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牛债市熊ppi是什么
Ⅰ 股票用哪种方法买卖最好
您好!总体而言,在全球市场里面大致有四个容纳资金的大池子,这些池子分别是债市、股市、商品和汇市。债市一般我们指国债市场,当然还有企业债,在本文中主要指指国债。以前我们把国债称为国库券,现在也叫国债,国内的国债曾经有过国债期货,大家可能听说过,95年那场在中经开和万国证券之间爆发的327国债期货大战,今年(2013年)国内可能要重新恢复国债期货。美国的国债市场是全球最大也是流动性最好的国债市场,欧洲也有国债,包括西班牙、意大利等等,大家平时经常会在新闻里看到类似希腊的国债收益率上扬这样的一些内容等等,这个是债市。股市就不用说了,例如中国的A股,B股,美国的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指数,欧洲的股市,德国的DAX,还有日本的日经指数,香港的恒生指数等等这些股市的信息。第三是商品市场,大家知道铜、橡胶,还有大家比较喜欢交易的金银等都属于商品的范畴,另外还包括农产品,像大豆、猪肉、牛腩等,包括中国今后可能要上的鸡蛋期货,没说错啊,鸡蛋。还有包括豆油,菜籽油,棕榈油这样的农产品,以及原油这样的战略性商品。汇市,大家就很了解了,美元、欧元、英镑等各国货币。这是四个主要的容纳全球资金的大池子。
现在我们需要把这四个资金池子做一个分类。首先我们讲一下什么是避险资产,避险资产就是你持有这个品种而不用承担什么风险,基本可以确保本金安全无虞,你是用它来避险的。买入以后也许你赚不到什么钱,但是你肯定不会亏,我们叫保本收益,你肯定不会亏。这种叫避险。那么黄金是不是避险品种呢?从全球公认的角度而言,排在前三位的避险品种依此是黄金、美国国债和美元。虽然美联储各届主席在公开场合均否认黄金是货币,但是为什么他们的地下仓库里储备的是黄金而不是其他的东西,例如钻石?但是如果我们再换个角度,先不从学术的角度来讨论黄金是避险资产还是风险资产。打个比方,现在外面兵荒马乱,有两个人出门,一个身上带着黄金,一个身上啥也没带,你说,外面那些人会打劫谁?那个时候黄金是给你带来了风险还是让你更安全?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那个特定的时候黄金是风险品种,因为当然要打劫带黄金的人。但另一方面而言,真的到了兵荒马乱的时候,可能还是黄金比纸币更管用一些。我们再说回来,如果我们把钱存在银行,存了一年的定期,现在一年期的定存利息是3.25%,就是存进100元的一年定期,到年底会拿到103.25元,这个3.25元就是固定收益,我们可以把这种定存视为避险的投资。至于说这个利率是不是太低了,没有跑过通胀,我们先不去管它。这种绝对可以保本的收益,不但不会把本钱亏掉,而且还会有收益。
所以上面说的这四个资金池子里面,避险的是两个,一个是国债,你只要持有债券就会获得比较稳定的收益,国债的利率有可能会高过定存的利息。如果有新的场外资金流入国债市场,我们会看到国债价格的上涨。另外还有一个避险的是美元,虽然说美元一直在贬值,但美元还是一个避险的品种,尤其碰到经济危机的时候,市场还是倾向于持有美元,毕竟它还是全球结算货币,是硬通货。所以避险品种有两个,一个是国债,一个是美元。除了这两个以外资金池里的其他品种都是风险资产。也有市场人士认为日元是避险资产,但如果日元和美元放在一起比较,从避险的角度而言可能还是选择美元的多。我们用美国十年期的国债$UST作为一个代表来分析。而美元,我们用美元指数$USD。
(美国十年期国债价格,1999-2013周线图)
如果我们发现国债价格在上涨,一般而言这个时候市场在避险而不是追逐风险。风险资产包括的东西就多了,里面包括股市,我们用美国的标普指数SPX来分析,当然我们用自己的A股也可以,但相对于美国市场,我们的市场容量和流动性稍微略逊一筹。股票是风险资产,虽然它的回报可能会远远超过我们去银行定存或者买国债,或者持有美元,但是这种收益的前提是买对了股票。如果被套的话,那么我们会发现手上持有的股票市值在大幅缩水,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想为什么当初要买这么多股票,我还不如放银行里去收点利息。就算一年只收3.25,也比在股市里吃一个跌停要好很多,跌停板是10%,这个是中国的A股,美国的股市有时可能一天就会跌20%-30%,或者更多,这个时候股票就是风险资产。但反过来讲,就有可能赚百分之好几十,甚至翻倍或翻好几倍。这就需要投资者或者投机者冒一定的风险去搏一个比较大的收益预期,所以股票是风险资产。
商品尤其是全球各大交易所的商品期货就更是风险资产。全球大宗商品一般是用美元计价,所以如果买商品则需要用美元,就是在卖美元;而如果市场买美元就意味着在卖商品。所以如果我们去买铜,做原油,乃至金和银的电子盘交易,从电子盘的角度而言,我们是在买风险资产,而不是在避险。这里还是要特别讲一下怎么理解黄金是避险资产,关于今年(2013年)4月份黄金大跌后所谓“中国大妈”与“华尔街大鳄”之间的战斗就是关乎黄金是否避险的这个主题。
(货币战争:我们真的赢了吗?)
