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了40亿市值实际挣多少钱
Ⅰ 股市中,股民亏的钱给谁拿走了为什么有市值蒸发多少亿之说
你提到的就是金融资产市值缩水蒸发的问题:
市场一般所说的缩水蒸发多少多少是根据最高市值时跟目前市值相比得来的,
实际流失的资金是并没有这么多的。因为有一部分筹码,被套以后一直拿在手里没动,这部分属于"虚拟"资金的流失。 但是,实际流失的资源也有相当一部分,股市一直在买卖,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亏的, 而这类钱中的一部分是被别的人赚走。
其实,在高位时的市值价格下降引起的贬值,只要筹码没变化就属于"虚拟"资产流失 ,而另一部分就是实际的买卖造成的流失,这部分是实实在在的损失.
同样的反过来,行情好的时候,市值也会得到快速扩张,其速度也要大于实际场外
资金的流入和场内人所能赚到的钱的总和.
Ⅱ 一家资产总额40亿年利润3亿的公司值多少钱
主要看是什么行业的公司。
上市公司三个亿利润,按照市盈利计算市值有可能是十几个亿,也有可能是上百个亿,具体市值取决于上市公司的行业和利润的增长速度。
如果是成长较快的高科技行业,公司一个亿利润市盈率可能达到50倍以上,甚至上百倍,公司的市值就可能上百亿。如果是成熟期的传统行业,公司三个亿净利润只能估值十几个亿到二十几个亿。如果是发展处于瓶颈期的行业,如银行和地产,净利润一个亿市值可能只能5到10个亿。所以具体要看是属于什么行业。
Ⅲ 6年前,马云12亿买下恒大队50%的股权,如今他赚了多少钱
就在6年前,杭州绿城在财政方面出现了问题,老板宋卫平。到处寻找投资商,希望有人能够投资帮助球队渡过难关。而马云就是浙江人,同时他也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在宋卫平的眼中,他是能够帮助加强球队的一个人。当时宋卫平宣布 ,马云已经将49%的股份收购了,两个人的合作,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20天的时间里,马云和绿城走得更近了,他坐飞机去了广州,然后马云和许家印达成了合作协议,拿了12亿,买了50%的恒大股份,从此以后进军足球领域。
一、马云入股恒大,宋卫平公开吐槽马云
二、马云当年12亿买下50%的股票,现在赚了多少?
虽然说恒大在足球这方面有着很辉煌的成绩,但是中国职业联赛市场化的程度相对较低,并不是有很多人愿意去看球,所以门票收入以及周边的收入利润都是很少的,在中国足球整体水平较低的情况之下,并不能够吸引很多的电商主播关注。所以中超想要维持运营,掏钱的就是俱乐部老板,而恒大这些年都是很有名的,所以说是主人维持的好,作为俱乐部的主人,这两个人能将俱乐部维持到这种程度,也是付出了很多。要知道恒大这么多年也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成绩也并不是没有用的,因为关注度在不断的提高,上市的价值也有所提高,现如今恒大的价值是150亿,马云有50%的股权,折合下来就是75亿,大环境不好也不能影响恒大的整体价值,如果与之前相比较的话,那马云相当于赚了40亿。
Ⅳ 市值=市盈率*净利润 可以用个股做例子这是怎么算的
关于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的解读
金融插班生
佛系投资人,记录投资路上的所思所想。
关于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的解读
65 人赞同了文章
为你朗读
15 分钟
