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的货币都有什么年号
1. 在中国的元朝时期有铸造过铜币吗
有的,元朝有铸造过铜币的。
以下几种元朝比较重要的铜币:
“大朝通宝”,是元代建元之前的货币,比较稀少。“中统元宝”,钱文有真、篆两种字体,是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3年)铸造的年号钱,同时期有“中统钞”纸币。“至元通宝”,是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铸造,同时期有“至元通行宝钞”纸币。“大元通宝”,不是年号钱,是元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造的一种铜币,钱文有蒙、汉两种字体,还有“大元国宝”、“大元至治”钱文者,钱面有的饰四弧线纹。“至正通宝”,是元顺帝至正年间(公元134~1368年)铸的年号钱,背有蒙、汉文纪年、计值,既然有计值,说明此铜钱应当是流通货币。“至正之宝”,是元顺帝至正年间铸造的一种权钞钱,正面有“至正之宝”四字,背面上部有“吉”字,右为“权钞”,左分别有“伍分”、“壹钱”、“壹钱伍分”、“贰钱伍分”、“伍钱”字样,分为大小五等的权钞钱,此应是与钞币可换算的流通货币。
元末还有一些农民起义军所铸铜钱:韩林儿铸有“龙凤通宝”,徐寿辉铸有“天启通宝”、“天定通宝”,陈友谅铸有“大义通宝”,张士诚铸有“天佑通宝”。
2. 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有何规律
1、 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 商周时期的货币:铜贝、铜块、天然海贝。
3、秦朝时期的货币: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
4、汉代的货币: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5、两晋的货币: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6、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刘宋采用四铢钱,陈采用大贷六珠,北魏采用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东魏沿永安五铢,北齐采用常平五铢,北周采用布泉、五行大布,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7、隋唐时期的货币: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8、两宋时期的货币: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体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9、元代的货币:
统钞时期:奠定元纸币制度的基础,元朝不铸铜钱。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贯、文为单位 。
至元钞时期:元朝最重要的货币,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至正钞时期: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但在民间已有不少使用,纸币与白银相联系。
10、
明清时期的货币:银铸币,形态有银锭、银元宝等。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对付西方银元流入,自铸银元。光绪十三年,铸造光绪元宝,又称“龙洋”,分单龙和双龙,另外还有光绪帝半身像银币。
(2)元明清的货币都有什么年号扩展阅读:
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许多国家被迫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所发行的纸币不再能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应运而生。
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二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信用货币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辅币:其功能是担任小额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多以贱金属制造。
现金或纸币:主要功能也是担任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段,一般为具有流通手段的纸币,其发行权为政府或者金融机构专有。
银行存款:又称债务货币,存款人可借助支票或其他支付指示,将本人的存款交付他人,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通常是指利用电脑或贮值卡所进行的金融活动。持有这种贮值卡就像持有现金一样,每次消费可以从卡片的存款金额中扣除。
电子货币在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如何防范电子货币被盗,如何对个人资信情况进行保密等。因此,电子货币的全面应用尚需一段科技进步和其他保障措施完善的过程。纸币
纸币
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在现行货币制度即纸币本位制下,纸币的这些职能,是从它取代黄金的流通手段职能开始,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3. 我们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货币有哪些
一、先秦货币中国货币以贝币为最早。商代原以天然海贝作货币,其中较普遍的是齿贝,学名货贝。后来由于真贝数量不够,就用各种仿制贝代替,有珧贝、骨贝、石贝、陶贝、铜贝等。东周以后,金属铸币开始流行,贝币逐渐失去货币资格。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货币形制各异,有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四大形式。早期的布币由农具“”演变而成,首可纳柄,称为“空首布”,因似铲状又称“铲布”。嗣后体型缩小,铸成平首,有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异形布等,流通以三晋地区为主齐、燕、赵等国铸造刀币,系实用刀“削”转化而来,有尖首刀、齐刀、明刀、赵刀等,流通范围次于布币。圜钱为圆形货币,中有圆孔,起源于纺轮或璧环,多在秦、魏等国流通。战国晚期,秦国已出现方孔圜钱,燕国和齐国亦有铸造。蚁鼻钱是楚国货币,类似贝币形状,一般认为是铜贝的高级形态。此外,楚国还流通爰金,上钤方形印记,有郢爰、陈爰、爰或卢金等,为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二、秦汉至隋货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秦代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铜钱圆型方孔,名称为“半两”,标准重量十二铢。方孔圆钱自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通货。西汉初期,钱币沿袭半两旧名,但实际重量逐步减轻。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始铸五铢钱,旋因各地自由铸造,大小轻重不一。元鼎四年(前113),政府专令上林三官(均输、辨铜、钟官)铸钱,禁止郡国铸造。实行统一铸造政策后的五铢钱,制作精整,轻重适宜;
