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货币发行如何翻倍
1. 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1)信用货币完全割断了与贵金属的联系,其发行主要不是以黄金做准备的,国家也不予承诺兑现黄金或法偿货币,它是价值符号;
(2)信用货币的基本保证是政府的信誉和银行的信誉,具有强制性;
(3)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
信用货币(credit money)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
(1)信用货币发行如何翻倍扩展阅读
信用货币最显著的特征是作为商品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的价值是不相同的。它是不可兑现的,只是一种符号,是通过法律确定其偿付债务时必须被接受,即法偿货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的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式,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信用货币制度在全球的推行分为了两个步骤,而这两个步骤的实现又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两个国际货币制度来进行的。前者切断了黄金与纸币在国内的自由兑换关系,后者切断了黄金与纸币在国际上各国政府间的自由兑换关系。
参考资料:网络-信用货币
2. 信用货币制度是什么
1,信用货币制度是以中央银行或国家指定机构发行的信用货币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流通中的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并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国家通过种种方式对信用货币进行管理调控。
2,银行通过两种主要的信用行为 — 贷款和资产交易,在增加对客户的资产的同时创造对客户的负债。银行创造的货币通过商品和金融资产交换,从得到货币的客户手中流入其他公众手中,在公众中进行再分配,从而使货币应用运转于整个社会。
拓展资料:
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l)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币,政府发行的铸币为辅币;
2)实行不可兑换制度,即本位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值关系,纸币不能兑换金银,不兑现的银行券由国家法律规定强制流通,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或发钞银行,成为无限法偿货币和最后支付手段;
3)实行自由本位制度,即纸币的发行可以自由变动,不受一国所拥有的黄金数量的限制;
4)银行券由银行通过信用渠道投入流通,存款货币通过银行转帐结算,随着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现金流通的数量和范围越来越小,而非现金流通成为货币流通的主体;
5)实行管理纸币本位制度,即发行者为了稳定纸币对内对外的价值,要对纸币的发行与流通进行周密的计划和有效地管理,因此,经济学家又把信用货币制度称为管理纸币本位制度。
信用货币制度区别于实物货币制度。在实物货币制度下信用与货币是分开的,货币仅仅是信用的载体,信用行为本身不能创造货币,不能改变货币量。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货币是社会中惟一的货币,银行创造信用货币,信用与货币成为一体,不存在非银行创造的货币。银行通过两种主要的信用行为 — 贷款和资产交易,在增加对客户的资产的同时创造对客户的负债。银行创造的货币通过商品和金融资产交换,从得到货币的客户手中流入其他公众手中,在公众中进行再分配,从而使货币应用运转于整个社会。
银行和钱庄运行机制的区别在于:
1,货币(黄金) 对于钱庄来说是资产,而货币(存款) 对于银行来说是负债。这个区别产生的一个显著结果是钱庄贷款时是贷款资产增加,货币资产减少;而银行贷款时是贷款资产增加,货币负债增加。在这个过程中钱庄的总资产不变,而银行的总资产增加了。这就是说银行能够创造资产,而钱庄不能创造资产。
2,在实物货币制度下,公众向钱庄借入黄金后,黄金的使用就与钱庄的资产负债表无关。而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公众通过贷款得到存款后,其使用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客户提现或将存款转账到其他银行,必然使银行等额减少基础货币。反方向的运动则必然使银行等额增加基础货币。对单个银行而言,银行间存款转移和存款现金相互转化(对银行总体而言,只有存款与现金的转化),直接影响银行经营的基点 —基础货币。
为支持存款创造,就必须增加基础货币。为增加基础货币,就必须与其他银行争夺存款,或将客户从存款中提取的现金再吸收回银行。银行贷款是银行与客户的债权交换,银行对客户提供了有流动性的债权 — 存款,客户为银行提供了收益率高的债权 — 贷款,这是银行作为信用机构的基本业务。如果没有外来的制约,银行可以在无限的规模上进行这种业务。这就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公众对银行负债的信心问题,二是制约银行负债数量的问题。
对银行的制约——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的作用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为了树立公众对货币的信心,国家规定中央银行(本文中指货币当局) 创造的现金负债是法偿货币,具有法定的最终清偿能力,央行用政府信用来支持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的信用。
为控制信用货币数量,中央银行对银行的信用负债设置了三个制约:
1,提现制约。作为央行负债的现金是信用货币时代的最后支持,客户会要求将银行负债转变为央行负债,银行必须持有央行负债。
2,清算制约。客户不仅要求将银行负债转变为央行负债,也会要求转变为其它银行的负债,银行之间不能交换各自对客户的负债,需要有银行共同接受的资产,即中央银行负债。
