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6124点后为什么下跌
① 从2007年至今中国A股不断下跌的原因综合分析(最高分再追加50分)
《从2007年至今中国A股不断下跌的原因综合分析》
概述:
我国A股市场投机气氛很浓,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多数人是价值投资,是看重股票的内在价值而持有股票,而我国多数人持有股票是为了涨高后卖出,这样很容易出现追涨杀跌现象,导致了暴涨暴跌,这样不利于培育一个成熟的市场。
第一部:A股08回顾:
08年度沪深A股演绎出本轮牛市以来的“五宗最大”,而这十宗大最的背后,更多是投资者对昨日大盘的恐惧和后市的担忧。本报疏理出十宗最,以供投资者准确把握后市脉搏。
一、最大跌幅--单日跌点数354.69
昨天,在逢低抄底盘积极介入下,沪深两市一度仅下跌2.67%、1.39%,成功收回部分失地。但由于恐慌情绪已形成,更多卖盘借机乘势出逃,导致股指持续单边下跌,最多时重挫了401.37点、1411.78点,跌幅达8.17%、8.2%,跌幅之大当居中国股市跌幅前列,而若以下跌点数看,则创出了中国股市历史上最大单日下跌点数354.69点。
二、最大恐惧--约千只个股跌停
去年“2·27”暴跌时,沪深股市按跌幅算,创出1997年2月18日以来最大跌幅纪录,下跌个股约800只,但这只是小巫。统计显示,昨天,沪深两市盘中约千只个股跌停(不含ST股),市场惨状超过“2·27”。至收盘,两市A股仅24只上涨,其余全部下跌,跌停个股约830只,若算上120只达跌幅限制的ST股,跌停股票近1000只,市场的恐怖情绪由此可见一斑。
三、最大危险--距年线仅百余点
沪市除年线外所有技术支撑全部被击穿,市场人气被前所未有重挫。数据显示,昨天沪市一度疯狂跌至4511.95点,暴跌超过401点,距离年线4403.98点仅百余点,为此轮牛市以来距离年线的一次下跌,熊市是否正在逼近?抑或未来的牛市之路将怎样继续,正在考验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市场各方的智慧和信心。
四、最大损量--市值蒸发逾2万亿
此次大跌,缘起中国平安(80.47,0.92,1.16%,吧)的“圈钱”计划,不啻为压倒牛市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对市场造成的市值损失数倍于1600亿元,真可谓得不偿失。统计显示,昨日沪深两市总市值为287766.84亿元,比周一大幅蒸发22667.42亿元,若与上周五两市市值326818.59亿元相比,急速减少了39051.75亿元,超过平安1600亿元“圈钱”计划的24倍。
五、最大受伤--两行业指数跌停
国债指数逆市飘红,涨0.03%,企债指数(112.640,-0.03,-0.02%,吧)跌0.08%,受伤也不重,其余各类指数平均跌幅高达7.48%。其中,食品指数、农林指数跌幅最小,下跌了3.13%、4.03%;但建筑指数、纺织指数、地产指数、金融指数大跌9.89%~8.63%不等,而传播指数和采掘指数竟然跌停,受伤最重。
第二部:A股牛熊市的情况简介:
一、A股从开市最初的不足100点,到历史最高点6124点,上涨了60多倍,历时17年之久,这其中给他多人留下了太多的回忆,也造就了一批金融巨子,成就了一国霸业!
二、这期间也就是从2005年6月6号到2007年10月16号,股指更是从998涨到6124,28个月多10天的时间(算上节假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金融奇迹!个股更是创下百倍涨幅的记录!这我不知道说它是壮观还是说它是悲哀好!
三、"活得潇洒,死得悲壮"从去年10月创出最高点6124点以后一路狂泻,在今年连续跌破被管理层视为政策底的4000点和被机构投资者视为市场底的3500点,最低探出3078点,跌幅达到了惊人的50%多,而这只用了仅仅6个月的时间!
四、曾经的深发展在苦海中挺身而出,书写A股传奇,今天,中石油鲜花丛中高调登场,但是不得不受命扮演引领A股走向价值回归的角色,成为一代枭雄!
如今,面对股指被腰斩75%,一批股票的价格跌破了净资产以及A股的金融板块面临和H股的全面倒挂局面,我们面对的只是一个现实罢了!
