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我国货币政策如何走

我国货币政策如何走

发布时间: 2022-01-21 19:16:39

『壹』 未来我国货币政策的走向是什么

个人认为会渐松, 在世界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也需要刺激经济.

『贰』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有效供给不足的特征,资金需求一直有较大缺口,因此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更多着眼于影响总供给,并且以“松”为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出现更多。具体来看,从1979年到1980年,主要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1年是财政政策紧,而货币政策松;1982年到1984年,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5年则是两大政策“双紧”配合;1986年到1988年,仍表现为两大政策的“双松”配合;1989年到1991年,是两大政策的“双紧”配合;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再次出现“双松”配合。该阶段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协调的外部环境尚不完善,表现为政策作用的微观主体多是国有企业,并且通常运用行政性手段来完成政策实施。二是在长期短缺经济环境影响下,政府还缺乏市场经济调控机制应用的经验,表现在两大政策协调方面,一直以直接调控为主,很少用财政和金融中间变量来间接影响经济主体,而且“同松同紧”情况居多,没有更多的多元化政策搭配,这也造成了政策协调的效果不佳,“一放就乱,一抓就死”成为常态。
第二阶段是从1993年到1996年。该阶段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开始迅速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微观经济主体的活跃程度也在提高。但与此同时,在有效供给不足的背景下,经济过热也导致了通货膨胀的风险积累。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财政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政策协调目标就是通过紧缩性政策,来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与此同时,两大政策配合也逐渐获得制度改革方面的基础,其中1994年的税制和分税制改革逐渐奠定了公共财政的基础,而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也使得货币政策制定进一步得以独立。应该说这期间两大政策的协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包括调控手段多样化配合、调控技巧改善、驾驭宏观经济能力有所提高,这对于实现经济“软着陆”起到了较大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始于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不仅使得货币政策开始考虑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新问题,而且也引发了未来两大政策配合的新层面。
第三阶段是从1997年到2002年。1997年开始,由于增长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经济发展逐渐从资源约束过渡到需求约束,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调控的新问题。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促使中国经济的周期性低谷来临,物价走低、投资低迷、失业增加等通货紧缩迹象开始令人担忧。面对这种情况,1997年以后,财政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快速转为“双松”配合。其中以扩张性为实质的“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增发长期国债,筹集资金用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而在此期间“稳健”货币政策的实质则是通过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并在1998年初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限制。此间,两大政策协调的一个重点,是集中在为建设项目和企业共同提供流动性和信用支持方面,试图通过刺激微观主体的活力,来带动有效需求的提高。这一阶段,政府首次面临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周期低谷,并且处于有效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给不足的两难境地,因此给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不仅提供了创新的背景,也带来了众多新的难题。
第四阶段是从2003年至今。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从2004年逐步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和优化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向社会传递出政府合理控制投资的政策信号,并在2005年宣布财政政策再次转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之相配合,从2003年起,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适当回收流动性,最终确定“稳中适度从紧”的政策思路。五年来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提高利率,这些都是紧缩银根的措施,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进入2007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中央政府也把2008年的宏观调控思路,定为“从紧货币政策”与“稳健财政政策的协调”,这也体现了政府对较大通胀压力的担忧。应该说,在此阶段,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开始出现向“双紧”过渡的趋势。两大政策协调的一个新特点,是除了共同作用于传统的经济总量目标之外,在更多的领域有了配合的实践,例如以应对流动性问题、推进外汇储备管理改革为目的而发行特别国债的行为,以及调低利息税以引导储蓄资金流向等政策。
综合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实践,可以得出几个基本结论。
第一,财政货币政策逐渐向市场化调控转型,为发展新型的两大政策协调机制奠定基础。进入21世纪,财政政策在发展公共财政的总体框架下,从注重用政府投资性支出影响经济,逐渐过渡到税收、公债、转移性支出等多项工具的综合运用。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货币政策也逐渐具有了市场经济国家的特征,而不仅是传统的信贷控制。
第二,从两大政策的作用效果看,财政政策从强到弱,货币政策从弱到强。改革开放之初,财政政策居于主导地位,货币政策的作用几乎没有。1985年之后,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通过控制信贷规模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成为货币政策的核心模式。1994年分税制改革也弱化了中央政府财政政策的实施空间,使货币政策成为两大政策协调的主导方。1998年以后,由于货币政策作用不理想,扩张性财政政策才再次走上前台,但这并没有削弱政府对货币政策作用的期望。事实上,在2004年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前后,货币政策仍是政策协调的主要一方。进入2007年,开放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面临了更多的困境,使政府开始意识到财政政策应在宏观调控中担负更多的职责,这对两大政策协调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第三,迄今为止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主要通过关注总需求管理,致力于实行经济总量稳定。我们知道,在凯恩斯主义政策理念影响下,财政与金融的协作问题,主要研究在封闭体系的自由利率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如何通过有效配合来促进总需求水平的稳定。对于健全的市场经济国家来说,这样的政策选择是相对有效的。然而对中国这样面临发展与转轨双重任务的经济体来说,则显得过于单一。长远来看,两大政策协调,还必须关注结构调整性的供给管理、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制度优化等层面,这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希望采纳

