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采用货币政策应该怎么做
A.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如何配合发挥作用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虽然这两项政策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都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但仅靠一项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没有双方的配合,单个政策的实施效果将会大大减弱,这就要求二者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综合优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四种不同的搭配组合,政府究竟采用哪种取决于客观的经济环境,实际上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客观经济情况的判断。概括地说,“一松一紧”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松”或“双紧”主要为解决总量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两个最重要的调节手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中,由于根本利益一致和统一的总体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具有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两大政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但由于这两大政策在我国也是各有其特殊作用,调节的侧重面也不同,因此,这两大政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既不能简单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是,而应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B. 如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1、向市场释放大量的基础货币
中国央行降准,不仅来得急,而且降准幅度也比以往大。因为新一届中央政府上任以来,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基本上都是采取定向微调的方式,即使降准也只有0.5个百分点,但最近一次降准却达1个百分点。
而上一次中国央行降准1.0个百分点,可以追溯到2008年底,是为了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
这次央行突然降准1.0个百分点,有市场分析误解为是因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在增大,政府不得不放宽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即误解为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发生重大转向,由中性转向强刺激,或中国版的量宽政策正在启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如果从央行以非常规的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意义来说,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式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就已开始。
从已有数据来看,至2014年底,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总规模为33.8万亿人民币,以当时汇率计算,为5.4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53%,是2006年底时资产负债表12.9万亿人民币规模的2.6倍。
同期,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总规模为4.5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美国GDP的26%,是2006年底时资产负债表9037亿美元规模的5.0倍。也就是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绝对及相对规模都比美联储的要大,只不过,美联储的扩张速度要比中国央行快而已。
上述数据表明,2008年以来的“中国式量化”,其规模要大于美联储,只不过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方式与美联储不同罢了。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主要是通过三轮量化宽松(购买债券)方式来进行,因此,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中目前持有2.46万亿美元的各年期美国国债以及1.74万亿美元的证券化资产,占比达到93%。
而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主要来自不断购入外汇,结果是,2014年底,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资产为27.1万亿人民币,占比80%。尽管两者成因不同,但两大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都意味着向市场释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或流动性。
2、央行降准力度的加大
美国及中国都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及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但中国主要是针对银行或机构(比如不同的银行实行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言,美国主要是针对不同存款额度而言。
比如,当前中国银行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8.5%;而美国存款额度为1450万美元至1.036亿美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3%,高于1.036亿美元的为10%,其他情况为零。不过,尽管中美两国法定存款准备率差距很大,但总的存款准备金水平却比较接近。
2014年,美联储法定及超额存款准备金达2.5万亿美元(但其法定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之比为1:18),相当于美国10.4万亿美元存款的25%,相当于美国GDP的20%;中国法定和超额准备金(两者之比为7:1)总额相当于106万亿元存款的22%,相当于中国GDP的37%。
也就是说,中美两国银行业存款准备金的差异在于中国绝大部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而美国主要是超额存款准备金。这就使得中国央行将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而美联储则不需要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
美联储存款准备金的增加主要通过美国银行去杠杆化,把过多的流动性又回流到美联储的账户。中国央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主要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用它来作为对外汇占款形成的流动性的对冲。
因此,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主要取决于外汇占款流入多少及流入速度。比如,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2003年的6%上升到2011年的21.5%,主要是与外汇整体大量和持续流入、以控制因为购汇而释出的大量人民币这一流动性货币的供给有关。
如果外汇占款突然收缩,央行就得通过降准来向市场增加流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央行突然降准,很大程度上与2015年一季度外汇占款突然减少有关。也就是说,这次央行降准力度的加大并不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向,而是基础货币形成条件发生了变化。
(2)如果采用货币政策应该怎么做扩展阅读: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需统筹考虑物价、就业、增长及国际收支等的关系
与发达国家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不同的是,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在发达国家的单一目标制下,货币政策更关注利率工具,用政策利率稳定物价并允许汇率自由浮动。
但是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多元化,就得统筹考虑物价、就业、增长及国际收支等目标之间的关系。这种多重目标制与当前中国转轨经济有关,同时由于长期面临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国内流动性投放过多,使得中国央行不得不关注国际收支等问题。
因此,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目前中国央行可采用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及数量型工具。
