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的货币制度是什么
『壹』 魏晋南北朝时的一两银子是现在的多少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与钱币流通
三国时期刘备的益州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东汉末年遭受的战乱也较中原为轻,故社会经济比北方发展较快。蜀汉建国以后,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护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北伐曹魏之始,诸葛亮又先后在汉中一带实行屯田制度,不仅减少了军粮运输,也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蜀汉的手工业以盐、铁和织锦业等最为发达。特别是成都的织锦“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远销吴、魏,是军费的一大来源。蜀都成都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巨千;财货山积,纤丽星繁。”其兴盛景象可以想见。
孙吴所在江淮地区的社会经济起步较晚,故最为落后。但由于这里战乱较少,加之北方人民大量迁居江南,给这里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使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加之吴国建立前期又大力推行屯田制度,遂使耕田面积显著扩大,耕作技术和农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魏国创立后,在经济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推行屯田制,招募无地或无生畜的农民,统一组织耕种官田,这是组织流民归农的有效办法,在客观上起了进步作用,对组织生产、恢复社会秩序、增强魏国的实力、统一南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在江南地广人稀的地方,扩大开辟面积,兴修水利,提高产量;建置大规模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发展手工业生产。当时江南的武昌是冶炼中心,连铜合金银制造业也很发达,此外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等也都十分发达。当时魏国有很多的商业交通贸易中心城市,还和海外的一些国家有贸易交往,商业经济也很发达。
西晋统一全国后,农业上推出了占田制和课田制 ,这是西晋的主要土地制度。当时的西晋面临着经过三国长期战争后的经济萧条局面。西晋采取了奖励农桑、表彰生产的经济政策,召回流民,增加农业人口,表彰生产搞得好的官吏。此外兴修水利也取得了好的效果,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到了东晋时,我国南方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农业上生产技术有所提高,大量开垦荒地。实行精耕细作,推广牛耕使耕田的速度加快了,产量大为提高。兴修的水利工程扩大了灌溉面积,防治水患灾害,使得农作物得到更好的生长。手工业方面,冶炼业得到了发展,“灌钢”技术的发明,把生铁和熟铁混杂在一起,工艺简便,生产效率更高,钢铁的质量也更好。 纺织业用麻织成的布,品种增加了,质量提高了。 当时纸张已经完全替代了竹简和绢锦。贸易也有很大发展,南北互市和海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掌握,私人经营商业的很多,交易的大宗物品是粮食、布帛、鱼、盐等生活用品和一些奢侈品。总之三国之后由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逐渐稳定,经济上有所恢复和发展,人们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之后发展经济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在我国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各地竞相铸钱,铸钱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前所未有。据史书记载,当时铸钱“堆积如丘山,市上交易,用车载钱”。当时曾经把铸钱用的原材料——铁,拿出来“数千万斤塞浮山堰决口”。可见钱币之多,已到了何等程度。当时人们的思想认为钱能操纵人的命运,主要表现在社会风气贪财如命。晋武帝卖官,钱入私门。私门(有权势人)出卖官爵,是贪财的一种方法。士族自矜门第清高,对商贾极其贱视。法令规定市侩都得戴头巾,巾上写明姓名及所卖物品名,一脚着白鞋,一脚着黑鞋。商贾的社会地位很低,可是士族多兼做商贾,并不因为商是贱业而不屑为。例如大名士王戎有许多园田,亲自拿着筹码算账,昼夜忙得不得了。家有好李,怕买者得好种,钻破李核才拿到市上出卖。有势力人家霸占水利造水碓,替别人舂米取酬,称为舂税。潘岳《闲居赋序》说他住在园里卖鲜鱼、蔬菜和羊酪,并收舂税,一家人生活舒适。可见经营商业是贪财的又一方法。晋惠帝时,石崇做荆州刺史,劫夺外国使者和商客,积财物成巨富。家有水碓三十余区,奴八百余人,还有大量的珍宝钱财和田宅。可见劫夺是贪财的又一方法。《晋律》规定自死罪以下都可以用钱赎罪。贪财即使犯了罪,不一定是死罪,赎死罪也不过黄金二斤,所以只要有钱财可得,任何一种方法他们都敢采用。
晋国统治阶级爱钱,唯钱是求,后世称为“钱鬼”。而这些也影响了社会上的人,金钱支配了人们的交往、言谈、行事等等。
我国古代用谷物、布帛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这种情况早在西汉就已出现,东汉时更加盛行。到我国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这种情况显得更加突出了。
据史书记载,我国南北朝时期,在南北长期对立中,尽管战争总是不断,但在战争的空隙,经济的交往总是连绵不断,商品交换非常活跃;而在南朝、北朝的商品交换中,货币的使用几乎废弃,在商品交换中都是使用绢帛。
