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货币宽松投资结构怎么调

货币宽松投资结构怎么调

发布时间: 2024-03-21 03:04:40

Ⅰ 宽松和紧缩货币政策

宽松货币政策总的来说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比如直接发行货币,在公开市场上买债券,降低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等。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再贷款利率时,买进政府债券,对外投放货币,增加市场货币流通,促使商业银行扩大信用规模,降低利率,促进投资的发展,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用的一种政策手段。这种货币政策是在经济过热,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时,所采用的紧缩货币的政策。中央银行将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旨在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使利率升高,从而达到减少投资,压缩需求的目的。总需求的下降,会使总供给和总需求趋于平衡,降低通货膨胀率。
宽松货币政策的好处:
1、宽松货币政策下,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使企业资金使用成本减少,利润增加。
2、增加货币供应量,使人们货币收入增加,促进消费。
3、宽松货币政策是在国内经济不够景气的情况下使用的促进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
紧缩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1、减少货币发行:
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在原有数量上不再增加。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2、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3、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它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常见措施为在公开市场发放政府债券,买国债的多了,市场上流通的钱就相应变少了。
4、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它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5、提高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6、选择性信用管制:
它是对特定的对象分别进行专项管理,包括:证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管理。
7、直接信用管制:
它是中央银行采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Ⅱ 如何解决通货膨胀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

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想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2)货币宽松投资结构怎么调扩展阅读

预期和惯性

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的相应预期。

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

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通货膨胀

Ⅲ 4月金融数据显示货币政策将如何调整

整体来看,4月信贷投放季节性回落,信贷节奏趋于平稳,实体经济和市场主体经营活动活跃度明显提升。分析人士认为,未来一段时间的货币政策仍将以结构性政策工具为主,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居民消费、购房意愿还需稳固
4月信贷回落明显。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4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31.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26.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
同时,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188亿元,同比多增649亿元。相较2023年3月,人民币贷款大幅回落,3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89万亿元,同比多增7497亿元。而在2022年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454亿元,同比少增8231亿元。
分部门看,4月住户贷款减少241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255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1156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683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09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669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28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134亿元。
而在2023年3月,住户贷款增加1.24万亿元,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6348亿元,回到2021年同期水平;居民短期贷款更是增加6094亿元晌知,同比多增2246亿元,达到历史高位水平。
全力推进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1月信贷实现“开门红”,此后2月、3月的信贷投放也处于较高水平,一季度整体新增人民币贷款增幅显著。对于4月信贷投放出现回落的原因,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解释,4月人民吵谨扒币贷款较3月呈现季节性回落,信贷节奏趋于平稳。
“分部门看,金融机构持续增加对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信贷投放,结构不断优化。居民贷款再次下降,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均出现回落,表明居民消费信心和购房意愿仍需进一步稳固。”温彬指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直言,4月新增信贷、社融数据不及市场预期,处于偏弱水平。主要受三方面因素推动:一是季节因素。4月信贷、社融往往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回落;二是居民楼市销售偏弱。4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反映当月楼市销售偏弱;三是银行金融机构调整信贷节奏。今年政策靠前发力,4月银行金融机构对信贷投放节奏进行一定调整。
周茂华提到,从结构看,4月居民新增短期贷款同比多增,住户存款同比少增,意味着居民减少储蓄、增加消费贷款,反映国内居民消费信心和需求在较去年4月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企业信贷需求仍保持旺盛,短期和中长期新增贷款继续保持同比多增态势,反映国内企业对经济复苏前景保持乐观。
针对居民部门信贷减少这一情况,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表示,居民部门信贷数据与4月消费修复、乘用车零售增长、房屋销售恢复有所背离,可能受金融体系主动放缓居民信贷投放节奏、按揭贷款放宽与销售之间存在时间差的影响,部分增量消费贷、房贷、车贷等可能会延后到5月放款。
理财市场回暖分流居民储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人民币贷款增量有所减少外,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超过4000亿元。
数据显示,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具体来看,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408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02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912亿元。