『叁』 货币政策要怎么走

在货币问题上我国只能在美国的货币政策以及当时的经济状况汇率货币来进行协调和制定的是滞后与美国的比如前几天我国有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这是为了及时来回应当时的经济状况

『肆』 我国货币政策未来走向

今年以来,国家的货币政策一直趋於紧缩, 尤其是存款准备金率屡创历史新高. 实行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打压房地产市场和控制通胀. 但在过去的这半年,我们都看到, 调控的作用不是很明显, 甚至还起了反作用, 越调控,物价越涨. 这是因为加息和授信额度减少直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所以, 估计後续国家的调控不再单单使用货币紧缩政策, 可能更侧重於鼓励生产, 规范市场这两方面.

『伍』 近几年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怎样的

近几年的货币政策总体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1年—2002年,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尚未完全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减轻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稳定增长,刺激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增长,克服物价不断下跌形成
的压力。

第二阶段为2003年—2005年,又可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个子阶段为2003年初—2005年初,这一时期,前几年国家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再加上世界经济出现复苏,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虽经2003年“SARS”的短期冲击,但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确立, GDP、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迅速,物价水平止跌回升。投资增长迅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2004年初达到峰值,接近60%;全国房地产开发与投资热情高涨,房地产价格在短短两年内迅速攀升,泡沫现象严重,集聚较大金融风险。在这种背景下,从2003年第一季度开始,金融宏观调控方向发生了较大转变,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是遵循“有保有压”的原则,通过结构调整,抑制某些行业和领域投资需求过热,控制银行贷款过快增长,防止通货膨胀。第二个子阶段为2005年。这一年我国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外贸进出口在内需不振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推动下大幅度上升,2005年10月末,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达77. 12% ,外贸顺差更是实现创纪录的803. 7亿美元,比此前贸易顺差最高的1998年全年高出近一倍,预计全年实现贸易顺差将突破1 000亿美元。2005年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针对具体经济形势适时调整调控目标和手段,突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取得较好的效果。2005 年第四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货币政策感受指数(选择货币政策“适度”的银行家占比)高达77. 4% ,为历史最高点;而2004年第二季度该指数却只有40. 1% (该指数均值为50% ) 。这表明银行家对央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及对宏观形势的准确把握充满信心。

『陆』 如何分析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操作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到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再到明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操作上是渐进的,货币政策很难有转折性的操作。

今年以来,针对流动性过剩、银行信贷反弹态势,央行曾先后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提高利率,并通过定向发行央行票据,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金充沛局面。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都是“有的放矢”。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被用来冲销流动性,并进而抑制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提高利率则主要用来“稳定人们的通胀预期”。

央行此前公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仅仅依靠对冲银行体系过多流动性以及加强信贷调控等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只能为经济增长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并以此为结构调整和加快改革赢取时间。在进一步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同时,必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继续调整和规范外贸、外资和产业政策,适当扩大进口和市场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央行8日宣布今年以来第10次且最大幅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而拉开了实现从紧货币政策的帷幕。分析人士预计,在方向上,央行的货币政策将比今年下半年以来的适度从紧更加趋紧,而在工具选择上,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我国自1998年以来实行了10年稳健货币政策后的首次调整。会议指出,将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

明年货币政策如何从紧,已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到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再到明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操作上是渐进的,货币政策很难有转折性的操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专家彭兴韵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比,明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将在方向上体现出更加紧缩趋势。

今年以来,针对流动性过剩、银行信贷反弹态势,央行曾先后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提高利率,并通过定向发行央行票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金充沛局面。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都是“有的放矢”。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被用来冲销流动性,并进而抑制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提高利率则主要用来“稳定人们的通胀预期”。

彭兴韵认为,今后的货币政策如何使用,还要看未来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一定就会出现连续加息。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以及加大窗口指导等措施都有可能。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明年货币政策“从紧”,事实上用“更紧”比较准确。因为2007年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从紧的。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提升利率,全额对冲外汇流入,定向发行票据,特别国债的发行等等,组合的货币政策是前所未有的从紧态势。估计所有的货币政策工具都可能在2008年的调控中充分使用。