首先,中国的基准利率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基准利率是商业银行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而美联储是货币市场隔夜拆借利率。前者是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直接定价,后者则是金融市场间接利率,需要相关的传导机制影响金融市场各行为主体的信用风险定价。
中国银行利率是管制下的利率,而美国金融市场的利率是市场化的利率。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容易受到扭曲,而且当商业银行都在突破央行的利率管制而产生严重的金融脱媒的情况下,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效用更是容易弱化。
这也就是为何中国央行的降息所产生作用不大的原因所在。
其次,由于中国资本项目还没有全面开放,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还没有确立,人民币汇率不可自由浮动。因此,中国货币政策长期以来都受到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的困扰。1994年之后,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出现。
在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由于人民币单边升值,上述情况更是极端化。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受到资本流入和外汇占款较快速增长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汇率政策工具既影响国内经济增长模式变化及产生结构调整,也影响国际资金进入中国市场的流向及规模,影响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上的主动性。所以,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汇率工具同样是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考量。
综上,当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就得在现实的基点上及既有的货币政策框架下,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逐渐地挤出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得去杠杆而不是加杠杆,从而保持货币政策的中性。
就得促进当前中国经济由旧的增长模式向新的增长模式转型及保证经济增长,而不是重新启动又一轮的信用过度扩张或推出所谓的中国版QE,让中国经济重新回到以往的增长快车道。
因此,在当前经济内外失衡的大背景下,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应是今年或当前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主基调。
C. 我国中央银行如果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应当如何操作
具体操作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合理把握操作力度和节奏,公开市场业务,可以在公开市场买入证券;
其次要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预调和微调作用,调整存款准备金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利率;
然后要要适度增强操作利率弹性,调节再贴现利率,降低再贴现利率。
拓展资料: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普遍或常规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实施对象是整体经济和金融活动,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工具。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从而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政策措施。
②,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或制定对合格票据的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
③,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及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
D. 货币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1、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四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基准利率。
2、货币政策工具是由央行掌控的,用以调节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主要措施有七个方面:
①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②第二,控制和调节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③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④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⑤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⑥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⑦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应答时间:2021-01-1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E. 如何有效的应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治理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
一方面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因为我国货币超发46万亿,所以要想仰止通胀必须回收货币,另外,为了防止国外热钱流入,我们也需要回收货币进行对冲。这是从量上
财政上目前要做的就是减税,我国目前的问题是国企钱太多,民企基本面临资金流的断裂,所以要大幅降低民营企业的税收,国家每次给民企发贷款不是银行没给就是给他他们投资房地产去了,所以就干脆不给钱了,直接免税,不让他们有钱乱投资,另外要提高央企的利润上缴比例,既然是人民的央企,为什么他们要乱投资,中粮原来是做粮食的,看看他们现在,改地产了,航空公司天天说赔钱,中海油炒航油期货的钱哪来的?所以说来说去就是央企钱太多,都乱花了
F. 如何有效的发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
如何有效的发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和特征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各种工具,通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通常由一国的中央银行制定和贯彻执行。一般来说,货币政策有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它通过调节和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供给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而达到某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二是货币政策是一种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影响社会总供给及构成,从而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以及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当失业过多时,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由于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升。反之亦然。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亦然。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亦然。
综上所述,由于各目标间存在的矛盾性,中央银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政策目标。 三、货币政策有那些手段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 第一、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流通量便会相应减少。所以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反之亦然。由于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效果十分明显,人们通常认为这一政策工具效果过于猛烈,它的调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因此,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都持谨慎态度。
(2)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所作的政策规定。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资格条件。再贴现率工具主要着眼于短期政策效应。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调整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从而调整货币供给总量。
