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在古代用什么货币
⑴ 历史:我国原始人用过的钱币。
你好 原始社会没有钱币,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低下,剩余物资很少,人们按照自己的需求以物易物,不需要货币作为中间手段。
最早的货币出现于商周时期,是最原始的贝壳,并逐步发展到骨贝、角贝、石贝、铜贝等。西周末年,诸侯国崛起,各诸侯国纷纷铸造自己的货币,货币的形式开始五花八门,比如齐国燕国赵国等使用刀币,秦国使用圆形货币后来逐步统一为半两,楚国、晋国等使用农具形后来发展成短裤形的布币等。这一时期,币制非常混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货币也统一了,全国统一流通半两,属于计重钱。汉代开始流通五铢,也属于计重钱。五铢一直流通到隋朝,时间长达七百余年。但在这七百年中,也出现过天下分治,币制混乱的时期,其中之一是王莽时期。王莽铸造的货币币制混乱,但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历史第一造钱能手,是现代收藏者的最爱之一。但王莽铸造的钱币多寡不一,有的品种传世很多,有的则极少,很少有人能收齐一套,因为其中有一枚叫“国宝金匮值万”的,普天下只存世几枚。之二是“北周三品”,铸造于五代十国时期,工艺也非常精良,素来为收藏者所喜爱。
自唐开始,货币的名称中开始使用“通宝”二字,一直沿用到清代。有唐一代,流通的主要货币叫“开元通宝”,存世量很大,市场上两、三块钱就能买到一枚真品。到了宋代,开始以皇帝的年号命名货币,其中有的皇帝在位时期有多个年号,货币的品种也比较多,且同一年号的货币出现了折一、折二、折三等不同币值。宋代经济发达,货币的发行量、存世量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第一,至今仍经常成批出土。前些年,市场上一斤宋钱只值十几元钱,现在已经上升了几倍了。如果按品种、版式论,宋代的钱币是最繁杂的。南宁的钱币跟北宋差不多,版式也相当复杂,只是数量相对较少。
与宋代并列,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个有名的少数民族王朝,如西夏、金、元,都铸造自己的货币。少数民族王朝铸造的货币数量相对较少,存世量不多,其中也不乏铸造精良的,比如金代的秦和通宝、大定通宝等。这些少数民族朝代铸造的货币,既有少数民族文字的,也有汉字的。
明代铸造的货币数量不多也不少,但与宋代、清代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明代最受人喜欢的货币是朱元璋时期的大中通宝和洪武通宝,除按重量有折一、折三、折五、折十等多种版式外,背面还分别铸有铸地,比如京、济、鄂、桂等。其次是天启通宝折十,因其个头较大也很受收藏者喜欢。明代开始,出现了铸造“子钱”(流通币)的“母钱”,但目前好象只发现了一枚。南明时期,分据各地的残余势力也铸造过多种货币。
清代入关之前,分别铸造有满文和汉文两种货币。入关初期,铸造了少量只有汉文的顺治通宝。平定天下之后,其流通货币的固定格式是正面汉文,背面满文,也有少数背面满、汉文分列的。。清代在全国分设二十个钱局铸造货币,收藏者能从背面的满文中分清铸造地。清代最受人喜爱的货币是咸丰通宝,因为咸丰时期闹太平天国,云南运往北方的铜受阻,原料奇缺,开始铸造不足重的大钱,面值最高一千。咸丰以前,主要流通的是面值一文的小钱。清代铸币的一大特点是广泛使用“母钱”,以此翻铸样钱,然后大量翻铸流通币。“母钱”因存世稀少,备受收藏者推崇。
清末之后,机器铸币开始进入中国,被收藏者称为机制币,其中最有名的是银元和铜元(铜板)。而银元中,众所周知的就是袁世凯像做正面的袁大头了。银元与铜元的法定兑换值是,一百枚铜元兑换一枚银元。
⑵ 我国最早使用的古代实物货币
我国最早使用的古代实物货币是贝类货币。
中国以贝作为货币分为三个时期:天然海贝时期、人工仿贝时期、金属铸贝时期。
我国使用贝为货币的地区较广,其延续的时间亦很长,在云南少数地区贝为货币一直延用到明代或更晚的时间,个别地方直到民国时期仍在用贝为币。
天然海贝在中国是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产在海滨,距中原路途遥远,运输困难,不易获取。但贝以其坚固美观。
(2)云南在古代用什么货币扩展阅读:
商周时期充当货币的贝壳是一种特定的海贝,质地坚固,古钱币收藏家们称之为货贝。
在许多商代、西周墓葬考古中常有发现,少则数枚,最多可达数千枚。这些墓葬遍布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宁夏、甘肃等地,表明贝币的使用在商周时期非常广泛。
货贝的货币特性确实要比粮食等实物货币更为明显,计量和携带更为便利。贝币的常用记量单位是朋,五枚货贝为一系,十枚货贝为一朋。
在商周时期的青铜铭文中经常有“赐贝”的文字记载,货贝在商周时期是货币已经没有什么争议。货币学家争议的是贝币到底是如何及何时成为货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还是实物货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古代钱币
⑶ 古人曾用贝壳作为货币,有哪些字来证明
在人类早期的经济活动中,一种名为货贝的贝壳,以其坚固耐磨、光洁美丽、易于携带和具有自然单位的特点,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这即是最原始的货币。在货币史上,用贝壳当货币流通时间也较长,使用更广,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用贝壳充当货币的历史。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船队到达印度洋的岛国马尔代夫,当时叫溜山国。据随行的巩珍在所著《西洋番国志》记载,当地的商业贸易以银币交易,但是有意思的是,这里却供应外国通行的货币——贝壳。原来马尔代夫的许多珊瑚岛礁盛产一种贝壳,当地人采集贝壳,堆积如山,待贝壳里面的肉腐烂后,将贝壳洗净,然后贩卖给暹罗(今泰国)、榜葛刺国(今孟加拉)等国作为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据考证,明代在云南部分地区也通行以贝壳作为流通的货币,是否由暹罗辗转而来,尚不得而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孔子的名言不但国内人人皆知,就是外国人接待中国宾客时,也时常引用这句话,增加了彼此友好的气氛。