三、西汉末王莽称帝期间(公元9~23)进行多次币制改革,采用刀、布、龟、贝等形制,均因无法推行而失败。东汉恢复铸造五铢钱,至献帝初平初年,董卓专权时坏五铢更铸小钱,恶劣不堪。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长期战乱与南北分裂过程中,货币流通混乱,不少地区以谷帛为币,五铢钱则常被用来整顿币制。当时铜钱开始以“文”计数,千文为“贯”,钱币名称也有所变化,出现年号钱
四、唐宋货币唐初沿用隋代旧钱高祖武德四年(621)废五铢钱,铸造“开元通宝”或读“开通元宝”,每十文重一两,量制改用两、钱、分、厘十进位法,铜钱不再使用重量名称,对中国古代衡法的改革影响深远,后世钱币以“通宝”或“元宝”为名蔚然成风。唐代虽然广用铜钱,但岭南用金银,内地则钱帛并用。五代十国时期,大额铸币盛行,铅、铁钱也大量使用,货币流通具有明显的地方性
五、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始发中统元宝交钞,后又发至元通行宝钞,以前者使用较久。至元三年(1266),所铸银锭镌有“元宝”二字,元称银锭为元宝,有元朝之宝涵义。元代实行纸币流通制度,铜钱铸造不多,有汉字钱和蒙文钱两类
六、明清货币明洪武八年(1375)起发行大明通行宝钞,钱钞兼用。后因纸币流通受阻,至嘉靖年间又大铸铜钱。明代将官炉铜钱称为“制钱”,以示与流通中的旧朝钱和本朝的私炉钱相区别明中叶白银上升为主要货币,制钱遂用于小额支付。清代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制钱正面为汉文,背面为满文。清初的铸钱体制比明晚叶更趋完善,铸造的制钱数量很大。白银的铸造形式不一,轻重不等。大锭一般重50两,作马蹄形,称为“元宝”、“宝银”或“马蹄银”;中锭重约10两,多作衡锤形,元宝形的称小元宝;小锭大体上呈馒头形,重1~5两左右;零碎的银子统称“碎银”,重量大抵在1两以下。
七、广东于光绪十四至十五年间(1888~1889)用机器大量铸造“光绪元宝”银元,重库平七钱二分,币面图案为蟠龙,俗称“龙洋”
八、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于1914年颁布《国币条例》,国币仍以元为单位,并据以开铸袁世凯头像银元,流通颇广,渐有取代龙洋和外国银元的倾向,但银两制度的地位仍未动摇。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铸造孙中山头像银元,与袁头币同时流通。1935年11月,南京政府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银元流通。
九、1948年8月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
4. 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使用货币已有四千年历史,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
1、 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 金属货币:铜仿贝与钱镈(布)(黄帝后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充当等价物)。
3、 商周时期的货币。
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
a、铜贝与铜块;
b、钱与布在关洛三晋地区正完成向金属货币的转化 。
4、 春秋时期的货币
空首布:流通于关洛三晋地区,“周、郑、晋、卫”主要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货):流通于东方齐国,模仿一种生产工具。
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
5、圆钱:圆形圆孔、圆形方孔。
秦圆钱:以两为单位,一两钱圆形圆孔无廓,半两钱圆形方孔。
6、 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
战国黄金流通以斤、益为单位,以南斤为主。
7、秦朝时期的货币
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8、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皮币、白金币 。
9、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
10、王莽时期的货币
二年:错刀、契刀、大泉。
六年:废错刀、契刀、五铢钱发行小泉代替五铢钱,流通大五物: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
六名:金贷、银贷、泉贷、布贷、龟贷、贝贷。
11、汉代的货币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
汉武帝时期模仿麒麟马蹄有麟趾金(圆)和马蹄金(椭圆)。
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12、三国两晋的货币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
蜀:直百钱;
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13、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刘宋:四铢钱;
南齐、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
陈:大贷六珠;
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
东魏:沿永安五铢;
北齐:常平五铢;
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14、隋唐时期的货币
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
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15、唐末五代的货币
会昌开元钱(背面有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后来各州都将州名铸在钱的背面)。
五代十国总体比较混乱,周世宗铸周元天宝为铸钱最多的一次。
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铜钱减少,绢帛较小的可行性,白银逐渐进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为器饰或财富收藏(银饼、银铤)、贿赂、谢礼、军费供应、地方进献,五代十国之后公私蓄积白银的风气逐渐形成。岭南道、江西道产银最多。