第三部: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投资也讲究个前车之鉴
一、论政策
中国股票市场一直以来想摆脱"政策市"这个帽子,这也就有了2005年大刀阔斧的股份制改革!然而令管理层所始料不及的是当初的股改计划成了今天的拖累,当初想摆脱政策,让市场自己主导发展成了市场越来越离不开政策的尴尬局面!
不管管理层会不会这样做,我们最少可以判断,中国股票市场还是离不开政策,这不是市场自身发展的错误,而是体制的问题! "政策救市!","遏制大小非解禁!","限制再融资!"成为今天股民的救命稻草!
现在政府会不会站出来采取措施我们不得而之,但是事实需要政府站出来!2005年6月6号到2007年10月16号,过度的潇洒让中国股市价值严重透支,2007年10月到如今,中石油的"大牌"表演让市场吃不销,扭曲的心理,失常的表演,要想继续生存,必须重新布局!
可以说A股市场没有实质性利好的话,再完全靠市场自救是不可能有反弹的,有利好才能有希望!但是不是有利好就一定有希望!
如果是出台比如说"降低或者是单边收取印花税"那么:A股市场希望依旧不大,反弹以后回落会更大!造成的将是更大的痛苦!管理层扇自己耳光也就会更响!(毕竟当初调整印花税是想要做到合理,是想要稳定市场,那么现在再次改变还起不了实质性的作用,这不是瞎折腾吗!)
改革是要有时间的,A股市场改革也是这样,不可能一两个政策就能搞定,金融改革的风险是巨大的,中国股票市场要做到健康的发展,那么必须要摆脱政策市!以前的措施也许不完善,那么现在必须要折机修正,补充!个人认为详细的改革计划不如完善的法律法规有用,首先完善法规再健全体制才是正确和有效的途径!
关注政策动态,把握经济脉搏,当前就是个完善法规以及出台体制的绝佳世纪,也许管理层已经做好准备了,我们也就拭目以待、翘首以盼了!
二、看经济
看经济,我们要从国内国际2个方面来看,因为以往我们只看国内不看国外,现在吃到亏怕了,(你不怕吗?我怕了哦,呵呵!)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怕了:
从6124到18500,大家都没从自身找什么原因,都说原因是受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美国经济发展影响!哎呀!这个事情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发生在美国的事情使得中国A股暴跌40%,这还能不关注吗?事实上,大家也都了解:无论是美国次债还是国际经济都不过是管理层的遮羞布罢了。次债危机爆发在美国,但是道指最多跌了17%,美国股市连熊市的边都没有沾上就开始回升,在越来越多的投行开始乐观的预期美股走牛之际,还能把A股的暴跌归罪于次债影响吗?
现在是全球性经济,我们不能忽视国际经济的发展动态,现在美国经济放缓导致全球经济放缓是事实,这也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外贸出口以及相关的上市公司的业绩.汇率的变动无疑也会对相关的板块和个股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但是也不至于全部是负面影响呀!
目前,国内经济发展势头还是不错的,但是高通货膨胀问题被提上第一高度,这也是目前左右国家货币政策的关键!抑制高通货膨胀是现实的而且是有必要的,但是这必然要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股市造成更大的冲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采取双向措施:即在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出台利好稳定股市!当然这要从国家金融安全和长期发展来制定措施,不能为稳定而稳定! 关注经济发展,把握股市脉搏!是作为一个投资者的必修课!
三、判形势
当前,政策面一片空白,处在名副其实的真空状态!已知的还是利空股市的信息:25号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那么后市的形势将如何呢?首先,我个人还是认为现在不是没消息,是有消息还没公布出台,而且是利好消息,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几天政策面会有动作,大家可以及时关注!
其次,个人认为,技术面上有很强的支撑,(做股票还是要看技术面的),2000整数点不是说破就破的了的,哪怕实在要到1800甚至1200点,但A股不会停止在那里的,还有辉煌的那一天。
最后,如果管理层再次不作为(我想有自己的原因)或者没有拿出实质性的东西,那么,反弹以后还是下跌,底部在那?不明确!也不敢想象!当然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是这样的结果,但是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即使有实质性可行的方案,个人认为,阶段性高点也回是3000左右,所以,投资者要审时度势,正确操作,见好就收!