“朋”这个字何以由双月合成?见惯不怪,似乎少有人提出疑问。笔者看到一篇散文,由“朋”的造字联想到对朋友的感想,文章的大意是,两个月亮合成“朋”字,一个月亮好比一个单独的人,虽然可以照亮自己,但如果有了另一个月亮,即有了朋友,就更光亮了,这就是朋友带来的温暖。作者如果是抒发自己对朋友的体会和感想,这样说未尝不可。若以为“朋”字的结构本来就是由双月合成,则是极大的误解。
《汉语大词典》对“朋”字的解释有十四种之多,前面的六种是现今通用的义,如做朋友、结交、结党、朋党、相类、一起等解。后面的几种则现今已很陌生了,如朋通冯、通风、通崩、姓氏等。只有第七种作“古代贝币单位”解,并引《诗经》“既见君子,赐我百朋”(《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为证,这才是“朋”的初义。
文字的创造和字义的演变深化,一般都是先具体,后抽象,朋作为贝币是实物,但用来表示友谊,已经抽象化了,所以朋友的义是后起的,贝币的义是原始的。
把单个的贝加工穿孔,用绳子穿起来,叫串,两串贝在一起,便叫作朋。附图一是金文中的贝氏徽,画的是一个人肩挑两串贝,是很生动的朋字。单个的贝是象形字,它的演变过程,见附图二。穿在一起的贝称串,附图三是甲骨文和金文的朋,省去了图一中的人,它们和现今楷书的朋,已经大不相同,楷书中的两串贝已变成双月,面目全非,但放在一起,还可以看出它们的潜在联系。古代以五贝穿在一起,称为一“串”(一说十贝为一串,但因地区、时代而异),两串为一朋。附图一和图三中即是成串的朋贝。
贝有真贝仿贝之分,“朋”是真贝,仿贝是用石、铜、玉等材料仿制真贝,是因真贝供应量不足所引起。真贝只产于印度洋、太平洋西北部和我国南海西沙群岛等处,其中又以背部有环纹、外壳光泽、非常美丽的贝壳最有名。贝在动物学分类上属“宝贝属”(Cypraea),属下有好些种,货币之贝称货贝或钱贝(Cypraeamoneta)。钱贝中大多数都是“虎斑宝贝”,学名为C.tigris(指斑纹像虎纹)。西晋人木华,写有一篇著名的《海赋),内有“岂徒积太颠之宝贝,与随侯之明珠”,引用了纣王拘文王的典故,说周朝的太颠(人名)积聚了很多宝贝,献给纣王,纣王得到宝贝,就释放了文王。这是有关宝贝的最早记载。狭义的宝贝专指钱贝,后世把一切贵重的东西,都称宝贝,那是广义的宝贝。
贝币的价值,视其大小而定,我们不知道商周时的贝币如何区分大小,但《汉书·食货志下》按贝的大小,分为五品,第五品太小,不能算贝货,实际是前四品,依次分为大贝、壮贝、幺贝、小贝,它们各有一定的尺寸和折钱的标准,如大贝,长四寸八分以上,值钱二百一十六,小贝,长一寸二分以上,值钱十。这个记载自然是有一定的历史沿袭根据。
⑷ 古代为何把贝壳当钱用
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由于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具有大小适中、携带方便、易于计数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
上古皇帝时期没有货币。远古时候,人类生活主要是进水者渔,近山者猎,穴居野处,茹毛饮血,从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方知熟食,此阶段为渔猎时代。至伏羲氏书八卦造书契,神农氏教民种五谷,养五畜的农耕时代,就设立了市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以物易物,各得其所。
夏朝开始货币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个时候的货币是以贝币为主,夏之前的尧舜时期,天然贝已由装饰品变成了固定的钱币,与珠、玉、刀、布、库、庤、铜币并行使用。
此后,一直发展到青铜时代,货币就一直以青铜为材料,这时期出现的钱币大都是青铜铸造的。进入夏朝的青铜时期,货币作为交换、保存、计算财富而随之产生,至今货币问世已有5000年的历史。
(4)云南在古代用什么货币扩展阅读:
人类的历史和货币的历史比较相似,都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物换物。也就是实物货币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类大部分是处于原始社会,因为没有统一的文化,统一的度量衡,但是却拥有同样的生理需求。所以部落和部落之间大概就是以物换物,用我的石器换取你的猎物。慢慢就出现了等价商品,比如贝壳,布帛,衣物,牲畜等等。
第二阶段:金银条块阶段。随着部落的壮大,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之间的交流逐渐变多。他们发现以物换物已经满足不了日常所需了。因为粮食,牲畜,贝壳等存在着天然的缺陷,要么就是数量过多,要么就是不易保存。
人类开始寻找稀有物品作为等价交换物,金子和银子就是在这个时候确定了自己的历史地位。这一阶段,人类脱离了原始社会,开始逐步形成大型部落,甚至出现了国家的雏形。
第三阶段:铸币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已经得到了大力发展,并且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帝国把持着钱币的制造,也把持着经济的命脉。人们发现金条银条不好度量,于是帝国铸造了统一的货币,使得交易起来更加公平。人类的文明得以告诉发展。
