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农牧市值最多是多少
⑴ 亚洲第一养殖户,年入500亿培养48个亿万富翁,保洁阿姨身价千万
在去年的1月9日,胡润研究院对外公开了一份榜单:《2019年胡润中国500强民营企业》,这份榜单以市值为指标对中国当下所有民营企业进行了排名。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榜单之上,赫然出现了一个让人十分陌生的名字—— 温氏食品集团。
鲜少有人知道这个温氏集团是做什么的,从事哪些业务,但在此次榜单上,温氏集团“异军突起”,以市值1900亿元高巨榜单第26位。
虽然此次上榜,但受股市涨跌影响,没过多久就又反弹了回去。
但这也让人不禁好奇,温氏集团“何德何能”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在这家企业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故事?
温氏集团的主营业务,说起来,其实并不是那么“高大上”—— 那就是养猪 。
在我们如今的文化观念上,养猪这个行业谈不上多么光彩,更算不上是什么暴利,但为何温氏集团能够做到如此庞大的规模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我们能从温氏集团的诞生历程找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受改革开放浪潮的影响,广东省云浮市的一个名叫温北英的鸡农在当地开设了一家养鸡场,但由于经验不足,这家养鸡场没过多久便陷入了资金危机之中。
当时的温北英十分气馁,甚至一度动了关闭养鸡场的打算。
然而恰在此时,另一位农户找了上来,向温北英提出购买一些鸡苗自己在家养殖,当时的温北英已经不打算再继续在生意场上“挣扎”了,见到有人帮自己“回血”,十分高兴。
索性直接赊给了这位农户一批鸡苗同时还附带饲料,药品,以及相关技术,临走之前,他还交代农户,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向他请教。
在他的帮助之下,这位农户的鸡苗很快便出栏了,温北英还主动帮他联系了买家,这一来二去,两人都赚了一笔小钱。
事实上,直到此时他仍然没有发现这其中的商机,可是当农户赚钱的消息传回村庄以后,村子里却炸开了锅。
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了温北英想要跟他一起做生意,温北英手上的鸡苗,很快就被抢购一空,那满足村民的需要,他甚至还专门进了一批货……
直到这时,温北英才恍然大悟,这不正是自己苦苦寻求的生意之路嘛?
就这样,在机缘巧合之下,“公司农户”的养殖商业模式被 探索 了出来。
温北英联合了七位农户,集资八千元,共同创办了雷竹畜牧联营公司,这便是温氏集团的前身。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公司很快迎来了壮大,逐渐成长为当地颇有名望的企业。
温氏集团的领导层深切地知道,如果没有无数农户的支持,公司是无论如何也运行不下去的,前任董事长温鹏程曾经公开表示,公司在创办理念,始终都是“共享”,让更多人吃到蛋糕,让员工们能够在公司的发展中分享到红利。
为此,在公司成立以后,温氏集团采用了员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从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温氏集团的持股人数目前已经高达七千多人。
这一举措虽然使得公司的所有者利益减少,但是却极大地激发了员工们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员工与股东的利益统一,使得温氏集团在决策和具体实施上,都处于内部团结一致的状态。而这也就是温氏集团成功的秘籍。
去年,温氏集团养殖业收入就已经高达700亿人民币,其市值更是超过万科,成为了中国养殖业上的一个神话。
在温氏集团内,持股员工占了很大的比例。温氏集团内曾经有一个负责打扫卫生的保洁阿姨,单单是在这位保洁阿姨的手上,就有超过上千万的集团股票!