笔者认为黄金依然是全球头号避险资产,而且排在美国国债和美元之前,但是前提是我们所持有的是金银实物而非电子盘,例如“纸黄金”或者黄金ETF。当钱都不管用变成了废纸的时候,例如以前大陆发行过的金圆券,需要好几十万块钱买一颗糖,到这种地步的话如果你有黄金就厉害了。如果你去买面条,别人说二两面条啊,卖八十万,你说我给你一小块黄金你给我两斤面条,你干不干?我想那人肯定干。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持有实物就没有任何问题。当然如果那个时候你没有黄金但有很多铜,比如把家里的空调或者冰箱后面的冷凝管拆下来,那些是铜管,你拿到街上还是找那个卖面条的小贩,和他商量用两斤铜管换两斤面条,估计他也可能会答应这个以物易物的贸易。所以如果持有的是现货就具有避险的属性,就算是用汽油去换面条,估计那个小贩也干,伊拉克当年与联合国就有用原油换食品的协议。所以要想避险,我们应该持有金银的现货而不是去交易电子盘。在电子盘里面我们把商品都归为风险资产,这个是大致的分类。这样我们就会了解所谓资金的流动,就是资金在避险资产和风险资产之间的几个资金池子里的流动。当大家觉得市道非常糟糕的时候,无论是真的经济危机还是对于经济危机的担忧,一般这个时候资金会离开股市,离开汇市里的非美货币,也会离开商品市场而去买美元,去买国债以期获得保本和微薄的固定收益,有时甚至不要收益,只要能让资金安全,例如购买黄金去保值,这个时候我们就说资金进入了避险的池子,我们会经常看到“风险厌恶情绪(避险情绪)推动资金购入避险资产”这样的说法。这个时候我们看到股市、商品以及汇市里的非美货币都会下跌或者是震荡下行的弱势格局。但反过来讲,如果经济很好,或者人们以为很好,很多时候是乐观的预期而非实际情况在推动市场。按国内说法,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看到所谓的“存款大搬家”,大家把钱从银行里提出来,存定期的定息也不要了,都去证券公司开户做股票,去期货公司开户做期货,甚至去做外汇,这个时候资金离开了避险池子,去追逐风险,去购买风险资产。所以风险资产受到追捧,价格一路上扬,当股市、汇市和商品的牛市到来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不久之前的那些利空消息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媒体上大肆唱多的利好消息。难道仅仅几个月之后经济的基本面就完全改变了吗?究竟是因为经济复苏带动需求上升最终推动价格上涨,还是因为价格上涨从而投机需求上升最终使得经济复苏呢?究竟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呢?值得各位交易员们思考。
但是无论如何,关于资金在避险品种和风险品种之间流动的顺序,我们在做交易之前就需要判断,这个时候资金是在避险还是在冒险?这个弄明白以后,我们就知道这个时候的大方向是选择做多还是做空,这是交易的大前提。例如在07至08年金融危机之后资金选择避险,所以大家持有国债,美国国债的大牛市得以延续甚至加速。09年开始由于各国开始争相推出货币刺激经济的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市场认为这个时候可以出来赚更多钱,毕竟融资成本很低而且持有国债的收益还是太少,那么我们讲资金流出了国债的市场以后,第一站先去哪里?一般而言资金离开国债后第一站先奔股市,所以场外资金进场当然就会推升股票的价格,我们就会看到股指上扬。
我们以美国的道琼斯指数为例。美国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联储祭出量化宽松的手段,说白了就是印刷钞票,他们把它叫做QE1,意思就是“量化宽松1.0版本”。这里顺便一提的是,升级换代并不是美国人的专利,虽然微软从20年前的Win 3.0,经过Win 95、Win 2000、Win XP一直升级到现在的Win 8;苹果手机今天也升级到了Iphone 5,往往后面加上阿拉伯数字上就意味着将来是无穷无尽的升级计划。其实两千多年前中国第一次大一统之后的皇帝就叫始皇帝,就是秦国皇帝1.0(秦始皇),后面皇帝叫秦国皇帝2.0(秦二世),可惜的是后面没有继续升级下去就被项羽给灭了。这次的QE1美国人印了6千亿美元,中国发了4万亿人民币,随后我们看到资金离开国债市场进入美国股市,美股展开了一个大牛市,中国的A股也脱离了1664低点,最终涨到3478点,许多个股表现突出,股价超过6124高点甚至翻倍的不在少数。
(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周线图)
我们可以从图上看到,道指从6600点左右涨到现在的15500点附近,翻了一倍还要多。这里还要顺带讲一下,就是资金对于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敏感的,在危机到来前它们会提前撤退,而复苏来临前它们又会提前入场。从下图可以看出,美国的地产指数其实在2006年就显示资金开始离场,当然美国金融危机大家都说是08年以雷曼兄弟倒闭作为标志,很多媒体把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倒闭作为金融危机的标志,其实到08年的时候经济危机已经快结束了,这个时候再去印刷钞票可能已经太迟了,而且今天金融危机是为昨天的贪婪买单而已,是个必然的结果。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是泡沫迟早要破的。市场的盛衰就像潮汐的涨落,自有它内在的自然规律,真的需要一个美联储这样的机构出来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吗?此中大有问题可以研究,我们就此打住暂且按下不做过多讨论。