第四阶段:纸币阶段。我国很早就出现了纸币,不过基本上纸币流通不开,因为古代没有防伪技术,所以真正的纸币出现是在蒸汽革命之后,人类进入了工业阶段,彻底从繁重的劳动力之中解脱了出来,从此科技日新月异,从此人类社会进入高度文明的状态。封建统治和帝制到达末期,最后消失。
第五阶段:电子货币阶段。这是十年以来告诉发展的阶段,现在人们出门几乎都不带现金了。手机轻轻一点就完成了交易。这在人类的历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货币的虚拟化也意味着人类正式进入了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对接的阶段。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⑸ 云南从古至今的历史
云南简史
云南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开远、禄丰腊玛古猿和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证明从猿到人的进化曾经在这里展开。元谋、滇池、洱海地区大量的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证明云南进入了原始社会,并和内地有着密切的联系戚岁李。剑川海门口遗址说明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前,云南的部分地区已开始使用青铜器,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逐步跨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公元前286年左右,楚国将军庄跷奉命率军溯沅江而上进入云南,征服了以“滇”为首的劳浸、“靡莫之属”,统一了滇池地区,当了滇王。他们带来了新的技术、文化,促进了云南的发展,滇池地区进入到奴隶社会。
秦代修“五尺道”,在云南派官“置吏”,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西汉武帝时设益州郡,东汉在今保山设永昌郡,对云南的统治进一步深入,我国在云南西部地区的疆域已大体奠定。秦汉时期的云南,青铜器广泛应用,经济有较大发展,江川李家山、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两千多件青铜器、滇东北朱提(今昭通、鲁甸一带)、堂狼(今东川、会泽、巧家一带)地区的铜、银冶炼和制造,在全国享有盛誉,滇西地区的丝、麻、棉织品也较为发达,商业交换有较大发展,滇中、滇东北和滇西地区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尤其是中国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云南与东南亚、南亚的对外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称为“南中”。三国时南中部分奴隶主贵族据地自雄,诸葛亮为了“北伐中原”,亲率大军,5月渡泸(今金沙江),平定南中,并调整郡县建置,团结少数民族上层,发展云南经济。西晋时云南改设中央直接统治的宁州,为当时全国十九州之一。这时云南广泛使用铁器,实行移民屯田,滇中、滇东北等地出现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因素。南北朝时期云南在爨氏的统治下,与刘宋等封建小王朝维持着密切联系,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相对发展,此后不仅“户口殷实”,“收获亦与中夏同”,而且留下了被誉为“神品”的《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正是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形成了“西爨白蛮”、“汉裳蛮”、“松外蛮”、“洱河蛮”等白、彝诸族先民。
隋代消除割据势力,云南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唐初继之,基本上恢复了汉晋时期的郡县规模。公元707年,唐朝击败南侵洱海的吐蕃扩张势力,立铁柱以纪功,公元738年扶植南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册封波罗阁为“云南王”,云南和祖国团结统一的总趋势进一步向前发展。南诏时期的疆域东接贵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达西双版纳,北接大渡河;东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缅甸;西北与吐蕃为邻,东北与戎州(今宜宾)相望的广阔疆域。南诏内修制度,筑拓东城(今昆明),建崇圣寺三塔,发展经济,文化上积极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云南范围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空前加强。公元897年郑买嗣杀南诏王建“大长和” 。927年杨干贞建“大义宁”。公元937年,段思平联络三十七部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政权。大理国政权基本上承袭了南诏以来的疆界,行政区划设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实行封建农奴制专政。大理国政权在云南的统治基本与中原的宋朝相始终。大理王向宋朝称臣纳贡,其首领先后被宋朝封为“云南八国郡王”、 “大理王”等,并成为南宋王朝抵御蒙古贵族西部战线的助手。大理国政权始终保持着对宋王朝的臣属关系。