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企业市值不高
⑴ 1990日本股市崩盘的原因(详解)、过程
1990日本股市崩盘的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具体如下
利率太低,资金泛滥,引导失误监管失控。
1985年9月美英德法日五国财长聚会纽约的广场饭店,就争执许久的日元升值达成协议。之后一年时间里日元对美元升值一倍以上,由此对出口造成巨大冲击。日本政府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完成外向型向内需型经济过度,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放松银根,基础利率跌至历史最低点,货币供应量连续每年超过10%,1998年超过15%,造成市场上资金极其充沛。
但是由于当时日本上下对日元升值和经济转型的困难认识和准备不足,大量资金并不如政府所希望的那样流入制造业和服务业,而是流入容易吸纳和“见效”的股市楼市,造成股市楼市价格双双飙升。1985年以后的4年时间中,东京地区商业土地价格猛涨了2倍,大阪地区猛涨了8倍,两地住宅价格都上涨了2倍多。在此过程中日本政府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引流资金和监管资金,而是听之任之。
盲目扩大信贷,滥用杠杆作用。
在资金泛滥的情况下,原本应该紧缩的信贷不仅没有紧缩,相反进一步扩张,推波助澜火上加油。为了追逐高额利润,日本各大银行将房地产作为最佳贷款项目,来者不拒有求必应。
1990年危机已经一触即发,但是银行继续大规模贷款。这一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2家日本最大银行向房地产发放贷款总额达到50万亿日元,占贷款总额的四分之一,五年间猛增2.5倍。尤其错误的是为了扩大杠杆作用增加利润,日本银行违反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协议,将持股人未实现利润当作资本金向外出借,造成流通领域里的货币数量进一步扩张。
1991年日本银行总贷款额达到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90%,而美国仅为37%。为了争夺利润和分享市场,日本上千家财务公司和投资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也不顾政策限制,跻身于房地产金融行业,直接或间接向房地产贷款,总额高达40万亿日元。可以说日本金融机构是房地产泡沫的最大鼓吹者和最后支撑者,为泡沫源源不断输送能量直到最后一刻。
投资投机成风,股市楼市连动,管理监督形同虚设。
日本和香港完全一样,股市和楼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了泡沫的严重程度。当时日本居民从股市中赚了钱投资到楼市中去,从楼市中赚钱投资到股市中去。无论从那一个市场赚钱都十分容易,很多人所赚之钱比一辈子工作积蓄的钱多得多。股市楼市比翼双飞,同创一个又一个“高度”。
1985到1988年日本GDP增长16%,土地市值和股票市值分别增长81%和177%。1989年底日经指数达到历史最高点近39000点,房地产价格也同创历史最高。这段时间里,房价日长夜大,数月甚至数天价格又上涨了。人们千方百计从各个地方借钱投向房地产,炒作和投机成风,很多人辞去工作专职炒楼。人们用证券或者房产作抵押,向银行借钱再投资房地产。
银行则认为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由此作抵押没有风险,所以大胆放款,造成大量重复抵押和贷款,监督管理形同虚设,资金链无限拉长,杠杆作用无限扩大。但是市场转折后立即就形成“中子弹效应”,一个被击破,个个被击破。日本大公司也不甘寂寞,在炒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关系进行土地倒买倒卖,数量极大倒手率又极高,每倒一次价格就飙升一次。在此过程中政府很少的应对政策也严重滞后。大公司倒卖土地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92年政府增收94%重税后才被迫停止。
泡沫破裂后许多日本居民成为千万“负翁”,家庭资产大幅度缩水,长期背上严重的财务负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严重影响正常消费。日本银行及非银行机构的不良债务高达100万亿日元,最后成为坏账的达到几十万亿日元。倒闭和被收购的银行和房地产公司不计其数,大量建筑成为“烂尾楼”。建筑业饱受重创,1994年合同金额不足高峰期的三分之一,国民经济陷入长达十年的负增长和零增长。日本的沉痛教训应该在中国房地产发展进程中引以为戒。
⑵ 1.日本大地震为什么会导致日本股票大跌 2.灾后重建花的是政府的钱,是什么引起恐慌性的抛售现象
发生灾难了,经济减速或停滞了,公司受灾资产损失了,灾难来临民众紧缩支出了。。。这些都能导致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恶化,股票大跌。
股民投到股市的钱是为了获得较好收益的,股市要跌,留着股票就当是废纸,是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啊,不恐慌这个恐慌什么。
注资是为了稳定股市稳定经济,等“出现大量海外资金迅速撤离的场景”的时候,再多的钱也于事无补了。
首先要明白一点,注资不代表这些钱就花出去了,只是为了增加流动性。现在救灾还未结束,还谈不了灾后重建的事。灾后重建的钱迟早还是要下来的,但不一定在这上面花得钱越多越好。
⑶ 日本股市泡沫后的表现及对日本国内的影响这场危机过后什么行业发展比较快
