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传导机什么样
Ⅰ 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工具实施以后,通过什么途径传递使最终目标发生预期的显著的变化,一般通过以下机制来传导:
(1)资产组合调整效应,因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从而引起资产价格和收益率的变化,人们要调整资产结构,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这会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发生变化。
(2)财富效应,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财富的变化,以至于影响消费行为的变化,最终影响经济增长。
(3)授信限制效应,某种(扩张或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会改变授信条件,以至影响信贷规模,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4)预期效应,是指人们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对未来的经济形势进行预测,调整自己的行为,结果导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化。
(5)国际贸易效应,是指由于本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化,导致本国利率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汇率,进而影响到净出口,使总需求发生变化。
Ⅱ 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容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
一、1998年以来,针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以及出现了通货紧缩等突出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持续适当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扩张性货币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来讲,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fx678财经频道。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
三、货币政策从政策手段到操作目标,再到效果目标,最后到最终目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传导过程的机能。货币政策分为制定和执行两个过程,制定过程从确定最终目标开始,依次确定效果目标、操作目标、政策手段。
四、执行过程则正好相反,首先从操作政策手段开始,通过政策手段直接作用于操作目标,进而影响效果目标,从而达到最后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目的。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大致可分为四种途径,即:利率传导机制、信贷传导机制、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和汇率传导机制
五、这种机制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国家在确定宏观经济目标时,如经济增长速度、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已经通过国民经济综合计划将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规模乃至该项指标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包括在内。因此,中央银行的综合信贷计划只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六、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惟有信贷计划以及派生的现金收支计划,在执行计划时直接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服务,这种机制完全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指令性指标运作。其特点是:第一、方式简单,时滞短,作用效应快;第二、信贷、现金计划从属于实物分配计划,中央银行无法主动对经济进行调控;第三、由于缺乏中间变量,政策缺乏灵活性,政策变动往往会给经济带来较大的波动;第四、企业对银行依赖性强,实际上是资金供应的大锅饭。
Ⅲ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怎样的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1998年以来,针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以及出现了通货紧缩等突出问题,中央政府持续适当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扩张性货币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来讲,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http://ke..com/view/1082634.htm
Ⅳ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市场化取向,而且取决于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行为的市场化程度,即它们必须对市场信号做出理性的反应。如果它们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准则运行,即不能对市场信号,包括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信号做出理性反应,那么货币政策工具就不可能通过对货币信贷条件的调节来实现其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就会受到梗阻,货币政策效果就会被减弱。
(1)随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由货币渠道向利率渠道的变化,各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也逐渐由货币供应量调整为利率,提醒我国注意客观认识并恰当把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不宜简单地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否适度来衡量。应该更多地关注最终目标,即物价上涨水平变化而非中间目标即货币供应量变化。
(2)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资产价格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且比较复杂,资产价格本身日益引起各国货币政策当局的关注,并将其作为主要的监控目标,我国必须高度关注资本市场发展和资产价格变化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
Ⅳ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什么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一)货币在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1)利率传递途径。
(2)信用传递途径。
(3)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4)汇率传递途径。
(二)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经历了从1953-1997年底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到1998年至今以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两个阶段。
(1)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
从1953年中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以来,到1997年底中国实行的是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在这一阶段,政府对信贷进行直接控制,并在不同时期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环境和金融体制的要求,直接控制的程度和方式存在着不同。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你,即:“统存统贷”时期(1953-1978)。“差额包干”时期(1979-1984),和“双向调控”时期(1985-1997)。在1984年中央银行体制建立之前,从严格意义上锁,中国没有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
(2)以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
1998年,中国取消了对信贷规模的限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得到了发展,并且运用了利货币资产价格多种渠道转变。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基本对货币政策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导没有存在异议,但对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货币渠道重要还是信用渠道重要的问题存在差异。对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多以实证研究进行分析。
Ⅵ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哪些,试分析
中央银行首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目标,并经过传递、再作用到最终政策目标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经过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