从当时南朝、北朝商品交换的品种来看,北朝需要南朝的物品有甘蔗、橘柚,以及北方官员、贵族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南朝急需北朝的物品有:马匹、骆驼、皮毛制品等等。
当时南朝、北朝商品交换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官方主办的“通市”,由南朝、北朝的官方主持;二是走私,这种走私在民间、官员、军队中间都有。据史书记载,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也就是宋国、魏国战后的第二年,北魏向宋国提出两国“互市”的要求,朝廷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江夏王义恭、建平王宏、何尚之、何偃等,都表示赞成互市,但柳元景、王玄谟等大臣反对马上互市,理由是“虏虽说互市,实为窥测国情,答应了他们,必生边患”。但朝廷考虑到两国互市可取得不少的经济利益,最后还是同意了。
我国古时候经常用谷物、布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在王莽篡位及东汉时期,有时在市场上谷帛也代替货币充当过流通领域内的支付手段,只是到了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时间最长、范围较广,以致在社会上曾经出现“废弃货币”、“忘记货币”、“不准使货币”的现象。这是因为市场上钱币缺乏。晋朝统治者主要沿用汉朝的“五铢钱”货币,因此,铸币数量不多,远远满足不了当时市场流通的需要。据《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宋文》记载,当时南朝的宋大臣范泰,曾写奏议反映国库货币减少,市场流通使用的货币奇缺的情况,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因此,人们在市场上不得不用谷帛当做货币流通,而且货币制度也不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较大,魏晋前期,东晋、宋、齐、梁、陈偏安江南;后来,北方先有五胡十六国,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代相继更替。由于朝代不断改换,致使货币制度很不统一,南朝的货币制度在北朝行不通,北朝的货币制度在南朝也不能实行,所以人们宁肯在南朝、北朝商品交换中收受谷帛,而不愿意收受货币。当时市场物价波动剧烈,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南齐大臣刘缵看到北魏的市场上金、玉、珠宝价格比南朝低了好几倍,感到奇怪,北魏派出接待的主客令谎称:“我朝不重金玉,所以贱同瓦砾。”还有,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陕城镇将崔宽看到弘农这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由此可见,当时南朝、北朝市场物价差别如此之大,人们认为在南朝、北朝的商品交换中,收受谷帛比收受货币风险小,安全有可靠保证。以上这些就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流通情况的一些特点。
可以看出,当时是起码是没有文这个货币单位的!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九钱五分
『贰』 五铢钱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
五铢钱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到唐高祖时废罢,流行了700多年。在此期间,先后有10多个王朝和政权,20多个帝王铸行过五铢钱。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隋文帝受周禅即位建隋后,于581年铸行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文曰“五株”。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铸行五铢钱。隋五铢,史称“自是钱货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
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行开元通宝钱,并确立其朝廷铸币的法币地位。五铢钱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乱,金属货币的流通范围减小,而且形制多样,币值不一,出现了重物轻币的现象。三国时期的曹魏实行的实物货币政策,魏明帝时恢复铸行五铢钱,形制与东汉时期五铢相似。魏五铢钱钱径2.5厘米,重3.4克至3.5克。钱币上的“五”字交笔弯曲,“朱”字头圆行,外郭宽,字画显得比较肥大。魏明帝时期铸行的五铢钱,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刘备入蜀后铸造直百五铢钱大而厚重,后来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4个字,寄廓直读,即价值“100枚五铢钱”。
少数直百五铢背铭篆书“为”字,以示铸地益州犍为郡,这是方孔圆钱中最早刻记的钱。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工”、“王”、“十三”、“七”等字或四出文。
两晋是我国货币史上唯一没有铸造货币的朝代。西晋因为继承的是曹魏,所以用的是魏国的五铢钱。至东晋,大将军王敦手下的一名叫沈充的参军所铸五铢钱,所以,这种钱币又称“沈郎五铢”。沈郎五铢的钱文“五铢”两字横读,有外形。面有外郭。钱的直径大概1.9厘米,重1.15克。此钱制作工艺为模铸,既轻且小,如同柳絮和榆荚。
区区一个小吏,却有铸币行世的权利,不难看出,东晋时期对于货币的管制是十分松弛的,估计自行铸造地方货币的也不止沈充一个。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该时期币制十分混乱,各个地方铸造的五铢钱在形态、重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区别。
南朝宋国铸造了一种大钱,这种大钱被称为“当两五铢钱”。当两五铢钱直径2.7厘米,穿径一厘米,厚肉,重5克,面文“五铢”文字粗壮,面有外郭无内郭,背有内外郭;钱重量均不同两汉五铢钱。
