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货币是什么样子
❶ 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朝发行了哪些钱币
元狩五年,汉武帝铸造了五铢钱,废除了秦半两。他规定钱文为“五铢”两字,钱重五铢。这样的五铢钱一直到唐代,都是我国货币流通的主要形式。
两汉时期的五铢钱不仅铸造数量众多,货币的种类也十分丰富。汉五铢的基本形制虽然均是圆形方孔钱,但是根据钱文的重量不同和钱文的字形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西汉初年,五铢钱的铸币权掌握在郡国的手中,所以此时的五铢钱又名为“郡国五铢”。郡国五铢在大的方面与朝廷保持一致,但是细部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如1.钱重大小不一2.钱径大小不一3.钱币的记号较多4.钱文书写大多比较工整秀丽等。
而后,郡国五铢被废除,三官五铢成为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三官五铢制作精美,钱币大小差别不大,轻重适宜,钱文秀美,铜质较好,这些优点都使三官五铢成为两汉货币铸造的一个基准。此外,昭帝五铢、宣帝五铢、小五铢、磨郭五铢等也别有时代特色。
东汉时期,光武帝又恢复了五铢钱制度,但是此时的五铢钱较西汉时期要轻。明帝、章帝、和帝时期,五铢钱的质量有所下降。桓帝时所铸造的五铢钱钱文大多不清晰。灵帝所铸的五铢钱质量较好,又名为“四出五铢”。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他先后总共进行了四次的货币改革。
王莽第一次货币改革时铸造了三种新币,即“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和“大泉五十”。王莽时期的刀币与战国时期的刀币有所不同,它的形状更像钥匙,泉币是圆钱。
王莽称帝之后,又进行了第二次货币改革。他废止了“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五铢钱等,铸造了“小泉直一”,并且与“大泉五十“一并流通。
王莽第三次货币改革时,实行“五物六名二十八品”。所谓的五物是指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六名二十八品是指:黄金一品,银货二品,龟宝四品,贝货五品,泉货六品,布货十品。其中布和泉是铜铸币。这些货币形制复杂,币种繁多,容易让人混淆不清,其实当时市面上主要流通的仍然是大小泉。
王莽第四次货币改革,废除了大小泉,铸造了“货布”和“货泉”。西汉时期的货币除了以上这些,还有黄金,常见的品种釉马蹄金、金饼等。
❷ 汉朝的货币
五株钱,即一文。
另外更正一下你的一个常识性错误。在东汉,白银根本不是货币单位,也就是这个时期根本就没有多少文兑换一两银子的说法。
而黄金一两值1347钱。这是陈直先生根据出土的居延汉简考证得出的。
❸ 汉朝货币文化:汉朝的钱币种类及特征都有哪些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又一大一统的国君,汉朝自建立后基本上都是汉承秦制,这一点在货币上也是一样的。只是在货币上有所不同的是汉初半两钱实际重量始变轻。那么汉朝的货币是怎样子的呢?汉朝的钱币的发展又是怎样的?汉朝的钱币种类及特征又有哪些?下面我将大家一一为您解答。
汉朝的货币是怎样子的呢?
秦朝灭亡后,西汉初期仍使用秦制半两钱,只是,汉初半两钱实际重量始变轻,汉文帝半两钱重四铢(二十四铢合两)铸币名称重量两者由相符差距世界各货币史共同现象面统治阶级节省币材另面标志着货币位进步确立。
汉朝的钱币发展的演变
公元前119亦是汉武帝元狩四,汉武帝实行币制改革采用新白金皮币白金币面三等:圆形龙币值三千钱,形马币值五百钱,椭圆形龟币值三百钱,所谓白金,实际银和锡的合金,银少锡多,作价高自发贬值加银价格高锡价格低千万私铸造起结,白金用两废止白金早银币第币面现图型前钱币铸文字用图画与希腊体系钱币同汉武帝已同古罗马、印度等贸易往白金铸图型能受外币制影响。作价有那么高,自然会发生贬值,在加上银的价格高,锡的价格低,成千上万的人有私下铸造起来,结果白金只用了一两年就废止了。白金是中国最早的银币,也是中国第一次在币面上出现的图型,在此之前,钱币上只铸文字,不用图画,与希腊体系钱币不同,汉武帝时期中国已同古罗马、印度等有贸易来往,白金铸图型或可能受外币制影响。
皮币原料用皇家林苑养白鹿皮宽各尺面彩色绘图块画图鹿皮竟作钱四十万论何行通币材与币面价值相差悬殊说纸币早尝试
白金、皮币的弊病汉武帝很快就发现了,于是在发行白金和皮币的几个月后,开始铸造“五铢钱”
汉朝的钱币种类及特征都有哪些?
