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投放量和经济增长有什么关系
A. 货币流通量的增长关系
一般而言,一定时期的经济体如果商品结构、价格和总量没有大的变化,那么所需的货币流通量也不需要太大的变化。但如果经济处于增长之中,货币流通量不足会引起通货紧缩,阻碍经济增长。适当增加货币流通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方面是因为货币流通量的少量增加会令经济体中的个人和企业(尤其是最先接触到增量货币的这部分)产生财富幻象,刺激消费,需求扩大,进而刺激生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传统货币理论假定市场总是出清的,价格变化的信息可以瞬间传给整个市场,但现实中不然,价格信息传递有成本和时滞,所以需要的货币流通量比理论量更多。但如果货币流通量过多,则会导致经济运行失控,物价飞涨。
B. 货币供应量增加对一国经济影响有什么
货币供应量增加,实体经济流通的资金就多,企业获得的贷款就多,生产规模就会扩大,宏观经济属于拉动阶段。
一般说来,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货币性,随时都可以直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进入流通过程,从而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由于可以随时支取、随时签发支票而进入流通,因此其流动性也很强,也是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重要因素。
有些资产,如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虽然也是购买力的组成部分,但必须转换为现轿裤金,或活期存款,或提前支取才能进入市场购买商品,因此其流动性相对较差,它们对市场的影响不如现金和活期存款来得迅速。
(2)货币投放量和经济增长有什么关系扩展阅读
(1)从货币当局资产方着手,加大国内资产的运用,即加大再贷款、再贴现规模,特别是对那些急需资金的中小金融机构,这样可以从资产方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加。
(2)扩大货币发行。在基础货币中,货币发行占到了近50%,因此加大货币发行是扩张基础货币,进而增加货币供应量(M1、M2)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的经济过剩,绝非是经济高度发达条件下的过剩,远未达到东西多得用不了的程度。
实际上,建闭蚂简设资金缺口极大,潜在消费与投资需求空间还很大,完全可以用发钞票的办法配合扩张性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同时,为扩大货币发行,还可以核销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坏帐,帮助金融机构化解金融风险;尽快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消除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款的后顾之忧,从而扩大贷款规模,使资金配置更加优化、有效。
(3)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央行购入债券,吐出基础货币,这物做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公开市场操作有一个好的着力点。
C. 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增长强劲对货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银行就会创造出多倍存款(货币乘数),货币供应会伴随着货币需求而增长``货币具有泻后效应,在长时间的宽松货币下会造成通货膨胀!
在短期除了能够改变市场的预期外恐怕不能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货币政策只有在实施后半年以上才能够看到效果,并且经济的增长靠的是生产要素(资本存量和劳动)和技术的进步,并不是靠货币政策,货币只是辅助性的东西!
超量印刷货币就不一样了。
D. 货币供应量增加对一国经济影响有什么
增加货币供给量,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增加货币供给量,在短期内,企业获得资金更容易,可以增加投入,提高产量,从而GDP增加。
但是,如果在经济均衡时增加货币供给,会破坏经济均衡,会导致通胀,会导致房价上涨等,还会使产品市场产能过剩,企业意识到市场的真实需求后,会减产,裁员。经济会陷入萧条,GDP下降。
(4)货币投放量和经济增长有什么关系扩展阅读:
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超额准备金,三是货币供应量。
在中央银行体制下,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为商业银行所持倍数放大效应商业银行扣除规定的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后,形成了超额准备金,通过其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中的反复使用便产生倍数放大效应。
使1 元的中央银行负债,经过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业务运用后,变成了几元的商业银行负债。在商业银行系统内放大了的银行负债,与中央银行向公众提供的部分现金一起,构成了整个货币供应量,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
以上分析看出,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前提条件。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把基础货币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又是商业银行系统内信贷扩张能力的制约条件。而整个货币供应量又是基础货币与信贷扩张能力(即货币乘数)的乘积。
可见,在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中,“基础货币——超额准备及它的倍数放大效应——货币供应量”这三个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货币供应量增长18.07%。2008年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3.62万亿元,同比增长18.07%,增幅比上年末高1.3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1.1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33万亿元,同比增长17.93%。