(道琼斯新屋开工指数——周线图)
当然发钱了以后,经济又来了一个二次探底,但二次探底未创新低,我们从上图可以看到道琼斯新屋开工指数在2011年4季度的时候下探但未跌破09年的低点。这个时候国债价格回落,资金流出了国债市场开始追捧风险资产,这个时候美国股市有一轮上涨。
(国债价格与新屋开工指数)
当资金部选择避险的时候流入的第一站往往是股市。然后如果资金在股市里感觉自己赚的差不多了,感觉自己已经获利颇丰了,它准备离开股市,就会把手上的股票卖掉做一个获利了结。这个时候资金会做一个选择,它是准备再一头扎回债券市场呢还是再去赌一把?如果这个时候它发现经济还是不错,尤其中国经济还不错,还在往上走,GDP还在增长,这个时候离开股市的资金一般会去追商品,所以第三个就是去追逐商品,我们这个时候就会看到铜、橡胶这些工业品的价格可能会有一轮牛市行情出来,同时我们就会看到商品货币,例如澳元、纽西兰元和加元都会有比较好的上涨。
(道琼斯新屋开工指数与原油和铜)
结论:大宗商品例如铜和原油与商品货币例如澳元、加元和纽元为正相关关系。
大家知道国际上购买大宗商品一般使用美元结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卖美元买商品。所以如果市场倾向购买商品则这个时候美元一般会承压下行,同时非美货币例如欧元、英镑和瑞郎一般都会上涨,这个是商品和汇市走势的关系。所以平时我们所说的美元和商品是负相关的关系也是因为以上因素的存在。上文我们提到资金流动方向就是从债市,到股市,最后到商品和汇市。如果某天大家发现经济可能不行了,或者对于后市的悲观情绪起来了,那么就会赶快把商品卖掉,把股票卖掉,换回美元然后回到债市里面猫起来等待下次经济复苏的到来。那么资金在避险和风险资产之间的流动以及流动的顺序给我们的交易带来什么帮助呢?搞清楚主力资金的位置非常重要,当我们准备去交易某个品种的时候,我们要去看主流资金是否在这个市场里面?如果我们发现资金开始流入,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也跟随去做多会比较靠谱一点。这个时候我们肯定不能放空,主力资金在做多而你在做空,放空等于你在逆天而动啊!这不就是所谓“领导夹菜你转桌”吗?后果会很严重。所以我们必须要和主力资金保持一致的方向。如果你发现资金离开了债市,你发现国债价格在下跌,那么这个时候你该做什么呢?这个时候首先你应该去买股票,因为你知道资金离开债市首先会进入股市。
我们举个最近的例子,先来看美国十年期国债UST。最近两年,我们可以看到UST在2012年夏季在往下走,一直到今年(2013年)国债价格处于横盘而略弱势下行的格局。国债价格不强表示有人在抛售国债,如果不选择避险的话,资金一般会流入股市,所以这个时候股市的表现会稍微好一些。
(美国十年期国债价格与标普指数周线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2011年的8、9月份,国债价格在往上走,同时股市则往下走。这个是短期的,如果看长期的,国债从2011年10月一直到2013年的2季度,其实是没有怎么涨,走的比较弱,基本处于横盘状态。而同期美国股市是一轮大牛市,这个是美国股市,不是中国股市,中国刚好是个大熊市。所以当股市走势非常好,我们就会看到避险资产价格走弱。或者反过来讲,当资金没有太理会国债,可能是认为国债收益率比较低,或者认为经济没有什么大问题已经复苏了,或者认为有QE,融资成本很低,所以资金离开国债市场而进入股市,从而推高股票价格。这个就是我们看到为何国债和股市大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结论:如果资金离开国债市场,一般会先流入股市,随后才会进入大宗商品和汇市。
我们讲到这里,貌似在讲其他的市场而没有讲到贵金属。但实际上与我们后面要讲到的贵金属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如果能清楚判断资金的流向,我们即可把握贵金属的大趋势行情。上面这幅图如果我们看的再仔细一些,我们会发现每当国债价格下跌,股市价格就会上涨;而当国债价格上涨,股市价格一般会下跌。然后这个过程重复了好几次,基本上前后是同步的,很有意思。2012年底到今年(2013年)3月份之前,国债价格有个明显的下跌,美国股指则不断创新高。后面有个同步的行情,就是国债和股指同步上涨,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我们可以比喻为国债和股指有一个“走错了”,负相关变成了正相关。这往往意味着交易机会,当市场未来纠错的时候就是一波行情,所以我们看到整个5月份,国债价格的下跌。所以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国债和股市是负相关的关系,所以如果你想做多股指,乃至你想做多商品的话,你需要去看看国债价格是否支持你去做多。如果不支持的话,那么你需要考虑是去做空股指和商品呢还是保持观望,这个很重要。因为有时当资金没有流入的时候你未必要去做空,因为行情此时可能是震荡,没有给你很好的做空机会,但是它也不涨,但也不大跌,所以你做空其实赚不到什么钱。但无论如何,既然这个时候主力已经走了,那么我们也应该离开这个市场,然后需要观察资金去了哪个市场,再考虑是否需要跟去那个市场。
所以如果这个时候你发现资金离开了国债市场,那么你应该考虑去进入股市做多。如果说资金又回到了国债,你肯定不能再做多股票,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做空股票或者股指,不能因为资金去避险了,所以我要做空股指,不一定哦。因为这个时候可能股指在震荡,并没有提供做空的机会,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个时候不能再玩股票了,而需要去玩点别的东西,比如说去做做外汇,或者找个比较弱的商品去做空一下,但是绝对不能再去做多股票。如果碰到上面提到的“走错”的行情,比如股指又创了新高,但同时国债也在上涨,这个里面我们也不知道哪个搞错了,是买国债买错了,还是有人买股票买错了?这个时候需要考虑,但这个时候也许你可以离开一下股市,不能再去追高了。这个就是资金在国债和股市之间的流动所带给我们对于市场资金流的判断基本判断。