四、给建议
目前,市场也不是完全不能脱离政策自救,只是投资者信心没有恢复,那么这就需要某些东西引导,是机构,政府都无所谓!投资者个人也要提高自己的投资水平,要知道,资本市场是讲究技术和策略的,不是随便就能赚到钱的!这也就需要投资者具备一定的技术分析水平和对信息的提炼用运能力,当然对历史的把握和经验的积累也很重要!
建议一:学好专业技能,最少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分析!调整心态,注意控制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市场不断活跃,大量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承担能力的新投资者入市,而这些新入市的投资者普遍缺乏投资经验与投资专业知识,投资风险意识不强。这在以后的市场中也许还会出现,但是我希望我的建议能对你有所帮助,那时候你不在其中!
建议二:不要轻易相信他人,要相信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计划,按计划实行投资策略!要知道,在3500的时候,扬百万也极力倡议投资者满仓杀进过!在3300时,”空姐”左小蕾也唱多过(这有待证实)!结果都错了!每一个成熟的投资者都应该知道投资要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自享收益。
建议三:投资者要多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价值投资观点!(投资还是以价值为根据的,虽然目前有些个股有偏离价值迹象,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归合理价值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金融史上最严重的危机就发生在那个夏天之后。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纽约股市暴跌,指数如同瀑布般飞流直下,据说当天就有11名华尔街知名投资人自杀身亡。此后,“黑色星期一”和“黑色星期二”接踵而来。
这场史无前例的股市大暴跌从1929年延续到1932年,并成为美国整个30年代大萧条的导火索。从1929年最高的381点到1932年7月的最低点41点,道琼斯股票指数下跌了89%,(目前A股下跌才50%左右)到1933年7月,美国股票市场上的股票价值只相当于1929年9月的1/6。数百万投资者的财富被“戮杀”,美国经济陷入长期萧条,这就是偏离价值投资,泡沫破灭的结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调整心态.理性对待投资!
结束语:
当然,理性的投资是需要有计划的,怎样制定适合你自己的投资计划和投资产品组合是很重要的事;
目前,很多投资者都没有科学的投资计划和投资产品组合,知道”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还是放在一个篮子里了,或许是不知道放哪好,或许是不知道别的地方怎么放,这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② 好多年前股票大跌是哪一年
第一次大熊市: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
冲动过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跌幅高达73%,这样的下跌在现在来看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投资者们都自然地接受了,难怪有人说,还是早期的股市炒起来爽。
第三次大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
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也是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但是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第四次熊市: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
短暂的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从1995年的8月开始,当时仅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长虹开始悄悄走强,业绩白马股票逐步受到主流资金的关注。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达到阶段低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条件具备。
第五次大熊市: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
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这两年间,股市的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扩张。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持续2年的熊市就此展开
第六次大熊市: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
"5·19"行情过后,市场最关注的就是股权分置的问题。投资者普遍认为这是利空因素,解决股权分置也成为股市下跌的理由,股指也从2245点一路下跌到998点。经过这轮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A股市场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轮行情也在悄然酝酿当中。
第七次大熊市: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10月28日