增幅比上年末低3.12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1.12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8%。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货币供应量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央行:5月份金融运行平稳 货币供应量增长18.07%
E. 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有什么关系
两者为正相关关系。
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使用的价格(利率)就会降低,一是投资成本减少,促进投资;二是货币供给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促进消费。投资与消费的增长加速经济增长。
F. 经济总量与货币总量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经济学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敏清告,想解释清楚什么是经济增长是一个相对困难的问题。仅就我所知给你提一下参考意见:就传统观点而言,经济增长大体上可以和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划等号,基本上而言就是GDP的增长。
1、GDP的增长依据就是统计局核算的某地区一定时正李期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2、体现形式是GDP的增加,但最终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我先说第四个问题,货币本身并不具有价值,货币的职能是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以及间或有储藏手段。因此,货币仅仅是经济的一个表现形式,而货币总量也只是经济总量的表现形式。举例而言,同一台电脑,美元买需要500,人民币买需要4000,日元韩元买需要的更多,但是电脑本身的价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不变的。
3、就第三个问题而言,为了经济的平稳运行,一国央行需要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适时地桥明增加货币发行量。如果不及时发行,就会造成通货紧缩。
G. 货币发行量与GDP之间的关系
货币发行量与GDP之间是正比关系。货币发行量随GDP的增大而增大,货币发行量随GDP减小而减小。
因为货币数量论”的数量方程式:MV=PY其中,M就是流通所需的货币数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一张钞票的转手次数),P是价格水平,Y是实际GDP。
公式的右边就是GDP,M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发行量,但却是实际流通所需团陵求的货币量。所以,一个基本的货币需求函数就是把左边的V除过去,所以是说的货币发行量与GDP之间是“正相关”。
(7)货币投放量和经济增长有什么关系扩展阅读
GDP主要特征:
局限性
(1)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2)GDP没有包括环境质量。设想政府废除了所有环境管制,那么企业就可以不考虑他们所引起的污染而生产物品与劳务。在这种情况下,GDP会增加,但福利很可能会下降。空气和水质量的恶化要大于更多生产所带来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没有涉及收入与分配。人均GDP告诉我们平均每个人的情况,但平均量的背后是塌指戚个人收入的巨大差异。
由此可见,就大多数情况,但不是对所有情况而言,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
(4)GDP概念是源自于交换产生财富的原理。这个原逗简理的基本条件是:一是交换必须自愿,二是交换必须不妨碍第三人,三是交换必须在两个清晰的产权主体之间真正发生。假定不符合这三个条件,那么所得出的GDP数值的准确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说GDP的数据就会有瑕疵。
如强制交易的GDP、妨碍他人的GDP、出口创造的GDP、投资产生的GDP 、消费带来的GDP等等都会影响GDP的总有效积累。
可比性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采纳了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因而GDP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
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因此1992年1季度以来的季度GDP时间序列具有可比性。
H. 增加货币供应量对一国经济有何影响
从货币当局资产方着手,加大国内资产的运用,即加大再贷款、再贴现规模,特别是对那些急需资金的中小金融机构,这样可以从资产方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加。
扩大货币发行。在基础货币中,货币发行占到了近50%,因此加大货币发行是扩张基础货币,进而增加货币供应量(M1、M2)的有效途径。
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央行购入债券,吐出基础货币,这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公开市场操作有一个好的着力点。
(8)货币投放量和经济增长有什么关系扩展阅读
货币乘数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由于基础货币基本上是可控的,因而完全可以认为我国货币供应量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即在预测货币乘数的基础上调控基础货币,从而调控货币供应量。就可控性而言,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是有效的。
中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货币供应量也具有可控性,因此有理由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现阶段仍然是有效的。
I. 经济增长需要相应货币量也增加,这两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这个问题涉及到凯恩斯主义和货币学派之争。
凯恩斯主义认为应该采用相机抉择液咐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从属于财政政策,4万亿投资即是属于这种类型,闹袜纯后果是经济高速发展可能导致高通货膨胀,最终可能陷入滞涨;货币学派的代表弗里德曼认为,应该固定一个货币供应量的比例,每年按照这一比例增长,经济增长从属于货币政策,从而保证货币稳定和经济稳定,后果是可能导致经济发展过快或过慢。
应该说各有利弊,完全的好基凯恩斯主义和完全的货币学派都是不可取的,关键是如何平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