其次,如果你发现股市上涨,一般而言,在果断时间之后相关商品也会随后上涨。尤其是平时比较关注外盘的交易员,其实是在追踪全球的市场,那么就可以在许多的池子里选择最顺手的品种进行交易。打比方说,我们把刚才的图主图换成商品指数,路透CRB指数,代码是CCI。
(图第一节-9,商品指数与美国标普指数)
从上图我们会发现,总体而言,商品指数和股指一般保持正相关的关系,但有时间先后的差别。比如说,股市在2011年初到年底走的比较弱,商品走的也相对比较弱。然后股市在2011年年底开始上涨,商品随后上涨,然后股市下跌,商品也随后下跌,基本保持先后同步。当然商品后面没有创新高,而股市创了新高,说明资金在追捧股市而没有追捧商品。所以如果当你想做多商品的时候,例如做多白银,这个时候如果从资金使用效率来看的话,你可以考虑是否先去做股票,因为你可以看到商品明显走的比股市要弱,也就是说更多的钱进了股市,当然也有资金流入了商品市场,但是进入股市的要更多一些。
另外商品的走势还是受制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供需面的影响非常大。尤其在最近这几年,商品尤其是工业品的走势主要看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状况,所以中国的GDP老是不起来的话,那么国际资金会认为既然你中国这样的大户都不买商品,凭什么我们要去买呢?那还不如去买股票。前段时间欧洲股市不错,那么资金就先奔欧洲,然后这两个月是美国的不错,资金再奔美国股市,所以最终把美国股市推了个新高,美国人有股市以来的历史新高。这个是我们所看到的“大画面”,然后呢,从上图来看,股市往下调整,商品也在往下走只不过幅度更大而已,随后的走势差不多都是同步,我们会看的非常清楚。
这里要提到商品与汇市的关系了,虽然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马克思说的,但这里我们先谈谈与商品联系紧密的由国家发行的货币,或者说纸币。资金流入商品以后,一般也会推高商品货币,比如说澳元,加元等等。所以你会发现最近的商品货币里面,纽西兰元走的最强。纽元强过澳元也强过加元,为什么呢?很为新西兰也是资源出口型的国家,只不过它更多出口的是农产品,例如牛奶,当以前中国还没有蒙牛的时候,纽西兰的盒装和瓶装牛奶在中国南方很畅销。那种牛奶很好喝,应该说比国产的好喝很多。而澳大利亚主要出口的铁矿石和铜,加拿大主要出口的是原油,他们有油砂矿。这两种大宗商品的最大买家都是中国,中国即是最大的原油买家也是最大的铜的买家,最大的铁矿石的买家。所以如果中国经济放缓的话,那么对于这几个商品的买盘也会减弱,所以相关的货币也会走的比较弱。但是纽西兰元毕竟是商品货币,刚才说过美国股市和主要商品呈正相关的关系,所以股市涨商品应该跟随上涨,而我们看到纽西兰的农产品似乎没有受到工业品下跌的影响,我们也可以看到从去年2012年以来,商品市场里都是保持一个“农强工弱”的格局,也就是说,农产品的走势普遍强过工业品。于是有些交易员就做对冲交易,就是买农产品的同时抛工业品,也叫做“买CPI卖PPI”,所以这样纽元相对就比较坚挺。如果做外汇的话,就可以做一下纽元兑美元。如果觉得这个货币对的趋势不够强、不太“够劲”的话,我们就找一个相对美元更弱的货币,例如日元,我们去做纽元和它的交叉盘。里面的逻辑是:纽元强过美元,而美元强过日元,那么纽元和日元的交叉盘,就等于放大了这两个货币对的力量对比,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一波很好的纽日货币对的多头行情。这个就是在汇市里做直盘和交叉盘的思路。
以上就是股市、商品和非美货币之间正相关的关系的描述。小结一下,在我们入场交易前,我们需要知道这个时候资金是在避险还是在冒风险?如果是选择冒风险的话,那么资金的流动顺序是怎样的?一旦清楚顺序,那么我们再去选择自己要做的品种,无论是股票现货,还是股指,还是商品,还是相关货币,欧系货币、日元还是商品货币。这些都搞明白了,那么我们已经有一个很清晰的图画,用这些判断作为交易的前提条件,这个时候的判断会非常靠谱,我们不会盲目地入场去做交易,也不会盲目地止损,更不会随意地盲目变换交易的方向,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交易会非常有板有眼。而金银即是货币,属于汇市的范畴,也属于商品,可以与铜等金属归在一类,属于国际大宗商品的范畴。所以上面所讲的分析思路与正确判断贵金属的趋势有紧密的联系。所以首先需要判断资金的流动防线,然后再选择在哪个市场里选择哪个品种进行交易。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你的进退是有据的,开仓平仓也是有理的,止损也是有理有节的不是乱来的。如果这些你能清楚了解并且能够实实在在做到的话,相信你已经超过了80%的交易员。
上面讲的都是正常的资金流动,这是判断市场走势的基本前提。但是市场也有异常的情况,例如前段时间美元和美股同涨,那么就说明有一个走错了,走错的话就会有纠错的行情,这种纠错就是另外一种交易的机会。所以前期当美元和美股同步上涨的时候,我们判断可能是美元先调整,美股会后调整,现在看来是美元先调整。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去看淡美元,也是从资金流的角度来出发进行分析的。
望采纳!谢谢!若有疑问请追问!