在温氏集团的所有员工和股东之中一共诞生了48个亿万富翁。
更有无数普通农户因此而受益,这种“还利于民”的精神,放眼全世界,也很难找出第二个。
但与一般民营企业不同的是,温氏集团及其重视创新和业务扩展。
养鸡项目稳定以后,集团内部召开会议,认为养鸡已经达到了自身上限,即使再怎么加大投入,也没有多少回报。
最终经过一系列调研与讨论,集团决定向养猪业进行扩展。立马着手张罗起了这件事,从选购猪苗到销售渠道,公司全部解决,农户们只需要把猪养大就可以了。
最终,公司按照约定价向农民进行回购,还会在在托管费上予以额外补偿。
温北英发明的这套商业模式在当时可谓是十分新颖,从好的一面上来看,它集合了采购,配送,能够节约一定成本,也能规避农民所承担的风险。
但是从坏的一面上来看,集团所面临的风险则会大大增加,毕竟市场变化无常,谁也不敢保证从签订合约到猪出栏期间,市场上猪肉价格会不会产生波动。
不少人都劝温北英谨慎行事,但温北英却断然拒绝,他表示,集团就是为农民所服务的,所有利润都要与农户进行分成,所有风险,都要由集团自己来承担。
2004年的时候,我国爆发了严重的禽流感,温氏集团合作的养鸡户们,几乎全部遭受重创,损失惨重。
为了稳定人们的情绪,当年温氏集团就拿出44亿利润中的36亿作为补偿,安抚农户们。
2013年,禽流感再次爆发,如瘟疫的影响,市场信心大大降低,温氏集团收上来的活鸡堆积如山,没有一个人敢买,可在此时集团仍向农民们保证每只鸡都至少有一元钱的收益。
在这样近乎赔钱的借用模式之下,温室集团名声大噪,短短几年,已经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成为亚洲最大,世界排名第五的养殖企业。
从一个地方性的小厂成长为一方巨头,温氏集团彻底完成了自身的蜕变。
这种经营模式的优势直接体现在它的抗压能力上,2018年非洲猪瘟爆发,中国养猪业受到极大的波及,几乎所有人都损失惨重。
中国“养猪业第一股”牧原集团在当年亏损了一个多亿,雏鹰农牧也亏损了五个多亿,唯独温氏集团在风暴中稳步前行,甚至在当年还赚了几十亿。俨然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强大的养殖业集团。
为何温氏集团能屡屡抗住疫情的冲击?这主要得益于其经营者的前瞻性。
温氏集团及其注重 科技 对于养殖业的加持作用,早在1991年,温室集团就已经开始搞起了信息化管理,当年的温氏集团,只有90万元资产,可那一年,他们足足投资了17万元,为公司配备电脑,以此用来记录所有的苗种资料和饲料数据。
在1991年做出如此布局,是什么样的概念?要知道那一年世界上才有了第一个“www”网站,电脑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还只是一个科幻概念,日后为人所熟知的腾讯,阿里集团,直到七八年以后才纷纷涌现。
温氏集团紧抓“互联网”这一时代机遇,开发出了一套方便农户的管理方式,他们曾经投入重金,开发了“中央控制箱” ,负责养殖动物的喂养和清理护栏工作。
同时还设置有自动报警系统,如果动物存在异常情况,或是护栏,水质资料出现问题,他们都会第一时间接到消息,其实对此做出应对。
发展到了今天,温氏集团合作的农户,只需要打开手机,便能了解养殖场内动物的温度,湿度情况,一个人便可以轻松管理上千头猪,每头猪的人工成本已经不足50元。
为企业和个人都赢得了极大的竞争力,这便是温氏集团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温氏集团每年都投入大量研发资金,与各大高校合作,寻求更为高效的养殖业技术手段,早在1992年,温北英就拿出一部分股份,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紧行合作,研发更具营养的新型饲料。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如今温氏集团已经彻底实现了饲料自给,其集团内自制的饲料不但效果更好,营养更高,甚至比市场上的其他饲料还要便宜。
养殖行业内都有一个通用指标叫“料肉比”,也就是说,多少斤饲料能够产出一斤肉。
目前世界养猪行业平均水平是2.8,2.8斤饲料换来一斤猪肉,如果用料高于2.8,那么所属企业在市场上就很难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如果用量少于这个数字的话,那么企业将可以获得比同行更多的利润。
那么温氏集团的料肉比是多少呢?答案是2.3 。也就是说,单单是在饲料方面,温氏集团就能比同行少18%的开支。得益于此,温氏集团也被人们称之为养殖业中的“华为”。
如今温氏集团每年活猪出栏数已经高达2000万头,占全国市场的4%,堪称中国养殖业的龙头企业。
一直以来,有关温氏集团养猪骗国家补贴的消息在互联网上传播很广,这种看法不能完全说是空穴来风,根据今年最新的养猪补贴政策上来看,每头猪国家可以补贴两百元左右。
如果温氏集团的两千万头猪全部拿到相关补贴的话,那么他们可以拿到四十亿元左右,在考虑到温氏集团每年肉猪总利润只有七十亿元,这样的数字可以说是很夸张的了。
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不简单。养猪是一项辛苦活,2020年温氏集团在肉猪方面的总营收为五百亿元,利润率只有14%。
刨去这四十亿补贴不谈,那么利润率就只有百分之六,几乎已经等同于普通理财产品了。
如果没有国家相关补贴的话,那么势必会导致更多资本流出养殖业,转向其他领域,进而使得整个中国养殖业很难 健康 发展下去,中国人想要吃肉,只能花更多的钱从国外进口肉类。因此,对相关企业进行补贴是有必要也有利于民生的。