有句话叫“把震荡行情当趋势做容易死,把趋势行情当震荡做死得快”,反正就是离不开一个“死”字。在股市也一样,很多人在参与一只个股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是在参与火中取栗的接力游戏,还是在参与成长兑现的趋势丰收,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看不懂一家公司的估值,不明白一家公司的“合理”价值是多少。
本文要做的就是教你看懂一家公司到底是便宜还是充满泡沫,既然是要让散户看了通俗易懂,就不会太学究、太专业,学完会用就行,看完一定会受益匪浅。当然,这是一个充满争议性的话题,更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理解思维比纠结结论更重要。
一、主要估值指标介绍
衡量一个东西是便宜还是充满泡沫,首先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估值标准,市场使用最广泛的便是基于净资产和盈利能力之上的市盈率/市净率(PE/PB)估值方法。
两个概念:
账面价值:又称账面净值、折余价值,是指一项资产的原始价值减去已计提折旧后的余额,在股票中就等于每股净资产。
市场价值:又称实际价值,是指一项资产现时在市场上实际所值的价格,表现在二级市场上就是股价。
三个指标:
市盈率:常用来评估股价水平是否合理的指标之一,由股价除以年度每股收益(EPS)得出,(以公司市值除以利润总额亦可得出相同结果),一般市盈率越低说明估值越低。
市净率:市净率指的是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市值除以净资产一样),一般市净率越低说明股价安全边际越高。
市销率:总市值除以主营业务收入,市销率越高,说明股票泡沫越大,这一指标不常用。
市盈率又分为静态市盈率(LYR)和动态市盈率(TTM),LYR是价格除以上一年度每股盈利计算的静态市盈率,TTM是价格除以最近四个季度每股盈利计算的市盈率。
二、市盈率精髓解读
相信很多人耳濡目染,在买股票看公司的时候都会看PE、PB、PS这些指标,但是真正领会其本质的估计少之又少。
1、市盈率代表的含义
市盈率代表的含义:市盈率是一种预期的体现。举个例子,2017年4月21日,当升科技股价45.34元,2016年每股收益0.542元,PE=83,假设未来83年每年都维持现在的利润水平,现在以45.34元的价格买入该股持有不动,等盈利全部分红,每股83年才能赚回45.34元,那时候我们都入土为安了,这之中没有考虑资金成本、经营的非稳定性等。
由此也可以看出,市盈率这一指标有很大的局限性,你如果只看表面数字可能一无所获,根本不懂得合理使用。市盈率作为投资指标,都隐含了对未来的成长预期。
当升科技2016年净利润大约1个亿,市值83亿,市盈率83倍,一般公司合理水平也就10-35倍,这个数字显然太高了,但若我们假设公司2017年净利润能做到2个亿,当前股价对应的2017年市盈率就是83/2=41.5倍。
如果再高一点是3个亿,对应市盈率是83/3=27.67倍,如果到2020年公司发展的好净利润到5个亿,当前股价对应三年以后的2020年市盈率仅为83/5=16.6,如果你是看好未来前景,现在买入显然很便宜。
因此,问题的核心其实就变成了你对于他未来几年盈利能力的估算,看谁判断的正确。
一般而言,PE越低,估值越低,投资买入回本期限越短,越安全。我们在权衡PE的时候,一定是假设未来业绩是增长的,否则,PE不具有任何参考意义。
再举个例子,现在的银行,PE是6倍,假设未来业绩能够按照20%年均增长发展,一年后业绩对应当前股价PE为5倍(6/1.2),两年后业绩对应当前股价PE为4.25倍(6÷1.2÷1.2)……
但是,银行业这个增速显然是达不到的,如果假设未来业绩是下降10%呢?一年后业绩对应当前股价PE为6.67(6/0.9),这时候你需要思考,现在PE都能到6倍,为什么一年后就会高于6?如果还是6倍,对应股价应该是下降10%的,买它作甚?