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从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的分析中可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指标、信用扩张能力、融资成本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及意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时调整自己的操作行为,从而对企业和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3、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针对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调节的变化,企业和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经济行为主体也开始调节自己的投资与消费行为,进而影响到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社会各经济变量。而社会各经济变量又通过市场,将信息反馈到中央银行和各金融机构,影响到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再一次引起货币供给的变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就是利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层层递进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
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形式是什么
问: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形式
校解析答案: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不同的金融调控方式和经济体制下有不同的形式:
(1)在直接金融穗态调控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凳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是直接性的,表现为中央银行政策意图的传导不经过任何独立于政策制定者之外的能够自主调整经济行为的机构。
(2)在间接金融调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间接形式,即通过政策工具的操作引导、影响经济、金融运行,其复杂猜粗源性、不确定性较强。
(3)在直接金融调控,间接金融调控同时存在的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呈现出直接、间接形式兼有的特点,这多发生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我是广东的考生,通过网校的学习,10月考的《经济法概论(财经类)》75分,《 *** 与事业单位会计》92分。给我的学士学位提高了不少平均分。
广东的成绩可以查了,报了两科全过了,《行政法学》90分,《经济法概论(财经类)》73分。
Ⅷ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哪些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相关部门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
其顺序是:
从相关部门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相关部门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相关部门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拓展资料:完善方法
1.处理好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改革与服务的关系。
2.关注总行和省级分行对大型企业信贷投放集中化以及加入WTO、外资银行进入等可能引发的新问题。如国有商业银行省分行和总行集中资金,向重点城市、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倾斜,必须注意防止不良资产发源地从基层分支机构向省分行和总行的转移,造成新的金融风险。
3.下力气调整与优化人员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建立适应市场性信贷投放的员工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贷款业务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力发展新的中小金融机构,为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建立更多的"毛细血管"
建立新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原则上应该以股份制方式设立,尽量使股权分散化,以企业和个人股份为主,建立真正规范的产权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
Ⅸ 货币政策三大传导机制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
拓展资料:
一,利率传导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利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水平i↓→投资I↑→总产出Y↑。
二,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经济总量。信用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贷款供给L↑→投资I↑→总产出Y↑
三,关于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汇率E↓→净出口NX↑→总产出Y↑
四,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
①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
②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③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金融市场在整个货币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市场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其次,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接受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的调节进而影响投资与消费行为;最后,社会各经济变量的变化也通过市场反馈信息,影响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的行为。
Ⅹ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央行的货币政策如何作用经济,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各经济学派从不同角度出发,形成了各自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如Mishkin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分为利率渠道、货币渠道、信贷渠道等。在传统的货币传导机制下,传导过程为中央银行一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企业(居民)。这里,商业银行处于关键地位,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首先作用于银行体系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起来以后,出现了中央银行一资本市场(资产价格)—企业(居民)这样一种崭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新的传导机制下,资本市场处于中介地位,资产价格是关键变量。由于资本市场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动会迅速做出反应,并通过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影响企业与社会公众的消费与投资行为。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新的传导机制的政策时滞较短,政策传导效率较高,政策效应亦较显著。但是,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的增加,又使得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更为多样化、间接化,有可能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相左,致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复杂,具有不可测控性。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主要以信贷传导为主,汇率、利率等传导途径为补充,资产价格在传导体制中的地位不显著。也就是说,资产价格渠道的出现并没有显著改变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我国企业普遍倾向于进入股市募集资金,对其他的资产形式(比如债券)不感冒。但同时从股市上募集的资金并没有用于实体经济,无法形成投资需求
为支持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需要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让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这是改善宏观金融调控效应微观基础的必要手段。进行分配体制改革我们应该缩小地区差距,减少低收入群体的比重,普及金融知识,加大投资工具的宣传力度,提高证券资产在个人金融资产中的比例,从而使资产价格更能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