4月居民人民币贷款、存款双双回落,也对货币供应产生了影响。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0.85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98万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高0.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10.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当月净投放现金313亿元。
整体来看,尽管M2增速较上月末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增长。温彬认为,4月居民存款减少1.2万亿元,同比多减4968亿元,主要是在资本市场和理财市场回暖背景下,居民储蓄有所分流。同时4月财政存款大幅增加,财政资金回笼也制约了M2增长。下阶段,受去年基数逐月抬升的影响,预计M2增速还将回落。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受2022年4月央行集中上缴利润带来的M2高基数影响,M2与M1剪刀差收升昌窄,但也反映了实体经济和市场主体经营活动活跃度明显提升,资金活化程度不断提高。
周茂华称,M2同比继续略高于名义GDP增速,目前货币环境继续适度宽松,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持。
社融增速保持平稳
另一方面,随着4月信贷投放量减少,4月社融增量也出现回落。经统计,2023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2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729亿元。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431亿元,同比多增729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319亿元,同比少减441亿元;委托贷款增加83亿元,同比多增85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19亿元,同比多增73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347亿元,同比少减1210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843亿元,同比少809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4548亿元,同比多636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993亿元,同比少173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对比发现,2022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102亿元。尽管2023年4月社融增量较上月5.38万亿元有所回落,但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大方向下,4月信贷社融规模同比增长10%,增速与上月持平,继续保持平稳。
周茂华表示,从总量来看,我国经济依旧保持良好扩张态势。4月新增信贷和社融数据季节性回落,但同比继续多增,反映国内宏观支持政策力度不减,预示宏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扩张态势。
在王运金看来,4月信贷与社融增量变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相对明显的季节性变动,季度初月的银行信贷考核力度不强。二是一季度超额投放满足了实体经济短期资金需求,4月继续增加负债的动力不强,信贷需求放缓。三是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主动放缓信贷投放节奏,央行一季度例会表示要保持信贷总量增长、节奏平稳,一季度超额的信贷投放可能部分占用了二季度部分信贷额度,4月部分贷款与银行承兑可能延后至5月放宽。四是内需恢复情况尚不稳固,政策需持续扩需求。
货币政策仍将以结构性政策工具为主
5月11日早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环比下降0.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0.5%。这一数据表现也整体低于市场预期。
“4月CPI和PPI数据反映当前经济内生动力仍有待加强。”温彬分析道。温彬表示,就宏观政策而言,应继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尤其是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的前提下,继续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持续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巩固经济稳步回升的基础。
谈及下一阶段信贷总量以及货币政策走势,庞溟指出,考虑到企业生产经营热度持续回暖,“五一”假期带动线下消费和服务消费强劲修复,房地产销售端的点状回暖复苏态势将进一步畅通“销售-拿地-新开工”链条,可以说社会有效需求回暖与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市场主体信心预期企稳之间的正反馈也进一步加强。预计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和社会有效需求持续、积极的修复将会继续带动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的信贷需求保持在合理水平。

Ⅳ 货币调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调节投资的

货币调节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后,在这一政策的正式贯彻和达成调节目标之间有一个内在机制在起作用,这个机制有两部分:一是内部传导机制;二是外部传导机制。

