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制造的货币如何流通
⑴ 国家发行过量货币后,货币是如何进入百姓手里而形成通货膨胀的既然会形成通货膨胀为什么还要发行那么多
货币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流通的:
一、基础设施投资:这些钱从表面上来看并不直接流入群众口袋,但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投资本身就造福于民,它不仅可以为公众提供各种便利,而且能创造庞大的就业岗位。
二、银行放贷:国家将货币注入国有银行,通过下调利率的手段来刺激经济发展,企业可以通过更低的成本向银行融资来形成规模生产,生产成本的降低必然造成产品价格的下降,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较低的利率鼓励群众把剩余资本用于改善生活质量,而非放入银行存现取息。
三、管理费用:诸如公务员工资开支、各种福利等等;这个经济学中叫做管理负担,我们可以努力减少但不可以避免。
四、军费开支
五、偿还债务
六、社会保障资金
七、其它:如应对自然灾害、支付存款利息等等
当然货币流通是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由于平均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创造的财富也不断增长,又有政府发行货币的不断注入,才使得这样一个封闭的系统无限均衡循环下去…
再看群众是如何从中获利的:货币最能体现人民生活的改善,可从这么多措施当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有很多钱都流入群众的口袋。你不禁会问:是货币流通机制有问题还是人民生活确确实实没有太大幅度的改善呢?其实并不然,整体上来看,除了管理费用外,其它资本无外乎这样两种共性:提高公众的福利水平或是直接提供货币供人民自由支配。它提供的各种就业岗位通过工资的形式把货币转移到私人同时也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通过诸如公路、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人民带来了非货币的便利性;通过国防等投入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保障…所有的这一切都已隐性的方式为人民提供了福利!
诸如三峡工程,工程所用各种物资设备为这些物资设备企业扩展了市场;需用大量的人力又创造了就业岗位;工程耗资巨大必须要发行国债来筹募资金,为以后发行的货币提供流向;工程涉及的搬迁等问题需要向当地群众发放搬迁补贴;工程建成后集防洪、灌溉、运输、电力供应等功能于一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通货膨胀不是一个可以避免的问题,我们可以降低通胀率但不能消除通胀。通胀从表面看是因为政府发行了过量的货币,可实际情况是:政府不能有效的掌握市场实际的货币需求量。我们知道,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创造财富的象征,社会创造的财富越多,理应发行的货币量也越大,只有明确把握了国家创造的财富数量,才能据此发行相应的货币量。由于社会创造财富量难以统计,所以很难把握发行的货币量,随着时间效应的加强,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是货币发行量不能与社会创造的财富一致。直接的结果有两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负效应(这里不做讨论),而通货膨胀的前期往往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因此相较而言,通货膨胀与紧缩会时有发生,而通胀发生率会高于紧缩率。
聘用公务员是社会管理的需要,经济学中我们把它叫做管理负担。如何控制一个合适的量使管理最有效率,这一直是社会普遍关心也挖空心思想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公务员,他们为我们提供公共服务,这是私人或者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但现在有部分公务员以权谋私,严重损害了公务员的社会形象。其中一方面是因为公务员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监管制度的不健全。
⑵ 纸币流通规律和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纸币流通规律实质上就是货币流通规律。这一规律体现的是纸币和货币金属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从上面的公式可知,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即单位纸币的购买力水平,决定单位纸币的交换价值,当一个时期社会所需要的货币金属量确定之后,单位纸币的交换价值就取决于纸币的流通量了.而纸币的流通量又取决于纸币的发行量.因为纸币是没有内在价值的,它是因为流通才体现出价值,所以纸币不能退出流通.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拓展资料
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它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纸币流通规律是指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殊流通规律.其基本内容是:
