消费日报等权威媒体先后刊文,预言今年的家电行业有望走出 2020 年的至暗时刻,凭借消费升级续写消费市场的神话。其中智慧家电走向应用战场被认为是 2021 年家电行业的重要一役。
而在家电行业内部,这场战役从跨年夜已经打响。
2020 年 12 月 31 日 B 站的跨年晚会上,美的上演了跨次元音乐节目《美的智慧三千问》,智能空调、扫地机器人、热水器、加湿器、等美的智能家电齐齐亮相。
如果 B 站晚会的受众多为年轻人,那吴晓波、罗振宇的跨年演讲的听众是更 " 高大上 " 的高净值人群。在两场演讲里也出现了家电品牌的身影: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卡萨帝冰箱。或许你对这两个名字有些陌生,但它们扰穗背后的海尔你一定听过。现在的海尔经过品牌更名成为海尔智家。
除了在知识商人们的赞誉声中进入 2021,海尔智家的股价也持续攀高。截至发稿,海尔智家 A 股在 6 个交易日中上涨 12%,其在港股的股价更是暴涨了 18%。
仅看这些,海尔智家似乎取得了华丽的开局,但如果仔细分析海尔智家的近期业绩,不难发现这家成立 30 余年的家电巨头,早已痛失行业领军地位,背负着千亿债务行驶在慢车道,面临着更多后来者的超车。
资本腾挪 海尔兄弟艰难合体
在许多中国人心里," 海尔 " 有两种含义。一是 1995 年推出的、两个光膀子男孩的冒险动画《海尔兄缓前卜弟》;另一个是家喻户晓的家电品牌海尔。事实上,《海尔兄弟》的出品方,正是海尔集团。
现实中,海尔集团旗下曾经也有两兄弟,一个是海尔智家、一个是海尔电器。海尔智家布局版图主要包括冰箱、空调、厨电等产品制造以及海外家电产业,于 1993 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而海尔电器主要涉及洗衣机、热水器制造以及物流业务,于 1997 年在香港主板上市。
之所以这么划分是因为,1993 年 A 股股权分置改革尚未展开,管理层无法通过 A 股获得市场化激励。于是海尔集团将目光投向港股,进行拆分上市。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是海尔集团管理层与海尔集团之间的利益纠葛的一个注脚。
但这也造成了在之后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两家上市公司在业务、团队、管理等方面各自为战。但复杂的是,两家公司存在交叉持股的情况。海尔智家及其一致行动人直接或间接持有海尔电器已发行股份的 58.41%。
所以,海尔集团的家电业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管理关系混乱、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状态。
精于管理的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CEO 张瑞敏自然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为了寻求管理层利益分配以及海尔经营的双赢,张瑞敏进行了海尔股权改革,成立了海尔投资、海尔国际、海创客、海云创等多个主体,在不改变海尔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在股权上尽可能做到了管理层利益的最大化。
2019 年底,张瑞敏探索海尔智家对海尔电器的私有化。7 个月后这笔交易正式启动,去年 12 月 21 日私有化正式落地,海尔电器成为海尔智家 100% 全资控股的子公司。2 天后,海尔智家挂牌港交所。
海尔兄弟在经历一系列资本腾挪后,终于合体。
海尔的目的很明显,理顺了股权关系,消除了内部同业竞争带来的消耗,提升海尔品牌力,吸引更多融资为智能家电战场提供弹药。但是否凑效,需要时间来证明,短期的股价增加只是兑现了两家企业合并后的市场预期。
另外,某种层面来说,这是否是海尔的无奈之举呢?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海尔作为曾经家电市场当之无愧的一哥,近年来被曾经的小弟美的、格力超越。在 2020 年三季报发布后(彼时海尔智家尚未私有化海尔电器),有网友调侃,美的与格力之间,差了一个海尔智家。
海尔的 " 千亿魔咒 "
海尔集团的前身是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 年这个集体小厂在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边缘徘徊,日后成为海尔灵魂人物的张瑞敏临危受命,接手后的第一个战略就是发展品牌,喊出 "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 的口号。
第二年发生了中国家电史上第一次砸冰箱事件。当年,有一位用户写信反映海尔冰箱有质量问题,于是张瑞敏让员工用大锤亲自砸毁 76 台有缺陷的冰箱。这一砸,砸出了海尔的品牌知名度。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张瑞敏的管理天赋逐渐展露,实行 OEC 管理法,即每人每天对每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目的是 "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在经营上,海尔以 " 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 思路先后兼悔森并了国内 18 家企业,形成了以冰箱厂为核心企业,空调器厂、冷柜厂为紧密层企业的海尔集团。
