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货币形式的变革
Ⅰ 通过货币制度的历史变迁,谈谈你哦对货币的理解
货币定义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一)货币就是贵金属,就是财富
(二)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这种是马克思在对货币起源问题的分析(参阅“相关知识”栏目“马克思货币起源说的思想逻辑”)中得出的,其含义有两点:
1、货币具有商品的属性
2、货币与普通商品有本质的区别
货币职能由于货币根属于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当处在不同形式的价值运动中的时候,货币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另外三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货币在充当各项职能时,都是一般等价物。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世界货币职能
货币作用在民事法律关系中,货币的作用表现为:
(1) 担当物权的客体。公民、法人能拥有货币,对其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2) 充当债权的客体。这是货币最主要的作用。在民事法律关系中,货币是许多合同如买卖、劳务、借贷等的法定支付手段,是承担民事责任用以补偿和赔偿的支付手段。
货币是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物品。在世界各国历史上,有许多商品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最终固定在其自然属性最适宜充当货币的贵金属(金和银)上。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货币的概念也在逐渐扩大。
Ⅱ 货币形式不断演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未来货币形式会如何变化
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对货币产生的需求,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但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的商品交换对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产生更高的要求,不仅货币的数量要能够伴随着不断。增长的商品数量而保持同步的增长,而且还要使的交换更加便利安全,快速和透明,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货币对自身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不断地扬弃,从低级逐渐走向高级。
Ⅲ 如何理解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一、如何理解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国际上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案:
(一)回归新金本位制
坚持回归新金本位制的经济学家认为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已经构成倒金字塔的结构,全球所有国家应该同时加入金本位制国家联盟,来一致确定或同时变更其货币相对于黄金的稳定关系,这样既保留了目前金融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全球福利增进又克服了资本积累和世界经济的虚拟化。
(二)重建新布雷顿森林体系
这一改革方案是德国席勒研究所与高克斯国际劳工委员会在瑞斯顿通过的紧急呼吁书中提出来的。它们认为在目前全球金融投机泛滥和国际金融秩序混乱的情况下,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已不能稳定各国经济,世界各个主权国家需要联合采取行动,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进行全球性债务重组和恢复固定货币汇率制度。而持有类似于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观点的,还包括美国的Lyndon.Larouche、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的阿莱等,其中莫里斯·阿莱的改革方案被称为“彻底改革方案”,方案有七个要点:
一是完全放弃浮动汇率制;
二是实行可确保国际收支平衡的汇率制;
三是禁止货币竞相贬值的做法;
四是在国际上完全放弃以美元为结算货币、汇兑货币
和储备货币的记帐单位;
五是将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合并为一个组织;
六是禁止各大银行为了自身利益在汇兑、股票和衍生品方面从事投机活动;
七是通过适当的指数化在国际上逐步实行共同的记帐单位。
(三)改革国际金融机构
对于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提出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观点,它认为应当将IMF转变为拥有真实的世界货币发行权的世界中央银行,把世界银行变成一种基金,使它能够从德国和日本等国吸收国际资本,并注入到发展中国家,而不是美国。同时重建联合国体系,使之成为政治和经济谈判的场所,以便于把世界主要地区的金融活动和货币政策协调机制建立起来。
(四)建立单一世界货币及世界中央银行
建立世界中央银行并让其发行统一货币的思想,最早源于哈耶克1937年出版的《货币的民族主义和国际稳定》一书。该观点提议,各国至少将其国际储备的一部分存入世界中央银行,由世界中央银行印发世界货币来作为控制世界货币供给的一种手段,各国都实行绝对的固定汇率制。如果货币长期地按固定汇率挂钩在一起,
那么走向共同货币就变得非常容易。其最终目标就是建立一个世界范围的货币区。
(五)中国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观点
1、创建超主权国际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基础上创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改革方案受到广泛关注。指出应该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规避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而这种“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改革方案与之前学者提出的建立世界中央银行并让其发行统一货币的思想是相似的。周小川认为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将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2、建立世界金融组织
中国学者陈志球、虞群娥认为牙买加体系是针对当时世界经济现实做出的客观选择,已经不适应当前国际环境。发展中国家经济在国际金融体制中的影响日益增强,
仍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现行货币体系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它们主张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功能,进一步扩大其防范和支持当事国化解金融危机的能力,协调成员国的货币政策。建立一个诸如“世界金融组织”的机构,制定新的规则和宗旨,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以国际清算银行为中心,建立国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提高国际金融预防风险的能力。
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缺陷
总体上适应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但也存在许多缺陷:
1、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是牙买加体系的根本缺陷。黄金非货币化后,信用货币充当本位货币,受储备货币国的经济影响大,基础不稳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的地位虽有下降,但仍处于核心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走向虚拟化,国际收支长期大量逆差,“特里芬难题”引发的“美元悖论”开始显现,这都给现行体系的运行机制造成冲击。由于美元的发行没有了黄金准备的约束,货币发行量完全取决于美联储的操纵,加上货币发行调控机制的缺失,美国货币超发导致了美元泛滥,加剧了现行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
2、汇率体系不稳定。现行体系下各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汇率制度自由作出安排,多种汇率制度并存加剧了汇率体系运行的复杂性。汇率波动和汇率战不断爆发,助长了国际金融投机活动,金融危机风险大增。
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健全,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对称,广大发展中国家中的逆差国成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调节者,导致国际收支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4、还有缺乏有效的储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和国际合作协调机制,国际金融组织话语权问题等。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的建议
1、中国提出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即“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2、重建具有稳定的定值基准并为各国所接受的新储备货币,这一目标可能要长期内才能实现;但短期内,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至少应当承认并正视现行体制所造成的风险,对其不断监测、评估并及时预警。
3、从SDR到“超主权储备货币”
(1)建立起SDR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清算关系。改变当前SDR只能用于政府或国际组织之间国际结算的现状,使其能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公认的支付手段。
(2)积极推动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定价、投资和企业记账中使用SDR计价。这不仅有利于加强SDR的作用,也能有效减少因使用主权储备货币计价而造成的资产价格波动和相关风险。
(3)积极推动创立SDR计值的资产,增强其吸引力。IMF正在研究SDR计值的有价证券,如果推行将是一个好的开端。
(4)进一步完善SDR的定值和发行方式。SDR定值的篮子货币范围应扩大到世界主要经济大国,也可将GDP作为权重考虑因素之一。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市场对其币值的信心,SDR的发行也可从人为计算币值向有以实际资产支持的方式转变,可以考虑吸收各国现有的储备货币以作为其发行准备。
4、建议IMF代管储备
具体的操作方案是按市场化模式形成开放式基金,将成员国以现有储备货币积累的储备集中管理,设定以SDR计值的基金单位,允许各投资者使用现有储备货币自由认购,需要时再赎回所需的储备货币。
Ⅳ 货币形式不断演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未来货币形式会如何变化
货币形式亦称“货币价值形式”。它是固定地由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来表现其他所有商品价值的价值形式,这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第四阶段,也是最高阶段。与一般价值形式相比,它的进步在于原来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不固定的,因时因地而异,每一交换区域都有几种不同的商品交替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某种特殊商品上,并且最后固定在黄金身上。
几千年来,货币形式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迄今为止,货币形式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几个发展阶段,从总的趋势来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产生流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
应答时间:2021-04-1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Ⅳ 推动货币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你认为未来的货币会有怎样的变化
我认为推动力是实际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生产力的发展让我们能生产和享受更多的商品和劳务,但是原始货币的种种局限性使得供给方和需求方被卡在交换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单纯因为货币短缺和不便造成的经济发展停滞,我们对货币进行了种种改良和替换。
未来的货币发展肯定是要符合人们最主要的需求。我认为未来货币变革会集中解决目前的几个重要问题:币值不稳定、货币总量和分布难以控制以及国际贸易的不便利。至于具体的解决方法,个人很难提出什么好的方案。毕竟任何的改革都是各方的博弈结果,这种博弈很难进行长期的预测。
Ⅵ 如何理解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当前以浮动汇率和多元化储备货币为核心的牙买加体系的缺陷进一步暴露,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再次高涨。总的来看,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立场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派认为,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很多缺陷,主张要抓住机遇进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另一派认为,影响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阶段还不存在能够颠覆或挑战美国霸权的国家,主张维系现行体系;中国学者则提倡大力发挥人民币的作用。就我个人看来,尽管现存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很多缺陷,但从短期来看国际货币体系不会也不应发生根本的变革。
首先,国际体系的改革存在以下制约因素:1、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发展来看,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与经济霸权力量的转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转变是分不开的,而现阶段尽管美国霸权在衰落,但欧洲、日本等最接近美国实力的力量也在衰落,所以不存在能对美国霸权构成挑战的势力,美元霸权仍将存在;2、成本因素阻碍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只有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收益大于改革的成本时,改革才会发生。对美国来说,维持现存货币体系利大于弊;对其他国家来说,一方面没有改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愿冒改革的风险,所以改革时机尚不成熟;
