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是怎么到消费者手里的
1. 中央银行从公众手中买入债券,货币供给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变化:市场上货币供给就增加了,释放了流动性。
中央银行从公众手中买入债券,就是把资金又还回到老百姓手中,并却比老百姓购买债券时所付出的资金还要多一点点(利息),所以市场上货币供给就增加了,释放了流动性。具体如下:
1)是中央银行买入有价证券:→直接增加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
2)影响(提高)有价证券价格→调节(增加)社会信用量。
中央银行从公众手里买债券,如果公众持有支票,则储备金增加,如果公众将此兑换成现金,则通货增加,不管是哪个,基础货币Mb=储备+通货,都会相应增加;而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D下降,货币乘数m增加,货币供应量M=m*Mb,因此从公众手里买债券,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都会增加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认为具有货币性质。
拓展资料:
1.货币供给的过程:
1)通货供给:通常包括三个步骤:由一国货币当局下属的印制部门(隶属于中央银行或隶属于财政部)印刷和铸造通货;商业银行因其业务经营活动而需要通货进行支付时,便按规定程序通知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运出通货,并相应贷给商业银行帐户;商业银行通过存款兑现方式对客户进行支付,将通货注入流通,供给到非银行部门手中。
2)存款货币供给
商业银行的存款负债有多种类型,其中究竟哪些属于存款货币,而应当归入货币供应量之中尚无定论。但公认活期存款属于存款货币。
2. 银行发行的货币是如何流通到社会上的
银行发行的货币是如何流通到社会上的
一个最简单的是,增加 *** 支出,这些新货币就流入市场了。
减税。这样也可以间接让新发行货币进入市场。
新发行货币,央行货币多了,就可以调低准备金了,商行钱多了,增加贷款输出了,企业投资多了,自然市面货币也多了。
央行也可以把新发行的货币拿去外汇市场购买外币。
等等。
银行发行的钱(货币)一开始是怎么流到社会上的呢?
各地都有人行,各家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都会在所在地人民银行开户,各家银行有提现需要就到人行去提取;各家银行也有自己的金库,当他们自己的金库存款过多,头寸过大,会往人行去缴存;这是从现金来说;另一个角度就是贷款了。
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流通到市场的流程是怎样的
在现代经济中,每个国家的基础货币都来源于货币当局的投放。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如下三条: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其中以公开市场业务为最主要)。由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我们可以看出,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主要有:(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2)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4)财政部发行通货;(5)中央银行的应收未收款项;(6)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7) *** 持有的通货;(8) *** 存款;(9)外国存款;(10)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11)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
在以上这11个因素中,前6个为增加基础货币的因素,后5个为减少基础货币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均集中地反映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我们不难看出,在以上这些因素中,有些是中央银行所能直接控制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公开市场买卖;而有些则是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的。但是,对于这些不能直接控制的因素,中央银行可通过运用其公开市场业务,来抵消这些因素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因此,一般认为,基础货币在相当程度上能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
发行一套新版货币,货币是如何流到市场上的?
新发行的货币主要通过三条途径流入社会:1.央行回购国债和央行票据,以及偿付外债(财政紧缺难以周转时才会使用);2.央行从商业银行手中购进外币,形成央行的外汇储备(并不是所有购进的外币都使用新印的货币,经常使用的是央行的存量货币资产);3.成为 *** 的收入,并经过 *** 支出进入流通领域( *** 财政紧缺时使用)以上方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通货膨胀,但只要是轻微的物价上涨就无关大碍,毕竟物价上涨是一个大趋势。
中央银行是如何通过三大货币政策工具调节社会上货币流通数量的?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但该工具的效果过于猛烈,不宜经常使用。
调整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商业银行对社会提供的信用量→ 货币供给总量;改变再贴现资格的条件→改变资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门经济。
◇但该工具的主动性差、调节作用有限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直接增减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 影响有价证券价格→调节社会信用量。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和缓、告示效应好、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 。
银行发行的钱(货币)一开始是怎么流到社会上的呢,如果是单位发工资,为什么银行要给单位钱呢?