16、两宋时期的货币
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体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北宋铜钱区:开封府、京东西、河北、淮南、江南、两浙、福建、广东西等地。
北宋铁钱区:四川
北宋铁钱并用区:陕西、河东
南宋铜钱区:东南、
南宋铁钱区:两淮、京西、湖北
南宋铁钱并用区:荆门,汉中等地
交子:完全可兑现的信用凭证,只能在四川使用。
钱引:不用作货币,只用来兑换,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为钱)
南宋会子:最初在东南地区民间发行,后来政|府设立会子库,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发行会引。
地方性货币:淮交、湖会、川引、银会子。
17、元代的货币
中统钞时期:奠定元纸币制度的基础,元朝不铸铜钱。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贯、文为单位 。
至元钞时期:元朝最重要的货币,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至正钞时期: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但在民间已有不少使用,纸币与白银相联系。
18、明清时期的货币
银铸币:银铸币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态有银锭、银元宝等。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对付西方银元流入,自铸银元。光绪十三年,铸造光绪元宝,又称“龙洋”,分单龙和双龙,另外还有光绪帝半身像银币。
19、近代的货币
铜铸币从制钱到铜元
银币从银两到银元(流入中国最早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奏请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元,光绪十六年正式批准开铸)。
有时因为特殊原因,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自治体可能也会发行不同版本的货币,例如在英国,包括英格兰、苏格兰或甚至偏远离岛的泽西岛、根西岛都拥有各自发行的不同版本英镑,
并且互相可在英国境内的其他地区交易,但唯有英格兰英镑才是国际承认的交易货币,其他版本的英镑在英国境外后可能会被拒绝收受。
由于历史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三种不同的法定货币,大陆地区使用人民币,港澳地区因为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法定货币是港元,澳门则是澳门元;此二者并直接或间接与美元挂钩。
中国台湾地区使用新台币。
每个基本货币单位通常还可以分成更小的辅币。最常用的比例是辅币为主币的1/100,比如,100 分 = 1 元。
在法国大革命推广公制以前,欧洲历史上曾经长期采用1/20/240进制,例如在英国,1英镑等于20先令、240便士;法国的情况是12个但尼尔(denier)为1苏(Sol),20个苏为1里弗尔(livre,又称锂)。1:7、1:14、1:25、1:10 、1:1000 以及其他进位制也曾被使用。
18、物物交换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
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19、金属货币
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
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某些国家和地区使用过铁质货币。马克思说过,货币天生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生是货币。
早期的金属货币是块状的,使用时需要先用试金石测试其成色,同时还要秤量重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
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这样,在使用货币的时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测试成色,无疑方便得多。这些硬币上面带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免伪造。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商代在我国历史上也称青铜器时代,当时相当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增加。于是,在当时最广泛流通的贝币由于来源的不稳定而使交易发生不便,人们便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铜上,青铜币应运而生。
但这种用青铜制作的金属货币在制作上很粗糙,设计简单,形状不固定,没有使用单位,在市场上也未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由于其外形很像作为货币的贝币,因此人们大都将其称为铜贝。
据考古材料分析,铜贝产生以后,是与贝币同时流通的,铜贝发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现了新的货币形式,即包金铜贝,它是在普通铜币的外表包一层薄金,既华贵又耐磨。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20、金银
西方国家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大,到15世纪时,经济发达的佛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恐慌。
从16世纪开始,大量来自美洲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挽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并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起步的条件。
21、纸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
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中国宋朝年间于中国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4)元明清的货币都有什么年号扩展阅读:
由于货币属于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当处在不同形式的价值运动中的时候,货币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另外三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即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它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在这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
