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永远的货币标志是什么

永远的货币标志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5-03-30 16:09:51

A. 黄金为啥是通用货币

黄金是通用货币的原因:
1、黄金与人类社会生活结合以后,与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关系,即黄金具有了难以解除的经济属性。黄金逐渐成为人类用于衡量其他商品的经济价值尺度的一个恒定物。
2、黄金具有的天然货币的属性。黄金千古不变的恒定性的特质,使其成为货币最好的原材料。
3、任何国家的纸币的生命,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目前各国金融货币发行情况去看,长期都具有不可预测性。即使曾经是超级大国的苏联卢布原来也是极其坚挺,一夜之间也会变成废纸。尤其很多国家发行货币的纸币上的票面数字和发行量,太容易被人随意操控。并且,像现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最大的国际储备货币的美元,其货币的发行量也太随意,美国人想发行多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行多少,这就更增加了黄金的权威性。黄金不仅不可能无限生产出来,而且,无论世界变化天翻地覆,无论自然变化海枯石烂,不管放在哪里,永远不会变色变性。
4、有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虽然是国际货币,但在很多国家不能通用,也不能兑换其国家的货币。即使现在世界金融货币体系中占据霸主地位的美元,在很多国家也不能通用,不能兑换。但黄金却可以在世界各国换成当地国家的货币,有的国家不允许黄金自由买卖和兑换,但在民间,黄金与当地货币的兑换,依然畅通无阻。即使官方不允许,民间依然认可黄金的价值。在很多国家,普通民众对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之类的国际货币完全无知,但他们对黄金的价值还是绝对认可。
5、在当今的世界,一百九十多个主权国家中有超过一百八+多个国家的货币,在国际上没有地位。这些国家中绝大多数的货币,拿到国际金融市场中,甚至不被认可。但在这些国家的货币不被认可的情况下,这些国家和民众拿出黄金到国际金融市场中,一定还是被市场认可的。
6、黄金现在还是重要的金融工具,具有在国际金融市场抵押融资的功能。任何国家、团体、个人和企业,如果拥有黄金,都可以用黄金抵押融资。
7、世界各国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至今依然把黄金储备作为重要的储备货币之一,在客观上,为世界投资者做了投资黄金的示范作用。对黄金硬通货起到背书的作用。