南朝的齐国一直实行货币紧缩的政策,很少铸钱。齐高帝萧道成曾计划铸钱,但没有实行。齐武帝萧颐曾经派人到四川铸铜钱,后来因为成本过高而停止。
南朝的梁国在梁武帝萧衍建国之初即铸行新钱,不仅制造铜钱,而且还制造铁钱,当时的币制相当混乱。南朝的陈国铸币不是很多,史载仅铸陈五铢、太货六铢两种钱币。陈五铢也被称为“天嘉五铢”,这种钱币直径约为2.4厘米,重为3.4克左右。
“五铢”两字篆书章法稍异:“五”字交笔平直,形同两个对顶等腰三角形;“铢”头圆折而高出“金”头,外廓较宽。陈五铢后来虽然贬值,但在南朝仍属相对稳定、流通较广的货币。
南朝陈宣帝陈顼铸行一种新的钱币太货六铢,这种钱铜质优良,轮廓整齐,钱文瑰丽匀称,铸造精妙绝伦,居南朝之冠。
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曾经在洛阳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
太和五铢的钱体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径两厘米,重2.5克。太和五北魏宣武帝时曾改铸永平五铢。永平钱版式复杂,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朝廷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钱直径一般为2.2厘米至2.5厘米,重2.2克至3.2克;面文“五铢”,横读,制作比较工整。
北魏孝庄帝铸永安五铢,共有3种:一种是永安年间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间铸行的背“土”字钱;第三种是东魏孝静帝于兴和年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
在这3种永安五铢钱中,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一个“吉”字,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
北周武帝宇文邕曾经3次铸钱。561年铸布泉;574年铸五行大布和永通万国。这三种钱币形制精妙,笔法华美,素有“三大美泉”之称,被誉为六朝钱币之冠,在我国和世界的铸币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北周三种货币均为方孔圆钱,钱文“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均为玉箸篆,笔画肥瘦均匀,末端不出笔锋,就像是用玉石制成的筷子写成的,肥满、圆润、温厚、匀称。
布泉一枚当西魏五铢5枚,五行大布当布泉10枚,永通万国又当五行大布10枚,即一枚永通万国要合500枚五铢钱。
北周静帝铸的永通万国钱,“永通”是永远通行,“万国”表示天下万国。可惜铸行不到四年,就随着北周的灭亡而被销毁。
杨坚于581年在北周称帝,改国号隋,这就是隋文帝。他曾经铸行了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并禁止旧钱的流通。隋代的五铢钱与前代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也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隋代五铢面文上的“五”字笔画挺直,与明显的穿廓竖钱,组成一个横写“凶”字形,钱面外轮较汉五铢钱略宽。钱背外轮内廓肉厚,钱文清晰,形制庄重大方,有上承汉五铢,下启唐开元钱币铸造风格。隋代五铢钱币厚薄、轻重、大小差异悬殊极大,有学者曾挑出3枚较为规范的隋五铢作对比,分别为外径1.2厘米,重1.23克;外径2.2厘米,重1.92克;外径2.3厘米,重2.87克。
隋代初期严格铸行足值五铢,反映了隋文帝励精图治、使民休养生息的治国战略,取得了全国经济的较大发展。
隋文帝颁布统一币制,并强制推行。针对私铸滥造钱币情况,一律融化为铜,依法没收。凡查出旧钱使用的地区,县令要受到扣除半年俸禄的处罚。除此之外,隋代初期还严厉打击掺假使劣。
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621年,“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确立了朝廷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唐代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
唐代不仅制订了铸币官营、私铸非法的法律,而且实行了由朝廷买断铜、锡等铸币材料,不准私自买卖的政策,并配套出台了禁铜令、禁铸铜器令、禁销钱铸器令等法令。这样,五铢钱从汉武帝铸造直至唐高祖时的621年废罢,流行了700多年。
唐王朝的开元通宝钱
『叁』 中国从古至今流通过的货币有哪些,列出来
中国的货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货币文化。先秦时期的货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秦统一中国后,中国货币主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明代,白银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编辑本段]【商代钱币】在中国的商代,已经开始以贝壳作为货币使用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的贝壳作为货币渐渐供不应求了,于是出现人工贝币,如石贝币、骨贝币、蚌贝币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现了用铜质的金属贝币。 [编辑本段]【先秦钱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贝币则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地区因社会条件和文化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货币。主要有:楚国地区的蚁鼻钱、黄河流域的布币、齐燕地区的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的环钱。 [编辑本段]【秦汉钱币】秦半两铜钱秦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布币、刀币等旧币,将方孔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中国古货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了,一直沿用到清末。