这其中有很多假设才成立,比如一年后市场温度和现在一样,一年后大家预期和现在一样。
2、市盈率的合理水平
既然谈到合理,首先得给大家科普一下合理的市盈率怎么定义,这个分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情都不一样,更多的是经验判断,需要积累。
(1)分行业:传统行业、夕阳行业、成熟行业、新兴行业各不一样
下表是按照申万二级行业分类的104个子行业分,截止2017年3月31日的市盈率排序,我们可以看到排在第一位的是银行,市盈率(TTM,下同)仅为6.7倍,也就是在当时买入银行股,只要银行能维持当时的赚钱能力不增不减,6.7年就能回本,就相当于我们投资10万开店6.7年就能把这投入的10万赚回来。
市盈率低于20倍的行业依次有12个:银行、房屋建设、汽车整车、石油化工、高速公路、房地产开发、电力、畜禽养殖、保险、基础建设、航空运输、机场。这些行业一般都有稳定的现金流,分红水平较高,但已经到了成熟期很难再快速增长,市场给予的估值较低,PE10-15倍左右较为合理,年化收益率8-10个点已经知足。
市盈率介于20-50倍的行业有55个:白色家电、煤炭、钢铁、玻璃、证券、港口、食品饮料、零售、服装家纺、医药商业、中药、汽车零部件、设备制造、园林工程、光学光电子等等。这些行业有的属于周期性行业,有的正在成长期,公司已经走上正轨,基于未来较高速成长预期,市场能够给30倍的市盈率。
市盈率介于50-100倍的行业有30个:生物制品、电子制造、半导体、医疗器械、医疗服务、酒店、旅游、计算机、互联网、航空、船舶等等。这里面多半是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方向,行业尚未壮大,但未来一旦爆发不可限量,会是几何级的成长速度。
市场能够给予很高的容忍度,市盈率100倍也不一定没有投资价值,典型的是前几年的东方财富,初期上万倍市盈率很值得投资,等到业绩兑现反而不具吸引力。
市盈率高于100倍的行业有6个:航天装备、地面兵装、石油开采、林业、通信运营、轻工制造。这几个要么是高精尖难有业绩,要么正处于行业周期低谷,盈利能力极弱,才造成如此高估值。
我们在看一家公司的时候,首先要定位他在什么行业,你不能拿新兴成长行业的公司和银行股比较,更多的是和行业内相近似的公司横向比较,和行业平均水平对比。
比如同样属于银行板块,当时的次新银行股——江阴银行,市盈率是16.39倍,张家港行市盈率是20.97倍,无锡银行是14.09倍,明显偏离银行板块的整体市盈率,还是偏贵,去年的热潮过去之后已经被我们预见到必定是一地鸡毛,哪怕参与投机也要明白你只是在搏杀,别忘了背后随时随刻的深渊。
每一个行业都会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初创期如基因测序行业、无人驾驶;
成长期如新能源汽车、医疗服务;
成熟期如我国商业银行、汽车;
衰退期如煤炭、自行车行业。
行业周期越是靠前的,未来预期增长速度更高,理应给予更高的估值,有些处于初创期行业的初创型公司,甚至可以接受上万倍PE,甚至可以容忍亏损。
成长期的行业,考虑到高速增长趋势,有时候50倍的PE也不能认为已经被高估,而成熟衰退期的行业,行业已经趋于饱和,或者难以继续增长,PE水平一般只能给到10-20倍。
通常而言,银行、保险、房地产、家电、交运、汽车整车这些行业PE较低;传媒、新能源汽车、中药、白酒则适中;计算机、云计算、网络安全、电子、医疗器械、VR、基因测序这些新兴行业PE可以高一点。
(2)分成长阶段:公司所处成长阶段不同,市盈率应该区别看待
行业有分类,公司也有分类,主要看一家公司属于起步阶段,还是成长期,还是成熟和衰退期。
起步阶段,假设一家公司现在净利润100万,PE500倍,行业已经到了爆发临界点,明年利润1000万,后年3000万,再后年5000万,那么当前股价对应未来几年业绩PE是多少呢?今年500倍,明年50倍,后年17倍,再后年10倍,真的不贵,只是这样的公司很难找。
假设一家公司今年净利润3个亿,明年4个亿,后年5个亿,当前市值150亿,那么其对应的PE分别是50倍、37.5倍、30倍,这个成长速度公司对应的合理估值应该是35倍左右,可以说公司当前股价已经把未来两年预期给反应完了,我们就需要等待他回调到一个合理的价格才能参与。
假设一家公司今年净利润20亿,明年23亿,后年撑死也就25亿,当前市值500亿,对于PE分别是25倍、21.74、20倍,这个成长性来消化PE下降的速度明显变缓,这种公司能够给20-25倍估值,当前价格合理,考虑到未来两年的成长性可以参与,不过预期收益要降低到10个点每年的水平。
假设一家公司出现上述银行股一样的情况,业绩明后年是下降的,那么再低的PE都不太有参考价值,这时候估值要用到后面的PB。