B. 为什么说虚拟币是区块链存在的唯一意义

为什么说虚拟币是区块链存在的唯一意义
区块链已经是一个世人皆知的名词了,有人甚至断言,未来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将以区块链为基石。但若问区块链究竟是个什么技术,各路“专家”的解释可谓语焉不详:有些堆砌常人不可理解的术语,有些大谈其潜在应用,有些干脆冠之以“第四次工业革命”——至于区块链的本质,大家终究还是不甚了了。
之所以闪烁其词,原因并不难猜。就功能而言,区块链无非是一个特殊方式加密的公共数据库,这种毫不性感的概念是没法用来炒作的。当然,区块链吸睛如斯,其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如其功能般缺乏营养。要把它讲清楚,我们需要了解大量技术本体以外的信息,而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币。
区块链的痛点
放在五年前,世上并无太多人知道什么是区块链。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这个系统以数据块(block)的形式进行传输,并以末端追加的方式将数据块连成链状(chain),因而得名区块链(blockchain)。从技术层面看,区块链和之前存在的IT技术之间没有显著的壁垒,并无革新性的进步;但从价值观层面看,它们则有根本性的不同——以前所有的技术都旨在提高效率,而区块链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鉴于比特币是区块链标志性的存在,我们不妨拿它作为样本。
比特币体系内的每一笔交易记账都在全网范围内由无数个用户验证,验证通过后,该次交易才能成立。而第一个成功记账的用户可以得到一定量的比特币奖励。这个信息处理过程俗称“挖矿”。目前比特币系统的活跃用户数约500万人,2017年全年处理量约3000万笔交易。3000万笔是个什么体量呢?2017年11月11日这一天时间里支付宝完成了14.8亿笔交易,约为比特币全年交易量的50倍。
这个差距并不说明太大问题。毕竟比特币的用户数远低于支付宝,应用场景也远少于支付宝,所以交易量有数量级的差别并不奇怪。真正说明问题的,是支持这3000万笔交易所消耗的电量:外媒Digiconomist公布,2017年比特币系统消耗的电能达到了300亿度,占全球耗电量的0.13%,超过数十个国家的全国年用电量。换言之,处理一笔交易,比特币系统平均需要消耗1000度电;以我国居民电价计,相当于每个活跃用户人均承担电费3000元。如此匪夷所思的耗电量意味着巨大的算力配置,这与其渺小的处理功能形成了强烈反差。
“去中心化”的低效,不只体现在算力,还体现在数据存储。
继续以比特币为例,众所周知,比特币(区块链技术)要求用户分布式储存公共账本。其背后的逻辑很奇葩:“去中心化”理念认为中心账本的管理者会作假,故账本的存储必须公共化。目前完整的比特币公共账本大小已经超过150GB,并以每年数十GB的速度快速递增——仅仅为了支持500万用户每年3000万笔交易。如果有朝一日其处理量与目前的支付宝比肩,那每年比特币账本的大小将增加超过500TB。这相当于把支付宝服务器的存储数据在所有用户的个人电脑上进行备份,其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比特币系统现在允许用户存储不完整的公共账本,即“轻钱包”,但其交易验证仍然依赖网络上其他人的完整账本。我们试想,当公共账本大到绝大多数人都无力完整存储的时候,仅剩的那些完整用户节点不就又成了中心账本吗?
把视野延伸到虚拟币以外的区块链应用(如果存在的话),公共账本需要记录的将不仅仅是纯数字的交易金额,还可能是每一辆车的保险信息、每一个人的信用信息,这些多维度的数据若也要“去中心化”存储在每个用户的终端上,那我们需要的将是天文数字级的存储空间。短时间内,这将是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难题。
从哲学高度讲,科学的本质是怀疑,宗教的本质是相信。区块链作为科技范畴内的概念,是如何让众人无视诸多悖论、沦为其信徒的呢?答案当然也离不开比特币,这个现世的造富奇迹。
比特币的哲学
不知从何时起,大佬们开始刻意把比特币和区块链作为两个概念割裂开来,众口一词称比特币只是区块链的应用之一。
其中的动机是多样的。