全国制造业和地产等支柱产业泡沫显现,危机四伏,在投资者普遍对行情盲目乐观之际,股指则开始一路下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指数随之一泻千里,仅一年时间,股指便从6124点狂跌至1664点。从此,进入几个月的震荡调整之中。很多制造业的老板,发现搞制造业赚不到钱了,所以投身于股市。
③ 上证指数历史最高点之后的最低点在哪里为什么当时跌到最低点了是多少
最高6124.04,时间是2007年;最低95.79,时间是1990年。
2007年10月16日,党的“十七”大召开,沪市突破6000点,最高到达6124.04点,成为上证指数历史以来的最高点位。
6124点是遇到的全球的经济危机,1664点是国家推出了经济刺激计划。 这次3478点以来的高点是全球二次探底和房产泡沫。 股市泡沫就是经济泡沫,因为股市本身本来就是反应国民经济的。最低点95.79点是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盘的第一天。
(3)中国股市6124点后为什么下跌扩展阅读:
计算股票指数,要考虑三个因素:
一是抽样,即在众多股票中抽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成份股;
二是加权,按单价或总值加权平均,或不加权平均;
三是计算程序,计算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或兼顾价格与总值。
由于上市股票种类繁多,计算全部上市股票的价格平均数或指数的工作是艰巨而复杂的,因此人们常常从上市股票中选择若干种富有代表性的样本股票,并计算这些样本股票的价格平均数或指数。用以表示整个市场的股票价格总趋势及涨跌幅度。
④ 2000年和2006年两次股市大跌分别是从多少点跌到多少点
2000年和2006年两次股市大跌分别是从:2245点下跌到998点,从6124点下跌到1664点。
中国股市的牛市和熊市简介:
第六次牛市:1999年5月19日~2001年6月14日(1047~2245)(两年多,114%);
第六次熊市:2001年6月14日~2005年6月6日(2245~998)(四年多,-55.5%);
第七次牛市:2005年6月6日~2007年10月16日(998~6124)(两年半,513%);
第七次熊市:2007年10月16日~2008年10月28日(6124~1664)(一年,-73%);
⑤ 炒股的生涯中,遇到过股市两次暴跌,你还记得吗
炒股已经十五年了,真正遇到过两次暴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跌,还有就是2015年去股市杠杆资金暴跌,尤其是2015年的暴跌真是记忆犹新,而且还记得非常清楚。
2008年a股上证指数从6124点一路阴跌到1664点,大盘指数暴跌72.8%,意味着只要炒股的人都会面临资产大幅缩水;但那一年股市暴跌是阴跌,完全有机会给股民投资者出逃避免。
因此,我自从炒股以来已经有十五年时间了,在我的经历当中影响最深的暴跌就是2015年杠杆股灾,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暴跌;只有经历过股票市场暴跌的人才会成长,才会懂得当股市爆发系统性风险的时候股市是多么的可怕,简直就是股民的吸血鬼。
最后呼吁股民投资者,炒股一定要把风险放首位,只要保住炒股本金安全的前提条件之下去炒股,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股市的常胜将军。
⑥ 2013年6月24日股市大跌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不要相信任何人对股市下跌原因的猜测。
股市下跌之后,股票界的各种人物都会粉墨登场发表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高论和猜测,从而扰乱我们的正常判断。您只需要牢记股神巴菲特的话“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就行了。成熟的股市投资人是举双手欢迎股市下跌的,只有那些眼光短浅者才害怕股市下跌。
⑦ 好多年前股票大跌是哪一年
中国股市有很多次大跌,2007年10月上证指数6124点,遭遇经济危机后中国证监会一直在调查研究却不采取行动,2018年10月上证指数1664点。2009年8月上证指数3400点,2012年上证指数1949点。多年熊市直到2014年8月上证指数才重新上涨。2015年6月上证指数5178点,2015年8月2850点,2016,1,4和7日,中国股市因暴跌熔断,沪深300指数四天两次大跌7%以上。上证指数从201515年12月的3500点跌到2016年2月27日的2638点。2017年12月上证指数3500点,2018年10月最低2440点。真正做到了外围股市大涨中国股市走出独立行情,外围股市大跌受外围影响。
美国股市在2007年也达到阶段高点,2008年经济危机跌去近半,由于美国政府救市及时有力,自2009年3月开启了十多年牛市路,主要指数自低点上涨4倍以上。2015年跌了10%左右,2016年重启牛途,2018年主要指数跌近20%,2019年又再创历史新高。
⑧ 07年的牛市是怎么结束的什么原因从6124下来,具体点。
根本原因是长期上涨,股市估值太高,脱离了企业基本面;直接刺激原因是上调印花税。
在股市中,牛市和熊市分别指的是股票的持续上升和下跌。
牛市也称多头市场,指市场行情普通看涨且持续时间长。
熊市通常指的是行情普通看淡并且跌跌不休的,也被称为空头市场。
大概知道了牛熊市的概念,很多人会感到好奇,当前的市场是熊市还是牛市呢?
点击下方链接,立马告诉你答案:专属沪深两市的投资日历,掌握最新一手资讯
一、该怎么分辨熊市还有牛市?
要想知道目前是熊市还是牛市,看的就是这两点,其一为基础面,其二为技术面。
首先,我们可以以基本面为标准来判断市场行情,通常通过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以及上市公司的运营情况来判断基本面,一般看行业研报就能看个大概:【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场一手资讯播报
其次,从技术这一层面来看,换手率、量比与委比等收拾形态或K线组合等都可以纳入我们的参考范围内,来研究一下市场行情。
就好像,倘若当前是牛市,买入股票的人远多于卖出股票的人,那么有很多个股的k线图的涨势就比较明显。反之,如果此刻是熊市 ,买入股票的人远低于抛售股票的人 ,那么绝大部分个股的k险图的下跌幅度就会越来越大。
二、怎么判断牛熊市的转折点?
