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货币最低点
A. 怎么判断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可以通过以下4点不同来判断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1、含义不同: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货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公式
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2、产生的背景不同:
流通手段是在货币出现以后,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和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的。
(1)怎么判断货币最低点扩展阅读:
流通手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手段的职能。其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中,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同一时间内完成,通俗地说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因此,从价值运动的角度观察,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在同一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双向的。即卖方在得到价值的同时出让使用价值,买方在让渡价值的同时获得使用价值。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并为商品流通服务,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货币。
B. 如何判断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有什么具体指标或方法
前言:大家也都知道货币政策会影响居民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很多人都对于国家和政府的货币政策非常关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判断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呢?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指标或者是方法?
三、结语大家如果对这方面的信息比较感兴趣的话,是可以去通过观看中国人民银行上映的信息,一些货币政策的发行在官方网站上都会进行公布。货币政策对于居民的生活具有很大的影响,货币政策到底是放宽还是紧缩还是要根据多方因素的综合考量进行决定。
C. 美国总说人民币低估,如何判断人民币被低估人民币的价值估算
经济学上讲,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第一,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已近10年没有进行调整,而这10年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二,90年代以来,一些权威的国际机构和贸易伙伴一直就认为人民币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低估。
第三,按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外汇节余过多本身就表明外币定价过高,本币定价过低,本币有升值压力。
第四,从2001年以来,世界各主要货币包括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没有调整,即人民币实际上也跟随美元对其他货币大幅度贬值。且不说90年代人民币是不是过度贬值或定价过低,单说近年来其他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没有动,仅此一条,就可以判断人民币对美元的价值有可能低估。
(三) 国际政治分析
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有学者特别指出,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背后还另有原因。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为了转移国内对当局的指责,有的则是为了争取国内制造业的选票。如西方国家简单地将人民币币值水平与其本国制造业的衰退联系在一起,试图强迫人民币升值。造成美国就业机会减少的因素不是中国,而是全球化竞争的无形之手。国外鼓噪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人民币汇率过低。有人提出应将人民币汇率确定在1美元兑4.2元人民币左右的水平。二是中国外汇储备过高,中国入世以来,并没有出现进口激增,相反贸易顺差大幅增加。三是中国廉价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通货紧缩。有人认为,近年来,中国廉价产品大量出口导致日本和欧美通货紧缩,中国应使人民币升值,在世界经济中担负相应责任。
美国之所以施压人民币升值,是认为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积极效用没能全面发挥,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外贸逆差却创出了435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031亿美元。实际上美国外贸逆差剧增的原因不在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本身,而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以及美元贬值的J曲线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金融霸权作为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美国凭借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断获取霸权利润,维护其“金融霸权国”地位。美国通过美元贬值,既能减轻其外债负担,每次美元大幅贬值都能使美国债务减少三分之一,又能刺激其产品的出口,还能转嫁其各种经济危机,成为其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与美国对华反倾销政策一起,构成了布什政府对华经贸政策调整的新内容。
近年来,关于“亚元”问题的讨论已越来越热,谁能成为未来亚元的主导,已变成一个日益敏感的话题。日本由于其经济十年来的萎靡不振,日元充当亚洲货币主导的可能性在变小。而中国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已经逐渐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因此人民币的价值日趋明显,在中国周边国家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人民币地带”,导致日本对此忧心忡忡。在2002年日本对华出现50亿美元顺差的背景下,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提出议案,提请七国集团通过“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将全球压制人民币升值的声浪推至顶峰,目的就在于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打垮人民币对日元的挑战,确保日元的未来主导地位。
近年来,中国对外经济摩擦日益加剧,但更多的还仅仅局限于微观经济摩擦。加入WTO以后,中国处于制度大调整阶段,制度性因素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美日欧等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使得制度性经济摩擦在中国对外经济摩擦中的份额开始加重。
(四)人民币升值的客观作用
1、 加强经济自循环的能力
当汇率变化反映了外币的供求程度之后,企业和家庭就能及时调整其策略,更为有效地利用外币。而且,如果国内企业长期借助有利汇率带来的成本优势,通过出口低端产品赚取利润越容易,国内企业投资于产品研发的动机就越小。这不利于国家的竞争力的长期发展。
2、 增加货币政策的自由度
为了维持人民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人民银行必须从市场中买入美元、投放人民币。这使央行难以将货币供应控制在目标区间之内。为抵消外汇占款的影响,人民银行必须进行所谓的“本外币对冲操作”,即在买入美元的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卖出政府债券或央行票据,从市场中回笼资金。适度扩大人民币波动范围能增加货币政策的自由度。
3、 与缓解目前“经济过热”的顾虑相一致
在固定汇率下,升值压力会被转化为通涨压力——外汇占款导致货币供给量上升,带来通涨压力。而通过发放央行票据来回笼外汇占款的做法不具持久性,并将导致政府财务负担的上升。扩大人民币浮动范围会缓解升值压力向通涨压力的转换——人民币升值会对国内价格形成向下的压力,由于:1) 外汇占款减少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减少;2) 货币升值将使进口价格降低,因此可能压低国内价格。