但凡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比特币不可能成为正常经济体的通行货币。它自带通缩属性,无视货币政策,与现代经济理论八字不合。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所挑战的信用货币,实在是过于强大了。全世界除了少数几个失败国家,清一色都是基于政府信用发行货币的。信用货币之所以也被称为法币,是因为绝大多数国家都用法律明确规定,本国货币为国内流通领域“必须接受”的一般等价物。通过这种方式,国家确保信用货币不被拒绝,也同时保证了货币持有人的权利不受侵害。换言之,信用货币并不是凭空发行的,它背后有政府信用背书,有国家机器撑腰。
而比特币的发行机制(也就是挖矿),其用意就是把政府的货币集权“去中心化”,背后则是对政府存在之合理性的质疑。
前面已经提到过,“去中心化”的逻辑出发点是对中心化机构的不信任。比特币原教旨信徒之所以选择用“机器共识”来代替“制度共识”,根本上的理由是认为政府主导的货币发行制度无法体现公平正义——通胀、贫富不均——这些比特币试图解决的问题,无不指向建制。从这个角度看,比特币低效的共识机制也就有了“效率换公平”的哲学意义。
如果技术的进步终将让损失的效率忽略不计,那是否意味着“不值得信任的”中心化机构就无需存在呢?
这是一个危险的问题,好在我们暂时不必作答——因为比特币的“公平化”尝试已经基本失败了。
比特币设计者的初衷,是希望比特币参与者在同一时期能大致机会均等地获得比特币。为此设计了一个相当精巧而理想化的区块链算法,也就是所谓的PoW(ProofofWork,工作量证明)机制。通过穷举随机数变量,第一个得到特定要求哈希函数值(Hash)的用户将有权记账该轮交易,并获得对应的比特币奖励。基于PoW机制,每个用户获得比特币的概率直接由他贡献的算力决定,投入越多,回报越多,看似合情合理。
当然,事情没那么简单。
一方面,比特币的PoW是极其耗能的,每次生成随机数获得特定要求哈希值的预期概率是1/62^18(不到亿亿亿亿分之一),所以全体设备需要海量的穷举运算才能决出记账权。比特币高昂的运行成本极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这个“公平”的激励机制。
另一方面,比特币设计者对算力分布做出了严重误判。他本以为用户会老老实实用CPU运行挖矿程序,而受限于CPU的核心个数和成本,单一用户不太可能集中太多算力。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已经了解了,从GPU到矿机,再到大型矿坑,一个旨在去中心化的系统已经近乎寡头化。
比特币之所以会严重背离其理念,原因其实并不偶然。
规模化的生产给“矿业巨头”带来了诸多好处:更强的电费议价能力,更高的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更低的综合人力成本,更薄的研发摊销成本。即便是比特币这样的虚拟产品,其生产过程终究还是符合边际成本递减这一朴素的经济学规律,这便是中心化存在的必然性。从自然科学角度看,类似的结论同样成立:一盘散沙的个体是熵值最高的状态,而高熵意味着无能。
有些人认为,是PoW扭曲了比特币理念,降低了效率,诱发了算力竞争,把它废止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于是他们设计了PoS、DPoS等新的激励机制。依我愚见,这些努力是不会有结果的,因为在“效率”和“公平”这个跷跷板上,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甚至不可能满足大多数人。
说得再玄一点:任何一种虚拟币激励机制都是一套经济制度——“死的制度”不可能保证一个动态经济体系稳定运转,只有“活的人”可以。
脱币化的困境
由于比特币的种种问题,圈内的有识之士意识到,继续把区块链和比特币绑定在一起,必将一损俱损,以“技术无罪”的名义切割关系已是当务之急。这不单是应时势,更是遂人愿:比特币的影响已经过于深远,若不把区块链解放出来,后来者的致富空间将被压榨殆尽。
然而,区块链真的可能脱币化吗?
很多不明真相的普通人,甚至一些知名投资者都觉得“真实,不可篡改”的区块链单凭技术本身便存在无限的价值。
对此我要说,这中间误会太大了。
比如银行间结算,即便区块链系统成功完成了记账操作,但某无赖银行拒绝对外打款,区块链能代替法律、保证对手银行权利不受侵害吗?再如产品防伪,即便二维码全程无误,但卖家第一时间在盒子里装的就是次品,区块链能施展魔法、让顾客顺利收到正品吗?事实上,区块链的“真实,不可篡改”,充其量只能作用于虚拟信息,它的触角根本伸不到现实世界。
然而,现在这些概念正被有意无意地滥用。负责任地说,大部分号称前景远大的区块链应用,完全是基于“真实,不可篡改”字面意思的臆想,提出这些应用的人并不理解区块链技术本身,他们找到的只是一些以“真实性”为痛点的应用场景而已——而此类场景当然是无处不在的。然而,最后所有人都会发现,即便克服了低效冗余安全性等众多难题,想象中的区块链需求依旧不会出现。