银行并没有白白给哪家单位送钱!只是由中央调控经济总量,预计后才增加发行新的货币!到于是怎样流到社会的,你可以想像一下:你在做生意,10万元的成本让你赚到了13万,那你就生产了3万元的利润,那国家就得多发行3万元钱才能让你拿到现金!道理是一样的,国民的生产总值增加了,银行就得发行更多的货币,只是大多的钱在人们手中转来转去,个人不觉得明显.但总量还是要增长的!
人民银行是如何发行的货币的,原理是什么
货币发行是指发行银行向流通界投放的货币数量超过从流通界回笼到发行库的货币数量。按其性质可分为经济发行和财政发行。我国人民币的发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货币发行计划,统一组织和管理的。人民银行的发行库和专业银行的业务库共同组成货币发行机构。人民币的发行业务通过发行库和业务库之间的调拨往来进行。
货币发行有两重涵义:一是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银行的业务库流向社会,二是货币从央行流出的数量大于流入的数量。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负债。
货币发行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经济发行和财政发行。经济发行是为了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而发行的货币。这种发行是符合货币流通规律要求的,因此,它既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又能保持币值稳定。财政发行是为弥补财政赤字(见财政收支)而发行的货币。这种发行超过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
国家每年要发行多少人民币?又是怎样流通到社会上的呢?
大概每年几千亿元吧,应当比发行的国债稍微少点。
人民币发行的主要目的是回笼破损的旧币吧,通常情况下主要不是以增发为目的。
流通到社会上的渠道当然是通过商业银行了。商业银行在与央行进行现金帐户的往来时,新发行的人民币就像其他的人民币一样流通至商业银行,继而流通至社会。
如果央行希望加速人民币的流通到社会中(包括新币和旧币,呵呵),主要方法就是购进国债、降低利率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1.购进国债(从商业银行手中)---商业银行帐户存款增加----商业银行可以贷出更多贷款----准备更多的现金用于支付----人民币流通到社会。
2.利率降低----贷款需求增大----商业银行可以贷出更多贷款----准备更多的现金用于支付----人民币流通到社会。
3.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商业银行可以贷出更多贷款----准备更多的现金用于支付----人民币流通到社会。
网路虚拟货币是如何发行的
虚拟货币是指在网路虚拟世界中所流通的代用货币。除了各大网路游戏公司所发行的、冠有各种品名的虚拟货币外,使用较普遍的虚拟货币还包括腾讯Q币等。 目前虚拟世界的网路交易已经大大超出了人们的设想,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庞大网上交易市场。而且,产生了专门从事“打币”的职业打工一族;也出现了专门兑换各种游戏币的兑换店。
央行新发行的货币是如何投如市场的?
一般是根据现实购买力确定发行货币。
发行新货币,如果现在的货币流通量符合市场需求,就只能是收回多少旧纸币,投放多少新纸币。
增发货币要等货币流通量小于市场需求时。
3.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其政策含义是什么
货币供给的内生论者认为是物价、利率、产出等直接或间接地决定货币供应量,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从属或适应于货币需求。持货币供给外生还是内生的不同理念对货币政策应如何实施以及实施效果都有重大影响。 一、外生性货币供给理论 19世纪初,以大卫李嘉图为首的“金块论者”是早期外生论的代表。在其后的通货论争中,以奥维尔斯顿、英国首相皮尔为首的通货学派获得了胜利,他们主张“银行券的发行决定于黄金数量”,也就是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的。1844年开始在英国实行的《皮尔条例》,使外生性的货币供给理论为多数人所接受。凯恩斯本人也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的,货币数量决定于中央银行的行动。但坚持外生性货币供给最为有力的莫过于货币主义者。 根据MV≡Py的恒等式,货币主义者在货币流通速度V稳定、真实产出y长期内不受M变动影响的前提下,得出货币量(M)决定价格(P)或名义收入(Py)的因果关系。中央银行应当实行“不变增长率”的货币控制规则。因此,他们必须首先从理论上证明货币供给是能够被中央银行所控制的外生变量。