如果在牛市快结束的时候才姗姗进场,就很有可能在股票高点被套牢,而熊市快结束的时候,反而是赚得容易赚得多的最佳进场时机。
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抓住熊牛的转折点,就可能用比较低的价格买进来,在价格比较高的时候卖出去,我们赚的就是买卖时的差价!能推断牛熊转折点的办法非常多,推荐使用下面这个拐点捕捉神器,一键获取买卖时机:【AI辅助决策】买卖时机捕捉神器
应答时间:2021-09-24,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⑨ 回顾三轮股市大潮:为何牛市多亏钱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
股市,一个牵动人心,让人爱恨交织、欲罢不能的博弈场。
有人通过它实现了财富自由,有人却因它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在这里,有镰刀,有韭菜,有对抗,有收割。
在这里,资本不眠,时刻上演着惊心动魄的财富故事。
一剂良方
“受命危难之时,运筹帷幄之中。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望闻问切,用一剂良方医治多年顽疾。”
这是2006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会,给尚福林的颁奖词。
所谓的“一剂良方”则是他担任证监会主席期间推行的股权分置改革。
而这剂良方也是2006-2007年A股牛市的重要推手。
尚福林是在2002年出任第5届证监会主席的,在此之前他长期在人民银行工作。而在他上任之际,中国股市还没有从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的冲击中走出来。
不过,外围市场的冲击,并不是影响中国股市的核心因素。股权分置这个 历史 遗留问题才是主要症结所在。
股权分置,字面理解就是股权分裂而置,上市公司的两种股票(流通股,非流通股)对应的权利不一致。
当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所拥有的股份大部分是非流通性质的,而中小投资者拥有的股份主要是流通股。
由于两者拥有的股票权利不对等,所以控股股东(非流通股股东)对于公司经营和维系股价的诉求较低,而这与中小投资者(流通股股东)的利益目标相背离,这使得投资者情绪比较低迷。
在股权分置问题的阴影下,从2002年开始到200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3年的漫漫熊市。在此期间,国内也发生了一轮史无前例的券商倒闭潮,昔日的华夏证券、南方证券等都没能顺利地走出股市的寒冬,倒在了黎明之前。
直到2005年4月,在尚福林主席的操刀下,证监会正式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这把悬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算是开始逐步落地。
而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这把“锋利之剑”也熔化为“犁”,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可以说,股权分置改革问题的解决,是中国证券市场自成立以来最为深远的改革举措,其意义重大不亚于证券市场的成立。
到了2005年底,市场上已经有1/3的上市公司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 而此时此刻,嗅觉灵敏的聪明钱已经开始进场了。
这些聪明钱中不仅包括国内机构资金,也包括国际资本。
不过,推动国际资本快速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不止包括股权分置改革,还有人民币的升值。
自2005年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变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后,在巨额贸易顺差下,国内外汇储备不断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海外资本加速涌入国内抢夺优质人民币资产,而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自然也在其中。
就这样,一场因股改和人民币升值引发的史无前例的大牛市徐徐展开了……
基金一哥
早在易方达张坤成名十年前,股市中就已经有一个老股民们人尽皆知的名字——王亚伟。