因为这很大程度上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个经济问题。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设计意味着系统运行成本会被分摊到每个用户头上,但理性人的天性从来都不是共享和奉献,而是搭便车。以比特币为例,且不讲矿机之类的硬件投资,仅是电费一项,活跃用户人均就要支付每年3000元人民币。如果区块链应用不产生切实的个体收益,就不会有自发的参与者,即便勉强参与了,其可靠性亦会存疑。所以,区块链的商业应用断不能和激励机制脱钩。
说得更深入点,区块链的共识,并不单单是技术上的公共账本共识,更是对区块链价值介质的共识。比如在比特币系统里,如果没有激励机制,抑或比特币一文不值,那就不会有人提供算力,就不会有人提供存储空间,就不会有人传教布道——比特币本身就是系统的价值,理念和技术都只是美好的故事。
现在媒体报道的各种区块链应用,总结起来无非两种:要么就是借题材炒作,在中心化机构的交易中强行套用区块链算法;要么就是纯粹的“展望”,丝毫不考虑实现的方式和难度。出于某些原因,这些媒体在鼓吹区块链的过程中达成了奇妙的默契,绝口不提虚拟币,这对大家产生了严重误导,以为区块链只是一个纯粹的网络技术。事实上,如果确有名副其实的区块链生态出现,那白皮书最后图穷匕见的,必定是虚拟币。
据此,我们不妨重新审视下虚拟币和区块链的关系。
圈内有个说法,称“区块链为本,虚拟币为用”,此话的真伪甚是难辨。
挑明了说,区块链的本质是虚拟币为了建立“公平激励机制”而创造的特定算法,所谓的“区块链为本,虚拟币为用”无异于买椟还珠。在此我们大可断言,一旦失去虚拟币这个灵魂,区块链就不存在价值。
这个论点或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但逻辑上并无太多不妥。
所谓“产生价值”,无非三个标准:创造需求,降低成本,重塑公平。从成本看,区块链之于中心化可谓毫无优势;从公平看,宏大的比特币社会实验已然揭开分晓。那么唯一留有悬念的,就是区块链是否“创造需求”了。
这时候币圈人可以跳出来斩钉截铁说,当然有需求,你看这风起云涌的ICO!
ICO的狂欢
ICO,全称InitialCoinOffering,即首次代币发行。简而言之就是把早期项目的特定虚拟币,以比特币等通用虚拟币作价,向公众发售份额的众筹融资行为。所谓的“早期项目”有多早呢?组一个团队再写一个白皮书就够了。如果有闲工夫,顺便做个PPT那算是相当勤奋了。至于尽职调查、财务分析,那都完全不需要,因为大部分项目一分钱营业收入都没有。
“特定虚拟币”这个称呼略有点不专业,在币圈通行的叫法应是token,高雅点的翻译叫“通证”。在白皮书里,项目团队会画出各种大饼,告诉你将来自家通证会有多大“价值”。但你若想知道通证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不好意思,区块链圈子有一个优良传统,叫“语焉不详”。
出于某些意味深长的原因,大部分ICO的法律文书(LegalDocuments)都是纯英文的,而通证的真实定义其实就藏在其中。几乎所有ICO都在法律文书里作了类似如下的规定:“通证不授予白皮书所规定回报以外的任何权利,且仅在项目成功时方能生效。众筹投资者对项目发展和管理不可施予任何影响。通证不代表投资者对项目拥有任何形式的所有权,亦不可凭此获得项目相关的未来收入和知识产权。”
这段让人瞠目结舌的文字,说白了就是:虽然你出了钱,但你什么都不是。ICO众筹并不是我们过去知道的那个众筹,投资者花钱买到的不是股份,而是筹码,什么时候庄家不玩了,筹码就归为空气——且不讲大多数庄家根本玩不起来。
没有底层资产,没有主体信用,没有商业模式,没有法律保障,这样的虚拟币,卖得出去吗?答案竟然是肯定的。
这一切看似荒谬绝伦,但背后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很多人通过ICO赚了钱。
建团队写白皮书是ICO产业链的第一环,紧接着要拉大佬站台,到境外“交易所”发币,虚拟币上线了还要操纵币价吸引更多炒家入场,最后看准时机套现离场就算走完了全程。有人在这个游戏中直接实现了财务自由;有些虽然没吃到肉,但也喝到了汤。
面对门槛如此低的造富奇迹,任谁都要心动一下。
但是,如果项目本身无法盈利,那不管如何包装美化,ICO终究还是个零和游戏——如果有人赚得盆满钵满,那肯定有人赔得底裤不剩。这就像我们熟知的传销,所有人都知道接最后一棒会死,但都觉得自己不会接到最后一棒。
