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华北用什么货币
1. 红色货币的最有价值的五大“抗币”(红色货币)
在全国各地发行的“抗币”中,有5枚“币王”级别的纸币受到整个藏界的关注。由于本身存世量极其稀少,纸张非常脆弱,以及连年战火、遗失的影响,现在能够展出的几乎都是孤品,它们是: 民国三十三年(1944)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发行,属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根据地货币。“抗币”中最难寻找的精品,现留存极少,是名副其实的“抗币钞王”。在日伪边区“扫荡”时期,为抵制伪币的影响,发展边区生产,巩固边区金融基础做出积极的贡献。现今市场拍卖估价高达30万元。
民国三十三年(1944)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晋察冀边区是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因战事不断,晋察冀边区银行总部不断转移,所遗留下的纸币数量极少且十分珍贵。这张晋察冀边区银行伍仟圆兑换券是晋察冀“边币”中价值最高的兑换券。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曾经将其作为重礼送给宋庆龄,可见其珍贵程度。2009年北京诚轩春季拍卖会上,一张“民国三十三年晋察冀边区银行兑换券伍仟圆打孔样票”以5000元起拍,但最终被热心的竞购者以30.24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全场最高的成交价。
民国三十三年(1944)江淮银行发行,流通于苏中地区境内。江淮银行于1941年4月1日成立,隶属于新四军军部,由刘少奇同志亲自确定行名。纸币上方“江淮银行”四字亦是刘少奇同志的亲笔题字。这也是较早的印有毛泽东头像的纸币精品,现市场拍卖估价6万元左右。
民国三十三年(1944)江淮银行发行。货币正面有“苏中”字样,是印有江淮银行支行地名的加字券,说明其有限的流通范围,也决定了其经过战争损耗后存世量极少,很难被发掘收藏。现市场拍卖估价9万元。
民国三十四年(1945)华中银行发行,“华中银行币”发行时间为1945年8月至1949年,时间很短,存世量亦极其有限。同时,它与被规定为华东解放区本位币的北海银行币1:1等值兑换,混合流通。北海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之一,故“北海银行币”和“华中银行币”都是当今人民币的直系鼻祖。当今权威艺术品拍卖网站雅昌拍卖网的数据显示,华中银行拾圆的拍卖估价在3万元以上。
2. 简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货币政策
国民党统治时期对货币制度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由银两、银元并用制改为单一银元制;第二次由银元制改为法币制。法币改革是国民党政府实行的一个重 要的货币金融政策,也是国民党政府放弃银本位制所建立的外汇本位制度,显示了其殖民地性质。国民党政府为了掠夺财富和发动反共反人民的战争,经常采用滥发 纸币的手段来弥补财政赤字,从而造成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加速了法币制度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