人民币升值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中央政府做出的决定,不会是因为某一个原因,除非这个原因的压力大到让政府无法回避或阻挡。我觉得原因有三:
第一:化解各国以及各种资金对人民币升值的期望和压力;
第二:逐渐摆脱盯住美元的模式,为人民币成为硬通货做准备;
第三:借此机会,缩小港币和人民币的汇率差,争取达到1:1,然后,在适当时机下,人民币、港币和澳元将融合,形成单一货币。
人民币实行的是盯住美元汇率制。人民币近10年都处于升值趋势中,人民币升值是以人民币汇率下降形式反映出来的,即1美元兑换的人民币金额减少。1994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8.6212,1995年为8.3490,1996年为8.3143,到2003年为8.2770(国家统计局,2004),人民币汇率近10年下降了4.1%。从2001年开始连续3年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在8.2770,2004年1—5月人民币汇率累计平均仍为8.2770.2003年以来,人民币再一次面临升值压力,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美国、欧盟、日本等不断施压,希望迫使人民币升值。国内外理论界也有人依据各种模型估算出人民币“应升值的幅度”,高的估计达到50%以上,低的估计也有15%以上。
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来自中国经济体系内部的动力以及外来的压力。内部影响因素有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状况、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状况、经济增长状况和利率水平。从1994年至今,中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均为顺差,中国的外汇储备2002年达到2864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了5.55倍。从人民币购买力评价(PPP )看,中国的物价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21%(世界银行,2002)。从通货膨胀率差异看,美国自1998年以来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23%,中国同期的平均通货膨胀率(CPI )为-0.3%,比美国低2.53%。1978—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年均增长9.3%。这25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无疑是世界上最快的。从中美两国的利率差异看,中国同业银行拆借利率2002年底为2.7%,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1.25%。中国的短期利率比美国利率高1.5个百分点。在国内,人民币存款利率也比美元存款利率高1.4个百分点。此外,2002年上半年开始,美元由强走弱,人民币跟着美元一起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趋势相背离。在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的情况下(1993—1999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至少比同期美国制造业高1.5个百分点),人民币反而随着美元贬值,使得贸易逆差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这些都构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
对策:
一、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
汇率升值的压力来自于多个方面,而出口的快速增长、资本流入、外汇储备迅速增加,都是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从对外贸易入手,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较为不易。不过,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伙伴中,对美顺差最大,来自于美国的压力也最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对外贸易地理结构来减轻对美国市场的依赖。针对资本流入所带来的压力,在继续鼓励外资流入的同时,我们的企业可以适度考虑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他国市场。针对外汇储备迅速增长所带来的压力,我们可以采取措施适当控制其增长速度。另外,也可以考虑推行QDII制度。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为渐进式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打下基础。
二、在全球化背景下权衡人民币升值问题,适时调整汇率水平与汇率制度
从国际经验来看,既然经济大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面临汇率升值的内部压力与外部压力是不可避免的,而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在人民币未来的升值过程中,避免出现类似“广场协议”那样的大幅度汇率调整极为重要。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要签订类似“广场协议”式的国际性文件。为此,要让汇率始终能够反映经济基本面。我们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人民币汇率适时做出适当的调整,使汇率水平既能真实反映中国的经济状况,又能避免未来人民币快速升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要认识到,成功地调整人民币汇率政策,对于未来的宏观经济稳定、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产业间的平衡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都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而这一点,有待于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消除升值预期。
三、要综合处理汇率升值影响物价水平所产生的问题
对于人民币未来走势,基于巨大的升值压力,我们必须对其可能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要实事求是,具体深入地分析他国汇率波动的历史教训,才能真正有助于我们借鉴。汇率问题,涉及面甚多,在我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各种国际交往的情况下,汇率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从整个日元的升值中,就长期来看,日元的升值导致了日本物价的整体下跌,日本CPI指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保持低水平,90年代中期以来多年出现负增长。所以说看本币升值对物价的影响不能只看眼前,而要着眼于长期,着眼于对未来物价的影响,对长远的整体经济的影响。那种认为人民币升值可能抑制当前通货膨胀趋势的观点,短期来看也许可行,长期来看,还可能进一步形成通货紧缩趋势,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我们不能单从本币的升值来看对物价和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不能因为眼前出现的通货膨胀趋势而寄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抑制短期通胀压力。在短期内,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毕竟,通过人民币对外升值来抑制通胀的短期作用也是有限的,但汇率升值对宏观经济所造成的影响是整体的,且宏观经济政策对物价的影响也会抵消本币升值对通胀的抑制作用。所以说,要认真研究综合处理汇率升值通过影响物价,进而影响经济系统的问题,为未来人民币升值后减轻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做好准备。
四、其他减轻人民币升值负面影响的对策