对于温氏集团而言,四十亿的补贴只占其猪肉营收得不到十分之一,根据2020年,温氏集团财报显示,当年集团的总营收为749亿元,国家肉猪方面的补贴只其总营业额的百分之五左右。
这个数字不算少,但要是说温氏集团是靠着骗国家补贴做大做强的,显然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做出这样一个市值上千亿的企业,单单靠国家补贴是完全不可能的。
温氏集团固然受到了国家的关照,但是更多的原因是由于企业自身的努力和创新,这点值得我们肯定。
温氏集团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多年以来,一直立足于实业,从宏观上来看,这样的企业对于经济稳定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去年世界总产值为80万亿美元,而股市上的证券股票总额却超过3000万亿美元。
一个互联网企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便可以做到市值上千亿,而相比之下,绝大多数实体企业则面临着更多的风险,经常在所在领域默默耕耘数十年人就默默无闻的,大有人在。
这背后的现实值得我们反思,也值得我们警惕,这些实体企业的强盛与否关系到国家的硬实力,说温氏集团是“ 养殖业的华为” ,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温氏集团最早是由七家农户共同组织成立的,通过合作共赢的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才做大做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它不单单是一家企业,更是一种经营模式的象征。
他证明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在不依赖或是只拥有极少资本加持的情况下,也能够取得成功。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给这些处境艰难的民营企业多一些宽容。
参考资料
[1]猪、鸡业务双增长,温氏股份2019年净利润增长2.5倍.新京报
[2] 温氏股份拟8.1亿元控股新大牧业,实现河南市场零突破.新京报
⑵ “养猪大户”巨亏212亿,超5亿元商票逾期
“养猪大户”巨亏212亿,超5亿元商票逾期
“养猪大户”巨亏212亿,超5亿元商票逾期,正邦科技于2022年4月30日披露年报,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76.7亿元,同比下降3%,“养猪大户”巨亏212亿,超5亿元商票逾期。
“养猪大户”巨亏212亿,超5亿元商票逾期1
猪周期曙光渐现之时,一位“养猪大户”却栽在了黎明之前。6月8日晚间,头部猪企正邦科技自曝因流动资金紧张导致5.42亿元商票逾期,引发了行业热议。
6月9日-10日两天,正邦科技股价跌去11.18%,探底近三年来最低股价。截至6月10日收盘,公司股价报5.48元/股,市值172亿元,相较于2020年巅峰时期的800亿元市值,已蒸发80%。
2021年,正邦科技全年亏损188亿元,在头部猪企中亏损额居于首位;而公司自2007年上市以来净利润合计才99亿元,这意味着,其14年盈利在去年“一朝清零”。
此外,正邦科技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还面临近200亿元有息负债。有投资者干脆在投资平台建议,为避免重蹈雏鹰农牧的覆辙,“正邦科技应该提早进入债务重组,保住产能,否则猪’起飞’的时候没钱买饲料”。
而在其内部员工看来,正邦科技也正是栽在了其之前“跃进式”举债扩张之下。“公司近年来力争行业第一,开启野蛮式扩张,许多举措甚至有违现实考虑。最终因为形势误判,导致公司深陷债务危机。”
2021年,除了牧原股份外,另外三家头部生猪养殖企业均录得不同程度亏损。在前述业内人士看来,猪企们的业绩危机想要缓和,“关键还在于猪价何时回温”。
近日,各大生猪养殖上市企业陆续公布2022年5月生猪销售简报,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正邦科技及新希望5月份合计出栏生猪396万头,其中仅正邦科技生猪出栏量录得同比下滑55%,其余三家同期出栏量均有所增长。
同期,四家头部生猪养殖企业生猪销售价格虽均略有增长,但仍未能实现盈利。若按照今年5月正邦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复公司一季度养殖完全成本(包含生猪养殖、销售过程中发生与承担的所有费用)为20元/公斤计算,公司每卖一头猪亏损5.33元/公斤。而同期牧原股份单头生猪售卖每公斤亏损不足1元。
今年4月时,牧原股份表示,公司养殖完全成本已略低于16元/公斤。温氏股份和新希望今年一季度的养殖完全成本则分别为18元/公斤和18.7元/公斤,其中温氏股份更是提出力争在今年底,将养殖完全成本能控制在16元/公斤左右。相比之下,正邦科技的20元/公斤养殖完全成本距离其他头部生猪养殖企业差距不小。
猪价的持续回温为不少生猪养殖企业带来信心。前不久,新希望明确作出了盈利规划,“今年下半年会好于上半年”,基于公司年底养殖完全成本控制在16元/公斤,且明年没有过多考虑周期上行的基础上,“新希望预计每头猪会有150元以上的基础利润,对于1850万头出栏的'规模大概会有27亿元盈利。”