货币主义者利用一般所公认的存款与货币创造模型Ms=MBm,在统计数据的支持下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1)基础货币(MB)与货币乘数(m1、m2)相互独立,互不影响;(2)影响货币乘数的各因素在短期内是稳定的,长期而言也常会起反向作用而相互抵消,因而货币乘数可看作是常数;(3)基础货币比货币乘数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要大:(4)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不但可以主动增减基础货币量,还可抵消货币乘数内某些系数变动的影响。由此,货币供给外生。 表面上看,货币主义者得出的这些结论可以很好地证明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但仔细分析可知,这些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考虑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入国债以增加基础货币的行为,在基础货币增加的同时,利率下降,货币乘数的许多相关系数,如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等都会发生变化,货币乘数与基础货币无法完全隔离;再者,影响货币乘数的诸多因素中,如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例等都取决于商业银行和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在短期内是经常发生变化的,不可能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此外,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央行的货币量目标屡屡失准,也说明货币供给并非完全由央行决定。 二、早期的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 内生性货币供给的思想可追溯至早期的货币名目主义者詹姆斯斯图亚特。他在176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研究》一书中指出,一国经济活动水平使货币供给量与之相适应。这一原理后来被亚当斯密加以继承,又被银行学派加以发展。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在金属货币时代是商品和黄金的内在价值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从而又同流通的商品量共同决定了社会的“必要货币量”,因此也持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观点。 银行学派的代表人物图克和富拉顿认为,通货(银行学派的通货概念已包括了黄金、银行券、支票存款、汇票和账簿信用等其他信用形态)数量的增减不是物价变动的原因,而是其结果;通货的增减不是先行于物价,而是追随于物价。发行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既不能任意增加银行券发行的数量,也不能任意减少。银行学派区分了货币流通的三种情形对此点加以论述。(1)纯粹金币流通情况下,多余的金币可以通过其贮藏手段的职能加以解决;(2)银行券和其他信用形态与金币混合流通时,以贴现放款方式发行的银行券必因偿付贷款而流回。又因各种通货之间存在代替性,由某种原因引起减少的银行券会被支票、汇票、账簿信用甚至相消结算法所代替,所以通货的数量不能由银行任意增减;(3)不兑现纸币流通的情形下,若是纸币由银行以票据贴现或短期放款的形式发行,则会象银行券一样,随着贷款的偿还而回流;即使是由政府发行,只要为之安排好确实可靠的还流渠道,其发行也不至于过多。 瑞典经济学家米尔达尔打破了传统货币数量说所坚持的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结论,将银行学派的货币供给内生论进一步加以发展,从而把纸币本位制下M与P(或PY)的单向前因后果重塑为双向的相互作用。在1939年的《货币均衡》一书中指出,“支付手段数量同物价水平之间的颇为复杂的数量关系,决不是可称为前者决定后者的关系,而宁可说是反其道而行的关系”,“因为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在动态过程中不能被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三、货币供给的“新观点” “新观点”这一用语是托宾在1963年首次提出的,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是相对于传统的货币基数-货币乘数分析法而言的。“新观点”强调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同一性,以及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的同一性,主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对这一理论作出贡献的主要是英国《拉德克利夫报告》的作者、美国的格雷和肖以及托宾等人。 