(1)内部传导机制
内部传导机制是指从货币工具选定、操作到金融体系货币供给收缩或扩张的内部作用过程。其实质是货币扩张决定因子的特性问题。
货币供给的扩张是由货币扩张乘数决定的,而扩张乘数向何方向变动,则取决于影响扩张乘数各因素的特性,这些因素主要是:
①通货比率
通货比率是大众保有的现金对活期存款的比率,通货比率发生变动,将影响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量。1)作为一种交易手段和支付手段,通货是所有金融资产形式中流动性最高、最便利的一种。因此,人们都有保有现金的偏好,通货比率在很大程度也取决于这种偏好,偏好程度如提高,现金即通货比率也要提高。 2)货币作为一种贮藏手段,它与其他金融资产有很强的替代关系,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的变动,将影响保存现金的机会成本。若银行存款的利率提高,通货比率由于人们保有现金成本的提高就会降低。3)通货比率既然是现金与活期存款的相对比例关系,显然,活期存款如发生变化,也会影响现金比率。4)物价的预期变动率也对现金比率有影响;当人们预期物价上涨时,一般都要采取购物保值的办法。人们手持现金增多,通货比率在短期内也会提高。 5)政局不稳或战争等偶发因素也会提高通货比率。
②定期存款比率
所谓定期存款比率是指大众保有的定期存款余额对活期存款余额的比率。影响定期存款比率的因素主要有:1)定期存款利率。该项利率提高,将促使银行客户调整其金融资产结构,使定期存款额相对增加,反之将下降。2)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的变化。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相对提高,人们保有定期存款的诱因就会减弱,银行客户将减少定期存款数额,定期存款比率就要下降。3)公众收入水平的变动。一般收入提高,定期存款比率也提高。反之即低。
③法定存款准备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比率是全体金融机构依中央银行的法令规定缴存的准备金对其存款负债总额的比率,这一比率为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法定存款准备率以存款余额为权数的加权准各率,即:
R=(Rd十Rt)/(1十t)
式中:Rd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Rt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t为定期存款比率。一般情况下,当定期存款利率提高或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相对降低时,法定存款准备比率将随之降低。在全部金融机构吸收准备率各异的存款,而且对业务不同的银行实施差别准备率的金融制度下,存款种类的不同、各类存款余额比率的变化以及各类金融机构吸收存款余额的变化,都将导致法定存款准备比率的变动。
④超额准备比率
所谓超额准备比率指银行保有的超额准备金占其负债总额的比率。超额准备就是各银行实际保有的现金资金(或为库存现金,或为存放中央银行的存款)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影响超额准备的主要因素有:1)市场利率。超额准备是银行的不生利资产,市场利率即是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所以,超额准备比率与市场利率是负相关关系。2)再贴现率。在银行贷款和投资收益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通资金的成本降低,其生利资产的收益相对提高,将促使银行去扩张信用降低超额准备水平;反之则会保留较多的超额准备,超额准备率就有相对提高的倾向。3)社会大众对现金和定期存款的偏好程度。如果大众偏好定期存款,定期存款比重上升,由于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相对活期存款要低些,定期存款的大量提存风险也远远小于活期存款,银行保有的超额准备自然会减少,超额准备率将随之降低。4)此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经营态度等因素均能通过影响银行的超额准备而使超额准备率降低和升高。