那区块链在ICO大潮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众所周知,去中心化、去信用化和公平公正,这些都是区块链标榜的理念。我们反观ICO:若要上线发币,就必须向中心化的交易所支付巨额“上币费”,这是何等的“去中心化”?项目团队欺诈横行、币圈媒体刻意误导、交易账户频遭黑客,这是何等的“去信用化”?庄家大鳄肆意哄抬价格,牟取暴利,倾轧韭菜,这是何等的“公平公正”?事实上,除了提供虚拟币和噱头,区块链在币圈什么都不是。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很多ICO发行的虚拟币甚至都没有基于区块链技术。
所以,ICO不是区块链创造的需求,而是区块链之耻。
链和币的未来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虚拟币是区块链存在的唯一价值,那么对于区块链未来的分析也就有了大致的思路。
法定货币充分电子化的当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虚拟币在正常社会生活中并无太多实用价值。但置于特殊场景,虚拟币却有一个电子法币不可复制的优点,那就是隐私性。
但凡以银行作为支付通道的交易,都是能被监管的,如果当局愿意,他们可以知道你把钱给了谁,这笔交易的背景,发生的时点,一切的一切。所以在比特币问世之前,绝大多数见不得人的交易都是用现金完成的。你只见过黑帮片里提着一大箱子现金去买毒品,绝对看不到带着一个POS机过去的。
而比特币的横空出世,革新了洗钱、贩毒和黑市军火买卖。有了这种完全匿名的货币,不法分子再也不必为一箱箱现金提心吊胆,再也不必为连号的美元支付折价了——比特币就是便携的黄金,正如它的设计理念一样。
所以,比特币及其替代品是不可能被彻底消灭的,因为逃脱监管的需求将永远存在。
只要虚拟币不死,区块链经济就一定有生存的空间,因为虚拟币代表的价值必然需要兑现的途径,而这个途径不可能永远是法币。
这里要插一句,最近区块链和中心化账本的妥协产物,比如雷电网络等,正逐渐露出头角。原理上中心账本能大幅提高处理效率,适应大规模高频次应用,但如果虚拟币核心用户的主要诉求是脱离监管,那么这个功能可能并不会受欢迎。结果如何,不久便知。
另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是:风起云涌的ICO会导致虚拟币大爆发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虚拟币不受法律强制保护,所以其公众接受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价值和前途。在接受法币支付时,我们默认自己得到的法币,别人也同样会接受,其面值在流通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折价,具有100%的流动性。虚拟币的场合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缺乏流动性量化指标,我们只能根据公众对其接受度的笼统判断,决定是否接受该种虚拟币支付。这种判断方式会形成强大的马太效应,因为公众的选择会迅速趋同。
另一方面,公众自发接受的货币种类也是有上限的。拿共享单车打个比方,我们会给摩拜充押金,会给OFO充押金,心很大的还会给Bluegogo充押金,敢问同时给4种以上共享单车充过押金的人有多少?通常情况下,大众对于同质化功能的接受上限仅有“三个”。在货币的场合,法币第一的位置无法动摇,第二多半是比特币,第三是以太坊——所以很不幸,不出意外其他所有虚拟币都长不大。
有人会说,这是基于公链的判断,我们还有私链和联盟链。
在这里,我们要旗帜鲜明地站定立场:私链就是个中心账本,和区块链理念一点关系都没有。至于联盟链,相关的误解就更多些。比方说,现在很多联盟链的构想是没有token成分的,这便是最大的误解。如之前分析,若没有激励机制,高频应用会变成低频应用搭便车的工具,更差的情况甚至连价值传输的介质都会缺失。另外,如果不同应用间token价值的兑现方式存在区别,联盟内部的套利也将不可避免。总之,联盟链和公链相比,除了隐私性略有提高外,问题只多不少。Token泛用性的差距意味着它只能在公链的阴影下靠底层资产价值苟延残喘。
综上,我们对于未来区块链的应用范围也就有了基本的认识:大部分自然生长的区块链经济,都将基于比特币和以太坊存在。这里说的自然生长,特指与中心化机构强行附会的伪区块链进行区别。无论是银行间结算、产品防伪还是其他任何场景,如果参与主体间的共识和信任早已存在,那所谓的区块链应用充其量只是个数据库,而且不会是最优设计的数据库。
最后一个问题:区块链的热潮什么时候会退去呢?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你可以在一个时间愚弄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愚弄一个人,但不可能永远愚弄所有人。

