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货币如何运作
㈠ 有“钞法”“钱法”,而无“银法”:明朝的货币制度是怎样的
由于元代纸币政策的破产,大部分民众拒绝使用严重贬值的纸币。因此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首先推行的是铜币。只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秩序的恢复,铜钱的痼疾重新暴露:不利于大额商品交易,而且原材料铜的供给也遇到了困难,使得有明一代铸造铜钱数量远少于宋朝。
可惜此时明朝统治者尚未认识到白银即将成为首币的趋势。朝廷于洪武八年(1375)开始印造称为“大明通行宝钞”的纸币, 从此明朝的货币制度变成了钱、钞兼用,而且与元朝将纸币与白银挂钩的做法不同,明代的纸币面额改以铜钱的贯、文计量。《明会典》所载的典章制度中只有“钞法”“钱法”,而无“银法”,便是这个道理。
宝钞的发行既没有贵金属充作准备金,发行数量又无限制,发行不久就失去信用大幅贬值。朱元璋开始发行“大明通行宝钞”时,规定纸钞一贯可以兑换白银一两,到了将近一百年后的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却要用2000贯纸钞才抵得上一两白银,即纸钞贬值200000%(相当于年通货膨胀率9%),几乎丧失了流动价值,在经济生活中已无实际意义了。
㈡ 明朝是以什么作为法定货币
1.明代把白银当做法定流通货币,基本上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和铜钱组成了货币主体。
2.基本概述 :
a、明朝的货币是白银,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不是白银的主要生产国,白银大量依靠进口。魏斐德在著作中写道,在17世纪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万-26.5万公斤。长期从事“明清之际白银流入中国”问题研究的美国学者艾维斯认为,1560到1600年日本白银的年输出平均在33750-48750公斤之间,大多数最后还是到了中国。
b、由于明代与日本及欧洲间出口贸易的发展,大量白银从海外通过东南沿海流入内地。国初虽然铸有“洪武通宝”铜钱,洪武八年(1375)又发行宝钞作为法定货币,但铜钱形制滥恶、使用不便,宝钞贬值严重,白银不可遏止地成为公私交易的主要通货。碎银通货的便捷,使得前期由于币制混乱造成的通货膨胀得到抑制,货币经济得以发展。
1. 大明宝钞简介:
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该纸币贯行于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于当时缺铜,于是明洪武七年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并于次年以中书省南京名义发行。大明宝钞印框高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宝钞分六等:壹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但由于当时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且明代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贬值极快,人民纷纷弃之,以失败告终。2.明朝各阶段货币 :
元末群雄并起,各自为政,并自铸货币,俨然一朝之政,但这些政府都是昙花一现,铸造的货币也是显现一时,后来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张士诚据高邮,号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毁铜佛铸天佑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