(3)分行情:牛熊市不同
上证指数在熊市平均市盈率15倍算合理,最低10-11倍,在牛市30倍也还没见顶。
深圳主板当前熊市动态市盈率也还有40倍,牛市达到60-70倍也刹不住车。
中小创则更是没节操,熊市也会有40-50倍的估值,牛市超过100倍的情况也有。
这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总之与当时的市场环境和所属行业都有关。熊来了看着市盈率便宜抄底,牛到了看着市盈率逃顶然后等待泡沫破灭,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时候更多的是过度反应和心理博弈。
3、周期性行业市盈率看法:拐点比PE重要
一些典型的周期性行业,盈利周期性特征极为明显,这时候的市盈率很容易迷惑人,最明显的如煤炭、钢铁、水泥、化工、有色、券商、航运。
我国券商大部分收入是佣金收入,靠天吃饭,周期性明显,基本每一轮的盈利高峰都是卖出时机,典型如2007年的中信证券。
其他所列举的几个行业都是跟随宏观经济周期走,最谷底一般会微利甚至亏损连连,这时候我们要密切关注行业基本面反转信号,寻找拐点,拐点一旦出现毫不犹豫的参与,而不是在乎PE高的离谱,因为等你看着PE合理的时候,周期又快走到景气高点了。
近期化工类周期股万华化学、沧州大化就是例子,万华化学是MDI龙头,股价早已经开始反应,当前PE仍不足10倍,沧州大化主要受益于TDI价格周期。两者前期判断拐点买入才是好的投资,如果当下才注意到低PE杀入,多半挣不了大钱。还有很多涨价题材也是周期股,比如猪肉、维生素。
有些行业,如医药行业、白酒行业,受周期性影响较小(也会受到一些政策性事件影响,如医改、反腐),每年业绩增长不会有过山车式的波动,在给予其估值的时候,更多的考虑公司成长性,成长性较高的,市值较小的,可以给高一点估值,30-50倍PE都合理。成长性不那么高的,给20-30倍算合理。前期热门的贵州茅台,30倍PE就已经很高了。
4、剔除干扰因素的假PE:注意扣非净利润
在算公司PE的时候,不能直接套利润数值,还需要仔细研究下利润来源,看看有没有非经常性的损益带来的“假PE”。
宁波韵升就是个例子,2016年净利润是8亿,当时的PE是12倍,属于钕铁硼新材料公司,在如此低的估值条件下,为何还跌跌不休?
如果仔细看年报,就会发现8亿的净利润包含了转让上海电驱动的股权收益6.3亿,如果把这部分去除掉,PE将会大不一样,如果考虑扣非之后的净利润,大概是3.5亿,哪怕暴跌之后的现在,PE也有23倍。
当明白了上面这几条,你就不会死扣PE这个指标,能够更加灵活运用。
一、市净率和市销率使用方法
1、市净率
市盈率主要是从盈利角度看待问题,有些公司受制于发展阶段,一时的PE不足以参考,比如亏损的钢铁看PE肯定没意义,这时候怎么看他是否合理呢?可以以市净率为标尺,市净率有两大功能——提示泡沫和安全边际。
对于正常盈利的公司,PB介于2-10算正常,尤其是发展初期的公司,2-5倍PB比较常见,8-10倍的PB估值略高。这时候的高PB,主要是因为盈利水平太高拖起来的,例如天齐锂业、赣锋锂业虽然PB很高,但是PE并不高,人家赚钱能力超强。
(1)提示泡沫
PB有助于我们甄别一些泡沫极大的公司,暴风集团去年跌的很惨,当初很多人还在傻傻的往里面冲,为什么说傻?150元的暴风集团(前复权)当时PE是一千多倍,PB是50倍+,这么明显的泡沫还不应该警惕吗?
即便如今的暴风集团,PB也还有7倍。易尚展示也是,股价从170跌到35,PB还有5.7倍,可见当初是有多么疯狂啊~
有句话叫:树永远不能涨到天上去。讲故事、炒题材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不把PB当回事,但是严重到几十倍PB的股价,无论如何都逃脱不了暴跌的命运。次新股白银有色PB超过10倍,市值超过1000亿的时候,咨询我们的人还络绎不绝。
(2)安全边际
只要未来不会持续性亏损的公司,就有存在的价值和翻身的可能,这时候不佳的盈利能力无法指引估值判断,可以适当参考PB。
以煤炭钢铁为例,PB接近1倍是比较安全的介入点,PB=1就相当于你一块钱股价对应一块钱的净资产,理论上公司清算了你也能分到一块钱,不是赔本买卖(但是不到万不得已,不存在清算的可能)。还有很多盈利正常,但不知道给PE估值的中小公司,2倍PB也还不赖。
聊PB就不得不聊银行,当前几大国有银行的PB都是在1倍左右,整体PB为0.88倍。我记得在2012年银行市净率跌到1.08的时候,很多分析人士就建议抄底,结果是越抄越低,最后杀到0.85倍左右,又下跌了20%多。
回头来看,PB最终还是回到了一倍以上,加上这几年的成长性,当初投资银行也能赚不少,那么当初为什么会杀到0.8倍呢?