C. 货币产生的过程有几步它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此时标志着货币产生了。
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货币的产生过程如下:偶尔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他产生的标志我认为是:金银从货币中分离出来,作为一般等价物开始标志着货币的产生
人类社会起初并无货币存在。货币是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自然结果。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在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后有了一些剩余,于是,在原始公社之间出现了最初的实物交换。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逐渐变成经常的行为,交换数量日益增多,范围也日益扩大。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常会出现商品转让的困难。因为被交换商品必须对双方都具有使用价值,且商品价值又必须等量。而物物交换不可能永远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必然要求有一个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的媒介。最初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它只在狭小的范围内暂时地交替地由这种或那种商品承担,当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在特定种类的商品上时,它就定型化为货币。

自货币产生以来,其具体形式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变化,主要体现在货币材料的变化上。从货币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划分为:

实物货币指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非货币用途的商品价值相等的货币。如在中国历史上,龟壳、海贝、蚌珠、皮革、齿角、米粟、布帛、农具等都曾作为实物货币被使用过。但这些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货币,在交换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充当货币的物体,一般须具备普遍接受性、价值稳定性、统一性、可分性、耐久性、轻便性等特点,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为金属货币所取代。
金属货币指以金属为材料并铸成一定形状的货币。金属货币较实物货币更具有充当货币物体的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是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殷商时代,金属货币就已成为货币的主要形式。由于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会磨损减重,加上人为实行的铸币变质政策,以及随着商品交换规模不断扩大,金属货币特别是贵金属货币流通量的增长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贸易、金融等交易量巨大增长的需要,于是金属货币逐渐被纸币或信用货币所取代。
信用货币广义指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种信用凭证,包括银行券、汇票、期票、银行支票等。狭义指银行信用货币,即银行券和银行支票。信用货币以票
据流通为基础,直接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信用货币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后果。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用制度日益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日益深化,各种形式的信用货币遂得以产生和发展。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被迫放弃金本位和银本位货币制度,纸币不再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更有了长足发展。信用货币已成为当代几乎所有国家所采用的货币形式之一。
纸币国家发行和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本身的价值大大低于它作为价值符号所表示的货币价值,所以习惯上认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纸币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在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作为媒介物的铸币,在流通中会发生磨损,成为不足值的铸币。但这种不足值的铸币在一定限度内仍然可以像足值铸币一样充当流通手段,从而使铸币有了可用其他材料制成符号或象征来代替的可能性。由于统治者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特点,降低铸币成色或重量,甚至用贱金属取代原来铸币,进而利用国家政权发行并强制流通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来代替铸币,强制流通使纸币作为货币象
征或符号得到了社会公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公元11世纪,北宋的交子是典型的纸币,它是由国家印制、强制行使的不兑现的货币符号。其后元、明、清发行的宝钞,也属于典型的纸币。
存款货币指金融机构的存款。由于存款人可以根据银行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开出支票,支票又可以在市场上转让流通,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使银行存款起到了货币作用,故在西方国家一般将银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称为存款货币或存款通货。但支票本身并不是货币,只是出票人向银行发出并要求银行付款的票据。活期存款才是真正的货币,只要存款人在银行活期帐户上仍有余额,可随时提取,开出支票即可当现金使用,是成本最低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西方国家在计算货币供应量时,根据资产流动性的标志,都把商业银行活期存款视同现金,并加在一起计算,称为M□,作为
狭义的货币供应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历代政府发行的金属货币和信用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自产生金属铸币以来,历代货币形式、种类、数量之多均为世所罕见,并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东方货币文化,对日本、朝鲜和越南等邻国产生过深远影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货币发展缓慢,很少重大变革。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冲击下,虽然经历了一系列货币改革,开始具有现代形态,但始终未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货币的紊乱状态。
币制改革的经历过程:先秦货币——>秦汉至隋货币——>唐宋货币——>辽西夏金元货币——>明清货币——>近代货币——>革命根据地货币——>现代货币
我国传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的本质是商品或一般等价物,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任何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本文认为:我国传统货币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对货币本质的认识都存在偏差,前者的理论只适用于金属货币经济,不适用于信用货币经济;而后者的理论则只是描述了货币的表象,没有涉及货币的本质内容。本文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利用这一观念能较好地描述各种货币形式的内在特征。

D. 100,50,20,10,5,1元的人民币背面分别是什么地方

100元:票面背面主景为“人民大会堂”图案

50元:背面主景为“布达拉宫”图案

20元:票面背面主景为“桂林山水”图案

10元:背面主景为“长江三峡”图案

5元:背面的风景是泰山,在山东泰安

1元:背面主景为“杭州西湖”图案

一、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人民币的主管机关,负责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和发行。 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的次要货币单位为角和分。一元等于十角,一角等于十美分。人民币的符号是人民币拼音的首字母,大写y加上两条横线,即“¥”。

二、自人民币发行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持续了71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它逐渐得到改善和完善。到2020年,人民币已发行5套,形成纸金属纪念币、普通纪念币、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除1、2、5美分硬币外,第一、二、三套人民币已退出流通,第四套人民币自2018年5月1日起停止流通(1角、5角纸币、5角和1元硬币除外)。流通人民币主要是1999年、2005年、2015年、2019年和2020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

三、历程:

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此间召开的会议上透露,将努力尽快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会议认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探索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权重为1092%。该决议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

2015年11月12日,发行了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

从2019年8月30日起,将发行2019版第五套人民币50元、20元、10元、1元纸币和1元、50美分和10美分硬币。

从2020年11月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于2020年发行第五套人民币5元纸币。

人民币背面的风景是哪些地方?

1元人民币纸币背面景观是:西湖三潭印月(浙江杭州)。5元人民币纸币背面景观是:泰山(山东泰安)。10元人民币纸币背面景观是:长江三峡-瞿塘峡夔门(重庆)。20元人民币纸币背面景观是:桂林山水(广西桂林)。50元人民币纸币背面景观是:布达拉宫(西藏拉萨)。100元人民币纸币背面景观是:人民大会堂(北京)。100元纸币 毛泽东头像 人民大会堂 红色:代表红色政权,人民当家做主,民主共和。50元纸币 毛泽东头像 布达拉宫 绿色 :代表宗教信仰的自由,民族平等。20元纸币 10元纸币, 1元纸币:背面的山水图象征祖国大好山河背面的图画不外是人文景观或者自然景观,毛主席头像是对他丰功伟绩赞许和对这位伟大领袖的纪念。