针对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适时调整我们的贸易战略,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作为出口企业来说,要努力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逐步改变原来低劳动力成本、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的做法。针对出现人民币升值对物价水平下调的压力,以及对总需求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西部大开发的措施,扩大内需来解决。针对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储备风险,我们要深入研究未来世界主要货币的变动趋势,根据我们进口规模,适时调整中国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和总量规模。针对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我们可以大力发展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增加投资、融资渠道。
一、人民币升值之利:
(一) 人民币升值可能意味着人民币地位的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
1)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一升值,老百姓手里的钱就更值钱了,中国的人均GDP全球排名也可以往前挪一挪。
2)中国外债压力的减轻和购买力的增强等等。
例如:谁在掏钱维持号称“全球老大”的美国政府的日常运转?想当然的回答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广大纳税人。这个回答并不全对。因为当前的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巨大,光*纳税人的贡献还不够开销,因而不得不大量举债。而最大的债主是谁?是日本和中国。中国3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很大一部分买的是美国政府公债。
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帝国的最大债主之一。这个事实本身显示了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去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次于美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经济实力说话的人民币自然而然也就获得了更大国际事务话语权,这是好事。
3)有利于进口产业的发展:中国石化副董事邵金扬在接受采访时称:“如果人民币升值,海外资产对我们来说会较便宜。”如果人民币升值5%,中国石化2003年进口的石油,以目前的价格计算,成本将减少逾1亿美元。
(二)人民币升值的前景还是越来越清晰的。
这是因为,正如1994年以前人为高估人民币币值的政策被迫放弃一样,人为低估人民币币值也是难以持续的,因为在汇率的问题上,政策干预,虽能一时起作用,但最终还是市场说了算。只要中国能够保持经济高增长,同时推动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进程,那么,人民币升值,成为区域乃至世界货币将为时不远。而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会在不远的将来突然停步;中国的货币当局也一再表示,人民币将走向完全可自由兑换。
实际上,人民币的上升之旅已经开始,起点就是1994年1月1日的大幅贬值。这一年,人民币官方汇率向市场汇率并拢,由上一年的1美元兑5.80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70元人民币,贬值幅度为33%。从那时起到去年末,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的情况是,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欧元(1999年以前为德国马克)和日元名义升值幅度分别为5.1%、17.9%和17%;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升值分别为18.5%、39.4%和62.9%。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的结果也反映了同样的趋势。
虽然如此,但在当前,试图诱导人民币大幅升值,不具备现实条件。
二:人民币升值之弊:
(一)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放缓。表现在三个方面:
1) 人民币升值会影响到我国外贸和出口。人民币升值,就会提高中国产品的价格,加大资本投入的成本,带来的是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从而引发国内经济的不景气。
一国货币的升值,带来的是该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从而引发国内经济的不景气。在这个问题上,日本是有血的教训的。在1985年,为了遏制廉价日货出口狂潮,美、法、德、英的财政首脑就采取过相应的手段,迫使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从而逼迫日元升值30%。此后,从1985~1996年的10年间,日元兑美元比率由250:1升至87:1,升值近3倍。而“广场协议”被公认是引发日本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现在日本无非是想把这一悲剧转嫁到中国。
2) 还会影响到我国企业和许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因为尽管“中
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产品,但中国产品的一个致命弱点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目前所占的市场份额,主要依*中国产品价格的低廉,在竞争中并不处于主导地位,如果竞争力受到打击是很可怕的。
《中国企业家》这次调查的最大发现是:82.4%的企业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对于正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活动着的企业来说,人民币就像空气和水一样。
例如: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宏生,这位中国彩电出口大户的老总面对升值的前景忧心忡忡,他认为,中国出口的大多是技术含量低的产品,高科技产品很少。人民币如果升值,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许提高了,但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将逐步丧失。他算了一笔账,如果人民币升值10%,就等于出口价格提升了10%,而中国国内制造企业好一些的利润也只有5%左右,加上一些财政贴息,中国企业盈利水平平均也不到3%。平均3%的利润率怎么可能调节10%的升值压力?肯定会出现大面积亏损。
黄宏生以创维为例,勾划出中国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最高心理底线:“现在我们在美国市场很难有大的提升,很大原因是其他世界工厂产品跟我们的价格一样低。比如来自墨西哥的彩电、欧洲土耳其的产品很便宜,我们提一美元都不可能。我们今年在美国市场希望能提高三千万美金销售,但是如果人民币升值了,那么这个计划就流产了。”
又如:与制造企业相比,那些在汇率风险最前沿的外贸企业,是变化的最强烈的感知者。对于出口型企业来说,出口的量,相对进口,要大得多。因此,黄宏生才说,人民币升值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黄方宁,向记者讲了一个因为欧元升值——也就是人民币贬值,导致亏损的例子。2003年年初,他们有一笔交易,签约时欧元和美元的汇率还是1:0.9,等到交货时,涨到了1:1.1了,他们又没有采取锁定汇率的措施,于是赔了。“即使我们有10%、20%的中间利润,也都抵不上升值的损失。只能自己补上去了。”
再如:一些原来在中国进行生产的跨国企业,可能会将投资转移到墨西哥或马来西亚,20世纪80年代,台湾也曾经历过中国现在的压力,在台币对美元的汇率从1:40涨到1:25后,一些传统的低附加值产业,纷纷转移到东莞。同样,有专家分析,如果人民币升值,这些传统产业又会从东莞转移到像中亚、越南等更不发达的地区。本来,中国还有很多地区,比如西部,可以容纳这些产业,但因为货币的调整是针对所有企业的,可能使得中国被迫提早经历产业空洞化的过程。
3) 还会破坏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使我国的金融距爆发危机的边
缘越来越近。升值业可能葬送我国多年辛苦造就的良好投资环境,新增的海外投资则会减少,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将被大大消减,因为这种投资变得相对昂贵。另一方面,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可能增加,使我国的金融距爆发危机的边缘越来越近。
例如:从墨西哥金融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国家的政府均是以高利率的货币政策,以吸纳国内资金,但其效果却适得其反,由于内部资金乏力,又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资流入,使资金流向出现偏差而形成资金结构上的矛盾,埋下了货币危机的隐患;同时又产生了外资流入推高了本币汇率的矛盾,触发了经济结构问题的暴露,或出现泡沫经济或出现经济滑坡,从而被迫实行本币贬值政策,直接导致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交易风险,并最终引发金融危机。
何为金融危机?这就好比是一户本来很穷的人家,来了一个巨富亲戚,
