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亿新货币如何注入经济体
1. 中央四万亿投资的财政政策分析
(1) 财政政策中采取投资津贴的方式,是如何增加GDP的,请帮忙从理论方面具体阐明?
政府增加企业投资津贴,一是通过减少税收,二是通过加速折旧。第一种方法,他们已经说的很详细了,我就不再赘述。关键来分析下第二种方法——加速折旧:
投资津贴的第二种方法即加速折旧,这种方法在我国使用率很高,企业通过延长每天固定资产的作业时间来加速周转。值得注意的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必然迫使劳动者加大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一般情况,政府不允许企业这么做,《劳动法》也限制了企业的加速折旧。但是,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允许企业加速折旧时,企业在缴纳所得税时,可抵减的所得额是越来越小的。也就是前期抵扣的多。虽然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便呈递增的状态。但与直接法相比,所得税的现值总和更低,这实质上相当于使企业获得一笔无息贷款。有利于企业经营剩余的增加和增加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讲,折旧是国家的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可用于鼓励某一行业的发展或刺激投资,进而增加GDP。
(2) 应从哪个角度来考虑它对消费的影响?
扩张性财政投资政策能够刺激经济增长,这是因为投资拉动的需求具有乘数作用。不知道你乘数理论学过没,我简单介绍下:所谓投资乘数理论,当总投资增加时,可以使总收入的增加若干倍于投资的增加。因为增加了投资,就要增加投资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从而可以增加就业,增加企业和工人的收入;企业和工人把这一收入再用于生产和生活消费,又转化为另一些企业的工人收入。如此循环往复,投资的增加可以导致收入的成倍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成倍增加,刺激生产,增加就业。然而,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长短,投资乘数的大小,是和人们取得收入后把多少钱用于消费,多少钱用于储蓄联系在一起的。
(3) 为什么在经济萧条时期和挤出效应中,政府同样是增加支出,但是消费有不同的变化呢?
挤出效应一直是个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这个问题也涉及到乘数理论:
对IS-LM模型分析可知的,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有: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
经济萧条时,就意味着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投资者对预期利润率的敏感程度大于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不会发生挤出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和提高就业率;而当发生挤出效应时,伴随着利率的提高,乘数会变大,当投资者对利率上升的敏感程度超过预期利润率的敏感程度时,发生挤出,从而减少投资与消费!
理解挤出效应的关键在于要掌握它的产生条件!另外,乘数理论也是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因素!
希望采纳
2. 政府投资4万亿人民币,这4万亿钱从哪里来的
政府4万亿投资怎么来的详细如下:
赤字+国债+贷款+债券
如图所示:
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关于对4万亿元投资的说明》。开篇提出的4万亿元投资的内涵,即从2008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拟通过增加中央基建投资、中央政府性基金投资、中央政府其他公共投资和灾后重建投资等,安排1.18万亿元投资,加上地方配套和社会投资,形成4万亿元的投资规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弥补财政减收增支形成的缺口,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比上年增加5700亿元,同时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商量了一个具体办法,发放一些期限比较长、利率比较低的政策性贷款,作为项目资本金用于充实3万亿元的配套。
总结:中央财政拿出:1.18万亿元,另外配套资金3万亿元。在实际的刺激政策中,加上地方财政配套、银行信贷、企业票据等,流向市场的资金可能不止4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