所谓“宋挥玉斧”弃云南于不顾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大军乘革囊渡金沙入云南,灭大理国,1260年,设“大理国总管”。1274年,忽必烈选派富有才干的回回人赛典赤,来云南建立云南行省,任赛典赤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今省长),治中庆(今昆明)。云南行省下置路、府、州、县,由行中书省直接委任官吏管理。云南行省的建立,使云南完全纳入了元朝的统一治理范围,开拓了云南历史的新局面。从此,“云南”一名便正式作为行省一级的机构出现在历史上。赛典高迟赤在云南建“民屯”,修水利,兴儒学,改善民族关系,云南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农牧业逐步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转变,以银、铜为主的矿冶业成长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云南银课、铜课居全国首位,占全国课税额的一半以上,昆明成了《马可.波罗行记》中所描叙的“工商甚众”的大城,民间主要以贝为币,商品交换有了进一步雀芹的发展,但是此后元朝又封也先贴木儿为云南王,1290年封皇孙甘麻剌为梁王,云南王镇大理,梁王管辖全省,云南实际上存着行省与诸王府两套政权,大理段氏又乘机割据滇西,行省已形同虚设。加之各地农奴主、奴隶主乘机叛乱,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1363年红巾农民起义军在云南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一度由四川进入云南,打击了元朝封建主在云南的统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于1381年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大军西进平定云南,1382年建立了云南布政使司(相当于省政府)和都指挥司(相当于省军区),云南内地设府、州、县,实行以流官为主的统治,在边远地区则建立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辖。明朝大量内地汉族人口入滇,经济迅速发展,白银产量达全国的一半以上,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所铸的24000斤重的大洪钟则是体现了这时铜矿业发展的水平。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云南使用的货币也开始废贝行钱,全国通行的白银、铜钱开始取代贝币在云南流通。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孙可望的率领下进入云南,立永历帝,开展抗清斗争。1658年12月,清军三路入滇,南明最后一个王朝覆灭。
清朝对云南的统治确立后,大量移民入滇,推行“改土归流”,客观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进了边疆的开发。清代云南的矿冶业又有较大的发展,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东川、易门、路南、永北(今永胜)的铜,鲁甸、白羊(今宾川牛井)、永盛(今云龙)、茂隆(今沧源)的银,个旧的锡,罗平、建水等地的铅都负盛名。1743年至1802年间,滇铜的平均年产量均超过10000斤以上,最高年产达到14000多斤,位居全国之冠。
鸦片战争后,云南与全国一道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受到了以英法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云南各族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1856年后杜文秀、李文学领导的回、白、彝、哈尼各族人民大起义,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侵略云南的迷梦。滇西各族群众截杀英国“探险队”的马嘉理,保卫片马、班洪,滇南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严惩法国侵略者,取得宣光、临洮大捷,项崇周、杨自元领导的反法斗争等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诗篇。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恶劣环境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缓慢发展,初具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组织同盟会诞生后,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逐步展开。1907年,云南同盟会会员和革命群众举行了河口起义,武昌起义后17天,同盟会员张文光等在腾冲发动武装起义响应,并成立滇西军都督府。10月30日,即农历的 “重九”日发动了昆明起义,组建云南军政府,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民国云南地方政府在派军队北伐、援川,支援全国的同时,初步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对云南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915年,袁世凯公然称帝,恢复封建帝制。云南各族人民在蔡锷、唐继尧等人的组织下,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于1915年12月25日首先发动护国起义,沿四川、广西两路出兵,声讨帝制复辟。