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无法用劳动时间来直接表现,而只能通过作为价值代表的货币来简介表现。可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实际上是充当商品价值的外在价值尺度。而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
换句话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从而可以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为了衡量各种商品的大小,货币自身必须先确定一个计量单位,即在技术上把一定重量的金或银确定为一个货币单位,如斤、两、钱、分等。这种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就叫做价格标准。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货币计量单位,从而有不同的价格标准。如在我国历史上,“两”、“铢”、“文”成为主要的货币单位,即价格标准。而在英国,货币单位则主要是“镑”。
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而是从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一种技术规定。虽然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要借助价格标准来实现,但二者是不同的范畴。区别在于: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是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的化身,而价格标准则是货币的计量单位。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就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在货币出现之前,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即商品-商品。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就通过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即商品-货币-商品。在这里,货币在两种商品交换关系中起着媒介物的作用,执行着流通手段的职能。
作为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则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这是因为,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每次都只是转瞬即逝的事情,人们关心的是它是否能起到交换媒介的作用,而并不关心它的实足价值是多少。
只要社会公认它能代表一定数量的货币,代表一定的价值就行。这就产生了不足值货币代替足值货币,以及纸币代替铸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可能性。相对地说,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是按照它所代表的金或银的价值,即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一方面克服了物物交换中搜寻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使交换分成了买和卖两个独立的行为。二者在时间、空间上的脱节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
3、贮藏手段
含义:贮藏财富(财富的象征),不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足值的金银条(如金属条块等)。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货币就退出流通;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部分被贮存的货币就进入流通。
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足值的金银货币。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发挥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
纸币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只有当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储藏纸币。纸币有储存手段(在银行)的职能,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执行清偿债务时所执行的职能。在商品交换中,商品买卖可以不用现款,采用赊账的方式,到一定时期后再付现款。由于先购买,后支付,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到约定期限后,买者以货币清偿对卖者的债务。
在这里,货币就起着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先是在商品流通的范围内,后来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
赊账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借贷活动。随着赊账买卖的发展,产生了各种信用货币,如期票、支票、汇票、银行券等。各种信用货币也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同时,它们所代表的债务可以相互抵消,这就大大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支付手段是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的。由于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才能使商品与货币相交换;由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才能产生商品买和卖的行为;
只有在买卖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买卖商品时的赊销方式,支付手段的职能才会产生。为了到期支付,必须进行货币贮藏。可见,支付手段必须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贮藏职能的存在为前提。