1989年5月,政府紧缩其货币政策以抑制诸如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然而,更高的利率使股市螺旋向下。1990年底,东京股市已下跌了38%,300万亿日元(折合2.07万亿美元)股票市值瞬间消失,房地产价格从投机巅峰陡降下来,从而使日本经济陷入了“泡沫经济”破灭后的萧条之中。
(1)银行业受到严重打击。在日本股市泡沫与房地产泡沫形成过程中,银行始终是充满激情,并推波助澜,且从中大为受益。然而,双泡沫破灭的同时,日本银行业也遭受了灭顶之灾的报复与打击。股市暴跌,上市银行再融资受阻;房地产泡沫破灭,不动产贷款成为呆帐;企业效益徒降,银行不良资产剧增。80年代的泡沫经济直接为90年代中期日本银行赤字风暴与金融危机埋下了历史隐患。
(2)证券业出现空前萧条。随着股市泡沫的破灭,日经225指数一路直线下跌,几乎毫无反抗之力。直到2000年底,当欧美股市及新兴股市均纷纷上涨至历史新高时,而日经225指数却低收至13785点。与此同时,日本经济也经历了长达10年之久的持续萧条。 2003年4月28日,日本股市更是跌至近20年来的最低点7607点。2006年底,当大多数欧美及新兴股市再次刷新历史新高时,日经股市才终于缓过气来,便勉强收在了近五年来的新高点17225点,与历史最高点38916点相比,却相去甚远,大致相差约21700点。
(3)对企业与消费者的猛烈冲击。虚假的繁荣背后,其实是由企业和消费者来承受这一切后果的。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直接打击了本国企业和居民的信心,投资信心严重受挫,企业不良资产增加,银行不良贷款剧增,个人消费萎缩,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失业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20世纪90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实际年均增长率为1.1%,而且就连这1.1%的增长也是日本政府累计10次动用财政手段刺激景气(“景气对策”总规模高达136万亿日元,接近日本GDP的1/3)才勉强获得的。由此可见,日本人要想再次见到80年代中后期平均5%的经济增长已是十分困难的了。
⑷ 中日美三国 从2000年到09年GDP与他们股票市值之比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
年份 汇率(官方) GDP (亿人民币) GDP(亿美元)
2000 8.28 99215 11982
2001 8.28 109655 13243
2002 8.28 120333 14533
2003 8.28 135823 16404
2004 8.28 159878 19309
2005 8.07 183217 22703
2006 7.81 211923 27135
2007 7.30 257306 35247
2008 6.83 300670 44022
美国历年GDP
2000 9,817.0
2001 10,128.0
2002 10,469.6
2003 10,960.8
2004 11,685.9
2005 12,421.9
2006 13,178.4
2007 13,807.5
2008 14,264.6
二战后日本历年GDP绝对数
1956 9,422.2
1957 10,858.3
1958 11,538.3
1959 13,190.3
1960 16,009.7
1961 19,336.5
1962 21,942.7
1963 25,113.2
1964 29,541.3
1965 32,866.0
1966 38,170.0
1967 44,730.5
1968 52,974.9
1969 62,228.9
1970 73,344.9
1971 80,701.3
1972 92,394.4
1973 112,498.1
1974 134,243.8
1975 148,327.1
1976 166,573.3
1977 185,622.0
1978 204,404.1
1979 221,546.6
1980 240,175.9
1981 257,962.9
1982 270,600.7
1983 281,767.1
1984 300,543.0
1985 320,418.7
1986 335,457.2
1987 349,759.6
1988 373,973.2
1989 399,998.3
1990 430,039.8
1991 458,299.1
1992 471,020.7
1993 475,381.1
1994 479,260.1
1995 483,220.2
1996 500,309.7
1997 509,645.3
1998 498,499.3
关于股票市值你要下一个各个市场的交易软件自己算了,我没有,不好意思
一般而言,股价与GDP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即GDP增长较快,股市会向好;反之,GDP回落,股市会回落。但股市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在时间区间较大(以十年甚至百年为考察期)的情况下才成立的,在短期内是不成立的。股市与GDP之间的关系好像狗如主人的关系,主人带着狗走路时,主人从A地走到B地,假设走了1公里。狗跟随主人也从A地走到B地,但期间狗可能走了5公里,因为它总是不停地前后走动。
如果机械地理解股市与GDP之间的关系,则会导致荒谬的结果。比如说,2001年至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非常好,但股市是熊市;同样的,2005年至2007年,宏观经济并没有出现很大的变化,但股市却涨了5倍。
可见我国股市的短期(甚至是中期)波动其实都不能用经济基本面来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