他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领导者。摘要(周小川演讲)人民币设计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主要是国内支付系统的现代化,为零售支付系统 。“ 数字人民币正朝着零售消费端加速落地与聚集,从中着实看不到岂能与美元发生关联的蛛丝马迹。但之所以产生数字人民币的认知与判断,主要是源于实践层面作为一种跨境支付工作,数字人民币迟早会进入对外贸易领域。

同时从技术上来讲,数字法币又是建立在区块链底层技术基础之上的,而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说得直白点就是,有了法定数字货币,中国在今后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就可摆脱受美国控制的SWIFT,直接与贸易对象国进行非美元化工具的结算。”

最后需要承认的是虽然数字人民币不会构成代替美元的风险,但对稀释与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的确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至少在看似牢不可破的国际银行体系中打开一扇全球贸易结算新视窗。更重要的是,法定货币数字化已是全球未来的大趋势,世界货币之争以及多元化会演绎越来越激烈,不同形式的法定货币竞相登场,带着国家信用背书的烙印跻身全球货币价值推荐、交换媒介的工具赛道。

人民币背面的风景:

1、三峡

长江三峡曾经三次入选人民币,目前流通中的第四套人民币中的5元和第五套人民币中的10元。他们都选用三峡作为背面图案,第四套人民币5元中选用的是三峡中最有代表性的巫峡景观,第五套人民币的10元纸币是空中俯瞰三峡,尽显三峡的大气磅礴。

2、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第四套人民币50元的背面图案。壶口瀑布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号称“黄河奇观”,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但是由于河水的侵蚀作用,壶口瀑布每年都会向上游移动一小段距离,现在50元钱币上这个场景,几百年后会永远地消失在咆哮的黄河水中。

3、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风光是第五套人民币的20元的背面图案。桂林风景秀丽,有以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景观,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出现在人民币上,可谓是当之无愧。

4、海南岛

海南岛是第四套人民币2元的背面图案。南天一柱位于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市海边,面朝大海,背先靠山岩。海滩之上,块块巨石,经过风雨海浪的雕琢,变成了各种奇形怪状,其中有块刻有“天涯”的立石,其右边有块刻着“海角”的卧石,再向右就是拔地而起的一块巨石,上刻“南天一柱”,它是海南著名的旅游胜地。

5、泰山

第五套人民币5元的背面图案是泰山,不过这个图案采用了一些处理手段,把“五岳独尊”的石刻和泰山主峰两个场景放到一起,在现实中是看不到这样的景观的。犹如攀登长城一样,登泰山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而今又成为世界珍贵遗产。

E. 少见的稀有的绝版符号

少见的稀有的绝版符号:╰☆╮,ぴ,ら

1、¥:人民币符号;

2、฿:泰铢标志(被使用在泰国),分标志(美元、欧元和其它货币细分);

3、₡:col3on标志(被使用在哥斯达黎加和在萨尔瓦多);

4、₠:ECU 标志(不广泛被应用, 和历史; 由欧洲替换);

5、₢:克鲁赛罗标志(以前被使用在巴西);

6、€:欧元标志;

7、₩:韩元、朝鲜元标志;

8、$:美元标志(并且被使用为许多其它货币在美洲, 譬如不同的比索, 和以前为葡萄牙埃斯库多作为 cifr6ao);


9、£:英磅标志(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 货币符号)

10、₯:德拉克马标志(以前被使用在希腊);

11、₫:oong 标志(被使用在越南)。

12、円:日元的货币符号。

F. 什么叫数字货币

人们通常所说的数字货币,实际上是指数字加密货币,数字加密货币是指不依托任何实物,基于密码学和网络P2P技术,由计算机程序产生,并在英特网上发行和流通的新型货币,英文名为Cryptocurrency。

数字货币属于比较特殊的虚拟货币,所有的电子货币都是虚拟货币,如Q币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虚拟货币,但是Q币并不是数字加密货币。数字货币的代表币种是比特币(BTC),一般认为,比特币是最可能取代法定货币地位或大大延伸法定货币应用领域的数字货币。(什么叫法定货币,通俗讲,指的是央行币,比如人民币,美元,日元等)。

数字货币的第一个尝试并不是比特币,但数字货币的概念首次以排山倒海之势闯入人类的视野和大脑正是因为比特币。2009年1月3日,比特币网络诞生,中本聪本人发布了开源的第1版比特币客服端-----Bitcoind,世界上第一个比特币区块链诞生,世界上首批50个比特币被创造出来,比特币的诞生是数字货币崛起的首个也是最重要的里程碑。鉴于比特币这一伟大贡献,数字货币的通用标志中,通常嵌入了比特币的货币符号,这也标志着比特币(Bitcoin,简称BTC)已被视为世界上第一种广泛接受及最主要的数字加密货币。