2005年12月,在这轮股市上升浪启动之际,王亚伟从沃顿商学院学成归来,同时被任命为了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经理。
当时的他应该也没有想到自己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会在2006年崭露头角,并先后获得2007年基金冠军,2008年股基亚军、2009年基金冠军,而自己也被称为“基金一哥”。
毕竟,在2005年的时候,王亚伟管理的华夏成长和社保基金收益表现还都非常一般。当时,已经是王亚伟做投资工作的第10个年头了。
在这之前,作为安徽省理科高考状元的王亚伟,获得清华大学双学位后,先是在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的研究部,从事研究咨询工作。
当时,王亚伟就对股票研究非常感兴趣,没有把工作停留在简单的股评上,而是从企业基本面出发挖掘投资机会,为客户推荐好的股票。
正是因为如此,没过多久,王亚伟就担任了研究部经理,营业部还给了他一个2000万的自营账户去操作,这也算是他的第一个“基金”。
后来,在1998年的时候,他的领导负责组建华夏基金公司,王亚伟也跟着过去了。
也是在那一年,中国迎来了第一批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和公募基金产品。
在华夏基金公司,王亚伟就从基金经理助理做起,并逐渐管理基金产品。但是整体来看,在2005年之前,他的投资业绩平平,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过人之处。
直到2005年底,他在美国经历了3个多月的学习与静心思考,再次回国操刀华夏大盘精选基金时,业绩表现开始了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由于当时正处于股权分置改革关键期,王亚伟对未股改的股票、重组股、资产注入概念股等冷门股进行了发掘,并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收益。 这使得他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在2006年以150%多的收益率,位列股票型基金第12名。
当然,对于任何一个基金经理而言,一年优秀的业绩表现并不能代表什么,将王亚伟推向神坛的还是接下来几年持续的业绩表现。
死了都不卖
进入2007年,在经历了2006年的快速上涨后(大盘涨幅高达130%多),股市的上涨势头似乎并没有停歇之意。
如果将每一轮股市轮回看作是吹泡泡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形成、扩张、急剧膨胀和崩溃四个阶段,那么2007年股市应该进入了扩张和急剧膨胀的状态。
从2007年1月份开始,央行就开始不断地收紧流动性,但是沪深两市却依旧一路高歌猛进。大盘从1月份的2600多点,势如破竹般地急剧攀升,到10月份竟站上了6124点的高峰。
当时,一首套用歌曲《死了都要爱》乐曲翻唱而来的《死了也不卖》在网络上疯狂传播。
其中,歌词是这么写的“死了都不卖,不给我翻倍不痛快,我们散户只有这样才不被打败”、“死了都不卖,不涨到心慌不痛快,投资中国心永在”。
可以说,这首改编而来的“股票歌”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了股民的狂热情绪。
不少股民眼中已经没有了风险可言,一味地沉浸在股市泡沫加剧膨胀的欢乐中,却不知道是泡沫,就终究会有破灭的一天。
有些股民看着别人都赚了钱,按捺不住急慌慌进场,站在了山岗上。
有些股民前期赚了钱,感觉涨得太多从股市中撤了出来。但是之后看见别人没有撤,获得了更高的收益,自己又忍不住入场,结果把前期赚的钱也赔光了。
这场惨痛教训,成为大多数刚入市的60后、70后股民,所交的“第一笔学费”。
自A股站上6124点高峰后,便开始了震荡下行的走势。再加上当时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演变成了金融危机。
受此影响,全球股市开始了单边下跌,A股自然也不例外。一年下来,在2008年10月份,大盘重新回到了2000点以下。
纸醉金迷的资本盛宴终究是走向了终结。
一切好似尘归尘,土归土,又回到了起点。
但是,对于个体而言则就有所不同了,有些人暗自庆幸自己跑得快,有些人则含泪暗暗发誓“这辈子再也不会进入股市了!”
对于王亚伟而言,他凭借自身的选股能力和仓位控制能力,似乎“一剑封神”,成为基金一哥。不过,相比于他后续10年的业绩表现,当时似乎也是他投资生涯中的一个最高峰。
话说过来,谁又能够保证自己在下一场资本盛宴中避免之前犯过的错误呢?