不过,专家指出,目前通过提高利率以抑制流动性过剩这一惯用手段,正因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面临更多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赵锡军认为,在五次加息后继续加息势必进一步刺激外资涌入,从而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近期以来,相比于央行连续使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回收流动性这一调控手段,央行选择加息来调控信贷的次数明显减少。尽管市场对央行加息预期不减,但自9月份央行年内第5次加息以来,已有近三个月没有使用这一货币工具——这与此前频繁的加息频率形成鲜明对照。

彭兴韵认为,由于美联储的连续降息,中国的利率政策所受到的牵制越来越大。近期央行并没有因为目前“几个数据”依然偏高而立即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体现了央行在经济形势面临不确定性因素加大的环境下货币政策决策的谨慎性,也反映了央行正试图通过加强利率与汇率机制的协调配合,完善我国的货币调控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2日在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举行的新闻吹风会上说,美联储利率调整会对中国货币政策产生“不小的影响”,对此央行会认真给予考虑。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的报告认为,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将面临传导机制不够畅通、独立性受制于国际资本流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虚拟经济快速发展冲击调控目标基础等四大挑战,预计汇率工具将在2008年“唱主角”。

左小蕾认为,明年汇率机制的灵活性应该会进一步加大,至于汇率是否成为从紧政策的一部分,可能要做具体分析。

可以肯定的是,以更多综合措施回收流动性将成为今后从紧货币政策的一大特征。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当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时就强调,明年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但鉴于目前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从紧的货币政策并不能成为改变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唯一有效手段。央行此前公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仅仅依靠对冲银行体系过多流动性以及加强信贷调控等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只能为经济增长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并以此为结构调整和加快改革赢取时间。在进一步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同时,必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继续调整和规范外贸、外资和产业政策,适当扩大进口和市场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柒』 我国近期货币政策的特点、走向和评价

第一,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三农、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第二,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第三,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防止经济出现倒退,央行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后者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
第四,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所有行业和企业一视同仁,而是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以此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结构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货币政策将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利率、窗口指导、信贷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通过政策引导或者直接干预,以较市场金融更为优惠的条件将资金投向战略领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同时严格对“两高一资”等政策限制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

过去,我国没有实行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此次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力度究竟多大合适,很难用确切的数量指标来评估,但不妨用对比的方式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的宏观政策操作与西方主要国家的救市政策操作存在质的差异。美、欧等国家的主要政策是扩张国家信用向金融市场注资和财政直接出资救助大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对被救助的金融机构实行直接接管或间接的国有化,救助金额十分庞大。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自通过救市法案以来,救市方案的资金已高达1万多亿美元,其中2500多亿美元用于直接购买银行股份,另有限额上万亿美元的房产抵押债券购买等等。今年4月份伦敦G20峰会宣布向全球经济注资1.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近1.7%。9月美国匹兹堡G20峰会对救市政策再次给予确认,在未确定经济是否全面复苏之前,不轻言退市。

比较国际上空前的救市计划,我国分两年执行的4万亿投资计划及一揽子应对措施,主要目的是启动提升内需,弥补出口下降缺口,而不是直接出资救助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央银行在应对危机中采用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减少因外汇储备增长投放基础货币的对冲力度等间接调控的手段,保持金融机构流动性适度宽松,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

其次,从下调后的存款准备金和利率水平看,我国目前仍明显高于西方国家。日本、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已将利率调低至零或接近零的水平: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低至0.15%,再贴现利率已从2008年三季度的2.25%降至2009年的0.5%,日本也从2008年三季度的0.75%降至2009年的0.3%,而我国的再贴现利率从2008年11月底的2.97%,只降至2008年底的1.8%。再如,目前我国6个月至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5.31%,日本目前最高主要短期贷款利率仅为1.725%,美国的主要短期贷款利率为3.25%。即使考虑CPI的影响,我国的总体利率水平仍高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

此外,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历史对比来看,目前的流动性调控水平并未一松到底。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计3个百分点,五次下调利率累计2.16个百分点。尽管如此,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仍处在历史较高水平,再贴现利率仍高于贴现市场利率,6个月至一年期贷款利率目前降至5.31%,虽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差则比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前还要小。

因此,从我国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看,不存在“过度宽松”的问题。

基于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我国的应对措施是出手快、出拳重。就像人得了重病需下猛药,是药就必然存在副作用,猛药的副作用更大,但如果药量不足,耽误病情后果则可能会更严重。

当然,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我们也应当对一些苗头性的矛盾和问题有所考虑。例如,上半年贷款集中度较高,银行信贷呈现向基础设施集中、向中长期集中和向大企业集中的情况。为走出危机而启动的投资项目,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缓解了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压力,当这些投资的拉动作用接近尾声时,产能过剩的风险还会显现出来。另外,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超前集中,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也不容忽视。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都需要高度关注和警惕。

『捌』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是走向宽松还是走向紧缩

领会和把握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难对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作出初步的判断。