据史书记载西汉的铜钱有八种,其实有些钱只是使用的时间不同,名称相同。实际上可归纳为三种钱:半两、三铢、五铢。
汉半两的重量是千变万化的,有些半两钱,身小肉厚,文字也没有规则,大家认为这类半两是汉初半两。汉初半两钱是比较大样的,而且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铢钱只用了几年,数量不多,五铢钱的种类就多了,普通五铢钱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外廓,这是和以前的钱币所不同的。五铢钱中也发现有少量是光背的,这是最早的五铢即元狩五铢。武帝以后的五铢钱只有宣帝五铢可以辨别。它的特别就是五字相交的两画向内收,外廓比较宽,而且往往有其它记号,比如内廓上面一划,或下面有半星等。
五铢钱是历史上用得最长久的钱币,因而铸造量大,钱币数量众多,同其他稀有币相比就很不值钱了。除形制特殊的钱币外,几元钱即可买到一枚,而使用了几年就停止流通的三铢钱就达数百元一枚的。故有人将五铢改为三铢的。
东汉所铸的钱,都是五铢钱。灵帝这时曾铸有一种四出五铢钱,就是五铢钱的背面,有四道斜纹,由穿孔的四角直达边缘。
而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从此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例如王莽统治的时期)之外,西汉、东汉上下四百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
五铢钱奠定了中国硬通货铸币圆形方孔的传统。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因此所谓“五铢”实际上很轻。
以上是关于汉朝货币的相关介绍,如你想了解更多汉朝文化,敬请关注!
❹ 汉代发展到后来所用的货币是
汉代发展到后来所用的货币是五铢钱。下图为西汉五铢。
五铢钱
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始于118 BC,历经约400年,是中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金属货币。五铢钱在中国五千年货币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硬通货铸币圆形方孔的传统。五铢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
五铢钱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铢”是重量单位,一铢等于50克的二十四分之一。
发展史
武帝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含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横廓,四决文等不同形式。轮廓深峻、文字精美。
武帝五铢开创了七百三十九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
东汉前期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4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纳马援建议开始大铸行。面文特征是“金”字头较大,“五”字交笔更弯曲,“朱”字头圆折,竖画两头较细。铸造较为规整。
东汉五铢钱
成色年代:东汉晚期又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指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被剪去或錾切的五铢钱。无外廓,“五铢”二字残留偏旁。
董卓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东汉末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铸。无内外廓,“五铢”二字夷漫不全,很难辩认,世讥称之为“无文”。该钱堪称我国货币史上最劣质轻贱之小钱。
蜀直百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钱”。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蜀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刘备入蜀后铸,时约公元214-263年。形体小于两汉五铢,较厚,面背均有外廓,笔画较肥,铜质晦暗。
魏五铢
成色年代:三国时期。魏文帝,明帝皆铸有五铢,新钱形仿汉制五铢,故称“魏五铢”。魏五铢轮廓清晰,钱形厚重,边廓压金。
沈充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东晋孝元帝太兴年间(公元318-321年),吴兴沈充所铸大孔小钱。钱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隐约,钱体轻小,似为东汉“剪轮”钱式的仿铸品。
太和五铢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阳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钱体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径2厘米,重2.5克左右。
永平五铢
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铸“永平五铢”。永平钱版式复杂,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钱直径一般为2.2~2.5厘米,重2.2~3.2克;面文“五铢”,横读,制作比较工整,旧谱有的认为是“鸡目五铢”。
永安五铢