Ⅱ 任泽平:未来货币政策空间还有多大应该继续降准吗
导读
近期随着经济初现企稳迹象但基础不牢,油价、猪价上涨,股市大涨,一二线房市回暖,实体经济融资难贵问题仍突出,市场对于是否应该继续降准争议很大。未来货币政策空间还有多大?应该继续降准吗?
目录
1 2019年货币政策:宽信用、稳增长
1.2 2019年货币政策主基调:宽信用、稳增长
2 从经济增长看:经济初现企稳迹象但基础不牢
2.1 经济年中触底,市场否极泰来
2.2 供给侧重建有望推动投资企稳
2.3 主动去库存渐入尾声,经济从触底走向企稳
3 从通胀看:猪周期启动,油价上涨
3.1 PPI展望:经济企稳,OPEC限产,油价支撑PPI企稳回升
3.2 CPI展望:猪周期叠加疫情
4 从资产价格看:股市大涨,一二线房市销售回暖
4.1 股市:“改革牛2.0”,资本市场回暖
4.2 房市:一二线销售回暖,三四线低迷
5 从企业融资环境看:企业分化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贵问题仍突出
6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政策重心从宽货币到宽信用
6.1 一季度货币政策回顾
6.2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
正文
1 2019年货币政策:宽信用、稳增长
2016年下半年,经济第一次触底,央行缩短放长,开启去杠杆进程。
2017年金融去杠杆,3次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7天OMO利率从2.25%上升到2.50%。广义货币供给M2增速不断创历史新低,从2017年1月的10.7%下降至2017年12月的8.1%。
进入2018年,金融去杠杆逐步传导到实体经济,融资形势紧张。叠加监管趋严影响,表外融资不断收缩,社融增速由2018年1月的12.71%持续下行至12月的9.78%。
2018年下半年,进入量价齐跌的主动去库存阶段,经济下行和通缩压力加大,货币金融政策从偏紧转向宽松。 PPI从6月的4.7%大幅下降至12月的0.9%。同时,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此背景下,央行3次降准,大型银行存准率从17%下降至14.5%。中美汇率从6月的6.41贬值至12月的6.86。
1.2 2019年货币政策主基调:宽信用、稳增长
2018年下半年,中美贸易摩擦、金融去杠杆、房地产调控、主动去库存等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货币政策开始转向放松,政策目标旨在宽信用、稳增长。
近期随着经济初现企稳迹象但基础不牢,3月制造订单触底回升,1、2月M2和社融触底回升,油价、猪价上涨,1月以来股市大涨,3月以来一二线房地产销售回暖,但实体经济融资难贵问题仍突出。 主因是前期货币政策宽松、基建加大力度开始见效,民营经济座谈会讲话、两会公布减税计划、科创版注册制改革等提振民营经济信心。
行至二季度,市场对于是否应该继续降准争议很大。未来货币政策操作空间还有多大?应该继续降准吗?
2 从经济增长看:经济初现企稳迹象但基础不牢
2.1 经济年中触底,市场否极泰来
我们在《否极泰来——2019年宏观展望》中提出,2019年宏观形势主要判断:经济年中触底,资本市场否极泰来
1)上半年中国经济还将惯性下滑,随着主动去库存周期结束、产能新周期和货币财政政策效应显现,年中经济将触底,下半年企稳,全年前低后稳,经济失速风险缓解。
经济有自身运行规律,关注世界经济、金融、库存、产能、房地产、政治等六大周期。
2)年初M2和社融增速触底回升,政策底(2018年3季度)、市场底(2019年1季度)、经济底(2019年中)将先后出现。
3)货币宽松和周期轮动,债市、股市、房市、商品将先后转好。
4)未来宏观政策既要防止对冲不及时、力度不够,也要防止力度过大、重走老路。
5)中国“增速换挡”步入“经济L型”触底期,有三次触底,第一次是2016年初,第二次是2019年中。
6)当前三大挑战: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严峻性;渐行渐近的人口危机;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的积极性,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2.2 供给侧重建有望推动投资企稳
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核心是投资,而对投资的判断,核心是地产投资(开工、竣工)、基建和制造业投资。
2018年及以前,供给侧改革对投资的扭曲。 2018年及以前受供给侧改革影响投资出现分化:1)房地产去库存使房地产开工大幅增长。 本轮以棚改为主的房地产去库存政策,使房地产库存绝对面积下降了30%、去化周期下降了50%,广义库存去化周期(13个月)下降到了本世纪初的水平。带动房地产销售、开工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开工面积从2015年底部10亿平同比增长50%至2018年15亿平。 2)制造业去产能使中上游利润大增但投资压抑。 煤炭、钢铁等上游行业去产能、以及环保带来的产能收缩,叠加地产去库存带来的总量需求扩张,使得中上游企业迎来了历史上时间最长、幅度最大的一轮景气周期,截留了巨额盈利。但由于限制性的产能扩张政策,制造业投资仅小幅复苏。 3)金融去杠杆导致房地产开工和竣工的背离,以及基建投资的萎缩。 金融去杠杆通过大幅压缩表外融资渠道,使得最依赖表外的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紧张。导致房地产企业大幅压缩施工、拖长竣工周期。地产行业罕见的出现了持续的开工与竣工的背离,地产企业通过高周转模式把资源投入了能够带来现金流的开工与预售上。同时基建投资增速大幅下滑。
我们预计,2019年有望看到房地产、基建、制造业投资三驾马车共振。2019年,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这三种对投资的制约力量,在同时发生转向。 去杠杆转为稳杠杆,去产能政策退出历史舞台,房地产由去库存转为补库存。随着供给侧改革退出,周期性的力量又将重新成为经济周期的主导。过去被抑制的基建投资、房地产施工/竣工以及制造业投资将重新转为扩张,而房地产开工在低库存的支撑下,虽然会回落但依然不错。总体上,在2019年,我们将有希望第一次看到房地产开工不差、竣工上行——地产投资高韧性,基建、制造业投资边际改善的组合,是这一轮经济复苏周期以来需求最好的阶段。 这种投资端的强劲,本质是对过去几年房地产库存不足、竣工交付不足、制造业产能不足的一种重建过程,因此,可以理解为供给侧的重建。
2.3 主动去库存渐入尾声,经济从触底走向企稳
库存去化放缓,主动去库存渐入尾声。 3月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指数分别为48.4%和47.0%,较上月回升2.1和0.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荣枯线。产成品库存上升幅度明显低于2016-2018年,原材料库存指数上升主要源于采购量加大。
目前需求、价格回升,带动预期改善和采购量加大,当企业经营者确认需求回升可持续,才会继续增加生产和采购,去库存进入尾声向补库存过渡,此时经济触底并走向企稳,预计发生在2-3季度。