为他们带来了暂时的“富裕”生活,因而外人便因其阔而借给这家人巨资,不料这户人家的富亲戚突然消失,留给这户人家的只有高筑的债台,并因此导致了借其巨债的朋友。一时间危机四起。
可见,如果人民币升值,则会导致:由于内部资金乏力,又吸引了大量
的国际游资流入,使资金流向出现偏差而形成资金结构上的矛盾,埋下了货币危机的隐患
4) 还有,升值后导致投机不可避免地盛行:由于以美元表示的国
民财富迅速增加,股市和房地产达到高潮,一些“泡沫”进一步膨胀或造就新的“泡沫”,两极分化继续扩大,导致投机不可避免地盛行。
例如:美国许多散户投资者纷纷在当地开立人民币储蓄帐户,希冀有朝一日人民币汇率制度变化会让他们受益。当然,这些散户帐户并非是真正的人民币帐户,因为依照中国不可自由兑换的汇率体制,在海外开立人民币帐户是非法的。他们开立以人民币计价的储蓄帐户,帐户内的存款是美元,但基于人民币的现货汇率,这些帐户将因人民币兑美元现货汇率的波动而升值或贬值。 Everbank首席执行长Frank Trotter称,公司此举在一些客户中产生了很大反响。自一年多以前人民币汇率开始显示失衡迹象以来,这些客户一直在要求开立人民币计价帐户。Everbank于7月1日推出了此类新帐户,并在随后的几周内将逾650万美元投入该类帐户。
(5)此外,人民币升值之不利多多:
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人民币升值物价肯定会降下来,因为进口品的价格会下降。
人民币升值增大就业压力,恶化当前就业形势:外商投资企业对吸引国内劳动力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尤其是现在的情况更是如此,所以此时人民币升值不仅会影响吸引外资,而且也会加剧当前就业形势的恶化。
财政赤字将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
人民币升值会对中国的优势产业产生严重损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很容易受到反倾销措施的限制,出口形势并不乐观。如此时人民币升值则会是使目前这种状况更加恶化所以此时人民币升值不仅会影响吸引外资,而且也会加剧当前就业形势的恶化。
三:世人在全球通货紧缩压力面前再次聚焦人民币。
汇率的变动与各国国内的利率水平、货币供应量、国民收入水平以及物价水平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一种货币到底是升值还是贬值应该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由政治说了算。
然而:盐川正十郎的提案则更像一场政治阴谋。手拿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如果是一个小孩问:这值多少?那么,这个小孩一定还幼稚到没有学会用钱。如果是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问,这值多少?那么,这就会引发一场风波。而这场风波就是在七国集团财长会议上的一项提案——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
最近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讨论成为国际上一个十分关注的话题。先有日本财相在七国财长会上提出要求,后有美国财长斯诺讲话和印尼召开的亚欧会议的声明,都呼吁人民币升值,近日,美国“健全美元联盟”又提出欲通过“301条款”促使人民币升值,格林斯潘的讲话,更是让世人在全球通货紧缩压力面前再次聚焦人民币。可谓是官民联合、齐心协力向人民币汇率问题发难。这场由日本挑起、美国担纲主演的人民币汇率之争全面上演,再次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
其实,站在日本人的立场上考虑,盐川正十郎提出这个问题并非没有道理。首先,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谷,凭什么你中国却一枝独秀?中国的一枝独秀我们日本也有贡献,你看,日本从你们那里进口了多少商品。其次,人民币只有升值,日元才能够贬值,这样日本的出口产品才有竞争力。 中国经济具有廉价劳动力、高技术水平和廉价的货币3大优势,而三大因素中日本可能干涉的,只有最后一点——人民币汇率。日本甚至想借人民币升值的“利空”阻止本国企业到中国来投资,但因为在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干预不了企业的行动,所以他们就要求人民币升值。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提高中国产品的价格,加大资本投入的成本,使他们在国内达不到的目的,通过对人民币施加压力来达到。
迫使人民币升值,是日本争夺未来“亚元”主导权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关于“亚元”问题的讨论已越来越热,谁能成为未来亚元的主导,已变成一个日益敏感的话题。日本由于其经济十年来的萎靡不振,日元充当亚洲货币主导的可能性在变小。而中国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已经逐渐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因此人民币的价值日趋明显,在中国周边国家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人民币地带”,导致日本对此忧心忡忡。在2002年日本对华出现50亿美元顺差的背景下,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提出议案,提请七国集团通过“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将全球压制人民币升值的声浪推至顶峰,目的就在于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打垮人民币对日元的挑战,确保日元的未来主导地位。
美欧方面的动机似乎更为明显,就是为了通过人民币升值消弱中国的经济实力,进而打击中国的国际影响。
人民币汇率之争本质上仍然是贸易问题之争。美国之所以施压人民币升值,是认为美元贬值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外贸逆差却创出了435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031亿美元。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
升值的国际压力日大。尽管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升值是必然趋势,但在没有形成中国真正的出口优势(品牌)之前,人民币名义汇率不宜进行大幅调整;即使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中国也应该按照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汇率进行控制,否则,就会像日本和德国那样,将自己大好的经济前景毁于一旦。
D. 货币是否宽松怎么看
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相对来说的,其目的是让市场的资金充裕,。
降准降息是宽松货币政策的明显信号,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只是降准降息。例如:央行平时的市场公开操作(逆回购、MLF、SLF、TMLF)中利率如果比之前有所降低、或者是新投放的量比到期的货币量大造成货币净投放,同样意味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为银行从央行处获取资金的成本更低了,能够放肆挥霍了。
判断是否处于宽松货币周期其实并不是看政策,而是要看市场利率。所谓的宽货币政策发布了,但是市场依然很缺钱,那也不算宽松货币周期,只有货币真的足够多了,市场利率开始下行,宽松周期才算是到来,也才会真正对股市、债市产生影响。
市场利率短期是看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如果隔夜或者7天期、1月期的利率飙升说明当时市场是缺钱的,节假日前以及季末、年末表现比较明显,如果在持续下跌,说明市场不缺钱。而市场利率长期需要看10年期国债收益率,如果有明显下跌趋势,说明出台的政策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哪怕Shibor利率近期走高,大趋势是不会变的。
下图是近一年的十年期国债走势图:
E. 各国货币的比价是怎么确定的
汇率是开放经济运行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变量之一,各种宏观变量及微观因素都会通过种种途径引起它的变动,而它的变动又会对其他经济变量带来重要的影响.那么,均衡的汇率水平是如何决定的 哪些因素决定了汇率的变动 我们迫切需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本章即介绍有关汇率决定的各流派观点,先介绍汇率决定的基础知识,然后再介绍汇率决定的几种主要理论.
第一节 汇率决定的基础及影响其变动的因素
两种货币所具有的价值或所代表的价值的对比关系,就是两种货币的比价即汇率.汇率的实质在于两种货币所具有或所代表的价值量的交换比率.所以汇率决定的基础就是单位货币所含的价值量.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基础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先简单回顾一下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货币制度的演变
世界货币制度大体经历了银本位,金银复本位,金本位和纸币本位制度.由于统一的世界市场出现在金本位制时代,所以对汇率问题的探讨也就从金本位制开始.