在全国各方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北洋军阀的统治分崩离析,袁世凯的皇帝梦被彻底粉碎。云南以一个地瘠民贫的边疆落后省份,为推进中国的民主共和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就开始在云南传播,1926年11月7日,经过李鑫等共产党员的艰苦工作,中共云南特别支部在昆明成立,云南人民的革命斗争在党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但是,由于国民党的残酷镇压,李鑫、王德三、刘平楷等同志相继牺牲,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革命斗争转入低潮。1935-1926年间,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过云南,先后经过33个县份,攻克13座县城,在今威信县城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红军在长征途中,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南播下了新的革命火种,云南人民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支持配合长征,2000多人加入了红军。
1929年,蒋介石任命龙云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等,以龙云为首的云南地方实力派的统治在云南确立、巩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云南倾全力投入抗战,先后派出20万云南军队开赴台儿庄、武汉等前线抗战,投入10万多民工抢修滇缅公路,而且在1942年-1945年间,支持远征军入缅抗战,在日寇践踏滇西滇南国土之际,配合远征军守住了西南门户,最后率先收复国土,主持入越受降,写下了一篇篇辉煌的反帝爱国斗争的篇章。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搞突然袭击,免除龙云的云南省主席职务,在云南先后制造“一二.一”惨案、“李闻惨案”、“九九整肃” 事件,残杀共产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国民党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中共云南地方党组织全面开展了组织、发动民众,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区纵队”。1949年,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解放了61个县城,建立了14块根据地。同时,解放军野战军挥师南下,党组织争取了卢汉于1949年12月9日率部在昆明起义,云南宣告和平解放。
近代以来,云南经济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曲折发展,1914-1919年,民族资本曾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抗日战争前后,云南地方民族资本、官僚资本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抗战中一批工厂、学校等由沿海、内地迁来,曾一度给云南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抗战胜利以后,在西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本的重压下,云南经济几近崩溃。1949年,全省人口15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2%,农业总产值9.25亿元,人均有粮食493斤,工业总产值1.86亿元。商品经济极其落后,城市轻工消费品大部靠沿海等省市供应,农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云南历史简介
云南,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云南各民族融合、演变、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自战国时期建立滇王国以后,行政建制和区划经过无数次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云南。
元谋人:大约170万年前,原始人群时期的人类就生活在中国大地上。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到新石器时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的人们,已能使用石斧之类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有些地方的人还会建造简易木结构房,并逐渐形成较大的村落。
庄蹻入滇:公元前三世纪,庄蹻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建立了滇国。庄跤等将较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带进了云南,促进了云南的发展,标志着云南从政治上与内地联系的开始。