很快海尔无形资产价值达到 77 亿元,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21 世纪的第四年,海尔集团全年营收达千亿,成为中国第一。彼时的美的、格力营收堪堪几百亿元,它们第一次进入千亿俱乐部也是此后 6 年、8 年的事儿了。
历史上,不少知名企业在达到千亿之后,会陷入一个长时间的停滞期,继而慢慢地走向衰落,这也就是业内所说的 " 千亿魔咒 "。
海尔虽然没有走向衰落,但落后的确会挨打。
2007 年开始,海尔无论是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还是在利润方面,均被两个 " 后辈 " 甩开了身位,后来在重要的营收这一指标上也被二者反超。
这与海尔当时的战略有关。
2005 年,海尔首次提出了 " 人单合一 " 模式,即每个员工都应直接面对用户,创造用户价值。但事实上这对业绩的增长并没有多少贡献,错失了空调行业的红利。此外,尝到过并购甜头的海尔似乎想着一招鲜吃遍他,再度通过并购,加深布局全球化。日本三洋机电、新西兰斐雪派克、美国通用电气、意大利 Candy 等海外家电企业被收入海尔囊中。
大规模的收购为海尔打开了海外市场,目前其海外业务已占营收的近一半。但同时,海尔的负债一直居高不下,截至 2020 年三季度,海尔智家负债总额约 1318.3 亿元,公司资产负债率约 65.85%。
海尔智家 H 股 IPO 招股书显示,2017-2019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1541.7 亿、1775.9 亿和 1980.1 亿。相比之下,美的、格力同期营收分别为 2407.1 亿、2596.6 亿、2782.2 亿以及 1482.9 亿、1981.2 亿、1981.5 亿。
利润方面,在 2018、2019 财年,美的和格力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均已经超过了 200 亿元人民币,而海尔智家的净利润仍然在 60-70 亿元人民币上下徘徊,不及美的、格力的 1/3。
营收放缓、利润不足,海尔智家的股价长期在低价线上也是应有之义。
所以,负债千亿行驶在慢车道的海尔智家私有化海尔电器在香港上市,也被解读出了一丝逆袭的野心。
更多人心里是一个问号。
被寄予希望的新业务 四面楚歌
近年来,大众消费的竞争几乎在各个层面展开,家电行业亦是。产品力、服务能力、智能化解决能力都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各大厂家都积极地拥抱变化,而主流的趋势则是 Alot,万物智联官网。
" 海尔智家 " 这四个字也是因其得名。2019 年当时还叫 " 青岛海尔 " 的这家上市公司决定变更股票名为 " 海尔智家 "。这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智能家居、AloT 是近年以及未来几年的热点概念,这更加贴近互联网公司的估值逻辑。
海尔智家在这条赛道的具体布局是,推出了首个场景品牌三翼鸟,为用户提供阳台、厨房、客厅、浴室、卧室、全屋空气等智慧家庭全场景解决方案,意图借此切入衣食住行娱等高频次的消费领域。财报数据显示,三翼鸟场景生态搭建已经取得成绩,2020 年 1-9 月,公司实现生态收入 72 亿元,增长 114%。
数字美丽但不足以成为海尔智家在 Alot 领域的护城河。
在传统家电领域,美的对互联网的拥抱早在 2014 年,与小米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行智能化转型。去年美的还发布了首个智能场景 AI 交互平台,实现智能互联互通。
在互联网科技领域,巨头们虎视眈眈,小米 2020 年三季度 A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收入 181 亿,占总营收的 30% 以上。阿里的天猫精灵已从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 " 独立 " 出来,成为独立事业部,谋求打造百款千万级智能新品。华为的鸿蒙 OS2.0 也于去年面世,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表示,鸿蒙 OS 是为了 IoT 而设计。此外,华为基于自己的通信基因,在物联网标准协议方面也在持续输出。
目前智能家居发展的最大痛点是智能交互平台等技术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这方面海尔智家并未向外界披露过它的战略。而且由于主流家电的式微,海尔从大众渠道获得关键数据的样本也将降低,不利于其产品的研发、测试等工作的进行。
2021 年,完成合体的海尔智家有几道必答题:如何在产品、业绩上实现突破,如何在 AloT 领域杀出一片天地,进而从基本面上夯实股价。日益白热化的家电市场下半场,海尔如果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千亿魔咒 " 恐将成真。
『拾』 海尔智家2018年的归母净利润率为啥下降了
海尔智家“赚钱”能力并不强。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服务商。海尔智家2018年的归母净利润率下降了,是肆吵绝由于海尔智家“赚钱”能力并不强。这也再次凸显了海尔碰或智家盈利裂姿能力较为“畸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