金本位制的最初形式是金币本位制,即以黄金为货币制度的基础,黄金直接参与流通的货币制度.20世纪20年代,英,法等国因为黄金量不足,开始实行金块本位.即只有当大规模支付时,黄金才以金块的形式参与流通和支付.金块本位制依然是一种金本位制,因为在这种制度下,纸币的价值以黄金为基础,代表黄金流通并与黄金保持固定比价,黄金在一定程度上仍参与清算和支付.
随着经济的发展,黄金的流通和支付手段职能逐渐被纸币取代,货币制度演变为金汇兑本位制,它也是一种金本位制.在金汇兑本位制度下,纸币成为法定的偿付货币;政府宣布单位纸币代表的黄金量并维护纸币黄金比价;纸币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并可以按照政府宣布的比价与黄金自由兑换;黄金只发挥贮藏手段和稳定纸币价值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筹集资金应付战争和刺激经济,大量发行纸币,导致纸币与黄金间的固定比价无法维持,金汇兑本位制几经反复后最终瓦解,各国普遍实行纸币本位制度.
二,不同货币制度下的汇率决定
1.金币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决定
在金币本位制度下,各国都规定了货币的法定含金量.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对比来决定.如1925年-1931年期间,1英镑的含金量为7.3224克,1美元的含金量为1.504656克,两者相比等于4.8665(7.3224/1.504656),即1英镑等于4.8665美元.这种以两种金属铸币含金量之比得到汇率的被称为铸币平价(mint parity).铸币平价是金平价(gold parity)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实际经济中的汇率则因供求关系而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但其波动的幅度受制于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s).在金本位制下,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因此,各国间债权债务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清算:一是非现金结算,即采用汇票等手段;二是现金结算,即直接运送黄金.如果汇价涨得太高,人们就都不愿购买外汇,只要运送黄金进行清算就可以了.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按1英镑计算,英国和美国之间运送黄金的费用为0.03美元.假设美国对英国有国际收支逆差,于是,对英镑的需求增加,英镑汇率上涨.如果1英镑上涨到4.8965美元(即铸币平价4.8665加上运送黄金的费用0.03美元)以上,则美国债务人就不会购买英镑外汇,而宁愿在美国购买黄金运送英国偿还其债务,因为这样只需4.8965美元.所以,引起美国黄金流出的汇率就是黄金输出点,汇率的波动不可能走出这个点;反之,汇率的波动也不可能低于黄金输入点.如果英国对美元有国际收支逆差,则会以1英磅兑4.8365美元(即铸币平价4.8665美元-0.03美元)的价格买卖外汇.由此可见,在金本位制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汇率波动的界限是黄金输送点.在这种汇率制度 下,只要各国不改变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量,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就会长期稳定.
2.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
在金块本位制度下,黄金已经很少直接充当流通手段,金块的绝大部分由政府所掌握,其自由输入输出受到了影响.同样,在金汇兑本位制度下,黄金储备集中在政府手中,日常生活中黄金不再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输出,输入受到了极大限制.在这两种货币制度下,货币汇率由纸币所代表的金量之比决定,称为法定平价.实际汇率因供求关系而围绕法定平价上下波动.这时,汇率波动的幅度不再受制于黄金输送点.政府通过设立外汇平准基金来维护汇率的稳定,当汇率上升时出售外汇,汇率下降时买进外汇,以此使汇率的波动局限在允许的幅度内.但与金币本位制度时相比,此时汇率的稳定程度已降低了.
3.纸币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
在与黄金脱钩的纸币本位制度下,纸币不再代表或代替金币流通,相应地,金平价也不再成为决定汇率的基础.按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纸币没有价值,纸币是价值的一种代表,两国纸币之间的汇率便可用两国纸币各自所代表的价值量之比来确定.因此,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是决定汇率的基础.
三,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
汇率变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既包括经济因素,又包括政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而各个因素之间又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各个因素对不同国家,在不同时间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1.实际经济因素
(1)经济增长.实际经济增长率对一国货币汇率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实际经济的增长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则该国货币币值有可能上升,相应地,汇率有可能下降(直接标价法);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加速,国内需求水平提高,将增加一国的进口.如果出口保持不变,则该国经常收支项目的盈余减少甚至出现逆差,这样,该国货币币值有下降的压力.经济增长对一国汇率影响的净结果取决于上述两个方面影响的对比.
(2)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状况对一国汇率有长期的影响,尤其是经常收支项目.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则外国对该国货币的需求以及外国本身的货币供应量会相对增加,于是该国货币汇率会下降即其币值会上升;反之,该国货币汇率就会上升即其币值会下降.在固定汇率时期,国际收支是决定汇率的特别重要的因素.在浮动汇率下,一些名义经济因素如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变得更加重要了.
(3)资本流动.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通过两个渠道:一是改变外汇的相对供求状况,二是改变人们对汇率的预期.以一国有大量资本外流为例,就前者来看,意味着在本国外汇市场上外币的供应量相对减少,外币币值会相对本币上升,即本币汇率上浮;就后者来看,市场预期该国货币会贬值,于是就抛售该国货币购入外币,结果汇率上浮,开始时的预期变为现实,这种预期就是"自我实现"的预期(self-realized expection).
(4)外汇储备.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表明一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护汇价的能力,所以它在短期内对稳定汇率有一定的作用.
2.名义经济因素
(1)通货膨胀率.一国货币价值的总水平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也影响一国商品和劳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由于存在通货膨胀,商品出口会减少而进口会增加.这些变化将对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影响,从而导致汇率的变动.同时,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对外价值,即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受到削弱,币值下降.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各国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不同,通货膨胀率发生很大差异,因而汇率波动剧烈.但一国货币内部贬值转移到货币外部贬值要有一个过程.从长期看,汇率终将根据货币实际购买力而自行调整到合理的水平.
(2)利率.在通常情况下,一国利率提高,信用紧缩,将导致该国货币升值;反之,则导致货币的贬值.从短期看,利率在汇率变动中的作用是很显著的.