1959年的英国《拉德克利夫报告》提出的中心论点是,对经济有真正影响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而且是包括这一货币供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决定货币供给的不仅仅是商业银行,而且是包括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货币当局所应控制的应该是包括货币供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在这一报告中虽然没有明确出现“内生货币供给”的字眼,但其内生观点与米尔达尔相一致。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雷和肖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通过对原始和现代金融市场运行的比较研究,得出两个支持货币供给内生的结论:一是私人经济主体发行的“初级证券”可以向金融中介机构换取存款单、基金股份等“间接证券”,而这些间接证券在发达金融市场上已有不少种类与通货同样起着支付手段的作用;二是当货币当局承担了买进某种私人初级证券的义务(如再贴现)时,初级证券的发行可直接导致法定货币的增加。商业银行在货币创造过程中,会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于是货币供给不仅决定于商业银行本身,而且决定于其他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货币统计的口径越大,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越大。 托宾是当代货币供给内生论的最著名代表。他认为,货币当局与一般银行不是可以任意创造货币与信用,也不是每新增一笔准备金就得增加一笔或一连串的贷款,一切都得依据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来决定,其信用创造受其贷款边际收益与存款边际成本相等的制约。货币同其他金融资产一样,其供给和需求不仅取决于这种资产本身的价格和收益,且决定于其他所有资产的价格和收益。在托宾看来,若是各经济主体根据收入、利息率、风险等选择资产结构的结果是货币需求增加,则利率会提高,银行会千方百计解决准备金问题(如压缩超额准备、提高定期存款减少活期存款以释放部分准备金、借款等),从而以更多的货币供给来满足这一需求;若货币需求缩减,银行就无法强迫公众接受货币供给,多余的货币供给会被公众以还债等方式退回来。因此,货币供给与其他金融资产的供给一样,决定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过程本身,货币供给因受到货币需求的制约而内生。
4. 货币供给的过程
由于货币供应量包括通货与存款货币,货币供给的过程也分解为通货供给和存款货币供给两个环节。 通常包括三个步骤:①由一国货币当局下属的印制部门(隶属于中央银行或隶属于财政部)印刷和铸造通货;②商业银行因其业务经营活动而需要通货进行支付时,便按规定程序通知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运出通货,并相应贷给商业银行帐户;③商业银行通过存款兑现方式对客户进行支付,将通货注入流通,供给到非银行部门手中。
特点:①通货虽然由中央银行供给,但中央银行并不直接把通货送到非银行部门手中,而是以商业银行为中介,借助于存款兑现途径间接将通货送到非银行部门手中。②由于通货供给在程序上是经由商业银行的客户兑现存款的途径实现的,因此通货的供给数量完全取决于非银行部门的通货持有意愿。非银行部门有权随时将所持存款兑现为通货,商业银行有义务随时满足非银行部门的存款兑现需求。如果非银行部门的通货持有意愿得不到满足,商业银行就会因其不能履行保证清偿的法定义务,而被迫停业或破产。
上述通货供给是就扩张过程而言的,从收缩过程说明通货供给,程序正好相反。 商业银行的存款负债有多种类型,其中究竟哪些属于存款货币,而应当归入货币供应量之中尚无定论。但公认活期存款属于存款货币。
在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与通货一样,充当完全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存款者可据以签发支票进行购买、支付和清偿债务。因此,客户在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和投资以后,一般并不立即提现,而是把所得到的款项作为活期存款存入同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商业银行之中,以便随时据以签发支票。这样,商业银行在对客户放款和投资时,就可以直接贷入客户的活期存款。所以,商业银行一旦获得相应的准备金,就可以通过帐户的分录使自己的资产(放款与投资)和负债(活期存款)同时增加。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看,即使每家商业银行只能贷出它所收受的存款的一部分,全部商业银行却能把它们的贷款与投资扩大为其所收受的存款的许多倍。换言之,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看,一旦中央银行供给的基础货币被注入商业银行内,为某一商业银行收受为活期存款,在扣除相应的存款准备金之后,就会在各家商业银行之间辗转使用,从而最终被放大为多倍的活期存款。
5. 经济学常识:央行如何使增发的货币进入市场
也许这是国家剥削百姓大众的手段,所以保密,不然在网络上都查不到这些答案呢!