1、流通中全部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2、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纸币发行总量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商品流通所决定的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如果考虑到货币执行支付职能的情况,则分子项的商品价格总额可调整为:商品的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
纸币流通规律实质上就是货币流通规律。张亦春认为:所谓两个规律实质上一样,是“指两个规律的基本要求和方向一致,它是从货币流通必须与商品流通相适应这个根本点上说的。”但实质上一样,并不是说两个规律就是一个规律,并不是所说的那样“两个截然不同的规律变得彼此不分,混为一体”。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货币流通规律是各个币材形态货币流通领域的共同点的概括。
它适用于条块金属形态货币流通、铸币金属形态货币流通、银行券和纸币形态的价值符号流通。而纸币流通规律仅仅适用于以纸币为币材的价值符号流通。货币流通规律“是普遍适用的”,而“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是适用于纸币流通这个特殊的领域。“货币流通规律是总规律,它制约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派生的规律,它的作用反映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
⑶ 人民币发行流通的具体程序是什么
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发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发售代币票券,并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人民币发行与流通的具体程序为: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人民币发行库,在其分支机构设立分支库,负责保管人民币发行基金。
人民币发行基金是指由制钞厂解缴、中国人民银行保管的未进入流通领域的人民币。
发行基金的调拨应按规定办理。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发行主要通过普通银行的现金收付业务活动实现。
商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存款户后,方可办理存取款业务。
商业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存取现金,以开户商业银行为单位办理业务;人民银行在营业时间内,对商业银行办理现金存取业务。
开户商业银行下属基层处(所)的现金,由开户商业银行调剂后统一向人民银行存取。
现金不足时,应填写现金支票,到当地人民银行在其账户余额内提现,这时人民币就从发行库转移到商业银行的业务库了,这就意味着这部分人民币进入流通领域。
当商业银行的现金超过库存限额时,应将超过的部分填制现金交款单,还给人民银行,该部分人民币进入发行库,意味着退出流通领域。
⑷ 国家之间的钱币是怎么流通的
金银储备不是破银,金银几千年来一直是世界最宝贵的财富,黄金储备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财富
⑸ 国家发行的钱怎样到人民的手里的
人民银行的造币公司把人民币制造好,这时候叫发行券,主要造币公司有沈阳造币厂、上海造币厂,西安也有,然后人民银行各个中心支行去调款,调款回来放到自己中支的地下金库里,商业银行再来人民银行调取新钱,同时将回收的旧钱交由人民银行统一复点,无误后再统一销毁。。
流通到社会上的渠道当然是通过商业银行了。商业银行在与央行进行现金帐户的往来时,新发行的人民币就像其他的人民币一样流通至商业银行,继而流通至社会。
如果央行希望加速人民币的流通到社会中(包括新币和旧币,呵呵),主要方法就是购进国债、降低利率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1.购进国债(从商业银行手中)---商业银行帐户存款增加----商业银行可以贷出更多贷款----准备更多的现金用于支付----人民币流通到社会。
2.利率降低----贷款需求增大----商业银行可以贷出更多贷款----准备更多的现金用于支付----人民币流通到社会。
3.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商业银行可以贷出更多贷款----准备更多的现金用于支付----人民币流通到社会。
⑹ 人民币从造币厂印刷完后怎么流入市场的
人民币印制完后,统一上交的中央金库,再由各地省市人民银行到中央金库提取,发放到个银行营业部。
⑺ 国家印出来的第一批钱,是怎么流通到社会上的每年都印那么多钱,到底给谁了
最开始出现纸质货币时,是国家设立银行以一定的价值去兑换民众手中作为交换媒介的物品或贵金属,当完成大部分的兑换后,钱就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了,钱不是凭空出来的,由于钱的质地问题,耐用性其实不强,所以每年印刷出的钱都是替换已经损坏而回收的钱,新钱会存放在固定位置,根据银行的货币需求量进行分配,现在的程序还没有能让人直接把没有给银行的钱拿去用的情况,其实钱的具体流通程度记得高中时的历史课有教过,想更深入就要上大学了,读书多点就会懂的
⑻ 国家发行的货币是怎样进入流通的
中央银行,在我国即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合法的货币发行机构.央行发行的货币一般通过三种渠道进入流通.一是通过再贴现,再贷款业务流入商行,又经过商行的资产业务(如贷款,证券投资等)进入流通.二是通过对付金银和外汇业务;三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既而政府获得资金.