5、世界货币
含义:货币在世界市场作为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我们称其为世界货币。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有十足的价值,并且是贵金属块,按其实际重量来发挥其职能。实际上,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就是金块,银块。纸币不能充当世界货币。
作用: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国外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需要现实的货币,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时产生的。
5.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
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
布币
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装柄的空心銎。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布币形制大致分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尖足,圆足等类别,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演化,地区后扩展到楚国和燕国等地。
刀币
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
环币
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玉壁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两种。战国时期即较早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铸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环钱是方孔钱的原始状态。
蚁鼻钱
楚国铸币铜贝称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铜贝钱文“”形似鬼脸,为“贝化”二字组合。蚁鼻喻小,意即小钱。楚国有文铜贝铸币俗称“鬼脸钱”、“蚁鼻钱”。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
秦汉货币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 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战国币钱文“半两”为大篆,秦朝币钱文“半两”为小篆。宋朝还出现皇帝御书钱。
汉币
汉“五铢钱”
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辨铜、均输,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铁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
新莽币制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铸行的一种大钱。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引起人民不满,于是民间仍用五铢钱交易。王莽以重刑酷法规定:凡敢私藏五铢钱者将作为犯人充军戊边。
此外还有一种大钱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钱当五千个五铢钱。为防盗铸私钱,除颁行刑法重治外,另创造了一种新币形,即把古代刀币和圆钱结合,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枚双色金属钱币。为防假私铸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币“做工精绝”。
六朝五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二枚,面额却大,百当千用。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
隋唐货币
隋五铢钱
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隋炀帝暴政,有人辩认隋“五铢钱”五铢的 “五”即“X”字左边加竖|为“|X”,放倒后似为“凶”字。于是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故隋朝“五铢钱”较好辨认。其实这种写法北魏也曾有过,这不过是老百姓借此诅咒隋暴政而已。
唐文钱
唐高祖武德年间铸行“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开元通宝”开创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
乾元重宝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对付财政困难、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一文重宝当开元钱十文,引起通货贬值,物价飞涨,盗铸严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乾元”,“会昌”均为纪年。
五代十国是军阀割据混战分裂时期,由于政权林立,货币五花八门,是一个货币混乱时期。币材除铜外还有锡、铁等。大额钱币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流行。
宋元货币
年号钱
两宋的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据考证年号首创于汉武帝,而“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四川成都李寿的“汉兴钱”。最后一枚年号钱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铸行的“洪宪元年,当十铜元”。此钱随袁世凯垮台,存在不到四个月。“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历朝年号钱中宋、明、清三朝的钱币最容易收集。
御书钱
宋哲宗年间司马光和苏东坡用篆、行两种书法写过对文钱“元裕通宝”。使宋朝流行书币币对文钱。擅长书法的皇帝在钱文上书写的“御书钱”。宋朝年号御书钱流行。此钱文风到明朝有变。
纸币
北宋的纸币主要有交子,南宋有会子、关子。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
明清货币
明“银”