还有现在国有银行为什么低于1呢?这里主要是大家对于银行不透明坏账呆账的怀疑,大家都觉得当前反应到报表上的盈利和资产并非真实情况,对未来更没信心,才投了不信任票。即便短期PB低于1了,你也不能把股份全部买下要求清算资产。
2、市销率
市销率很简单,拿市值除以年收入就得到了,这是多数人不看的指标,上一篇所述的104个子行业,最低的PS只有0.3(基建),最高的超过10倍。达到10倍市销率的公司,无论如何都是高估了——至少短期内不便宜。
市销率很难给一个合理的水平,一倍两倍也可,三五倍也有,大多数参考意义不大,不过拿来甄别泡沫还挺不错。
现在次新股泛滥,很多次新股其实依然是贵的离谱,你不知道怎么给估值,就看下市销率。5亿收入的公司市值就50-100亿的,肯定算不上便宜。
比如健帆生物去年的收入是7.18亿,利润2.84亿,当前的市值是188.71亿,市销率接近26.28倍,你觉得便宜吗?
市销率的另外一个用法就是纵向对比,拿他和该公司的历史数据比较。
二、注意要点
1、便宜≠会涨,泡沫≠会跌
因为市场往往是非理性的,还有情绪侧面的东西作祟,便宜了也可能在恐慌盘的推动下继续下跌一段时间,此刻你要明白价值已经显现。
但是,对于严重高估的公司,在参与题材炒作的时候,你可以根据技术形态决定短炒,但一旦市场热情退却被套,一定要及时抽身,不要奢望耗着能解套,这里我们找两个例子说明。
在2016年,西仪股份、湖南天雁都是因为央企国资改革走牛的。西仪股份从2016年最低点不足10元涨到了最高点32元,涨幅是220%;湖南天雁从2016年最低的5元涨到最高点15元,他们都是小市值、好题材,在16年11-12月爆炒小盘妖股的时候大为受益,被各路游资狙击。
你要是能及时把握市场节奏,可以赚点钱。但是如果当初没参与,17年2-3月份之后才参与,被套了死捂着,看着前期高点想当然,觉得迟早还要涨回去,那就可能大错特错了。
看看估值吧,17年西仪股份最高点对应的市值是103.61亿,16年全年净利润才700万,营业收入是5.26亿,对应的PE高达1480倍、PS约20倍;17年湖南天雁最高点对应的市值是147.74亿,16年的净利润是1000万,营收是5.62亿,对应的PE是1477倍,PS是26.29倍,都已经严重高估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了,主力也不傻,风过了谁来接棒?