3 从通胀看:猪周期启动,油价上涨
3.1 PPI展望:经济企稳,OPEC限产,油价支撑PPI企稳回升
在此前的报告中(《2019年降准降息空间有多大?——PPI才是中国货币政策最重要的锚》), 我们提出PPI是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是理解货币政策周期的重要视角。 PPI与我国货币政策的四大最终目标都息息相关,这主要与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现状相关,国企影响力较大、经济依靠投资、指标不够完善等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管是无意的还是刻意的,货币政策的名义锚更接近PPI。
随着OPEC减产、美原油产量下滑、全球库存逐步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油价有所支撑我国PPI企稳回升。 2月OPEC继续减产24万桶/日至3068万桶/日,1月减产79.7万桶/日,OPEC联合减产执行率由86%上升至94%。受北美钻机数增长放缓的影响,美国原油产量环比下滑10万桶/日。从目前来看,OPEC国减产、北美钻石数增长放缓非OPEC产量增量下滑,库存有望再次出清,油价有所支撑国内PPI企稳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经济增速有所疲软,油价难以大幅上涨,PPI不会大幅反弹。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出现繁荣到顶迹象。
3.2 CPI展望:猪周期叠加疫情
除了油价之外,还有猪价将影响2019年CPI。 我国是世界第一生猪消费国,2018年消费量占世界消费总量49.6%。而且我国猪消费基本保持自给自足,进口量占比不到3%、出口量占比不到1%。在稳定的大量的需求下,国内生猪的供给变化对猪价的影响较大。
2018年底,受到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能繁母猪存栏量断崖式下跌,猪价大涨。 非洲猪瘟具有传播隐蔽、传播快、致死率100%等特点,且目前没有有效疫苗,扑杀是唯一控制疫情的唯一手段,属于世界性的生猪难题。2018年8月3日,我国发现首例非洲猪瘟疫情。疫情在我国大面积蔓延,扑杀生猪超过百万头。全国生猪跨省调运量从平均每周200万头快速下降到不到1万头。2019年2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2738 万头,同比下跌19.1%,生猪存栏量同比下跌16.6%。各地猪肉供给紧张,生猪价格大幅上涨。
虽然受疫情影响需求小幅下滑,但是疫情导致的供给大幅去化,产生巨大的供需缺口。2019年生猪将供不应求,价格进入持续上升阶段,特别是下半年的中秋国庆的季节性需求。在疫情和猪周期的推动下,将推动食品价格和整体CPI。虽然货币政策不会因为结构性的物价波动进行货币紧缩,但持续高涨的物价会对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形成压制。
4 从资产价格看:股市大涨,一二线房市销售回暖
4.1 股市:“改革牛2.0”,资本市场回暖
2019年初启动的“改革牛2.0”,是 “改革牛1.0”的升级版,主要靠改革的实质落地及红利释放推动。
经过前几年试错和宏观论战,近期中国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正走在正确道路上,企业信心有所恢复,经济初现企稳迹象,投资者用脚投票股市走牛。截止4月4日,年初以来上证综指上涨31.69%,从2500点上升到3200点。 成交量也走出低迷形势,成交金额翻倍。
4.2 房市:一二线销售回暖,三四线低迷
受春节因素影响,2019年2月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小幅回落,同比增速-3.2%。从结构来看,成交好于去年同期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前期一二线城市纷纷下调户口门槛吸引人才政策影响,刺激了潜在需求;人口持续向城市群都市圈流入;一二线房市自2016年底以来,调整充分。同时,棚改货币化的政策收紧对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影响较大。其中,CRIC数据显示,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一季度成交同比大增33%,北京高达140%。
5 从企业融资环境看:企业分化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贵问题仍突出
企业融资环境不断改善 。在2018年下半年的宽货币和宽信用双层政策的传导下,企业融资形势在2019年迎来拐点。结合1-2月数据来看,社融显著回升,新增社融5.3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05万亿元,整体仍然延续反弹态势。并且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保持高位,企业活力较强。
虽然狭义流动性改善,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突出,宽信用政策仍待发力解决结构性问题。 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原本是民企一大重要的融资渠道,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影子银行快速萎缩,银行货币创造能力下降,表外融资能力下降。此外,金融机构过度依赖抵押担保、激励考核机制不完善、尽职免责落实不到位等体制因素也加剧了民企融资难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政府主要从融资工具、监管考核、政策搭配之间进行结构性宽信用。表内贷款规定“2019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力争总体实现余额同比增长30%以上”,表外融资出台信托资管新规,未来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边际改善。
6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政策重心从宽货币到宽信用
6.1 一季度货币政策回顾
1月PPI大幅回落接近0增长,PMI持续下滑至突破50荣枯线,市场对经济预期较差。央行宣布在1月降准100个BP,同时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货币政策边际放松力度较大。
3月以来随着PPI企稳、PMI回升,央行货币政策基调转稳。 2月PPI止住下滑趋势,稳定在0.1%。同时,3月PMI大幅反弹至50.5,预期转好。前期放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显现,社融触底反弹,房地产和基建投资较好。央行货币政策放松节奏减弱,2-3月在不降准的背景下,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回笼资金-6815亿元,2月基础货币投放同比增速降至2016年5月以来历史低点-4.62%。并且央行否定“4月起降准”的消息,表明央行货币政策的紧平衡。
