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流通与货币流通有什么规律
① 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是以什么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
law
of
the
circulation
of
money
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其中,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这是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币量相适应,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造成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
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产生以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因为在本期内用延期支付方式赊购的商品无须支付货币;前期用延期支付方式赊购而在本期内到期的货款需要支付货币;交易双方互相赊购的商品可以彼此抵消。所以,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彼此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② 纸币流通规律和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纸币流通规律实质上就是货币流通规律。这一规律体现的是纸币和货币金属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从上面的公式可知,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即单位纸币的购买力水平,决定单位纸币的交换价值,当一个时期社会所需要的货币金属量确定之后,单位纸币的交换价值就取决于纸币的流通量了.而纸币的流通量又取决于纸币的发行量.因为纸币是没有内在价值的,它是因为流通才体现出价值,所以纸币不能退出流通.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拓展资料
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它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纸币流通规律是指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殊流通规律.其基本内容是:
1、流通中全部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2、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纸币发行总量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商品流通所决定的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如果考虑到货币执行支付职能的情况,则分子项的商品价格总额可调整为:商品的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
纸币流通规律实质上就是货币流通规律。张亦春认为:所谓两个规律实质上一样,是“指两个规律的基本要求和方向一致,它是从货币流通必须与商品流通相适应这个根本点上说的。”但实质上一样,并不是说两个规律就是一个规律,并不是所说的那样“两个截然不同的规律变得彼此不分,混为一体”。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货币流通规律是各个币材形态货币流通领域的共同点的概括。
它适用于条块金属形态货币流通、铸币金属形态货币流通、银行券和纸币形态的价值符号流通。而纸币流通规律仅仅适用于以纸币为币材的价值符号流通。货币流通规律“是普遍适用的”,而“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是适用于纸币流通这个特殊的领域。“货币流通规律是总规律,它制约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派生的规律,它的作用反映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
③ 纸币流通规律和货币流通规律有何区别
纸币流通规律是指纸币的流通量决定于它所代替的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的规律。马克思曾指出:“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是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 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金 (或银) 的实际流通的数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47页) 按照马克思的上述论述,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纸币只有代表金量成为价值符号。
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被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应答时间:2021-11-0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