3,法定准备金率制约。仅有 1、2 两个制约,央行还不能准确地控制信用货币。在银行负债和中央银行负债的数量关系还不够稳定时,为稳定两者关系,便于对信用货币数量进行控制,央行规定银行必须持有相当于信用货币一定比例的央行负债。这个比例要刚好略高或近似于银行持有的央行负债与信用货币的日常比例,从而银行的该比例就会在央行规定比例的附近波动。对于间接货币控制还不成熟的央行,这种规定可以简洁有效地稳定央行对信用货币数量控制机制。
3. 商业银行是如何创造信用货币的其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商业银行通过信贷关系创造货币。
货币创造过程如下:
甲银行吸收存款提取部分比例准备金后向A客户发放贷款,形成客户在甲银行的贷款,A客户用所得贷款进行转帐支付,形成乙银行B客户的存款增加,乙银行继续前面过程。银行体系可以派生出数倍的存款货币。
制约因素如下:
1、部分准备金制度:
又称存款法定准备金制度,是指为防止信用过度创造,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的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上缴中央银行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不得动用,其余部分可以用于放款的制度。故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对银行信贷能力有很强的制约作用。
2、非现金结算制度:
个人可以通过开出支票进行货币支付,银行之间的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时的主要制约因素。
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必须从其吸收的存款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存款准备金,上缴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不得动用。
4、提现率: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提现率又能称现金漏损率,是指现金漏损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这也是影响存款扩张倍数的一个重要因素。
5、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为了安全和应付意外之需,实际持有的资金准备金常常多于法定存款准备金,从而形成了超额准备金。
(3)信用货币发行如何翻倍扩展阅读
相关影响:
信用货币体系克服了金本位制下货币供应缺乏弹性的致命缺陷,政府货币当局在应对经济危机时有了更大的调控空间。
但其最大的危险性在于政府的货币发行规模摆脱了黄金储备的束缚之后,很容易失控,各国政府的负币当局在货币发行规模上已经在传统教科书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所严格禁止的道路上已经越走越远,他们在货币发行上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从超过GDP的1%到百分之几百。
由于纸币的信誉依赖于政府信用,—旦政府出现财政或货币危机,信用货币便会一文不值,从而造成社会危机。
4. 信用货币与代用货币的区别
1、定义不同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credit money)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银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
代用货币:代用货币是代表金属货币进行流通的货币,代用货币的特征是其所包含的价值低于货币价值,但可以和所代表的货币自由兑换,并同时与金属货币参加流通。如我国宋代发行的 “交子”、“会子”,以及资本主义银行发行的 “银行券”等。
2、产生原因不同
信用货币: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引起经济的恐慌和金融混乱,迫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国家所发行的纸币不能再兑换金属货币,因此,信用货币便应运而生。
代用货币:代用货币产生的可能性在于,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只是交换的手段,而不是交换的目的。对于交易者来说,他们关心的并不是货币本身有无价值,而是它能否起媒介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货币处在流通领域中,“只是转瞬即逝的要素。
它马上又会被别的商品代替。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这就产生了由价值符号或代用货币代替真实货币的可能性。而代用货币比较完善的形式是纸币。
3、特征不同
信用货币:是货币的价值符号;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国家对信用货币进行控制和管理。
代用货币:代用货币一般是指纸制的凭以换取实物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其本身价值就是所替代货币的价值。
5. 国家是如何发行货币的
以人民币为例
(1)提出人民币的发行计划,确定年度货币供应量。每年由人民银行总行根据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货币发行和回笼计划,报国务院审批后,具体组织实施。包括负责票币设计、印制和储备。
(2)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报批的货币供应量计划。
(3)进行发行基金的调拨。发行基金是中央银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的货币。它是货币发行的准备基金,不具备货币的性质,由设置发行库的各级人民银行保管,总行统一掌管,发行基金的动用权属于总库
(4)普通银行业务库日常现金收付。人民币的货币发行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的现金收付业务活动来实现的。各商业银行将人民银行发行库的发行基金调入业务库后,再从业务库通过现金出纳支付给各单位和个人,人民币钞票就进入市场。这称为“现金投放”。