那么这种票唯一的可能就是国企改革发力,实际控制人把其他重要资产注入进来,那么请问:你研究过他的其他资产吗?研究过即便注入的程序障碍和时间成本吗?否则,就是赌徒的心态。
2、战略可指引,战术靠技术
我们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会考虑很多因素,便宜和高估只是其中一个维度,这仅仅有助于我们从战略角度判断股价是否偏离了合理水平,具体操作还需要辅以技术分析,对于有些便宜的公司,可能买了还跌跌不休。
这时候清晰的估值能够给你持股信心,坚信未来一定能赚钱;对于某些估值明显太高的股票,在惯性的作用下也有可能继续上涨,短线有心要博弈的,参与时候要提前想好退路,情形不对及时止损,不然就成了下一个暴风集团,越陷越深。
3、用发展的眼光看PE
讲这个之前先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看好多氟多,但是经过2016年初元旦的暴跌之后,股价从最高86元跌到50元多,很多人都开始产生怀疑,我们根据多氟多核心产品六氟磷酸锂的价格趋势和供求关系测算了下业绩。
预估其业绩将爆发式增长,2016年全年净利润能够达到5亿级别,而之后不久2015年年报预告同比增长接近10倍,绝对值则才不到4000万,也就是说16年业绩还能增长10倍,而当时的时间点才16年初。
16年三月份股价最低迷的时候才50块,市值125亿左右,我们作了个简单估计:5亿*40倍=200亿,对应股价80元,再加上市场的过度反应、龙头效应,目标100-120元不成问题(按当时股本市值200多亿),最终在2016年最疯狂的锂电行情中冲高到115元(5月份),正好落在我们预测的区间。
那么,我们当时为什么敢这么简单粗暴的给估值,敢给这么高的PE?一是对产品供求关系和价格的理解和深入,就是敢这么拍板;二是占了非常大的先机,至少比市场绝大多数的机构和个人早看到了这一市场趋势;三是对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产业了如指掌。
在我们给多氟多200多亿估值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后面蜂拥而至的跟风场景,那时候大家一定正在津津乐道的畅想着多氟多的业绩多么多么牛逼,而我们已经打算静悄悄退场。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估值和判断一定要走在市场前列,提前用发展的眼光看全局,而不是在已经要验证的时候才人云亦云,那时候的真实估值和业绩,基本已经全透明,对于如多氟多这种化工周期股则完全没有了吸引力。
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在2016年初看多氟多,会觉得才4000万的利润,凭什么100多亿市值啊,高了!在16年末又会想5个亿的净利润,100多亿的市值,真便宜啊!可为什么就是不涨了呢?
4、估值是一门学问,而非教条
估值博大精深,并非本文如此浅见就可以让你如虎添翼,但本文的一些经验性判断和量化评估,有助于你建立框架认知,能够从多角度衡量你所关注的公司是否有投资价值。
看完了本文,自己去拿一些公司练习练习,下次不知道一家公司是便宜还是贵的时候,对照本文指引,换算一下这几个指标,再结合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处的行业,是不是就大概心中有数了?
最后不得不提醒大家,估值是一门学问,而非教条,就像中医里的把脉一样,更多需要经验积累,千万别死搬硬套,等有一天你能通过估值感受公司的脉搏,就离大成不远矣。复利刀客在此祝大家学有所获!
编辑于 2019-08-1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 申请转载
分享到
金融
股票
投资
评论
彼岸花开
赞
为数千万韭菜向你致敬!
幼爱
赞
很有启发谢谢[赞同]
查看全部 (5)
添加评论...
推荐阅读
59只净资产收益率翻倍股(名单),低估值,盘子小,股民:待伯乐
王雨泽财...的文章 · 1 赞同
财务估值系列:如何正确使用市盈率?
Cher...的文章 · 12 赞同
给自己估值
给自己估值,这个想法来源于和朋友讨论年金、给企业年金估值的时候…
松阳的文章 · 11 赞同
指数投资估值表正确打开方式
更加科学合理的估值表!为指数投资上保险!估值表是指数投资的制动…
基鑫阁的文章 · 44 赞同
什么是基本面?价值?成长?估值?ROE?……
基鑫阁的文章 · 3 赞同
连续10年ROE大于15%的绩优股,基本都在这了,值得收藏
轩寒财经的文章 · 17 赞同
被低估的5只芯片概念个股一览,市盈率小于30,市净率低
轩寒财经的文章 · 11 赞同
欧洲疫情引领大跌?淡定,这3个因素衡量市场风险
子预的文章 · 7 赞同
为什么在“历史最低估值”买入还总是亏钱?