现状:通胀压力明显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大

今年,自2008年以来的通胀预期终于变为现实,公众切实感受到了通胀的压力。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表明,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5.1%,已创28个月来的新高。预计全年均值将超过年初预期的3%。说明抑制通货膨胀已成为我国2011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轮通胀的形成因素异常复杂,既有来自于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又有国内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农产品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

另一方面,整个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大。首先是世界经济复苏向好的趋势减缓,这主要是因欧洲债务危机所致,“中国制造”的国际需求将进一步减弱。其次是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导致美元贬值,从而使中国的出口更加困难。再次是我国农业的增产问题。农业是基础,农业不稳,全盘皆输。截至今年,我国农业已连续7年大丰收,实现了“七连增”。但2011年,是否还会保持这样的大好局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为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应积极稳妥、审慎灵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是要继续发展经济。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要“积极”。“稳健”是要控制通胀。通胀压力很大,要防止经济过热,就必须“稳健”。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和具体政策是互相对应的,体现出中央政府的深思熟虑和综合考量。

就财政政策而言,从2008年11月起,我国已实施了两年多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稳定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的财政支出,将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和结构调整,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三农”、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建设,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明年中央政府为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可能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如为了拉动内需,就要增加居民收入,这样在结构性减税的安排上,可能会更加注重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通过一系列带有总体减税倾向的安排,实现低收入群体减税增收的目的。

就货币政策而言,“稳健”二字意味悠长。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就是要化解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两难相冲突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一方面,要回收巨量的货币流动性,控制物价;另一方面,要阻击国际热钱的流入。但前者由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压力较大、信贷投放惯性较强、外汇占款规模上升、历史存量较高等因素而困难重重;后者则由于美国可能会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债务危机继续深化等因素而难以控制。后者的不可控性,完全可能使我们回收流动性的所有努力被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所抵消。因此,不排除在2011年的适当时机,货币政策由“稳健”重新走向“从紧”的可能。

展望:较快运行的经济和较高的通胀压力并存

2011年,可能是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最为复杂从而最难以驾驭的一年:宏观经济的下行力量和上行力量互相角力、同时存在。

下行力量主要体现为中央政府对待GDP的淡定、出口的减少、内需的不足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等。尤其是当今年4月份我国GDP总量领先日本排名世界第二之后,中央政府对待GDP的态度变得优雅而从容。这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地方政府的“GDP崇拜症”似乎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和遏制。

但宏观经济的上行力量仍是主要的。第一,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可以理解,新规划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计划”、“区域发展规划”、“民生工程”、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和可能出现的新的消费刺激政策等,都将有效地对冲各种下行力量,起到极强的宏观经济刺激效应。第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持续成为支撑经济较快运行的基本力量。第三,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也要求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率高,劳动力需求大,就业机会多,这是经济规律。因此,出于现实的政治考量,也应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速度。

两种力量角力的结果可能会使2011年的经济增速保持在8%—9.5%之间。当然,由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全年经济增速可能会呈先慢后快的态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传递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即2011年政府将应对通胀压力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为此将容忍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此考虑,恐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第一,过剩的流动性是否能够按照央行的意愿进行大规模回收是一个难题。第二,由食品类商品开始的涨价潮可能会在明年继续蔓延,导致物价的全线上涨。第三,房地产市场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地方政府可能出于对地区GDP增幅大幅滑落的担忧,不愿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强有力的调控。如果房地产市场坚挺,则钢材、水泥、煤炭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就不会降下来。第四,欧美国家为刺激经济,将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已毫无悬念。如此,大量热钱必将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大大增加了我们控制和回收流动性的难度。

所以,较高的通胀压力可能是2011年我们不得不继续面对的一个梦魇。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总之,2011年,中国经济一方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另一方面又面临较高的通胀压力。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实分别对应的正是这两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为了刺激国内需求,以调整结构、转变方式;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则是为了抑制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这反映了中国政府的两难,也在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智慧。
希望采纳

热点内容
投入股市的社保基金有多少钱 发布:2024-10-19 14:41:51 浏览:747
股票软件怎么把手改成金额 发布:2024-10-19 14:35:47 浏览:146
lp退市后获得股票 发布:2024-10-19 14:35:46 浏览:765
微信理财通一年能转多少钱 发布:2024-10-19 14:30:51 浏览:558
美元理财如何计息 发布:2024-10-19 14:16:08 浏览:334
欢瑞世纪股票历史最低价 发布:2024-10-19 14:14:40 浏览:665
哪些基金有费率 发布:2024-10-19 14:12:23 浏览:527
在电脑上如何下载炒股软件 发布:2024-10-19 14:05:17 浏览:617
全职炒股如何不与社会脱轨 发布:2024-10-19 13:39:15 浏览:565
权益型基金哪个好 发布:2024-10-19 13:24:36 浏览: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