对于A股市场而言,下一次的资本盛宴便是2014-2015年的大牛市了。
“壳”疯狂
在经历了2006-2008年这轮气势恢宏的股市牛熊轮回后,A股市场也曾因“四万亿刺激”政策在2009-2010年出现过明显的上涨行情。
但2011年之后,A股市场又进入了漫漫熊市。
不过,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句出自《易经》的至简名言,似乎精准地概括了股市的运行规律。
在经历了前期的持续下跌之后,从2013年开始,股市迎来了结构性牛市。这个结构性牛市是指部分股票上涨的行情,当时主要体现在小盘股(规模比较小的股票)的大幅上涨。
当然,小盘股行情的爆发也绝非没有苗头可循。
在2013年的时候,因为IPO(首次公开募股)被暂停,并购重组取代IPO成为了企业上市的主要渠道。
再加上当年10月份,并购重组的审核门槛和审核环节明显降低,于是国内掀起了一场并购重组的浪潮。
由于2013年恰逢移动互联网崛起,作为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应用端的手游和传媒公司便成了这次并购重组浪潮中的弄潮儿。
而任何一家上市公司只要搭上了手游或者传媒这些香饽饽,股价便可以快速翻几番。
一家上市公司随意出资200万元到300万元收购一个小手游公司股权,即使在主业亏损的情况,公司的市值都可以达到近百亿元,比收购前的市值翻好几倍。
所以,在当时有一则笑话“中国养猪的、做乳制品的、开餐馆的、做金属管材的、卖五金的、放烟花的企业有什么共同点?答案是都变成了影视和 游戏 公司。”
因为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好似任何主业业绩的增长对股价带来的效应,都不如收购一家影视或者手游公司来得快。
这些股票本身的业绩增长一般,但是有手游或者传媒等新型经济相关的资产注入预期,被形象地称作“壳”。
由于炒作注入预期,所以很多“壳”公司的股价会因一丁点的风吹草动而发生较大的异动(翻好几倍)。
与此同时,在IPO方式受堵,并购重组格外受欢迎下,这些没有业绩增长的“壳”公司由于提供了上市渠道,所以也显得格外珍贵。
一时间,“壳”买卖和“壳”公司股票二级市场买卖都变得异常活跃,A股市场迎来了一轮“壳”疯狂。
而这场“壳”疯狂也为2015年的大牛市埋下了伏笔。
配资、配资
在2013年小票行情进行地如火如荼之际,大盘的表现其实并不好。到2014年,大盘已经下跌到2000点左右了,市场投资者情绪也非常低迷。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市场上的很多股票已经非常便宜了,像贵州茅台的市盈率都不到10倍了,可谓是遍地黄金。
但是,市场投资者情绪还尚未从熊市的阴影中走出来,悲观的情绪让大家不敢轻举妄动,只有少数勇敢的投资者开始进场抢夺便宜筹码。
而正如巴菲特所言“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从性价比的角度来看当时的确是绝佳的买入时点。
2014年11月,央行意外宣布降息,市场压抑已久的做多热情终于一触即发,股市如脱缰的野马般开始疯狂地上涨。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进来,市场成交量急剧放大。
而看着别人进入股票市场赚得盆满钵满,有更多的人按捺不住了,大家纷纷跑步入场,甚至有大批量的人觉得自己的本金不够,选择配资(简单理解,就是借钱炒股)。
有需求就有供给,在股票市场火热的情况下,市场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配资平台。
“大盘都涨成这样子了,你还不来配资,怎么着你家里有矿?”等配资平台揽客的广告在互联网和移动平台上与日俱增。
这些场外配资平台可以给与5-10倍,甚至更高倍数的杠杆。
以1:5倍杠杆为例,10万本金可以借到50万元,如果都投入股市中,这意味风险和收益都在成倍数扩大。
然而,投资者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杠杆”的危害,只是觉得“股市会涨,我的收益要翻好几倍”。
当时,甚至有大把的投资者先通过信用贷款的方式从银行借钱作为本金,再去配资获得更多的资金。
2015年,在各路配资资金疯狂流入股市的情况下,股票市场疯狂上涨,其中有“互联网+”等新兴经济相关的小票涨幅更为突出。
人虽然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但 历史 总是惊人相似。正如2007年一样,是泡沫就有破裂的一天,不合理的估值终究要回归理性。
场外配资被严查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各类杠杆资金开始加速“爆仓”。
千股跌停、千股停牌、国家队入场轮番上演,股票市场加速下跌,“杠杆牛”落下来帷幕。
私募一哥
就股票市场而言,如果历经一场牛熊轮回,重新回到原有起点时,那么,对于场内的投资者而言,这便是一场零和博弈。
有人赔钱,必然有人赚钱!