永安五铢也是年号钱,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铸。钱文直读,“安”字界边减笔,匠心独具。“永安五铢”对于北魏的经济发展没有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具有收藏价值的。据史书记载,“永安五铢”钱共有三种:一种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庄帝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间(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铸行背“土”字钱;第三种是北魏分裂后由东魏孝敬帝于兴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这三种“永安五铢钱”中,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一个“吉”字,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永安五铢钱大小轻重不一,一般直径为2.2厘米,重3克左右;轻小者直径1.8厘米,重约2克。此钱不光轻小滥铸多,而且严重贬值。
梁铁五铢
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铸行。铁“五铢”形体略小,背纹四出,是我国首次大批量铸造的铁钱。
常平五铢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铸行。制作精好,钱文优美,“常平五铢”四字玉筋篆直读,构架匀称,笔画圆润,“平”字上横与面穿下廓合一。属设计和铸造都极为考究的泉品。
隋五铢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
❺ 汉朝流通的是什么货币
西汉建立之初,汉承秦制,货币制度也一如其旧,使用半两钱。所不同的是,汉初半两钱的实际重量开始变轻了,如汉文帝时半两钱只重四铢(二十四铢合一两)。铸币的名称和重量,两者由相符到有差距,这是世界各国货币史上共同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统治阶级为了节省币材,另一方面也标志着货币地位的进一步确立。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武帝实行币制改革,采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币”。
白金的币面分三等:圆形的龙币值三千钱,方形的马币值五百钱,椭圆形的龟币值三百钱。所谓白金,实际上是银和锡的合金。银少锡多,作价又那么高,自然会发生贬值。加上银的价格高,锡的价格低,成千上万的人又私下铸造起来,结果白金只用了一两年就废止了。白金是中国最早的银币,也是第一次在币面上出现了图型。
皮币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养的白鹿的皮,长宽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绘图。小小一块画了图的鹿皮,竟然作钱四十万,在当时是无论如何行不通的。不过,正因为它的币材与币面的价值相差悬殊,因而可以说是中国纸币的最早尝试。
白金、皮币的弊病,汉武帝很快就发现了。于是在发行白金和皮币以后的几个月,开始铸造“五铢钱”。从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元鼎元年)起,五铢钱已作为唯一的钱币,独步于汉帝国的疆域。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将铸造钱币的大权收归中央所有,并在上林苑设立负责铸钱的机构,称作“上林三官”。铸造钱币有了专门机构负责,钱币的质量就有了保证。
王莽篡汉前的居摄二年(公元7年),下讼在五铢钱之外增铸大钱、契刀、错刀。新朝建立后,王莽又在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进行第二次改革,废除五铢钱及刀币,另外发行宝货,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贝货、布货),共二十八种货币。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换算起来又十分困难,因此流通非常不便。所以人们仍在暗地使用五铢钱。一年以后,王莽被迫废除刚刚施行的二十八种货币,只留小钱值一和五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为了挽回人心,第四次改革货币,废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他沿用王莽时的货泉,而且还铸造了新的货泉。直到他做皇帝的第十六年,才重铸五铢钱。
❻ 汉朝拿什么做货币,使用方式是什么
从秦朝到清朝都是以金、银、铜币,从宋朝增加了银票
❼ 汉朝时期,银子是通用货币吗
不是哦 1、汉朝那时候有银子。但汉朝时期,白银只是作为贵重物品存在,一些地区会向政府缴纳白银作为贡物,白银收上来后也是作为工艺品的原材料使用,并不具有货币性质。
汉朝时候,贵金属的流通时用金子。银子不具备货币的性质。
2、汉代的货币以铜钱为主,有金银铜以及合金铸币,甚至还有龟币和贝币。从公元前119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前,五铢钱都是标准货币。
3、据史书记载西汉的铜钱有八种,其实有些钱只是使用的时间不同,名称相同。实际上可归纳为三种钱:半两、三铢、五铢。
汉半两的重量是千变万化的,有些半两钱,身小肉厚,文字也没有规则,大家认为这类半两是汉初半两。汉初半两钱是比较大样的。而且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铢钱只用了几年,数量不多,五铢钱的种类就多了,普通五铢钱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外廓,这是和以前的钱币所不同的。五铢钱中也发现有少量是光背的,这是最早的五铢即元狩五铢。武帝以后的五铢钱只有宣帝五铢可以辨别。它的特别就是五字相交的两画向内收,外廓比较宽,而且往往有其它记号,比如内廓上面一划,或下面有半星等。
五铢钱是历史上用得最长久的钱币,因而铸造量大,钱币数量众多,同其他稀有币相比就很不值钱了。除形制特殊的钱币外,几元钱即可买到一枚,而使用了几年就停止流通的三铢钱就达数百元一枚的。故有人将五铢改为三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