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货币怎么用
『壹』 货币在古时候如何发展的,吃饭付钱真的用元宝吗
中国古代的货币形成,主要是从农业劳动和贸易开始的。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最早的贸易方式是以物换物。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等价物品的多样性,以物换物已经不适合社会的发展,因此逐渐形成了货币贸易。我国古代最早的货币主要为“贝币”,所以从我国的文字来看,凡是与货币、价值有关的文字都与“贝”字有关,比如财宝(宝)、赏赐、货贷、赊账,甚至贫贱都含有“贝”字。197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殷墟武丁配偶“妇好”墓,出土了近7000枚海贝。可见,商朝已经将海贝作为货币流通。那么,商朝后期的贝币又是如何发展的呢?古代的黄金和白银,是否是古代的流通货币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从先秦时期到清朝灭亡,中国古代货币发展情况,黄金和银子是否是法定货币,古人外出吃饭住店一般使用什么货币,看完本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袁大头
在明朝初期,主要货币还是以铜钱为主,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发行“大明宝钞”,民间禁止金银买卖,只能从官方兑换纸钞。明宣宗朱瞻基宣德(1426年—1435年)到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曾停铸和禁用铜钱,民间盛行纸币、白银或实物交易。嘉靖六年(1527年)因纸币宝钞膨胀厉害,明朝又恢复了铸钱。此后,银子作为大额货币,开始在民间流通。在明朝以前,银子是不常见的货币。在清朝以铜钱为主,银子是很少见的。清朝灭亡以后,铜钱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现的银元,开始成为民国的主要流通货币。
第四:银子太贵重,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其实,在古代除了铜钱,其他诸如黄金、白银、银票都不属于流通货币。尤其唐朝以前金银产量不高,并没有成为民间流通货币。当然,唐朝出现元宝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元宝是元朝才有的。宋、元、明、清,虽然有银子流通,但是使用的基本是碎银子,需要称重。好不夸张的说,古代使用银子,除了大额交易,都要兑换成铜钱才能直接使用。我们在古装电视剧当中看见侠客,吃个饭都用元宝,还不用找钱,根本不符合历史。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明清的银子为例,官方银元宝标准为50两,清朝康熙乾隆年间1两银子=1贯=1000文铜钱(1文铜钱大约4克,一贯4公斤,50两就等于50贯,重量200公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价值1000文,有8斤重。假如外出吃饭,只需要10文钱,你拿出一两银子或者50两银子你觉得合适吗?如果,在古代吃饭随时套出一锭银子,就不用找了,除非家里是开矿的。像武侠电影当中的侠客,有这么多钱,估计就不用做侠客到处打打杀杀了。
『贰』 汉朝拿什么做货币,使用方式是什么
从秦朝到清朝都是以金、银、铜币,从宋朝增加了银票
『叁』 汉武帝时期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
汉武帝时期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五铢钱。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从此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之外,西汉、东汉上下四百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
五铢钱奠定了中国圆形方孔的传统。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
(3)汉武帝的货币怎么用扩展阅读:
汉武帝元狩年间,面对巨额的财政亏空,面对豪商巨贾居奇取利,操纵货币,再加上关东地区遭受水灾,亟须巨款赈贷,中央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
元狩四年初,采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币。所谓白金,实际上是银和锡的合金,皮币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养的白鹿的皮,长宽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绘图,作钱40万。
与此同时,销毁了文帝时的半两钱,另铸重如其文的三铢钱,严禁私人铸钱。由于白金币定值过高,三铢钱较轻,易作奸诈,盗铸仍然盛行。
因此,西汉武帝元狩五年罢三铢钱、半两钱,首次行用五铢钱,因于元狩五年诏令郡国铸行,所以,将历史上这第一代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或 元狩五铢。
五铢钱的出现,是继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又一次重大货币改革,这种钱已趋向成熟,面、背均有外廓,穿孔背有廓面无廓,而在五铢钱尚未出现以前的三铢钱。
有些面背均无内外廓,因此容易被盗磨,即被人磨取铜屑另行铸钱谋利。而五铢钱的铸行则大大避免了这些弊端,这一先进的形制是经过长期的探索才逐步完善的。
『肆』 身为富二代的汉武帝,是怎样利用自己的家产的
在现代的社会上,富二代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一个贬义词,人们提起这个群体,总是带着一种调侃、瞧不起的态度。但其实,也有不少有能力有担当的富二代,历史上也有这么一个人,那就是西汉著名的皇帝汉武帝刘彻。汉朝经历了文景之治,传到汉武帝手上的时候,可以说底子是很丰厚的。那么,面对这样一份丰厚的家产,这位富二代又是怎么做的呢?