6.2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
1、未来宏观政策既要防止对冲不及时、力度不够,也要防止力度过大、重走老路。
2、继续适度降准,置换MLF,稳定银行负债、降低成本。
3、2019年货币政策重心应是从宽货币到宽信用,采取结构性货币政策,定向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支持实体经济。 我们从打通信贷渠道、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以及预期渠道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建议:1)信贷渠道:货币政策总量适度放松,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对中小、民营和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匹配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适度恢复表外融资;缓释银行不良债权风险,提升风险偏好;创新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提升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完善融资增信机制,提升银行信贷投放意愿;2)利率渠道:推动官定利率向市场利率并轨,尤其是贷款利率并轨,发挥利率渠道与信贷渠道的联动效应;3)资产价格渠道:深化注册制改革,加强对交易的全程监管,繁荣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新经济融资需求;4)资产价格渠道: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立居住导向的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5) 预期渠道:继续保持央行与市场积极深入的沟通,强化信任,加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积极引导作用;6)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减税和基建,且减税优于基建,缓解货币政策对冲乏力。
(文章来源:泽平宏观)
Ⅲ 2020年债券市场回顾与展望:行稳致远 风物长宜放眼量
内容提要
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影响贯穿全年,全球金融市场经历罕见巨震,在此背景下,中国债券市场收益率整体先下后上,曲线趋于平坦化。展望2021年,全球低利率、低增长、高负债的格局延续,在“双循环”发展战略引领下,中国经济预计将持续复苏,债券收益率或将跟随国内经济波动呈现较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信用风险暴露影响值得关注。
一、2020年债券市场走势回顾
(一)市场走势回顾
回顾2020年,债券市场收益率先下后上,全年波幅较大。新冠疫情冲击贯穿全年,年初受突发疫情冲击、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市场避险情绪抬升等因素的影响,收益率持续下行,5月起,我国疫情防控逐步常态化,市场流动性预期收敛,叠加利率债供给放量等因素共振,推升收益率走高。截至11月末,1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83%,较上年末上行约50bp,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25%,较上年末上行约12bp,曲线趋于平坦化。
第一阶段为2020年年初至4月末,受突发新冠疫情冲击,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全面放松,央行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等因素影响,收益率大幅下行,曲线陡峭化。
第二阶段为2020年5月至年末,受国内疫情防控得力、基本面企稳预期升温、货币政策强调逆周期调节、债券供给压力增加等因素影响,收益率整体上行。
(二)市场特征
一是信用利差区间震荡,高评级发行人违约创新高。2020年以来,信用利差整体呈宽幅震荡,年内出现两次走扩趋势。一是5月初至7月中旬,受到市场对政策预期转向、货币市场收紧的影响,信用利差整体走扩20~30个基点。二是11月中下旬,信用风险有所抬头,永煤等国有企业连续出现风险事件,低评级信用利差有所走阔。AA-评级1年期、5年期信用利差分别最高走扩72和54个基点。信用违约方面,截至11月末,年内违约债券规模近1380亿元,超上年全年水平。其中高评级发行人违约创新高,包括永煤控股、紫光集团等在内的5家AAA级高评级国企发行人违约,涉及违约规模近670亿元,创 历史 新高。
二是市场波动幅度大,回调速度快。本轮债市回调始于4月末,持续近7个月。虽然本轮熊市时间还不足一年,调整幅度和速度均较为突出,短端回调速度为 历史 最快。以国债为例,在近7个月的时间内,1年期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回调超180和80个基点,曲线呈现“熊平”特征。短端调整幅度较大主要受市场对流动性预期收紧驱动,前期流动性宽裕下“滚短投长”等同业套利策略退出所致。
三是银行间市场加快对外开放,外资持续增配。中美利差持续保持高位,人民币汇率保持强势,境外机构投资者持续增持中国债券。截至11月末,外资机构持有中国债券余额近3万亿元,占存量债券规模的2.7%。外资机构近六成持仓为国债,已连续增持20个月,持仓1.7万亿元,占国债托管余额9.5%,对国债已具有一定的市场定价影响力。
二、2021年债券市场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021年,中国债券市场将主要受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宏观经济政策、市场发展与对外开放、全球市场环境及大类资产联动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经济基本面延续回暖
2021年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亦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在党中央“双循环”核心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内生增长助推经济修复,外需存在不确定性。内需方面,经济增长动力或将主要源于制造业和消费。在“内循环”为核心的背景下,终端需求改善空间将持续释放,叠加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长改善,或将带动制造业投资走强。此外,随着经济复苏和疫苗上市预期的临近,消费者信心好转后将释放潜力,服务类消费(餐饮、 旅游 等)将拉动消费增长。外需方面,2020年下半年,我国进出口展现出很强韧性,在防疫物资出口带动下出口增速持续超预期。2021年海外经济将重启修复,外需支撑出口处在高位,但囿于海外消费修复较慢、疫情存在反复性等因素,存在回落可能;进口方面,中美第一阶段协议是重要因素,美方如坚持协议履约或推动我国进口改善。
