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知哪个货币会涨
⑴ 第30章:宏观经济学原理 -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什么是通货膨胀?从表面现象来看,过去购买1斤猪肉,只需要几毛钱,现在购买猪肉需要几块钱甚至几十块钱。同样,过去和现在的1块钱并不能购买相同且等量的物品,说明不同时期相同金额的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了,物价水平上升了,货币的价值降低了,这就是通货膨胀。
如何衡量货币的价值?物价水平的倒数1/P
假设P是用消费物价指数或GDP平减指数所衡量的物价水平,那么P也就衡量了购买一篮子物品与服务所需要的美元数量,也就是说1美元所能购买的物品与服务量等于1/P,换句话说,如果P是用货币衡量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那么1/P就是用物品与服务衡量的货币价值。
那是什么决定了货币的价值?答案是供需关系。
货币供给主要是靠美联储和银行的决策决定的。
货币需求:反映了人们想以流动性形式持有的财富量。取决于人们能够从债券中赚取的利率,利率高那流动货币就少;也取决于物价水平,物价水平越高,日常生活需要更多的流动货币,需求量也越大。
- 当物价水平高于均衡水平,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来购买物品与服务,想要持有的货币量就大于美联储所创造的,货币价值低,所以物价水平必然下降以使供求平衡;
- 当物价水平低于均衡水平,人们需要更少的货币来购买物品与服务,想要持有的货币量就小于美联储所创造的,货币价值高,所以物价水平必然上升以使供求平衡;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决定了货币价值和物价水平。
货币注入的影响:货币供给增加,导致物价水平上升,使每一美元都更不值钱。
这种对物价水平如何决定以及为什么它一直在变化的解释被称为货币数量论,即一种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的理论。
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
休谟提出所有经济变量都应该分为两类,这种区分称为古典二分法:
-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 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相对价格:一种东西与另一种东西相比的价格,所得出的数字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
根据古典分析,货币供给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变量。当货币供给增加,物价水平也会上升,所有用美元衡量的价值都翻一番。而真实变量,例如生产、就业、真实工资和真实利率都没有变动,这种货币供给变动对真实变量的无关性被称为货币中性。
古典分析适用于长期经济,货币变动对名义变量有影响,例如物价水平,对真实变量的影响微不足道,对于短期经济,货币变动对真实变量实际还是有影响的。
货币流通速度:在经济中普通的1美元在不同人手中流动的速度。
P:表示物价水平(GDP平减指数)
Y:表示产量(真实GDP)
M:表示货币量
V = 名义GDP/货币量 = (P * Y)/M
推导出货币数量方程式:M * V = P * Y
所以,经济中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反映在其他三个变量中的至少一个上:物价水平上升/产量上升/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查看1960年以来的美国经济,名义GDP和货币量的增长趋势大致相同,但货币流通速度变动不大,所以通常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可能是相当接近现实的。
货币数量论的本质:
1.货币流通速度一直是较为稳定的
2.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稳定,所以当中央银行改变货币量M时,它就引起名义产出价值P * Y的同比例变动
3.一个经济的物品与服务产量Y主要是由要素供给(劳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及可以得到的生产技术决定的,特别是,由于货币是中性的,所以它并不影响产量
4.在产量Y由要素供给和技术决定的情况下,当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M并引起名义产出价值P * Y发生同比例变动时,这些变动反映在物价水平P的变动上
5.因此,当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时,结果就是高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税:当政府选择通过印发货币的方式筹集收入时,会稀释掉国民手中的货币价值,就像是一种向每个持有货币的人征收税。
如何去除通货膨胀呢?
当政府实行消除通货膨胀税所需的财政改革措施时,例如削减政府支出,通货膨胀就结束了。
由于货币中性原理,长期来看,只会影响名义变量,而不会影响真实变量,所以:
名义利率 = 真实利率 + 通货膨胀率
费雪效应:当美联储提高货币增长率时,长期的结果是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高的名义利率,且进行一对一调整。此效应要求能获知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短期内如果不能提早获知,就不会反映在名义利率上。
通货膨胀长期来看没有改变人们的购买力,但是也会增加其他成本:
- 皮鞋成本:频繁到银行取用于日常开销的费用,而不是一次取很多
- 菜单成本:改变刚开始定的产品价格
- 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不当
- 通货膨胀引起的税收扭曲:针对长期投资的情况,税收不考虑通货膨胀,会扩大实际资本收益的规模,无形中增加了这种收入的税收负担;针对储蓄利息进行收税的情况,存在通货膨胀的经济中,储蓄的吸引力就比在价格稳定的经济中要小很多。
解决办法:
1.消除通货膨胀
2.税制指数化:修改税法以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只对真实收益、真实利息收入进行征税,目前每年会根据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来自动地调整所得税税率变动所依据的收入水平。
- 混乱与不方便:货币作为经济的计价单位是我们用来标记价格和记录债务的东西,通货膨胀发生时,企业的真实收益是随时变动的,无法得到真实有效计量
- 为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特殊成本:任意的财富再分配
1.超速通货膨胀会稀释债务,减少债务的真实价值,最终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2.通货紧缩会增加债务真实价值,最终损害了债务人的利益
当平均通货膨胀率很高时,通货膨胀就特别多变而且不确定;平均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往往有稳定的通货膨胀。
- 通货紧缩:造成物价下降,使经济中整个物品与服务的需求减少,总需求减少又会引起收入减少和失业增加,引起财富向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的方向再分配,通货紧缩往往是更深层经济问题的症状。
⑵ 为什么纸币发行量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
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
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这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
种社会经济现象,通常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
亦即货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的普遍下降。
原因纸币纯粹是货币符号,它本身没有价值,只
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必
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所以纸币的流
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如果纸币的发
行量超过了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流通数量,它
就要贬值。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越多,贬值也就
越厉害,物价上涨的幅度也就越大。这种由于滥发纸币
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情况,是造成通货膨胀
的直接原因。
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流通领域中的价值符号不
仅有纸币,还有大量的信用货币,它们都能在商品流通
中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此,在计算货币流通量
时也应把信用货币的数量包括在内。信用货币发行过多,
同样会引起或加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的测量 西方国家对通货膨胀的衡量,
主要采用以下三种物价指数
:①消费物价指数,常常被称
为生活费用指数。
②生产价格指数,它反映生产成本的
变化。这一指数的优点是对经济周期较为敏感,并影响
消费品价格的未来变化。
③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
它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按固定价格计算
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如198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当
年价格计算为5660亿元,以1975年价格计算为2890亿元,
则198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1975=100)为
□×100=196。这一指数包括的范围最广,因此能较
准确地反映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