同时,各商业银行每日都要从市场回收一定的现金,当业务库的库存货币超过规定的限额时,超出部分要送交发行库保管。这称为“现金归行”。货币从发行库到业务库的过程叫“出库”,即货币发行;货币从业务库回到发行库的过程叫“入库”,即货币回笼。
(5)信用货币发行如何翻倍扩展阅读
现行的货币发行制度实际上指不兑现的信用货币的发行制度。西方国家的货币发行制度承袭了银行券的发行管理办法,强调国家的监管,以保证货币的适度发行,维持本国甚至地区的币值稳定。几乎所有国家都将货币发行权集中到各自的中央银行,规定发行最高限额和弹性发行的条件,并规定相应的发行保证的条件。
我国的货币发行权集中到中国人民银行,实行高度的集中管理,坚持经济发行的原则。除中国人民银行以外,任何地区、任何单位、任何个人都不准发行任何货币或变相货币,都无权动用国家的货币发行基金。人民币是通过国家银行信贷程序发放出来的。
6. 信用货币特点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的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工具或者债权债务凭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基本特征有: (1)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质本位货币,它是一种价值符号,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黄金基础也已经消失。 (2)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信用货币实际上是银行债务凭证,信用货币流通也就是银行债务的转移。 (3)具有强制性。它是法定货币,银行发行的强制流通使用。 (4)国家可以通过银行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流通,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
7. 名词解释:信用货币
作为金属货币符号在市场上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有支票、期票、银行券等,而以银行券为其主要的、完善的形式。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
与纸币不同,可使相当大的一部分交易不需用货币。信用货币可以不断地从一人转让给另一人,而由发行者负责兑现清偿。体现着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信用关系。
信用 :
①诚实,遵守诺言而取得的信任:守信用。 ②货币借贷和商品买卖中延期付款或交货的总称。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包括:
(1)银行信用,是以银行为一方的货币借贷活动;
(2)商业信用,是以商品交易中任何一方的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货的短期信用活动;
(3)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如发行公债);
(4)消费信用,是对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如分郑族期付款)。 ③信任重用:能否信用能人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货币 : 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别的商品。
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山告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目前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态,可以说,信用货币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后果。
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相继爆发,各主要西方国家先后被迫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制度,所发行的纸币不能再兑换金属货币,在这种情况下,信用货币便应运而喊唯弊生。
信用货币制度在全球的推行又分为了两个步骤,而这两个步骤的实现又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两个国际货币制度来进行的。前者切断了黄金与纸币在国内的自由兑换关系,后者切断了黄金与纸币在国际上各国政府间的自由兑换关系。
8. 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有
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是一国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典型的货币制度包括货币材料与货币单位;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等内容。
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有
1、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币,政府发行的铸币为辅币;
2、实行不可兑换制度,即本位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值关系,纸币不能兑换金银,不兑现的银行券由国家法律规定强制流通,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或发钞银行,成为无限法偿货币和最后支付手段;
3、实行自由本位制度,即纸币的发行可以自由变动,不受一国所拥有的黄金数量的限制;
4、银行券由银行通过信用渠道投入流通,存款货币通过银行转帐结算,随着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现金流通的数量和范围越来越小,而非现金流通成为货币流通的主体;
5、实行管理纸币本位制度,即发行者为了稳定纸币对内对外的价值,要对纸币的发行与流通进行周密的计划和有效地管理,因此,经济学家又把信用货币制度称为管理纸币本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