(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
随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性加强,货币政策工具也趋向多元化,因而出现了一些供选择使用的新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为“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中包括:规定利率限额与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等。
(2)间接信用指导是指央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四、如何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第一、积极采取措施化解金融风险。到2004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均有较明显的下降,但应当清醒的看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占比依然较高。防范和化解工作已刻不容缓,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还应当看到,处置潜在的风险隐患,把风险处置和促进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考虑,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
第二、改革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激励机制。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是盈利,而基层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出发点是维护金融秩序,所以两者存在不一致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多层化,造成基层商业银行对央行实施的各种货币政策反映不充分。因此,必须改革商业银行内部机制:一方面要给予各个层次一定的贷款审批权,可以广泛推行综合授信制度.另一方面要废除一些不合理的考核指标,能够促进贷款增长和效益提升的激励机制。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划分信贷管理权限,完善信贷管理责任制,制定信贷标准,根据客户类型。
第三、解决区域经济中结构性资金供求矛盾。当前,出现这种供求矛盾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相对过剩等。二是资金流向变化,大量资金滞留在电信、石油等垄断行业,企业存款分布结构不均衡。三是信贷资金多集中于一些效益好的企业,贷款投放集中化倾向明显,造成信贷风险过度集中。
第四、改善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农村社会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环境。目前,由于个别地区银企关系不协调,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农户融资难。社会信用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最大障碍,严重的阻滞了基层央行货币政策的贯彻实施。因此,改善农村社会信用环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秩序,为货币政策传导奠定物质基础,以利货币政策的正确贯彻实施。
第五、积极运用支农再贷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首先.央行要抓住国家发展农业、巩固农业、加大农业投入时机,坚定不移地支持“三农”。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大对经济的信贷投入,促进农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集约型、效益型的增长模式,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要进一步督促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树立“以农为本的经营观念。其次,央行要加强政策研究和业务指导: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结合实际确定扶持原则、信贷政策和管理办法。二是要保持支农再贷款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的持续稳定投入。三是要综合运用政策引导、窗口指导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农业信贷投入,确保金融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G. 当前我们应该如何制定我们的货币政策
如何制定我们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目标是一国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科学有效地确立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各国中央银行的首要课题。新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把稳定币值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无疑是最佳选择。但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说,实现这一目标,将遇到许多难题,应实施有效对策。
一、主要困难
1.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不强。中央银行缺乏必要的独立性,难以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自主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完成稳定币值的最终目标;同时,也建立不起应有的权威性,难以有效发挥宏观监督职能。其独立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货币发行权不独立。我国货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务院,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货币由国务院决定,人民银行具体执行。
(2)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不独立。我国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权在国务院,人民银行只有建议和执行权。在货币金融政策的推行过程中,人民银行采用某些政策手段,应经国务院批准或征得有关部委的同意认可。目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是按行政区划设置的,这就为地方政府干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活动提供了便利,这使中央银行受地方政府部门干预太多,权威性受到侵犯,不利于金融宏观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顺利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2.双重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很深。长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一直奉行“稳定币值,发展经济”的双重目标,也曾明确提出以“稳定币值”为重点,但实际执行时往往是以“发展经济”为重心,“稳定币值”服务于“发展经济”。新颁布的人民银行法,第一次明确提出以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为理顺中央银行和中央财政的关系,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有利于增强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但双重目标的长期影响,使单一货币政策目标的执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3.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进展不顺利。为构造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从80年代中期,我国就提出推进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但时至今日,专业银行改革进展尚不顺利。具体表现在:专业银行改为商业银行以后,信贷资金供给制向借贷制的转变并未真正实现,既要微观经营,又要参与金融宏观调控,承担政策性业务。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人民银行金融宏观调控就失去了可直接发挥作用的调控对象,也就会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4.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金融市场机制来实现的。我国的金融市场在加快资金积累,促进资金融通,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国金融市场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市场运行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市场的广度、开放度和竞争度还很不够,从而使人民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缺乏应有的回旋余地,不利于顺利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5.企业效益不佳,挤占信贷资金。目前,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尚未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导致资金需求和使用上的无约束,在利益竞争的驱动下,以追加投资来扩大生产规模,这种缺乏经济效益保证的高投入,必然给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带来困难。
