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学派如何选择中间目标
『壹』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
以通货膨胀率作为中间目标的优势在于:(1)与汇率目标安排相比,它既有类似于货币供应量目标,使货币政策能对国内经济波动做出政策回应,又具有与货币供应量目标相比的优势,央行可使用各种信息而非一个变量来决定最优货币政策;(2)易于被公众理解,具有较高透明度;(3)强化了央行的责任约束,从而降低了央行为扩大产出和就业而实行过度扩张政策造成的时间不连续问题的可能性。
各种中间目标都有优势,但同样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仔细地选择最有效的中间目标。
『贰』 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标准是什么简要说明内涵
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标准有以下三个:
一是可测性,央行能对这些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加以比较精确的统计。
二是可控性,央行可以较有把握地将选定的中介目标控制在确定的或预期的范围内。
三是相关性,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2)货币学派如何选择中间目标扩展阅读:
货币最终目标也被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稳定物价稳定物价即抑制通货膨胀,保持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或剧烈的波动。
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即有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在较为合理的条件下找到合适的工作。
3、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即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能力的不断提高,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
4、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即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相抵,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在本文中,我们选择了最终目标中的前 个——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作为参数继续下一步的检验分析工作。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参考链接:网络:货币政策
网络: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叁』 应该如何去选定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标准是这个中介目标要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如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等之间具有稳定联系,即具有相关性,此外,还要具有可控性和可测性。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学派理论基础上的货币数量论认为,保持货币供应量与名义收入成有规则的正比关系,如每年增长6-7 %,可以保证经济在无通货膨胀下按自然率水平稳定增长。因此,许多国家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过对其的调控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上述理论也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国家金融当局制定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
然而,过去的30年左右,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趋势与金融创新的深入,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下降,货币数量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日益下降。最终,一些发到国家转向以短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如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作为其日常操作的主要准则和目标,加拿大银行操作的目标则建立在隔夜贷款利率的基础上。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将货币供应量确定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表现只能用一般来形容,因为历年我国狭义货币M1余额和广义货币M2余额的实际增长率对目标增长率都有所偏离,即制定的货币供应量目标实现的不理想,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测性与可控性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和开放,金融创新、金融电子化趋势等的加快,使货币需求的决定机制变得复杂,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下降。而央行是在对货币需求进行预测的基础上相应的制定货币供应量目标并进行货币供应调控的。也由此,就可以理解其不理想的原因了。
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利率仍属于管制利率,即利率非市场化,因此,其与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并不能体现市场关系,也无从说起相关性和可测性了,所以利率还不具备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比较而言,货币供应量仍是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最优选择,在一段时期内也不会有所变化。
『肆』 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哪些
1.可测性:指标能够准确预测并能迅速获得统计数据。
2.可控性:指标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接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按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变化。
3.相关性:是指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主要有四个: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超额准备率。
『伍』 论述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及选择中间目标的三个标准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1.相关性,即中间目标必须同货币政策终极目标高度相关,要具有类似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那种函数关系;2.可观测性,即作为中间目标的变量必须能准确和迅速地进行量的测度;3.可控性,即中间目标的具体变量应便于货币管理当局运用政策工具有效地驾驭和控制。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又称货币政策的中间变数,它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也称中介目标。
『陆』 为什么要选择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它通常包括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又可以分为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中央银行是通过中间目标传导到最终目标的。由于货币政策工具不能直接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所以在这两组变量之间,货币当局还会选定一组变量,以衡量政策的效果,这一组变量即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由于中间目标是介于政策手段与目标之间的变量,因此,它必须能为货币当局较为准确地控制,并能方便、迅速地观测,还要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密切相关,即中间目标必须满足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要求。
『柒』 试述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的选择。
我国法律上规定货币政策目标为单一目标论,即“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现行目标即使在短期内兼顾经济增长的要求时,仍然以稳定货币为基本立足点。
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多选择基础货币、超额存款准备金数量目标
同时关注货币市场利率变动。
中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2007年中介目标变为单一目标——M2
『捌』 货币银行学 什么是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中间目标应遵循哪些原则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选定的便于调控,具有传导性的金融变量。
原则:
1.相关性
即中间目标必须同货币政策终极目标高度相关,要具有类似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那种函数关系。
2.可测性
即作为中间目标的变量必须能准确和迅速地进行量的测度 。
3.可控性
即中间目标的具体变量应便于货币管理当局运用政策工具有效地驾驭和控制 。
4.抗干扰性
指所选择的金融变量的变化能够有效抵御其他因素的影响,能够独立发挥作用,使中央银行能够准确把握政策的适当与否和力度 。
(8)货币学派如何选择中间目标扩展阅读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一般不止一个,而往往是由几个金融变量组成的中间目标体系,以汇率作为中间目标的优势在于,使国际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固定,从而避免通货膨胀;可将本国的通胀预期盯住目标国的通胀率。
为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自动法则,有助于缓解时间不连续的问题,汇率中间目标简单、明确,易于被公众理解。
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优势在于央行根据国内经济状况调整货币政策,制定合适的通胀目标,不必为维持汇率而以国内经济波动为代价;央行政策的信息较透明,货币供应量数字定期公布且时滞较短,这些政策信号固定了通胀预期,有助于抑制通胀,立即对央行货币政策效果进行计量,一直政策制定者的时间不连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