汉承秦制,并允许民间自铸。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但重量与名称渐渐地不符了。西汉的铜钱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西汉末年,王莽摄政和新朝统治时期,托古改制,十余年间就进行了四次大的币制改革,王莽钱名目等级繁杂,其币制改革以失败告终。
东汉所铸的钱,都是五铢钱。 [编辑本段]【三国魏晋南北朝钱币】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乱,金属货币的流通范围减小,且形制多样,币值不一,出现了重物轻币的现象。
三国时期的曹魏实行的实物货币政策,魏明帝时恢复铸行五铢钱,形制与东汉时期五铢相似。蜀汉和东吴多实行大钱。属币主要有:直百五铢、直百等。吴币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等。
西晋成立后主要沿用汉魏旧钱,兼用谷帛等实物;东晋成立之初则沿用用吴国旧钱,后来出现了五铢小钱,相传是吴兴沈充所铸,所以又称:“沈郎五铢”。
十六国期间的成汉李寿铸行了中国最早的年号钱“汉兴”钱;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十分动荡,币值混乱,私铸现象严重。北朝从北魏开始,钱文逐渐摆脱纪重局限,逐步向年号钱制过渡。 [编辑本段]【隋唐五代十国钱币】隋朝的建立,使中国混乱的货币趋向于统一,隋文帝开皇三年铸行了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并禁止旧钱的流通。
开元通宝唐武德四年铸行的年号钱——开元通宝,以前的纪值纪重钱币一去不复返,代之的是宝文币制(主要是通宝、元宝和重宝)。开元通宝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铸币,另外还铸有乾封重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咸通玄宝及史思明所铸顺天元宝、得壹元宝等。
五代十国政治分裂割据,改朝换代像走马灯一样,各国以铸恶钱来增强自身实力,以达到削弱他国力量的目的,故钱币甚多,但质量不高。 [编辑本段]【宋辽金西夏钱币】中国宋代是铸币业比较发达的时期,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是继王莽钱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宋朝货币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北宋以后的年号钱才真正开始盛行,几乎每改年号就铸新钱,钱文有多种书体。同时,白银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在北宋年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其后陆续出现有别的纸币:会子和关子,且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此外,对子钱、记监钱、记炉钱、记年钱亦应运而生。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御书钱堪称一绝。
辽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国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区的货币,后来自铸币,以汉文作为为钱文,所铸的钱币多为不精。
西夏曾铸行过两种文字货币,一种是西夏文,叫“屋驮钱”;一种是汉文钱,形制大小与宋钱相似。西夏的钱币铸制精整,文字秀丽。
金国由女真族所建,曾统治过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其所铸 钱币种类繁多,除用铜钱外,亦用纸币,均以汉文为币文。金国的钱币受南宋的影响较大。 [编辑本段]【元明清钱币】在元代,纸币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货币,铜钱的地位减弱,与此同时白银的流通量占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统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铸行一些小型的供养钱、庙宇钱供寺观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纸币——钞,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来改为钱钞兼用,但明代只发行了一种纸币——大明宝钞。白银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我交易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明代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清朝主要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清初铸钱沿袭两千多年前的传统,采用模具制钱,后期则仿效国外,用机器制钱。清末,太平天国攻进南京后,亦铸铜钱,其钱币受宗教影响较大,称为“圣宝”
『肆』 古代的货币有什么
先秦时期的刀币、贝币、布币、古泉
秦朝的秦半两铜钱,西汉的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八铢钱,隋朝的隋半两,唐朝开元通宝、飞钱,宋朝的盐引、交子,明朝的大明宝钞,清朝的康熙通宝、乾隆通宝以及清朝末期的银元等等,其中飞钱、盐引、交子是纸币,还有后来的银两、金子和银票
『伍』 关于古代的货币政策和铸币权
那欧洲来说,中世纪铁匠铺熔炉能够达到铜矿,铁矿熔点沸点1000-3000°的场所非常有限。不是随便一个沿街小店就可以开匠铺的。一般拥有铸币权的国王领主只需控制铸币磨具和极少数的高级匠铺就行了。合法的外部货币流入都是折换兑价,最后重新回炉,非法的领主没收,最后还是回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