6. 请问中央银行印制货币、发行货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所发行的货币是通过什么渠道流到个人手中的
为了形象的理解,可以做一个极端的假设
比如说,我去采矿,找到一堆价值巨大的钻石,有1万亿人民币这么多,然后到社会上去卖,换回了1万亿的人民币现金,那么这时候全国经济体系就少了1万亿的货币
如果中央银行不发行新的货币或者通过其他手段增加广义货币的供给,那么由于货币的减少,就会导致物价的下跌,中央银行为了稳定物价就会运用货币政策来增加货币供给
意思就是发行更多的货币是因为社会财富在不断增长,如果不增加新的货币供给就会导致物价的持续下跌,不利于经济发展
中央银行新发的货币会通过银行系统的贷款流入居民手中
7. 货币最开始是如何进入流通市场的
你的问题比较多,我一条一条回答:
1、你说:“央行发行货币通过买国债,再贴现,外汇等方式把钱注入了流通环节,但是这些方式的票据都有时间期限啊,到期的时候,央行都要把票据、国债券还给原持有人,同时收回人民币。这样的话,发放到流通市场的钱又回到央行。外汇也有人拿人民币买,这部分人民币也回到央行了。所以也没有增加新的流通货币总量。”
是这样,你看我国的国债规模,是每年都在增加的,就是说旧的国债到期了,新的更大规模的国债又发出去了,国债是国家发的,大家买,然后国家有钱了,就搞建设,比如盖医院,修公园等。
央行发货币,最直接的就是逆回购,用钱买银行的票据,银行有钱了,通过贷款,贴现,就发出货币了。“
2、你说:”我的问题是,之前在市场上一直流通的货币是以何种方式来的?打个比方说,有个国家刚建立,还没有货币,那这个国家怎么发货币给人民,让人们拿货币来进行各种购买交易呢?“
最早的货币肯定是由少到多,攒起来的,比如人们最早使用白银做货币,一开始白银少,后来越开采越多,同时社会上东西也在增多,所以物价变化并不大。
至于你的假设,一个国家刚成立,没有货币,那大家都不是长毛野人吧,上个政权肯定也有货币啊。举个例子,共产党赶跑国民党后,就用新货币更换了国民党时的货币(银元券),百姓可以到共产党的银行,去按照一定比例兑换。
3、你说:”每人免费发一份肯定不行,那么用手里的东西做抵押,从央行换钱吗,那手里无产的人怎么办?还是怎么个方式?“
钱不会免费发,想要可以拿东西换,家里有棉布,可以给你换钱,你去买盐吃。多干活才能攒钱。无产就没有钱,这个没有办法。政党会给你活路的,你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会,那你就去修水库,抬石头,政党会给你钱。
4、你说:”有了基础流通的货币,以后要不断增加它的量,是靠现在的票据到期后再发新票据,周而复始的循环的方式增加供给量吗?“
你说的很对,货币发行就是周而复始,一刻不停的,好比越开越大的水龙头,这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为社会在发展,比如出现了一个新行业,叫做大数据分析,这就需要资金才能去建设发展啊。
回答完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8. 经济学 更多的货币是怎么流通到社会的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其中,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这是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
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币量相适应,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造成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
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产生以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因为在本期内用延期支付方式赊购的商品无须支付货币;前期用延期支付方式赊购而在本期内到期的货款需要支付货币;交易双方互相赊购的商品可以彼此抵消。所以,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彼此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9. 货币供给的原理是什么
货币供给是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货币供给问题,历来受到各国中央银行和货币管理当局高度重视,也是各国经济学家一直关注的重大课题。其原因皆在于货币供给是否适当会直接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货币供给过多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不足又容易引起通货紧缩。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追求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时期,讨论货币供给的适度增长问题,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在讨论货币供给问题时,大多关注其结果,无论是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主张,还是现代货币学派的“单一法则”主张,无论是货币供给“外生论”还是货币供给“内生论”,都非常重视控制货币供给的结果,以保持货币供给的适度性。弗里德曼、施瓦兹、卡甘、布伦纳、梅尔兹等货币供给理论的名家重点研究了影响货币供给结果的因素,他们在选择影响货币供给因素方面取行了重要的成果,这为后来的货币给研究提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引,乔顿发展了弗里德曼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著名的乔顿模型,该模型集中反映了各个主要因素对货币供给的重要影响,问世以来,一直被奉为了解和研究货币供给的主要工具。随着货币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复杂,也随着对货币供给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各个因素对货币供给影响的过程。后凯恩斯学派的学者大力主张货币“内生论”,认为货币供给是经济运行的一个应变量,不是货币管理当局能够任意改变的。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8-0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