而这就是韭菜与镰刀的区别所在。
在2015年这轮“杠杆牛熊市”中,有一把锋利的镰刀,那便是徐翔。
尽管,作为私募界“一哥”的他,因操纵股市的罪名,落得身陷囹圄的下场,不禁令人唏嘘。不过,他传奇的人生经历却是不能否认的。
1976年出生的徐翔,在他17岁的时候,就带着三万块钱进入了股票市场,算得上是骨灰级的股民了。
经过长期的摸爬打滚,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炒股风格。
他擅长短线,常以凶狠凌厉的操作手法追涨杀跌,也因此被称作“宁波敢死队总舵主”。
到2009年底时,徐翔已经通过股票市场完成了原始积累,并转型私募,创立了泽熙投资。
公司所发的首个产品泽熙瑞金1号初始规模就高达10亿元,远超当时市场上许多私募基金规模,而这其中有大部分的资金来自于徐翔过去十年的原始积累。
由于徐翔非常熟悉散户心理,并通过“一字断刀魂”的惯用手法收割了不少散户。
像泽熙最早投资的一些股票,在泽熙完成建仓后,股价会出现快速的拉升与回落,此后呈“一”字横盘。
对于散户而言,他们期待后续反弹,在横盘期间不断买入。然而,泽熙却会悄然出货。这样的操作手法被市场形象地称作“一字断刀魂”。
在这样的操作手法下,泽熙的产品回报在市场上一枝独秀。
受益于产品优秀的业绩回报,泽熙投资的管理规模也飞速扩张,到2012年底,公司管理资金规模已经突破100亿元,仅次于当时的第一名重阳投资。
不过,除了凌厉的操控手法,徐翔自身对于股票市场的变化,也是非常灵敏的。
这一点在2015年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2015年,他在意识到市场的疯狂之后,从5月份开始就逐渐减仓,到6月份的时候,泽熙管理产品的仓位已经很轻了,算是做到了成功逃顶2015年的股灾。
然而,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他操纵市场、涉嫌内幕交易的罪行,最终还是被监管层找到了证据。
2015年11月,徐翔被捕,至今仍被关在狱中。
而徐翔的落幕也象征着中国股市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基金狂潮
自2015年之后,中国股票市场至今也没出现一轮快速上涨的全面牛市。
然而,结构性的牛市行情却始终存在。
与2015年有所不同的是, 市场抛弃了原来的小票风格,以“酱香型 科技 ”为代表的白马龙头股,成了市场追逐的焦点。
从2016年开始,贵州茅台的股票价格从200多块,上涨至2000多块,股价翻了有10多倍。
一直持有贵州茅台股票的投资者,暗自庆幸“酱香型 科技 才是真 科技 ”。
而对茅台的股价和估值产生质疑,一直没有上车的投资者,只能:
“年少不知白酒香,错把 科技 加满仓;年少不知白酒好,错把医药当成宝;
年少不知白酒醉,错把证券当安慰;年少不知酒可贵,一把鼻涕一把泪。”
当然,从2017年开始,除了贵州茅台,也有五粮液、恒瑞医药、爱尔眼科、宁德时代等优质龙头股的股价迭创新高。
这一特征在2020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2020年,因疫情冲击,全球央行放水,优质风险资产受到追捧,A股市场上的白马股股价一路上扬。
然而,与此同时,一众小票却连续下跌,股票市场二八分化极其严重,所以也被网友戏称为“熊牛市”。
在这样的情形下,仍然沉浸在前期市场风格,靠炒小票赚钱的投资者,就十分痛苦。
而以消费龙头白马为主要持仓的基金,业绩表现十分亮眼。
所以,与2007、2015年散户跑步入场股市不同,2020年“基金”一词反而频上微博热搜,市场迎来了“基金购买热潮”。
其中,易方达的基金经理张坤,因所管产品业绩优秀,受到了市场上投资者的追捧。这些90后新生代投资者,还给张坤组建了后援会。
基金经理“饭圈化”成了当前市场一道新的风景线。
不过,也并非所有基金产品的收益回报都表现好,市场上存续的基金产品之间也存在二八分化效应。
买了消费主题基金,和买了 科技 主题基金的投资者的收益相差甚远。
那些头脑一热,高点申购基金的投资者的收益,自然与低点买入,长期持有的投资者相差甚远。
所以,如何购买基金也是一门投资艺术。
站在当前时点,回看过往三次股市轮回,无论是全面牛市也好,结构性牛市也罢,每一轮股市的上涨都离不开资金和情绪的推动。
不过于很多散户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缺乏专业的长期跟踪能力,不管是购买股票还是申购基金,进场时间往往已经是上涨末期。
纵使有些散户进场时间挺早,但是耐不住人性的考验,容易追涨杀跌,卖在了低点,又重新买回在了高点。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出现“散户牛市多亏钱”的情况。
究其根本,人性使然罢了。
然而,投资却终究是一门逆人性的艺术。
在当前,全球央行仍在大放水,资本盛宴尚未终结之际,可能大家并不会有这样的切身体会。盛宴结束之前,大家尚且可以追随大势。
毕竟,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是谁在裸泳。
但当拐点到来时,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耐住波动的考验,不要贪恋最后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