二、解决困难的对策
1.赋予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自主权。明确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就是稳定币值,要彻底从“双重”目标的羁绊中摆脱出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任期应与政府的换届相错开,其任期可适当延长,以保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应进一步规范人民银行与财政部之间的关系,在严禁赤字透支和借款的同时,还应禁止中国人民银行承销国债,堵死这条货币超额发行的路。
人民银行要提高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技巧,增强信贷计划工具的严肃性,要控制再贷款规模,使其真正成为中央银行对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控制手段,而不是资金供应手段。要赋予人民银行合理调配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的权利,明确各种政策工具的实施条件、作用、优点及弊端,由人民银行结合我国在一定时期的经济、金融条件,采用政策工具,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达到综合效益最大化。要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把握利率工具的灵活性。人民银行应根据经济、金融状况,,适时调整基准利率,充分发挥利率这一政策工具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的独特的、重要的导向作用。
要强化中央银行的监督管理职能,加强对金融法规的实施,对金融业务活动的有效监管,以保障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稳定货币,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实现金融体系安全、有效、健康地运行。
2.商业银行必须自觉执行人民银行宏观调控政策。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必须通过商业银行执行才能实现。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要自觉服从人民银行下达的控制计划。商业银行必须及时完成存款准备金缴存任务,在商业银行内部还要建立系统二级准备金制度,以此强化资金调控能力。商业银行要认真执行中央银行统一制订的金融市场管理规定,讲求金融职业道德,自觉维护金融秩序。
3.建立竞争有序、统一管理的金融市常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人民银行通过金融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能力较弱。应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为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要完善市场结构,使整个市场体系协调发展。在完善同业拆借的同时,要积极推动票据承兑贴现市尝国库券市场和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的发展,为中央银行再贴现及贴现率的操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证券市场来说,一方面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提高经济证券化程度;另一方面加强股票市场发展中的运作管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搞好股票发行、信息披露、年终分红派息等工作,消除发展中的隐患。要健全和发展金融市场,必须理顺资金价格,同时还要保证人民银行通过各种经济手段进入市场调节价格体系的有效性。要加强金融市场的管理和监督,保证金融市场协调、稳定发展,以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H. 通货膨胀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时应用采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表现为减少政府购买,增加税收.
货币政府表现为卖出政府债券(回拢货币),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造成物价上涨的一国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和一般物价上涨的本质区别:一般物价上涨是指某个、某些商品因为供求失衡造成物价暂时、局部、可逆的上涨,不会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则是能够造成一国货币贬值的该国国内主要商品的物价持续、普遍、不可逆的上涨。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一国流通的货币量大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一国流通的货币量大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的直接原因是一国基础货币发行的增长率高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一国基础货币发行增长率高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增长率的原因包括货币政策与非货币政策两方面。
货币政策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用利率汇率手段调节经济;非货币政策包括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造成贷款膨胀,国际贸易中出口顺差长期过大、外汇储备过高,投机垄断、腐败浪费提高社会交易成本降低经济发展质量、经济结构失衡、消费预期误导等。所以通货膨胀不仅仅是货币现象,实体经济泡沫也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非货币政策、货币现象还是实体经济泡沫,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GDP增长方式造成GDP水分过高、无效经济总量过大有效供给严重不足造成货币效率降低。
与通缩的区别
1.含义和本质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2.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
3.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买方市场及出口困难。
4.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5.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货紧缩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I. 我国常采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体做法是什么
积极配合国家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外贸外资政策、环保政策等重点工作,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围绕“创新、发展、规范、协调”四个方面,推动金融市场发展。以完善公司治理和优化金融结构为重点,进一步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体系内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而主要是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当前在进一步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应加快落实以消费需求为主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调整外资优惠、市场开放、扩大进口等一揽子结构性调整措施,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步伐,抑制国际收支顺差过快增长势头。适当加大调整和规范外贸、外资和产业政策的力度,切实维护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加快向公共财政转型,增加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住房保障等公共开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降低储蓄率。
J.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目前经济形势,应该采用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
2、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四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基准利率。
应答时间:2021-02-0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