综上,2021年经济增长或将延续反弹趋势,本轮反弹增速高点大概率将出现在一季度。上半年经济有望出现大幅反弹,由于低基数效应,一季度或将迎来此轮经济反弹的同比增速高点,预计季度增速预期有望达到15%~20%,之后则逐季递减,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市场普遍预期全年经济增速或将在8%~9%左右。
(二)宏观政策趋于常态化
2020年7月末,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长期均衡”,表明政策导向已由疫情时期的“稳增长”发生转变。随后金融委、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相继强调“稳杠杆”和“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央行最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及“货币供给总闸门”。12月下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在此背景下,展望2021年,货币政策方面预计将以稳为主。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宽货币和宽信用的政策组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半年起货币政策逐步向正常化回归。2021年,综合考虑稳定经济增长、宏观杠杆率等因素,货币政策基调预计将以稳为主、灵活适度,边际或存趋紧可能,但不会出现急刹车式收紧,政策重心或将更加注重结构导向,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并进一步化解金融风险。
财政政策方面,预计继续保持积极,伴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经济复苏持续,刺激力度将边际减弱。2020年为应对疫情冲击,财政政策整体十分积极,赤字规模提升1万亿至3.76万亿元,并额外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同比多增1.5万亿元专项债、采取各项减税降费等超常规政策应对。2021年,考虑到经济处于持续恢复状态,政策对于基建托底经济的诉求已有边际变化,财政政策刺激力度将有所减弱。市场普遍预计财政赤字率将从2020年3.6%以上的高位回落至3%附近,特别国债继续大规模发行的概率较低,新增专项债额度预计将低于2020年的3.75万亿元。综合来看,广义财政赤字率(国债+地方债)预计将在6%左右,同比下降约2个百分点左右。
(三)对外开放进程持续深化
过去两年,在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持续加速,尤其是在资本市场改革和金融服务领域。在此进程中,中国债券市场已相继纳入三大国际主要债券指数,成绩斐然。展望2021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双循环”战略的重要一环,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进程仍将深化。在欧美负利率程度加剧、美元进入趋势性贬值区间、中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中美利差高企的背景下,中国主权债券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价值依旧凸显,预计外资参与中国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仍有较大空间。此外,目前外资配置信用债的比例不足其持仓比例的4%,随着彭博推出全球首支中国信用债指数、外资评级公司在华展业等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地,境外机构参与信用债市场的深度或将逐步提升。
(四)全球低利率低增长格局延续
2020年年初开始,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扩散,欧美经济体均遭遇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为应对冲击,美联储采取大规模扩表、财政赤字货币化等超常规刺激政策,欧央行同样推出了一系列大规模宽松政策,下半年欧美经济呈现出缓慢修复的特征。
2021年,在疫苗大规模投产仍需时间、群体免疫下疫情反复冲击的影响下,海外经济复苏仍充满较大不确定性,刺激政策短期难言退出,全球低利率、低增长的格局预计将延续。以美国为例,美联储修改了货币政策框架,在当前“平均通胀目标制”的机制下,预计其货币政策导向在中长期内仍将维持宽松,零利率水平将持续到2022年。在此环境下,海外市场流动性将长时间保持充裕的状态。如未来出现疫苗研发应用加速等超预期事件发生,将会进一步激发市场做多风险资产的动力,股票和商品市场等大类资产或仍有上行空间,债券、黄金等防御板块同步受到压制。
三、2021年债券市场展望
展望2021年,受益于疫情防控得力,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将持续复苏,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逐渐回归常态化,并在全球范围内保持较强独立性。受此影响,债券市场将跟随国内经济波动呈现较明显的周期性特征,预计收益率呈现高位震荡走势,上半年利率中枢或将上移。
利率走势方面,预计2021年收益率可能呈现前高后低,趋势性拐点或出现在二季度之后。上半年中,预计社融、CPI、PPI、GDP等重要指标均会攀升至年内高点,经济基本面环境对债券市场多头情绪影响偏负面,本轮复苏中经济、金融数据的高点是否超出预期,宏观经济政策回归常态化的节奏,同期权益市场等风险资产的表现,将是决定利率回调程度的重要因素。下半年中,经济增速及物价同比数据冲高回落、利率债供给压力同比下降,收益率拐点可期,但需要关注国内外疫苗应用、欧美经济复苏超预期对于风险情绪的提振。
信用风险方面,打破刚兑将是大势所趋,需关注信用政策拐点引发的风险暴露。2020年末的永煤违约事件短期影响可控,市场主要担忧相关发行主体的主观恶意,从而彻底打乱信用市场生态。从后续事态发展来看,恶意逃废债担忧已明显缓解,弱资质国企“一刀切”的极端情形不会发生。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信用债违约将必然经历个例偶发、逐步增多、再到常态化发生的演变发展阶段。预计2021年信用风险将进一步出清,需关注在信用政策边际收缩的环境下,信用风险暴露的节奏和频率,尤其是对于财力紧张地区的国企和杠杆率高企的民企发行人,需警惕其风险的溢出效应。
本文源自中国货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