(3)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对汇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利率,通货膨胀和实际经济的增长而进行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意味着银根放松,利率下降,物价可能上升,经济会扩张.利率下降和物价上升会促使一国货币币值下降,即汇率上升.但经济扩张会增强市场对该国货币的信心,使其币值上升.货币供应量对一国货币汇率的影响取决于该国的经济结构,商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调整速度等.然而,根据许多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突然增加会使一国货币币值迅速下降,在长期内,汇率会回复到均衡水平.
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是指预期心理.预期被引入汇率的研究领域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预期对汇率的影响很大,其程度有时远远超过其他经济因素对汇率的影响.预期有稳定(stabilizing)和非稳定(distabilizing)之分.稳定型的预期是指,人们预期一种货币币值会下降时,就会购进这种货币,从而缓和这种货币币值的下降程度;反之则抛出货币,从而降低该货币的升幅程度.显然,按这种预期心理进行的外汇买卖行为有助于汇率的稳定.非稳定型的预期行为与稳定型预期行为正好相反,按这种预期心理行事的交易商会在币值低时进一步抛出,在币值高时进一步购进,从而加剧汇率的不稳定.
影响人们预期心理的主要因素有信息(information),新闻(news)和传闻(rumors).信息是指与外汇买卖和汇率变动有关的资料,数据和消息,新闻包括经济新闻和政治新闻,传闻则是未经证实的消息.有时,信息,新闻和传闻很难区分,特别是在后两者之间.
4.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主要是指中央银行的干预,其他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外币期货等)价格变动,石油价格变动和黄金价格变动等.典型的中央银行干预行动是1985年9月22日,西方五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联储)行长达成联合干预美元汇率的协定.会后,各国中央银行一起向外汇市场抛售美元,致使美元汇率暴跌.一国股票价值的上升通常会带动该国货币币值上升,因为股价上涨表示该国经济前景看好.外币期货价格的变化也是影响汇率的要素之一,当期货价格下跌时,现汇价格也会下跌,反之则上升.石油价格对产油国和进口国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油价上升会使产油国货币坚挺,进口国货币疲软,反之则相反.
第二节 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汇率决定理论,它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对之进行系统阐述则是瑞典学者卡塞尔(G.Cassel)于1922年完成的.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对汇率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分析从某一商品在不同国家中的价格之间存在的联系开始.
一,开放经济下的一价定律
先分析某一商品在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价格之间的关系.
这里有两个假设前提:
(1)假设位于不同地区的该商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任何的商品质量,规格,品牌方面的差异.
(2)该商品的价格能够根据供求灵活地进行调整,即价格具有弹性.
一国内部的商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可以通过套利活动消除区域间价格差异的商品,称之为可贸易商品(tradable goods);另一种是无法通过套利活动消除区域间价格差异的商品,可称之为不可贸易商品(nontradable goods).不可贸易商品主要包括不动产和个人劳务项目.
对于可贸易商品而言,地区间的套利活动将其在地区间的价格差异大幅收敛,假设交易成本为零,则每一种可贸易商品在各地的价格都是一致的,即所谓的"一价定律"(one price rule).
在开放经济中,可贸易商品在不同的国家的价格之间的联系与一国内部的情况有所区别.产生这种差别的首要原因是两国货币不同,需要用同一种货币进行价格比较;其次,若国与国之间仍然存在套利的可能,在套利活动的同时需进行货币间的买卖.可见,国家间的套利活动产生了外汇市场上相应的交易活动;最后,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国家间的套利活动比一国内部套利更困难,因为套利者面临许多障碍,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即国际套利的交易成本较国内套利更为高昂.
同样,如果不考虑成本等因素,则以同一种货币表示的不同国家的某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应是一致的.如以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为本国价格,为外国价格,即有:
上式即为开放经济下的一价定律.
二,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形式
购买力平价理论主要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两种.
1.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假定前提是:
(1)一价定律对于任何一种可贸易商品都成立.
(2)各种可贸易商品在各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中占有相等的权重.这样,两国可贸易商品的物价水平间的关系为:
式中,项表示权数.如果将这一物价指数分别用,表示,则有:
上式的含义是:不同国家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以同一种货币计量时是相等的.将上式变形,即:
这就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该式的含义是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取决于两国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
2.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也称弱购买力平价,它是在放松绝对购买力平价的有关假定后得到的.该理论认为一价定律并不能始终成立,而且各国对一般物价水平的计算方法各异,所以各国的一般物价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算时并不相等,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偏离.其公式为:
(为常数)
将上式写成对数形式,再取变动率,得到下式:
该式即为相对购买力平价的表达形式.该式的经济学含义为:两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取决于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动.即若本国物价上涨幅度超过外国物价上涨幅度,则本国货币贬值,表现为e值增大;相反则意味着本国货币升值,表现为e值降低.
显然,相对购买力平价对真实汇率变化的解释力更强,也更符合实际,原因是其假定前提与客观现实更为接近.
三,小结
购买力平价理论从货币的基本职能入手来对汇率决定展开研究,这既符合逻辑又容易为人理解,其直观的表达方式也令人一目了然.在所有汇率决定理论中,它始终居于重要的地位,原因就在于此.但是,该理论也有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在理论上还不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汇率与物价的关系中,一定是汇率是因变量而物价是自变量吗 现实中汇率变化后导致物价水平变化的例子比比皆是,很难说清楚是物价决定了汇率还是汇率决定了物价.显然,购买力平价理论还无法给我们一个满意的回答,可以这样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仅仅是对汇率决定理论研究的开始,应该有更深刻的汇率决定理论是以该理论为出发点的.
第三节 利率平价理论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与国之间不仅存在着密切的贸易联系,也存在着复杂的金融联系,往往是一国金融市场与外国的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这种紧密的金融联系使得汇率与利率之间也存在联动关系.从金融市场角度分析汇率与利率所存在的关系,就是汇率的利率平价理论(theory of interest-rate parity).该理论的基本思想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在20世纪20年代由凯恩斯等人予以完善.它包括抵补的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CIP)和非抵补的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parity,UIP)两种.