秦开五尺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云南设置郡县,开“五尺道”,从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附近,因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五尺道的开辟沟通了首都咸阳经四川与云南东部的联系,并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为秦帝国的组成部份。
汉武开滇: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将军郭昌率巴蜀之兵临滇,设益州郡,下属24县,郡府设在滇池县(今晋宁县),云南为其中一个县,县城设在今祥云县的,“云南驿”。汉王朝调整了郡县,改变部落相立,不相统属的状况,带进了一些封建生产关系。这一时期青铜工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耕作水平。高超的冶炼技术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各种青铜器物品的出土,显示了民间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大群被放牧的牛、马、绵羊和山羊与家畜猪、犬一道,标志了滇国发达的畜牧业。汉武帝还派唐蒙扩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汉王朝还组织人力开凿博南古道,日趋频繁的商贾往来,促进了西南与东南亚各国,尤其是与缅甸、印度的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武开滇。 诸葛亮治南:三国时期,现在的云南及黔西,川西南的部份地区统称为“南中”。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统三路大军亲征云南,他采取“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政策,当进入滇西地区洱海(大理一带)时,迅速平定了云南奴隶主贵族发动的叛乱,降服了当地大姓孟获,对孟获“七擒七纵”,使盂获心悦诚服地投降,井发誓永不造反。因此诸葛亮很快平定南中,云南成为蜀汉的一部分。
爨氏据滇:公元317年司马睿称帝,建东晋,东晋初年,由内地迁至云南的爨(音窜cuan)势力逐渐强大,爨琛自主为王,统治滇池地区,爨氏历统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区称作昆川(或昆卅),并与随、唐王朝保持经济文化联系。
六诏统一:公元738年贞观时期,唐王朝扶持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以洱海为基地的“南诏国”,诏主皮罗阁被封为“云南王”,南诏历传13王,统治200余年。
段氏建立大理国: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南诏建大理国,公元1117年,宋朝封大理首领为“云南节度使”,政治中心在洱海区域,以大理为都城,相传22世,共统治316年。在大理国统治期间,鄯阐城(今昆明)逐渐成了滇中最繁盛的一座城池。其间留下了著名的“孔雀胆”的故事。
元跨革囊: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军征云南,破大理国,1267年封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 1271年其子被害身亡。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赛典赤·赡思丁到云南。公元1276年,元朝已正式建云南行中书省为全国11个行省之一,从此“云南”正式作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政治中心由大理迁至昆明。赛典赤到云南后,在经济上制定赋税,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在政治上,一改过去残酷屠杀的做法,代之以善民族关系,兴办教育、安定政治形势的政策。突出的如五百里滇池,原常泛滥成灾,赛典赤征召民工,凿开海口,疏通螳螂川,使滇池水由海口经螳螂川流入金沙江。
明设卫所,移民实滇。朱元璋于1381年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大军西进平定云南,1382年建立了云南布政使司(相当于省政府)和都指挥司(相当于省军区),云南内地设府、州、县,实行以流官为主的统治,在边远地区则建立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辖。明朝大量内地汉族人口入滇,经济迅速发展,白银产量达全国的一半以上,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所铸的24000斤重的大洪钟则是体现了这时铜矿业发展的水平。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云南使用的货币也开始废贝行钱,全国通行的白银、铜钱开始取代贝币在云南流通。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孙可望的率领下进入云南,立永历帝,开展抗清斗争。1658年12月,清军三路入滇,南明最后一个王朝覆灭。
⑹ 云南历史上流通过那些货币
那就多了,只返者凳是说漏旅个嫌祥年代限定吧!早的有各个朝代的铜钱,明代中后期还有银子,金子,晚清时期还有银元,纸币,民国时期那就更多了,半开,法币,法郎,英镑,美元!
⑺ “水官通宝”是明朝云南制造的,是地方钱,我想知道它的背景。。。
水官通宝
开放分虚差类:
收藏、钱币、云南、大理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历誉银。
据考证为云南大理土司铸币,存世量极少,收藏之珍品肢宴。
网上找不到很详细的
⑻ 我国古代各种钱币的名称
钱就是钱,可以虚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