安小舟的文章 · 14 赞同
估值模型-论PE,PB,ROE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张肇丰的文章 · 26 赞同
Ⅳ 总市值40亿的公司大吗
总市值40亿的公司规模是非常的大的。
个人建议:不同的公司营收模式也是不相同的,因此仅仅从规模大小来进行判断是有失偏颇的,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仔细了解相应的背景才行,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确保我们的财产更加的安全。在进行股票投资之前一定要学会使用闲钱进行投资才行,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生活不受影响,当然在生活中进行投资之前,一定要学会使用模拟盘进行训练才行,只有多去进行训练,才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相关的知识。对于一个公司的市场发展来说,也要提前进行了解再投资。
(5)涨了40亿市值实际挣多少钱扩展阅读:
买进经验:
第一条:成交量的变化往往领先于价格的变化。
第二条:长期投资可以在月线和周线都处于低位的谷底分批买入。
第三条:长期下降趋势向上突破是中长线最佳买入时机。
第四条:出售公有股的上市公司往往是一匹黑马。
第五条:创新高可以引来大量买盘,协助把股价推高,以利派发。
第六条:处于初创期和高速发展期行业的上市公司往往会有突出的表现。
第七条:持续下跌,且跌幅已大,利空证实坚决买入。
第八条:短线操作:日线在底部时买入,日线在顶部时卖出;中线操作:周线在底部时买入,周线在顶部时卖出。
第九条:短期下降趋势线向上突破是短线买入时机。
第十条:多头市场的回档是吸纳的机会;空头市场的反弹是逃命的机会。
第十一条:当股市经过长时间的下跌,明显呈跌不下去,出现地量时就可以考虑分批买进了。
第十二条:当股市跌到大家都失去信心的时候,一旦价升量增,往往是庄家开始进场建仓的信号。
Ⅵ 如果我的企业一年赚2个亿,哪我的公司上市后,我的财富(股票市值)是不是会有几十亿
一般来说是的 比如说发行股票一亿股 发行价10元 你的上市公司市值不就10亿了吗
Ⅶ 市值100万元的散户有多少,处于什么水平
真正能拿出100万炒股的,占比又能有多少。
中国的散户,按照账户数来统计,占到了全市场的99%以上,其中超过58%的账户市值在10万元以下,10-50万的账户在29%,50-100万的账户占比7%,超过100万的账户,占比不足6%。
也就是说,100个投资者中,仅有不到2位,股票市值在100万以上。
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了。
这组数据和散户开通科创板、北交所(50万门槛),占比10%左右的统计,不谋而合。
虽说现如今的百万户早已不比当年,也算是比较常见,但依旧是整个股票市场里,大户般的存在了。
可以这么说,占比6%的100万以上的大户,掌控着整个市场的主要走向。
而94%的中小散户,只能跟着这部分资金,选择随波逐流。
还有一组未被验证的数据统计,也挺有意思。
在2019-2021的三年结构性牛市里,广大散户账户的盈利情况。
10万以下的账户,出现正向盈利的情况是21%。
10万-50万的账户,出现正向盈利的情况是29%。
50万-300万的账户,出现正向盈利的情况是39%。
300万以上的账户,出现正向盈利的情况是44%。
可见,账户盈利的概率和散户的资金量,其实是存在一定关系的。
或者说,账户的盈利情况,和不同级别的投资者,投资风格也存在很大的关系。
资金量越大,投资风格更稳健的投资者,更容易在相对牛市的环境里,赚到钱。
或许很多人会好奇,我都是炒股票,为什么大户就会比散户有优势。
有些人甚至觉得周围输钱的大户也不少,照样是亏钱得多。
诚然大户亏钱的也并不在少数,损失惨重,但如果从总体情况来看,大户赚钱的比例却是会更高一些。
之所以会出现大户比中小散户,更容易赚到钱,其实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大户比散户的信息渠道更通畅。
股市其实是一场信息战,涨跌背后大部分都是源于消息的刺激,造成了短期的波动。
散户之所以总是做接盘侠,本质上是因为散户在信息链的底层。
所以说,当散户得到众所周知的信息时,就已经是没什么用的信息了,早就失效了。
而主力资金放出这样的信息和信号,也意味着让散户充当了接盘侠。
当然,并不是说大户的信息渠道就一定更靠谱,大户就能通过信息去赚钱。
现如今很多的杀猪盘,也都主要把目光瞄准在这部分的大户身上,所以大户也有听信消息导致损失惨重。
但有一部分大户,却确确实实掌握了一些内部的信息。
这部分信息主要是上市公司内部的经营状况,订单情况,销量情况,净利润情况等等。
说白了,他们更容易得到一些更真实,更贴近于市场的信息。
就比如,他们提前知道了某家公司今年的业绩情况,等于是率先报了年报,可以提前去潜伏。