一,抵补的利率平价
假设资金在国际间流动不存在任何交易成本,投资者在国际间进出也不存在任何壁垒,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现在有本国的一个投资者持有一笔闲置资金,决定其资金投向的惟一因素是在哪一个国家投资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那么,该投资者该如何选择呢
设本国金融市场上一年期存款利率为i,外国金融市场上的利率为,即期汇率为e(直接标价法).
如果投资于本国金融市场,则每单位本国货币到期时的本息为:
如果投资于外国金融市场,则首先将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兑换成外国货币;然后用这笔外国货币在外国金融市场上进行为期一年的存款;最后,一年后将到期的外国货币资金本息在外汇市场上兑换成本国货币.
首先在当前,每1单位本国货币,可在金融市场上即期兑换1/e单位的外国货币.将这1/e单位的外国货币用于一年期存款,期满时本息为:
一年后存款到期,假定当时的即期汇率为,则这笔外国货币可兑换的本国货币数为:
由于一年后的即期汇率是不确定的,因此这笔投资的最终收益难以确定,或者说这笔投资有很大的汇率风险.为规避风险,投资者可以在即期购买一年后交割的远期合约,设此合约上的远期汇率为.这样,该笔投资就不存在任何的汇率风险,一年后的收益为.
投资者面临着投资于本国还是外国金融市场的选择,这取决于两种投资方式收益率的高低.
若>,则投资于本国金融市场;
若<,则投资于外国金融市场;
若,则投资于两国金融市场都可以.
但市场上其他的投资者也面临着同样的抉择.所以,在<情况下,众多投资者都会将资金投入外国金融市场,这会导致即期外汇市场上外国货币需求上升,从而使本币即期贬值(e增大),远期升值(减少),投资外国金融市场的收益率下降.只有当两种投资方式的收益率相同时,市场才处于均衡状态.
即:
整理得:
记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升(贴)水率为,则:
即:
由于的数值极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
上式即为抵补的利率平价的一般形式,它的经济含义是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若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本币远期贬值;若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则本币远期升值.也就是说,汇率的变动会抵消两国间的利率差异,使金融市场处于平衡状态.
抵补的利率平价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事实上,抵补的利率平价公式被作为指导公式广泛用于外汇交易中,许多大银行基本上就是根据各国间的利率差异来确定远期汇率的升贴水额.除了外汇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以外,一般来讲,抵补的利率平价基本上能较好地成立.当然,由于外汇交易成本以及风险等因素的存在,抵补的利率平价与实际汇率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二,非抵补的利率平价
在上面的分析中,投资者是通过远期交易来规避风险.实际上,投资者还有另外一种选择:根据自己对汇率未来变动的预测,不进行相应的远期交易,而是在承担一定汇率风险的情况下进行投资.
按照投资学原理,投资者对风险持有三种不同的态度:风险厌恶,风险中立和风险偏好.这三种态度可以简单地表述为:风险厌恶者通常要求风险大的资产提供更高的利率作为风险补偿;风险中立者则对提供相同利率而风险不同的资产不加区别;风险偏好者则在利率相同的情况下偏好风险更大的资产.假定投资者风险中立2.
在不进行远期交易时,投资者通过对未来汇率的预测来计算投资活动的收益.
假设,投资者预期一年后的即期汇率为,那么在外国金融市场投资的本息和为,如果与在本国金融市场投资的收益存在差异,那么投资者会通过套利行为使两者一致.这样,当市场出现均衡状态时,有:
整理可得:
为汇率远期变动率.上式即为非抵补的利率平价的一般形式,其经济含义为: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
在非抵补的利率平价成立时,如果本国的利率高于外国利率,意味着市场预期本币在远期将会贬值;反之,预期本币远期升值.若本国政府提高利率,当市场预期未来的即期汇率不变时,本币的即期汇率将升值.
由于预期的汇率变动率是一个心理变量,难以得到可信的数据进行分析,而且实际意义也不大,利用非抵补的利率平价的一般形式进行实证检验并不多见.对非抵补的利率平价的实证研究一般与对远期外汇市场的分析相联系.
当与存在差异时,投机者会认为有利可图,就会通过在远期外汇市场的交易使二者相等,此时抵补的利率平价和非抵补的利率平价同时成立,即:
,
三,小结
利率平价理论将汇率决定问题从商品市场(主要变量的物价)转移到金融市场上来,明确指出了汇率与利率之间存在着联动关系,说明了外汇市场上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对于预测远期汇率走势,调整汇率政策有着深远的意义.此外,该理论还使人们开始注意到在汇率问题研究上一直忽略的金融市场对汇率的影响,对于汇率问题研究方向的改进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不容否认,该理论还存在着重大缺陷:第一,该理论在假设上的苛刻使之要成立必须有一个完美市场的存在,而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第二,与购买力平价理论一样,没有说清楚利率与汇率之间到底哪一个是自变量,哪一个是因变量.可以说是利率决定汇率,反过来也成立.这说明该理论还不是完整的汇率决定理论.
第四节 国际收支说
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决定了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给与需求,而外汇供求必然对外汇的价格即汇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一国国际收支与该国汇率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国际收支说是从国际收支角度分析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1861年,英国学者葛逊(G.L.Goschen)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他的理论被称为国际借贷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在各国实行浮动汇率制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将凯恩斯主义关于国际收支的分析应用于对外汇供求的分析,进而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国际收支影响汇率,从而形成了国际收支说的现代形式.
