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监狱里什么作为货币
A. 货币的来源货币的产生
传统教科书一般都会列出货币的特征,然后说明金银和法币拥有这些特征,所以金银和法币就成为了货币。但这种写法很容易产生一个严重的误导,那就是很多人会以为货币是可以随意设计出来的。用另一种说法就是,货币是可以用计划和法律创造出来。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货币并非由一个人,或一群聪明人创造出来,也不是某一个历史上的国王用计划创造出来的,而是大量行动人通过不断交换而发现出来的。
简单来说,货币必然有一个多阶段的形成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发现货币可以有更多不同用处,最后才产生书上所说的货币特征。当然未来的货币产生过程可能产生更多或更少的特征,所以用书本上写的货币特征来判断一种财货是否是货币并不恰当,某一种财货最终能否成为货币是由市场中的行动人决定。例如在监狱中,香烟成为货币并不是法律规定,而是监狱中的囚犯通过交换行动而决定。
(1)中国监狱里什么作为货币扩展阅读:
罗斯巴德遵循奥派的货币理论传统,不从货币的特征开始写,而是从货币的产生过程开始写。奥派的货币理论源于门格尔,传到米塞斯。米塞斯的《货币与信用原理》可以说是奥派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典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罗斯巴德在第三章第一节首先表述直接交换的二个主要问题:第一个是需求巧合(coincidence of wants)问题;第二个是财货分割性(indivisibility of goods)问题。需求巧合问题在上一讲已经解释过,这里就不再重复,财货分割性问题我就直接引用原文:
“假设拥有一副犁(小编注:犁,就是一种耕地用的农器具)的D想要换取鸡蛋、奶油、鞋子和很多其它商品。显然,他不能把他的犁切分成好几块,用这些换取鸡蛋、奶油等等。每片犁对他人的价值几乎为零。在直接交换的体系下,一副犁在交换中几乎没有适销性,即便有人生产,其数量也会很少。”
简单来说某些财货是不能分割使用,分割后这些财货就无法用来满足目的或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犁就是一个例子,把犁分割成几块,犁作为生产工具的用处就完全消失,变成垃圾。
对于奥派经济学来说,问题就等于机会。谁能解决问题就能得到更高的报酬,面对直接交换的问题,人类发现了间接交换的解决办法。间接交换的方法在上一讲已经介绍过,我也不重复。重点是间接交换多了一个交换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理论上任何财货都可以成为交换媒介,但不是每一种财货作为交换媒介的适销性(marketability)都一样。请同学注意适销性是指某个财货在特定的市场中更容易被接受成为交换媒介,简单来说就是容易出手。所以适销性和市场中行动人的目的和生产并无直接关系,只有间接关系。例如张三从不吸烟,如果张三进了监狱,他依然会用香烟作为交换媒介。
从奥派理论中,间接交换刚刚出现时会有很多财货会成为交换媒介,但市场中的行动人会逐渐发现某些财货的适销性更高。例如盐作为交换媒介的适销性比猪高,市场中的行动人会逐渐放弃用猪来做交换媒介,而采用盐来做交换媒介。当一个交换媒介在市场中被普遍接受就变成这个市场的货币。
B. 香烟为什么会成为战俘营中流行的交易媒介
其实不只是战俘营中,在许多国家的监狱中也是非常流行的交易媒介,首先是烟民的数量众多,香烟的本质以及被囚禁人员的心理各方面都可以造成香烟的流行,许多囚所内禁止货币使用,在里面钱是没有用的,因此只有消耗品代替货币成为了流通工具,其实不仅香烟,色情画报,毒品,各种可消耗品都是可以成为媒介的,只不过香烟的需求量大,并且被抓住后不会受到处罚或受罚较低。
C. 为什么二战监狱里香烟可以充当货币
香烟只是起到了代用货币的作用,作为监狱里物物交换的媒介。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当男主角安迪等一群新犯人刚进监狱时,老犯人瑞德就和别人打赌,并以10根香烟作为赌注,赌哪个犯人会受不了先崩溃。在这里,香烟就相当于监狱里的货币。
在经济学中,货币是指人们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比如当你在餐馆用餐后,付给老板几张纸币。老板拿着这些纸币给厨师支付了工资。厨师拿着这些纸币给了房东,房东又拿它给孩子交了学费。
D. 为什么方便面会成为监狱里的通用货币
1.交易方便
2.共同需求
3.不易变质(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