⑼ 国家新发行的货币是怎么样流入市场的
1、央行回购国债和央行票据,以及偿付外债。
2、央行从商业银行手中购进外币,形成央行的外汇储备。
3、成为政府的收入,并经过政府支出进入流通领域。
4、有备行人会提到央行将新印的钞票存放到商业银行(具体是从央行的发行库存放到商行的业务库)仿睁哗,直接增加基础货币,然后通过信贷方式流入社会。
5、其它主要提到:如何调节市场中货币总量。比如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
以上就是国家新发行的货币流入市场的渠道,相信大家通过阅读完以上文章后对此有了一定的了早族解,希望能帮到大家。
⑽ 国家发行的钞票是如何到老百姓手中的
但是这样交换存在着繁琐,而且有特定性,后来,人们逐渐用贝壳等物品作为介质,比如买一头羊需要10个贝壳,一头牛12个,用贝壳计算商品价值,也就是最初的用货币计算商品价值。 但是,也不是人人都觉得贝壳有用,这就需要国家的强制力了。在国家形成后,国家利用国家信用和国家强制力,使得贝壳作为货币职能得到法律化--用贝壳可以买到东西,这是国家规定的,由国家担保。 那时候的贝壳就是现在货币的前身。 1,最初货币的流入,是国家强制力来决定的。比如最早,当国家拿着贝壳找你购买东西时,你不愿意,国家依靠其强制力,强迫用贝壳买走你东西,并告诉你,这个贝壳,在这个国家,你也可以买东西。于是你用贝壳去买别人东西,别人当然也不愿意啦,这时候,国家依靠其强制力,要求另一个人也必须接受贝壳换物品。久而久之,贝壳可以换取商品深入人心,而大家在用贝壳和商品交换中,也渐渐感觉这样交易比原来的方式更加方便,也就接受了这种方式。当然,这是最初的一种方式,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都知道用货币来作为商品流通介质是非常方便的,也就普遍开了。 2,现在货币流入市场,如何流入呢?第一种,和国家间交易,由国家提供货币,商人提供商品,如基础建设等,这样,国家用货币来换取商品,而商人得到货币,当然这个货币是国家依靠其信用和强制力来保证的。第二种,当货币从商品流通中,不断由国家流入社会时,社会中的货币交流也会越来越多,这时候就形成了一种货币流通,进而带动经济发展。 可以这么说,货币由国家发行,然后通过商品交易(也就是国家与民间经济)流入社会,进而在社会中循环。 还有一种,就是在国家,政府任职的职员,其所服务的是国家,因此,国家也会给予其相应的报酬,而国家本身不具备商品生产和交换功能,因此,国家也会用货币作为报酬,然后由其雇员带入社会中。 也就是说,货币由国家进入社会的方式包括:国家-商人-社会(商品贸易),国家-国家雇员-社会(报酬) 钞票作为货币实体化的东西,一般贸易中,大额交易使用钞票并不方便,多数采取银行结算方式,当然,这本身已经包含大家所说的“钱”在里面,比如国家和商人交易,商人提供货物,国家不一定会直接提供实体钞票,而是在银行给商人一笔货币数据,由银行结算给商人,当然,商人可以用它在银行里继续做结算,也可以将其变成钞票取出,而国家给予雇员报酬也可以是两种方式的一种,但是无论怎样,货币数据和钞票可以等值兑换,这也是由国家保证的。 理由很简单:在国际贸易中,最初的国与国贸易,对方并不一定采纳对方货币,一般都会以比较稀有的黄金,白银等作为货币介质,但是,黄金白银毕竟有限,对于越来越大的国际贸易,金银已经不能承担介质功能,因此,各国在结算时,往往采取国际货币结算方式,比如A国商人在B国购买商品,B国获得A国货币,当B国购买A国商品时,就可以用A国货币来结算,当然这一结算是两国银行间结算。后来,一些大国在国际上具有足够影响了和信用,其货币也可以作为国际货币或者区域货币来进行贸易结算。 前面月长石也说了,货币发行是国家依据其强制力和国家信用来的,货币的发行,除了和金银储备有关外,还和国家经济有关,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商品流通。当国内有100块钱货物流通时,国家如果发行100块钱货币,则是正好,如果只发行80块钱,那还有20块钱商品无法通过货币来流通,造成通货紧缩,钱更加值钱,但是有20块钱商品无法流通,不利于商品流通发展,而发行120块钱,会导致20块钱无法购买到商品,货币贬值,造成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