又比如,他们了解一些行业的真实情况,了解政策给的实际补贴,了解市场的真实反馈。
所以,他们对于行业的判断,发展的趋势,会更加的了解。
这一点上,散户如果能做到,不知道的,不懂的,不去投资,那就会好很多。
否则,信息差就会让散户吃很多的亏。
2、大户比散户更有投资经验。
大户比起散户的投资经验更加丰富。
一方面是很多大户本质上就是从中小散户成长起来的。
如果是从几万元,通过多年的资金运作,最后赚到了钱,那么这部分人一定是更加具备投资经验的。
另一方面是大部分的大户,资本实力充足,具备更好的认知度,也会有更多的投资经验。
一个拿着100万入市的,一个拿着2万块入市的,即便都没有股市经验,从其他投资经验的层面来看,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户看到的东西,接触到的事物等等,也远比小的散户更上层次。
当然,散户在入市之后,可以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快速实践,弥补在投资经验上的劣势。
投资经验的本质是靠积累,靠交流,沟通和学习。
本身大户的学习能力就比散户更强,如果散户不努力,那只会越来越落后。
提升认知和经验,是在股票市场中活下去的唯一出路。
3、大户比散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强。
还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大户比起散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强。
能够拿出百万来炒股的投资者,资金体量大多都是上千万,甚至上亿。
但拿出几万元炒股的投资者,可能就只有几万元的积蓄,想去股市里拼一下。
风险承受能力,决定了投资的心态。
散户很容易在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大量地去做资金的博弈。
说白了,更容易因为损失而失去理智,最终把股市变成了一个赌场。
而大户本身,风险承受能力更强,更容易接受当下的情况,冷静地采取应对措施。
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在意这100万的投资本金,但他们更容易把账户里的数字当作是数字。
而散户就不一样了,当账户出现了波动后,更容易心态上起起伏伏,甚至大喜大悲。
风险承受能力,其实是投资的基石,能决定你是否做出最正确的投资。
在散户走向大户的路上,第一个要磨练的就是心态,其实也就是风险承受能力。
那些具备风险承受能力,心态更好的投资者,往往会更容易在交易中取得成功。
4、大户比散户的投资风格更稳健。
从投资风格上来看,其实中小散户更容易偏向于短线,而大户相对更稳健。
短线交易本身,波动会更大,就会更刺激,对于资金体量小的散户来说,很容易上瘾。
有一些散户甚至为了利益最大化,往往会进行纯博弈,找到波动很大的某一只股票进行梭哈。
这种投资方式,不能说是完全错的,但风险一定是更大的。
而资金体量比较大的大户们,由于受制于资金体量,投资风格必然会更加稳健。
百万资金的账户,持仓往往都要5只以上,如果资金体量更大,那么持仓个股数量,理论上也会更多。
当然,并不是说投资稳健,就一定能够取得更高的收益。
但相对而言,投资稳健的好处,就是能够取得市场总体的收益幅度。
所以,在2019-2021的结构性牛市里,指数从2500到3700,上涨超过40%,大户们都取得了正收益的就会相对片多一些。
而在结构性牛市里,中小散户却损失严重,远远跑输大盘。
稳健的投资,并不是一件坏事,慢慢变富才是投资该有的样子。
5、大户比散户在资金上更占优势。
大户本身比起散户还有资金上的优势。
这里指的资金优势,并不是说100万资金可以去操控股价涨跌,而是大户的资金储备比散户更多。
简单地说,大户有更多的资金储备,在补仓方面更有优势。
而散户一旦遭遇下跌,躺平居多,因为资金受限。
在资金对垒的交易市场里,资金的优势是不可限量的。
2万元的散户,一次涨50%,一次跌50%,资金就变成了1.5万了。
而大户可以通过资金优势去分散风险,比如50万涨了50%,50万跌了50%,结果还是100万。
如果跌多了,大户有资金补仓,翻盘的概率就很高,而散户的躺平,决定了很难翻身。
当然,如果散户可以很好地做好资金安排,其实也是可以弥补这种劣势的。
6、大户比散户在投资周期上更灵活。
在投资周期上,大户比起散户,也更具备优势。
简单地说,资金量越大,反而越不着急。
而那些中小散户,经常会遇到要用钱的时间,必须去安排资金。
资金的安排,其实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投资周期上。
越是愿意接受长周期投资的投资者,赚钱的概率也就越高。
越想短期之内盈利的投资者,因为盲目而导致的亏损也就会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