西汉自建国以来,由于连年战争,国家底子薄,因此开国后的几任皇帝都崇尚道家的无为而治,讲究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借以鼓励老百姓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汉高祖刘邦时期,先后用萧何和曹参作为宰相,俩人均提倡黄老之术,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推行十五税一制,田租仅为收成的1/15。到了汉文帝时期,在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和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分别两次实行除田租税之半,即田租最终仅为收成的1/30。文帝十三年的时候,更是完全免收田租。
汉景帝时期,由于窦太后提倡道家学说,连带汉景帝与整个窦氏家族都崇尚黄老之说,国家实行少刑罚,少赋税的政策,大量兴修水利,着重提倡农业,同时,文帝景帝年间,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言战争,努力维持和平共处的局面,生怕就此消耗国家财力。因此百姓在和平安定的大环境下创造了大量的财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史记》中写到这段时期经济繁荣时曾经做了这样的形容: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因此,等到汉武帝刘彻即位时,面对的是一份偌大的家产,作为富二代的刘彻该如何善用这份家产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汉武帝回答是,当一个巨牛无比的皇帝。具体怎么做呢,汉武帝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消灭潜在的竞争对手
当年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与吕后联手灭掉了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只让皇族子孙在各地当诸侯王。诸侯王在各自的领地内拥有军队,并且有一定的行政和财政大权,导致诸侯势力逐渐膨胀,威胁到汉朝中央政府的统治。汉景帝年间为了解决诸侯问题实行削藩,引发了诸侯联合起兵造反,这就是有名的七国之乱。
于是汉武帝上台之后,解决诸侯问题就成了非常急迫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刀切的削藩,除了会造成新的动乱外,还有可能被人骂成是六亲不认,要知道这些诸侯都是他的叔叔兄弟子侄,下手不能太重。终于在主父偃的帮助下,汉武帝开始实施推恩令。原来诸侯王去世后,爵位和封地只能由嫡长子来继承,加上兼并和赎买,最终使得诸侯王尾大不掉。推恩令就是让诸侯王在去世后,他的后代们平均继承他的封地,于是一块土地被分成了非常小的好几块,再加上汉朝的诸侯一个比一个能生,其后代分得的封地就更小。这样一代一代分割下去,诸侯王的土地被化整为零,彻底无法与中央对抗。到三国时期,刘备作为中山靖王的后裔,只能沦落到卖草鞋,可见汉武帝这件事干得有多漂亮。
二、统一全国思想
由于西汉建国之初到文景时期,一直推崇黄老之说,朝廷内外都弥漫着一股无为而治的气氛,固然这种做法能与民休息,但是官员们也滋长了自由散漫的习气,对于汉武帝这种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来说,这种懒惰是坚决不能容忍的。他急于要振作朝纲之际,儒生董仲舒及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让汉武帝非常满意。除了孟子的民贵君轻不被采纳外,儒家的积极入世和讲究纲常伦理都让汉武帝非常欣赏。这些思想能够教育官员和百姓锐意进取,又能够让他们安守礼仪和本份。实际上在汉武帝的思想统治上,是以儒术来教化人民,而在治理中则采用了法家的严刑峻法,儒法合一,令天下臣服。
三、统一币制和盐铁专卖制度
作为一个富二代来说,坐吃山空和贪图享乐是没出息的,只有在富一代老爷子成功的基础上建立更大的事业才是一个有出息的富二代。汉武帝是要做千古一帝的人,那么就必须要建立前无古人的功业。什么是前无古人的功业呢?答案是开疆拓土。
于是在汉武帝的领导下,大汉帝国的军队击败了匈奴,开拓了河西走廊,消灭了南越和夜郎,还把朝鲜也并入大汉的版图。汉朝在汉武帝的手里,武功达到了鼎盛。但是打仗是要花钱的,而且非常的花钱。尽管文景之治给汉武帝留下了无尽的财富,汉朝政府还是在连年的战争中逐渐走向了贫穷。为了解决钱的问题,就必须要自己创收。怎么创收呢,汉武帝用了两种办法。
首先是统一币制,汉朝初年,各地币制混乱,诸侯国自己就能够生产自己的货币。即使七国之乱被平定也没能改变这个局面。汉武帝开始四处征讨之后国家财政吃紧的时候,国内富裕的商人们却一个个富可敌国,或蹛财役贫,转榖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史记·平淮书),连拥有封地的诸侯王都要向这些富商点头哈腰。汉武帝以五铢钱作为标准货币,各地富商手里各式各样的货币统统作废,财富在一夜之间回到了中央政府手里。
其次就是实行盐铁专卖,当时国内利润最高的行业就是制盐和贩铁,汉武帝一声令下,将这两个行业收归国有,于是源源不断的财富开始涌向中央政府的府库,满足了汉武帝南征北战的需求。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汉武帝完成了一个富二代的再创业,建立了比富一代更加辉煌的功业。进步是喜人的,成绩是突出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汉朝从此开始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对人民利益的盘剥与索取。汉朝的中央财政欣欣向荣,而百姓的好日子也从此走到了尽头,许多百姓由此转为贫困,以至于汉武帝统治晚期,各地盗匪横行烽烟四起。为此,汉武帝专门写了一道著名的轮台罪己诏,总结自己统治的得与失,并且部分修改了此前的大政方针,汉朝的历史才得以继续往下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