一,国际收支说的基本原理
我们知道,外汇价格即汇率的变动会使外汇市场实现供求平衡,从而使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国际收支由经常账户(CA),资本与金融账户(K)组成,有:
如果汇率完全自由浮动,政府不对外汇市场进行任何干预,而且将经常账户简单视为贸易账户,则主要由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决定.其中,进口主要是由本国国民收入(Y)和实际汇率()决定的;出口主要由外国国民收入()和实际汇率决定,由此得到:
再假定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收支由本国利率(i),外国利率()以及未来汇率变化的预期()决定,由此得到:
将两式合并得到:
如果将除汇率以外的变量视为外生变量,则汇率将在这些变量的共同影响下发生变动,直至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水平.由此得到:
上式表明,影响汇率的因素有本国国民收入,外国国民收入,本国物价水平,外国物价水平,本国利率水平,外国利率水平以及对未来汇率的预期.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认为:
(1)当其他变量不变时(下同),本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将带来进口的上升,在外汇市场上会出现对外汇的超额需求,则本国货币趋于贬值;外国的国民收入的增加将带来本国出口的上升,外汇市场上会出现外汇的超额供给,则本币趋于升值.
(2)本国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带来实际汇率的升值,这意味着提高了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的价格,导致本国出口下降,从而本币贬值;外国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本国实际汇率的贬值,降低了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的价格,本国出口上升,经常账户得到改善,从而本币升值.
(3)本国利率水平的提高将带来更多的资本流入,外汇市场出现超额的外汇供给,本币升值;外国利率的提高将导致本国资金外流,外汇市场出现对外汇的超额需求,本币将贬值.
(4)如果预期未来本币贬值,资本将流出以避免损失,导致本币即期贬值;反之,则本币币值在即期升值.
二,小结
国际收支说是凯恩斯主义的国际收支理论在浮动汇率制下的变形,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占据了突出地位.该理论运用供求分析方法将影响国际收支的各种因素纳入对汇率水平的分析,对于分析短期内汇率的变化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理论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汇率,是现代汇率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国际收支说还不能被视为完整的汇率决定理论,因为它只是指出了汇率与其他变量间存在着的联系,而没有深入分析各变量间的关系,也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的结论.因此,国际收支说只是更深入分析中可利用的一个重要工具.另外,国际收支说的分析基础是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而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又是一种流量,所以国际收支说是关于汇率决定的流量理论,这主要体现在它认为国际收支引起的外汇供求流量决定了汇率水平及其变动.但外汇市场上汇率变动比其他普通商品市场上价格变动更为剧烈和频繁.可见,简单地运用普通商品市场上的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来对外汇市场进行分析并不合适.
第五节 资产市场说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资金流动规模极为巨大,外汇市场上90%以上的交易量与国际资金流动有关,资金流动主宰了汇率的变动.外汇交易表现出与资产市场上交易相近的特点,如价格变动极为频繁而且波动幅度很大,价格受心理预期因素影响很大等.这启发了人们应将汇率看成一种资产价格,即一国货币资产用另一国货币进行标价的价格,这一价格是在资产市场上确定的,从而分析汇率的决定应采用与普通股价格决定基本相同的理论.这一分析方法被统称为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说,在70年代末以来取代了汇率的国际收支流量分析,成为汇率理论的主流.
与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相比,资产市场说在分析方法上有两点不同:首先,该学说特别强调存量资产变动来恢复市场的均衡.即在一国外汇市场或金融市场失衡时,在各国资产具有完全流动性条件下,资产存量的变化可以有效地调节外汇市场或金融市场.当各国资产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此时的汇率才是均衡汇率;此外,资产市场说有别于其他汇率决定理论的另一大特色是强调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法,即强调本国的商品市场,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与外国的商品市场,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联系在一起来进行汇率决定的分析.这较以往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法来研究汇率决定是一个理论飞跃.
在讨论资产市场说中,我们假定:
(1)外汇市场是有效的,即汇率的变化已经反映了所有影响汇率变化的信息.
(2)本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小国,即本国对世界商品市场,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影响为零,只是各种价格的接受者.
(3)本国居民不持有外国货币,外国居民不持有本国资产,因此本国居民只持有三种资产,即本国货币,本国发行的金融资产(主要是本国债券),外国发行的金融资产(主要是外国债券).这样,一国资产市场由本国货币市场,本国债券市场,外国债券市场组成.
(4)资金完全流动,即抵补的利率平价(CIP)始终成立.
依据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资产市场说可分为货币分析法(monetary approach)与资产组合分析法(portfolio approach).前者假定两种资产可完全替代(即投资者风险中立),因此非抵补的利率平价成立.根据对价格弹性的假定不同,它又可分为弹性货币分析法(flexible-price monetary approach)和粘性价格分析法(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后者假定两种资产完全不可替代,即投资
F. 外汇如何判断货币对的强弱
通过货币强弱图进行判断。货币强弱图的目的在于,将各主要货币的相对强弱关系以图形的形式直观的表现出来。比如说,某一位交易者可能看到欧元/美元,并得出结论—欧元在走强。但事实上,欧元/美元的走强可能仅仅只是美元的疲软,而非欧元强势。欧元相对美元走强的同时,相对英镑、瑞郎、日元可能会下跌。
查询强弱图方法:网络搜索”货币强弱图“,点击进入网页即可查看。
G. 如何判断一国货币是否被低估。
比较理论化的是购买力平价,在不同的国家,按当前的汇率指定等值货币,各自的购买力比较可以成为汇率高估低估的一个理论上的评判标准。
H. 如何判断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
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导致外汇市场上本币供给量的上升,造成一定的通货膨胀,这会导致本币对外币的贬值倾向。当让汇率是各种经济因素的综合体现,货币政策只是一个小方面,比如目前人民币,从长期来讲还是要升值的,而我国也非常可能在长期内维持一个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一、宽松的货币政策含义:宽松货币政策总的来说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比如直接发行货币,在公开市场上买债券,降低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等二、具体政策:1、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减少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增加可贷资金。2、降低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将票据贴现给中央银行时,可获得的资金,增加可贷资金。3、中央银行在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货币投放市场。4、放松信贷条件和规模。
I. 如何判断是否货币超发
简单来说,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一般来说比较稳定),货币增速也应该等于生产总值增速,如果多了就是超发,超过多少就意味通胀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