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调整是什么
① 11月份,货币政策放松,调整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人民银行11月30日晚间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我认为,我国的CPI刚有所回落,10月份为5.5%,就急于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有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
1.与经济发展回落相关:GDP增速从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在国内外的多重压力下,通过货币政策的适当放松达到提振经济,解决就业,稳定职工收入,稳定社会的目的。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引起信贷规模的一定增长,一是解决企业的资金链问题,在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GDP创造者的当今,可能效果不会明显;二是在高准备率的环境下,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已形成一定的绕过货币政策的做法,货币政策实际效果已打折扣。
2.地方财政债券的发行,挤占了货币流动性的释放,扩大了投资但减少了消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在CPI高位情况下,贷款利率不会作大的松动,否则会使今年的调控(特别是对房价调控)付之东流。
3.在连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下,经济社会已逐渐适应了,这次下调,有些试探性,妆罢低头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乎?
以下是经济学家的观点:
经济学家认为,准备金率的下调将有助于在当前复杂形势下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1.意在释放流动性
“央行宣布下调准备金率,主要是考虑到当前准备金率实际水平较高、外汇占款减少等导致了银行流动性偏紧,以致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受到了制约。”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准备金率的下调有利于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自2010年起,为应对通胀压力,我国央行连续12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但一定程度上带来今年以来市场流动性普遍趋紧的局面。根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10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8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2.9%,狭义货币(M1)余额27.66万亿元,同比增长8.4%,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增速均处于近年来的低点。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认为,中国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与预期相比有所不足,这是迫使央行下调准备金率、增加流动性的直接原因。
此次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21%,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7.5%。上调0.5个百分点后,可释放流动性4000多亿元。
2.传递稳增长信号
“在这样一个外需不稳、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趋弱的关键节点上,央行下调准备金率释放出稳增长的信号。”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速回落的风险正在加大。目前GDP增速从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同时汇丰银行日前公布的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创出32个月以来最低,折射出中国经济下行风险正在加大。此外,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向深度蔓延,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进入二战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从9月份开始,我国出口已连续2个月负增长。
“在欧美经济动荡所造成的中国外汇占款减少、通胀水平下滑、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弱、甚至民间借贷资金链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央行想抓住这一时机,下调一直处在高位的准备金率,同时达到释放流动性的效果。”复旦大学教授孙立坚认为。
就在央行宣布下调准备金率的同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宣布,从12月1日起销售电价每千瓦时平均上调3分钱。居民用电价格暂不上调。
“央行下调准备金率、发改委上调电价,很显然这是一组政策组合拳。在通胀压力减弱、经济减缓的背景下,通过适度放松货币以推动生产要素价格改革,我国控通胀的政策基调已经悄然转向保增长。”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管清友认为。
3.货币政策是否转向有待观察
对于此次下调是否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转向,专家们普遍持谨慎态度。
“不能把央行下调准备金率理解为货币政策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10月份的外汇占款减少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净流失,而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以及其先收后支的特点亦使部分银行出现存款的阶段性减少,因此央行下调准备金率,这只是流动性的对冲政策。”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判断,考虑到物价尚在高位、结构调整、房地产调控等因素,政策仍需保持稳健。庄健也认为,相比于此前趋紧的货币环境,此次下调只是货币政策进一步微调的体现,政策是否全面转向还有待观察。
瑞信亚太区首席经济师陶冬认为,目前国内准备金率指标偏高,准备金率的下调是技术性下调。以过去10年的平均货币指标看,中国货币环境正常化其实才刚刚开始。(http://news.qq.com/a/20111130/001557.htm)
② 什么是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
什么是“适度宽松”? ——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要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稳定之间寻找平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的提法在我国的宏观调控史上还是首次出现,让人备感新鲜。对于它的内涵,央行有关负责人曾有过描述:“当前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理解这一政策,就要读懂‘宽松’和‘适度’这两个关键词。”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说。何谓“宽松”?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中央提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其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从措词来看,“适度宽松”的政策取向要比“稳健”更积极。何谓“适度”?如果一味地通过多发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有可能引起通胀重新抬头,造成币值不稳。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因此,这个‘适度’的意思,不只是表示货币政策会宽松到某种程度,而是表示货币政策将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稳定之间把握尺度、寻找平衡。”丁志杰说。为何要“适度宽松”?——对内,便利、及时、较低成本地供给资金,以促进经济增长——对外,与其他国家货币政策“协同联动”,以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是“保增长”的需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仅为-0.3%,出现二战以后的首次集体负增长。寒气逼人的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我国经济运行困难加剧。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中央果断地对货币政策作出方向性调整,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意在加大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便利、及时、较低成本地供给资金,来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室主任彭兴韵说。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国际“协同”的需要。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央行纷纷降低利率,美联储已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相当于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下调至历史最低点——0—0.25%。在此背景下,如果中国的货币政策不作调整,很可能陷入被动,比如由于境内外利差扩大,会吸引全球热钱流入。“恰恰相反,中国主动调整了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一起联手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充分体现了负责任的态度。”彭兴韵说。目前,我国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已降至0.9%左右;在零售存款市场上,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25%,与美国花旗银行等大型银行12个月大额定期存单利率基本相当。专家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仍具有一定空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有能力和手段应对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怎么样“适度宽松”?——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增加信贷投放,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民生、“三农”、中小企业、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金融支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应当继续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及CPI涨幅的变化,灵活调整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保障银行体系流动性,增强银行放贷能力。应当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增加信贷投放,发展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多渠道增加资金供给。此前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披露,争取2009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应当围绕扩大内需的重点领域,加大对民生工程、“三农”、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扩大消费、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支持能够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的项目,优化内需结构;要支持在国际分工中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先进生产能力建设,优化外需结构。这些都体现了通过信贷结构调整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保增长与调结构并重的思路。”彭兴韵说。应当引导和改善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当前,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有所缓解,短期内甚至出现了一定的贬值压力。2008年12月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就曾连续4个交易日触及5%。的“跌停”位。“关于汇率问题,我有两个看法”,丁志杰坦言。一是从2008年7月以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大体稳定的市场表现看,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均衡汇率水平,目前应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二是随着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不管升值或贬值都是正常的,也是可能的。“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这是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两个新词。所谓反周期调节,就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当经济增长过快、通胀压力加大时,实行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紧缩货币信贷;反之,当经济下滑或有衰退风险时,则降低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这么做,旨在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所谓保障流动性供给,就是在经济下行阶段,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金融机构或企业等面临短期资金供给不足时,中央银行为金融机构提供融资便利,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改善融资环境,维护投资者的信心,为经济增长提供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
③ 货币政策是什么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建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当准备金制度普遍实行,中央银行拥有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权力之后,就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最猛烈的工具。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撕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这种作用主要着眼于短期,调整货币供给量,由于再贴现率在利率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这种调整也具有告示效应。另一方面是对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的规定。其作用着眼于长期,主要能改变资金流向。
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 operation)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④ 货币政策是怎么回事
狭义货币政策: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稳定物价
充分就业
平衡国际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