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如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积家产等都主要用银量了。银量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从元朝开始,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银锭自名“元宝”,这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清朝货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6. 清朝都发行过的哪些钱币
一共7种
老满文钱币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天命元年(1616)年铸满文“天命汗钱”和汉文“天命通宝”。清太宗皇太极于天聪元年(1627年)铸满文“天聪汗钱”。此时的满文为旧 满文,是1599年借用蒙文的音节进行拼音而创制,又称无圈点满文,文字结构和语法尚不完善,因此“天聪汗钱”尚有不同三种的读法:天聪汗钱、天聪通宝、 聪汗之钱。这一时期铸币种类少,铸量也不多,因为当时长城以北地区以实物贸易为主。1632年对旧满文进行改造,成为有圈点的新满文。顺治以后的钱币,使 用的都是新满文。
顺治通宝
1664年,清朝定鼎北京统一中国后,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铸钱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增大。因此顺治以后流传下来的钱币最多、最常见,几乎每个家庭都能找出几枚清代的钱币。
清世祖福临于顺治元年(1644年)设工部宝源局和户部宝泉局开铸“顺治通宝”。顺治通宝共有五种形式:第一种是初铸的依照明钱形制的“顺治通宝”,分 小平、折二、折十共三种。小平为光背,铸量不多,宝字内从缶者更少。折二钱背右二,折十钱背穿上十,穿右一两者世存稀少。当时国内大部分地区仍沿用明钱, 采用这种形制,有利于新旧钱之间的兑换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第二种背有一个汉字,代表各地区名。有户、工、河、临、宣、蓟、延、原、同、云、荆、昌、宁、 浙、东、福、阳、襄,共18种,延字者最少,而穿上延、宣、蓟等更少。第三种世称“一厘钱”,即背穿右汉文局名,穿左一厘二字,有户、工、同、福、临、 东、江、宣、原、陕、蓟、昌、阳、河、宁、云、浙,共17种,以同一厘及东字上下一厘者最少。第四种是背满文钱,仅工部宝源局与户部宝泉局所铸两种,种类 虽少,铸量却很大,惟宝泉折二型钱极为罕见。第五种是背满汉文钱,均记局名,有同、浙、临、东、江、宣、原、陕、蓟、昌、宁、河,共12种,铸量也多。清 代钱币恢复了宋代钱币形制的某些特点,如钱背平浅,外廓较宽。
康熙通宝
清圣祖玄烨在位六十一年,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经济稳定,商业发达,因此钱币的发行量很大。“康熙通宝”厚重圆大,宝源、宝泉局所铸钱币背有两个满文记局名, 外省各局铸钱穿左满文、穿右汉文记局名,有同、福、宁、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临、广、浙、台、桂、陕、云、漳、巩,共21种。巩指甘肃宝 巩局,铸量极少,台指台湾,铸量也极少,为红铜质的小型钱,由于既小又少,有人于清代中期铸了一些黄铜的大型台字钱,同时也仿铸了少量西字、北字钱,但西 北二字为楷书,与其它钱局字体不同。背广字钱小字小形者多,大字形者较少见,大字大形又分宋体、美字、狭广等数种版别。宝泉局的“康熙通宝”熙字左面少一 竖的称罗汉钱,字体与当时的一种宫钱相同,它不含黄金,也不特别稀少。
从康熙开始,清代的铸币形式正式固定下来,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康熙元年铸纪元钱,后凡嗣位改元,皆铸如例。”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均铸通宝年号钱,各朝通宝纪局多用满文,少用汉字。道光以前的钱币实行一等制,咸丰之后出现了大钱。
咸丰雕母
咸丰时,钱币种类繁多,铸造精美,流传下来的祖钱(雕母)、母钱、样钱也多于其它各朝,且钱文多出书家之手,局面为之一新。据《大钱图录》载:清代铸钱的顺 序是先选至洁之象牙玉石为原材料,刻作钱样,呈钱法堂侍郎鉴定再请皇帝裁定,然后以精铜凿成祖钱(雕母),再用祖钱翻沙铸母钱,以后开铸则悉用母钱印范。 未经批准铸行的祖钱(雕母),中间仅一小圆孔,凡正式铸钱的雕母中间已开成方孔,钱局内称方孔为金口,开金口需要很高的技术,否则铸造时容易粘沙。凡正式 开铸的初铸品大样精美,仍需送交有关部门审核。
清代银元
光绪年间,尽管方孔钱依然铸行,先后出现了铜元和银元这两种新的金属货币。铜元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广东始铸;清代自铸银元始于吉林,但大规模机铸 银元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造币厂开始。今见铜元有两大类:一类面文为“大清铜币”,另一类面文为“光绪元宝”或“宣统元宝”。铜元和银元的图案 设计精美,仅钱背“龙”的图案就有立龙、坐龙、飞龙、长须龙、反龙、大尾龙、曲须龙、游龙、驼背龙等十余种。尤其是宣统年间的第二套“大清铜币”,设计新 颖,图案精致,在晚清钱币中独占一帜,惹人喜爱。又因其流通时间短,铸量少,而成为收藏之珍品。
清代厌胜钱
清代的厌胜钱(即花钱、玩钱),经过二千多年的品类繁衍,文字与图案较之历代更加丰富多彩,各臻其妙。从吉语、祝辞、避邪、十二生肖、人物故事、花卉图案到供养钱、符咒钱、秘戏钱等等,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清代皇宫中常以铜钱做装饰品,其品种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其它各朝。从乾隆开始,每当新皇帝继位,铸造背文为“天下太平”的大钱,作为清官中奉先殿帷幕下角的 坠钱。钱背有八卦图案的是上梁钱,据《大钱图录》载:“光绪通宝幕作八卦,案每遇修葺、各殿上梁时,安置宝合(盒),合中皆贮此钱”。八卦代表天、地、 水、火、风、雷、山、泽。古人以梁上安放八卦钱,有避兵火、镇风水的功用。每逢春节、元宵,宫灯下悬挂大小各式铜钱,也称挂灯钱,此种钱多有龙凤花纹和吉 语。每逢皇帝生辰(称为万寿年)钱局要铸精美的“万寿钱”以呈进,“光绪通宝”背福寿钱是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铸的“万寿钱”。每逢年节或国家庆 典,由钱局铸“祝圣钱”,乾隆以前的祝圣钱多有龙凤花纹,乾隆以后逐渐以文字代替,背多吉语、颂词,“嘉庆万年”,背有“五世同堂”、“十全老人”等吉语 颂词的,是嘉庆初年专为已是太上皇的乾隆铸造的。
清代刻花钱
在铜钱的钱郭及地张上进行再加工,雕刻出花纹图案的称为刻花钱。我国民间历来有在日用小铜器上镌刻吉祥图案的习俗,显示了人们祈求安居乐业,生活美满的心 愿,铜钱上刻花其意亦源于此。早期刻花钱并不多见,明清以后多了起来,尤以清代为最,特别是康熙和咸丰二朝,咸丰刻花则多见于咸丰大钱。由于咸丰大钱的钱 型大,外缘宽阔,加之铜质较好,容易施展刻花技能。咸丰刻花钱的钱纹图案种类繁多,还有雕刻各种吉语的,如“平安吉庆”、“风调雨顺”、“长生不老”、 “寿比南山”等。铜钱刻花后,一般不再作流通货币用,往往充当佩饰或观赏之用。刻花钱不同于铸造的“花钱”,刻花钱是选用流通货币为材,而花钱是非流通货 币,但两者都是属于压胜钱。刻花钱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民俗,是研究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