讲到比特币,简单说一下它的八大特性:

1)去中心化

所谓去中心化是指这个去中心化系统自2009年1月3日创世后,以既定规则在因特网中自主运行,不依赖某某个机构的服务器,也无需某个机构来监管。

换句话说,与传统货币不同,比特币的运行机制不依赖任何中央银行,政府企业的支持,或者信用担保,而是依赖对等网络中种子文件达成的网络协议。

比特币的发行机制特点,它的货币总量按照预定的速率逐步增加,货币发行速度逐步放缓,并最终在20 40年达到2100万枚极限,此后不再有新的比特币发行。这个发行机制是连政府都无法干预的,并且因为规则、代码和数据的开放性,不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这在根本上杜绝了不良主权法币利用,货膨胀,剥削公众利益的弊端,在货币体系层面的理解上,这一点恰恰成为数字货币之所以具有顽强生命力的 历史 驱动。

2)无须信任的信系统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们知道,比特币就是一个公开透明的分布式账单系统,它把账单完全公开透明的交给全球所有的比特币用户维护,而正因为所有用户都有一份公开透明的账本,至少要事先串通51%的用户作假,才可能让自己伪造的交易被整个网络信以为真。

比特币交易被矿工确认后作为账单分发给所有用户确认,并且要在系统里总共做6次,这样的确认才最终被采纳,再加上所有的账单都是透明可查的,因此交易的参与方不需要相互了解或者彼此信任,不再需要中央银行这样的中介,就能安全的完成交易。

综上所述:比特币比世界上的任何银行都完全,他几乎不受机构的监管,账目完整,完全公开且所有的记录被永久(永远不能被删除或篡改),因此它是值得信赖的。

3) 快速点对点交易

比特币转账仅需10分钟即可到账,一小时即可完全确认交易。比特币交易不受任何中央管理机构或银行的影响,完全是点对点(P2P)交易。

4)全球支付

比特币转账依靠的是因特网,完全没有国界限制。而且无论身在地球的哪个角落,比特币的到账时间都是10分钟,交易完成时间都是一小时。

有人会说,美元好像也没有国界限制?

但全球大多数国家已经允许美元在市场自由流通了吗?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不仅只是货币,其实它们同时也是一种支付网络。所谓支付网络,就是说依靠比特币本身构建的钱包软件,就可以转账给他人。

5)零或极低的手续费

使用比特币转账,无论转账金额多高,手续费都是1/10000比特币。

6)交易不可逆

交易不可逆是指在转账时,点击“发送”按钮,那么这笔款就不能再撤回,如果要追回它,唯一的办法是和收款人沟通,让他主动转款给你。

7)非匿名

怎么理解呢?因为比特币的交易完全可以在链上被跟踪到,可以查询得到。

8)划时代意义的创新支付网络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不仅仅是货币,其实它们同时也是极为简单、便捷和高效的支付网络,我们都知道今天的支付网络几乎就是全球经济的命脉,而数字货币作为支付网络,可以简单到仅仅只需要一个钱包软件,无需借助任何第三方,真正零人工,通过电脑或手机或其他上网设备就可以实现全球无障碍点对直接直接转账------- 数字货币这个支付网络的建设成本如此之低、效率如此之高、使用如此之便,这本身在人类 历史 金融史上,就是一大创举。

#比特币[超话]# #欧易OKEx# #数字货币#

热点内容
如何看待指数基金的市盈率 发布:2025-03-30 16:31:46 浏览:633
永远的货币标志是什么 发布:2025-03-30 16:09:51 浏览:312
欧洲虚拟货币听证会怎么处理 发布:2025-03-30 16:06:42 浏览:231
厨邦跟海天市值为什么差那么多 发布:2025-03-30 16:05:23 浏览:857
股票交易量红白绿线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3-30 15:56:42 浏览:889
金融应届生想考公怎么办 发布:2025-03-30 15:34:37 浏览:525
如何靠期货挣钱 发布:2025-03-30 15:23:50 浏览:382
硬核基金现在都在哪里 发布:2025-03-30 14:32:43 浏览:288
金融怎么来 发布:2025-03-30 14:31:18 浏览:415
私募基金公司主要业务是什么 发布:2025-03-30 14:27:05 浏览: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