(2)外部传导机制
外部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由中间指标发挥外部影响,对总支出起作用的过程。无论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最终都要达到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增加影响社会总支出即总需求的变动。因此,在货币供给量与社会总支出之间的必然性因果联系中存在着一定的、使货币政策得以实现其预期目的传递机制。
对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货币供给影响最终支出的传递机制问题,到目前为止,西方经济学家们大体有三种看法:
①货币供给量——财富——最终支出的传递机制
所谓财富一般是指实物财产、人力财产和金融资产。假定货币供给与财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货币数量增加社会的净财富亦随之增加。但财富增加能否最终影响总支出水平,则必须考察财富与总支出之间的关系,由此才能看出财富效果能否实际发挥影响总支出的作用。据分析,财富存量的变动通过下列途径影响实物经济部门的行为:
1)货币市场: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如果大众把增加的货币用于窖藏,新增货币就会成为闲置资金而对总支出水平不发生影响,这时,尽管货币政策能增加净财富,但其操作效果为零。
2)资产市场:货币供给增加使各家庭的财富增加,各家把增加的货币用于金融资产投资,资产市场上的金融资产需求会随之增加。企业在货币供给增加后,由于自有货币资产比以前充裕了,就会相应减少以债券或股票形式筹措资金的数额。金融机构因为准备金情况改善,会增加其生利资产,这也会提高对金融资产的需求水平,由货币供给量增加产生财富效果,将透过资产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改变经济主体保有金融性资产的数额,各项金融资产保有结构、价格、市场利率的相对变化,将决定资产市场影响最终支出的效果。通过金融资产数量发生的操作效果,称为信用供应可能性效果;通过资产价格产生的效果,称之为价值效果;通过资产收益率或市场利率产生的效果分别称之为资本成本效果和收入效果或替代效果。
3)商品市场:家庭部门保有的货币增加了,其消费支出会随之增加,此种行为影响商品市场而产生的诱发性财富效果,被称之为实质余额效果。
②货币供给量——资产结构调整——最终支出的传递机制
詹姆斯·托宾描述分析的这种传递过程如下:假定中央银行采取扩充性货币政策,减少各银行在该行的特别存款金额,使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减少而形成超额准备。如果银行用这些超额准备扩充其生利资产,以增加收益,那么,运用超额准备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用作商业放款。如果原来银行的放款市场处于均衡状况,现在需求水平不变,银行增加放款,该市场就会出现超额供给。银行如果根据实际情况调低贷款利率用以刺激需求水平,银行放款市场就会在较低的利率水准下再度恢复均衡,银行的存款将随着银行贷款的增加而增加。另一种方式是向社会大众买进政府债券,如果政府债券供给水平一定,因为银行的购买而产生超额需求,将导致债券价格上升与债券收益率下降以消除超额需求。债券价格提高可能使需求减少,也可能造成债券供给增加。于是政府债券市场再度恢复均衡,银行买入政府债券将使大众保有的银行存款增加。总之,商业银行无论采用哪种超额准备运用方式,都将破坏原来货币市场的均衡,产生超额货币供给。由于超额货币供给存在,资产结构失衡的调整过程便会继续进行。债券保有者将以价格较低的股权资产代替政府债券,于是股权需求将增加,‘造成股权市场的失衡,股票价格会上涨,收益水平会降低,厂商以股份资本形式筹集资金的成本亦会随之下降,这将诱使厂商发行股票,购进生产要素。这样,股票市场恢复了平衡,但是,资本物品市场由于超额需求出现供求失衡,这促使边际投资改善,使其产生正的收益,结果,资本物品的产量,生产资料部门的就业量和收入水平乃至于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都因此得到提高。整个社会收入水平提高,交易性货币需求将随之增加,原来的货币市场中的超额供给也将被吸收,这样,整个社会的资产结构再度恢复平衡。
可见,货币供给通过资产结构失衡和不断调整、选择机制实现了社会总支出的扩张。 ③货币供给量——信用供应量——最终支出的传递机制
假定中央银行用公开市场业务的手段向居民部门买进政府债券,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会随之增加。那么,货币供给量增加对银行信用供应将有以下影响:1)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将使商业银行的实际存款准备增加而产生超额准备,银行可以以之作为扩张信用放款来源。2)公开市场操作将影响政府债券的价格,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即收益率降低,‘一般情况下,这使得政府债券的利率与银行放款利率之间的差距缩小,银行放款利息收益相对提高诱使其以银行放款替代政府债券的保有。但是,即使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可能导致银行信用活动的扩张,全社会的信用总量能否随之增加,这中间并没有肯定的因果关系存在。因为银行信用只是全社会信用总量的一个构成部分,只有全社会信用总量增加了,社会总支出水平才能提高。因此,银行信用对总支出水平的影响,关键看银行信用与全社会信用总量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否密切。

在上述三种传递机制中,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给通过资产结构失衡影响总支出水平的效果比较显著,能够经得起实证检验。

热点内容
炒股均线散乱怎么买 发布:2025-01-20 01:45:21 浏览:942
手机股票软件大全下载 发布:2025-01-20 01:25:34 浏览:897
请问涨停的股票还可以买进来吗 发布:2025-01-20 01:24:00 浏览:869
哪个股票软件交易有筹码分布图这个指标 发布:2025-01-20 01:15:13 浏览:261
股票交易提示股东账号未指定 发布:2025-01-20 01:10:16 浏览:141
格力股票历史走势图 发布:2025-01-20 01:05:49 浏览:657
中日互通基金有哪些 发布:2025-01-20 00:51:02 浏览:605
蚂蚁金服如何防范金融风险 发布:2025-01-20 00:42:25 浏览:41
贵州燃气历史股票价格 发布:2025-01-20 00:42:16 浏览:235
理财通怎么取消手续费 发布:2025-01-20 00:35:14 浏览: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