其次,目前仍未构建出可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当前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回归“金本位制”,这一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无法避免金本位制的固有缺陷:全球经济增长是无限的,而任何事物资产充当货币本位(如黄金)都会因量的固定而稀缺,,无法维持世界经济不断上涨而对货币不断增加的需求,最终将走向崩溃;2、“调整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仿效原体系中的双挂钩制度,但将美元转换为多个国家的货币,及选出几种国家货币,让它们共同维持与黄金的比价,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可以选择盯住其中一个国家的货币汇率。这种想法貌似合理,既保留了固定汇率制的稳定又避免了美国一国承担汇率稳定的责任。实际上其可行性仍较低:首先,美国必然不愿失去美元的霸主地位,其次,它仍未能解决主权国家货币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缺陷。只要以主权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本位货币,都难免“特里芬困境”,都会走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局,只是时间长短而已;3、建立超主权货币,IMF创设的特别提款权可以说是超主权货币的雏形用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不过作用不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指出,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实际上建立一个超主权货币至少在今后很长时间里
是不现实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是否存在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组织来发行这种“超主权国家货币”,从目前来看,发行特别提款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不具备这种公信力,因为在世界各国都拥有自己利益的情况下,这样一个超脱于各国利益至上的组织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寄希望于有这个组织发行超主权货币是不可行的;4、完全的浮动汇率制。这一制度确实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首先,在这样的汇率制度下,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上下波动幅度,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是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浮动;其次实施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保证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帮助减缓外部冲击;再次,一国也不需要为了随时调整国际收支平衡而维持巨额的外汇储备。但这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往往会出现大幅波动,可能不利于贸易和投资;其次,汇率的自由浮动就给人们进行投机活动带来了可能;再次浮动汇率制度对一国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金融市场的发展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当前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案都难以跨越两个“悖论”:一是三元悖论,即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与独立货币政策三者不可能同时实现,只能选择其二;二是特里芬困境即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结算和主要储备货币的体系存在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也就是说目前所能涉及的国际货币体系总是存在缺陷,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代价,所以根本的是选择代价最小的方案。
总之,由于美国的霸权地位加上改革的成本过高以及目前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案,所以短期内在目前的国际体系下要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可能性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行国际体系的缺陷如多边汇率体系的不稳定、汇率制度的不均衡、、国际收支调节的不对称、IMF的功能缺陷及缺乏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等将不断扩大,维护现有货币体系的成本将会越来越大,最终势必将走向改革。另外关于人民币国家化问题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一方面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壮大为人民币国家化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和硬通货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信用保证,而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也需要人民币国际化。去年12月15日,人民币对卢布交易在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挂牌上市,揭开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序幕。
Ⅶ 大家,货币形式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自货币产生以后,货币的具体形式就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1)贵金属的条块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是以贵金属的条块形式出现的。
(2)铸币
由于金属条块的成色重量不同,每次交换都要查成色、称重量,给商品交换带来了不便,于是就逐渐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这就是铸币。
(3)纸币
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减轻了分量,成为不足值的铸币。但是这种不足值的货币仍然可以充当流通手段。因为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是媒介物,它在商品生产者手中只作短暂停留。商品生产者所关心的不是货币是否足值,而是能否用货币换回他所需要的东西。这种情况表明,金属货币可以用一种价值符号来代替,于是产生了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本身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能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
(4)信用货币
在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商业银行,随之产生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包括银行券、商业期票、银行汇票等。
(5)电子货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借助电子计算机进行电子自动转账业务的电子货币。
尽管货币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货币的本质和基本功能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