牧原股份也在今年6月底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活动中表示,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稳健,公司将在2021年4026.3万头生猪出栏量基础上,预计新增1000-1600万头左右。同时公司2022年全年屠宰目标1000万头以上。
“养猪大户”巨亏212亿,超5亿元商票逾期2
截止今日收盘,正邦科技(002157)报5.7元/股,暴跌7.32%,换手率为5.65%,总市值为179.3亿元。网友在股 吧纷纷表示,“不割肉,陪你ST”、“天雷滚滚”、“一个月工资亏完了”、“一地鸡毛!”。
正邦科技逾期未兑付5.4亿元
6月8日晚,正邦科技发布《部分商业承兑汇票逾期未兑付的公告》称,受猪周期影响,公司及子公司江西正邦养殖有限公司等近期因流动资金紧张出现部分商票逾期未兑付的情形,截至本公告披露日,逾期未兑付余额合计约5.4亿元。
公告表示,公司将持续与债权人积极协商,妥善处理相关商票逾期未兑付事项。同时,正邦科技还提醒,公司可能因上述逾期面临诉讼、仲裁等风险。敬请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注意投资风险。
业绩巨亏188亿元
正邦科技于2022年4月30日披露年报,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76.7亿元,同比下降3%;实现归母净利润-188.19亿元,上年同期为57.4亿元,未能维持盈利状态。
正邦科技于2022年4月30日披露一季报,报告期内,正邦科技实现营业收入64.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8.9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33亿元,上年同期为2.1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3.1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36.8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3.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2.80%。
收年报问询函
2022年5月24日,深交所向正邦科技下发年报问询函表示,深交所要求说明公司的偿债能力,是否存在流动性风险?结合报告期账龄超过1年的重要应付账款和重要其他应付款尚未结算的原因,说明公司就相关事项是否存在应计提而未计提的罚息、违约金?是否存在无法按期付息或兑付的风险?
截止我发稿,正邦科技至今未回复。
正邦科技:5月销售收入同比下降80.83%
正邦科技6月8日晚间公告显示,
5月销售生猪74.97万头(其中仔猪31.24万头,商品猪43.73万头),环比下降18.39%,同比下降54.52%;销售收入7.00亿元,环比下降8.99%,同比下降80.83%。商品猪(扣除仔猪后)销售均价14.67元/公斤,较上月增长18.03%;均重86.58公斤/头,较上月下降0.44%。2022年1-5月,公司累计销售生猪409.44万头,同比下降24.34%;累计销售收入42.50亿元,同比下降71.07%。
“养猪大户”巨亏212亿,超5亿元商票逾期3
6 月 8 日晚间,头部养猪企业正邦科技承认,因为流动资金紧张,5.42 亿元商票逾期。
6 月 9-10 日两天,正邦科技股价跌至近三年最低,跌幅达 11.18%。
截至 6 月 10 日收盘,正邦科技股价 5.48 元 / 股,市值 172 亿元,相较于 2020 年巅峰时期的 800 亿元市值,已蒸发 80%。
财报数据显示,正邦科技 2021 年亏损 188 亿元,在头部猪企中居首,今年一季度再次亏损 24.33 亿元,净资产只剩 6.53 亿元。
15 个月之内,正邦科技的亏损额已合计达到 212 亿元。
而自从 2007 年上市以来,正邦科技 14 年的净利润总和才 99 亿元。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截至 2022 年一季度末,正邦科技还有 200 亿元的有息负债。已有投资者建议尽快债务重组,保住产能。
2019 年 10 月," 养猪第一股 " 雏鹰农牧因资金链断裂,数百万生猪饿死,破产退市。
正邦科技将亏损的原因归结为猪价大幅下滑。
因为非洲猪瘟引发的全球猪肉供应紧张,猪价曾连续疯涨 19 个月,直到 2021 年我国生猪、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步恢复正常,生猪价格大幅回落。
数据显示,2022 年 6 月第一周,全国生猪价格 8.2 元 / 斤,3 月底以来连续 11 周增长,合计增幅超过 40%。
2021 年,正邦科技销售生猪 1492.67 万头,位列全国第二,但毛利率从 2020 年的 27.4% 下滑至 -45.88%。
是时候,生猪养殖企业在 2021 年几乎全军覆没,温氏股份、新希望分别亏损 134 亿元和 96 亿元,只有牧原股份净赚 69 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正邦科技创始人林印孙曾在 2020 年以 320 亿元财富成为江西首富,但到 2022 年缩水至 245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