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增量不代表什么
⑴ 广义货币 M2 今年拟增长 13% 意味着什么
我们必须有一个缺郑败清晰的意识,那就是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现在虽然已经有人说是13%,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拟定的增长额,并不一丛念定能够达到。首先在这里需要跟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广义货币的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其实道理非常的简单,就是我们花未来的钱,然后计算在当年的产值当中,这就是所谓的贷款,如果贷款的比例越高的话,也就意味着这一年我们花掉的钱也越多。那么今天就跟大家来探讨一下这个观点。
第三,预期目标跟实际目标有太大的差距吗?
从上一年的预期目标来看的话,上年预期目标是14%,而最终的数据是13.8%,差异并不是非常大,所以如果今年到你定增长是13%的话,最终结果也不会超过这个数字,当然就算超过的话,数值的波动范围也不会太大。广义货币的增长对于目前正在出现下滑的经济增势,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⑵ 货币升水代表什么是升值还是贬值,在直接标价法下,说货币升水,是等号左边货币升水还是右边货币升水。
货币升水代表着货币价格变动。在直接标价法下,说货币升水,是等号左边货币升水。
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的几大区别:
1、两种标价法的本质不同。
直接标价法是把外国货币以外国货币的标准折合成相对等的本国货币。而间接标价法是以本国货币为标准,数额不变,折合成相对等的外国货币。实际上两种标价法互为倒数关系。
2、采用国家不同。
一个国家在同一时间段,只能采用一种标价法。现在只有少数的发达国家采用的是间接标价法,比如英国,美国,但美元对英镑仍然是采用直接标价法。其他大多数国家都是采用直接标价法。
3、两种标价法的本币价值变动对汇率的影响不同。
直接标价法中外汇汇率的升降对本国货币的价值变化起成反作用,比如当本币升值的时候,汇率下降;而本币贬值的时候,汇率上升。
而间接标价法中外汇汇率的本国货币的数额是一直保持不变的,如果固定数额的本币兑换的外币减少,那么外币的币值就上升;如果外币升值,那么本币下降,当然这时外汇汇率也下降。
(2)货币增量不代表什么扩展阅读:货币种类
1.硬币
硬币是一种小面额的辅币。它是铜质的、铝制的或是镍质的。
2.纸币
纸币是一种法定货币,称为法币(legal tender)。法币是政府强制流通的货币。纸币发行的基本权力为政府所有,具体由央行掌握。纸币和硬币的总和称为通货或现金。
3.存款货币
存款货币是指可以随时提取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它也称为需求存款。由于活期存款可以随时行颂枣转换成现金,所以银行的活期存款和通货没有区别。它也是一种货币。
4.储蓄存款
定期存款档拆和储蓄存款是在一定时间以后才能提取的可以获得利息的存款。这些存款虽然不能以开支票的方式使用,但通常预先通知银行可以把它转换成现金。另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可转让提款单(NOW)以及自动转移服务(ATS)缩小了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差别。这种差别缩小的结果使得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也成为一种货币。
5.准货币
准货币是指能够执行价值储藏职能,并且易于转换成交换媒介,但本身还不是交换媒介的资产。例如,股樱游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就是准货币。
⑶ 国家大量发行货币会引起通货膨胀货币发行多了中国不会更有钱吗什么情况会影响货币发行量
1:货币供给增长并非在任何时候都会主导通胀形势。当经济不在均衡增长状态时,经济形势变化是由货币需求主导的,只有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或者说经济处于偏热状态时,货币供给才会直接影响通货膨胀。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全球金融环境下,宽松的货币供应可能演变成金融资本,这会产生一个非常不确定的通胀因素。2:货币发行多了不一定是更有钱的象征3:货币的基本功能是交易工具,凯恩斯主义理论下还是通胀工具。从这两个功能出发,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等于GDP增长率+平减指数即可。即确定了GDP增长目标和通胀目标,就可以确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了。但是,rmb增长率常年超过16%,09年达33%。通胀虽不严重,但资产价格波动剧烈,决策层是什么意思呢欧元通行于经济发展水平,监控水平不同的多国,通胀更不易被接受。欧元的发行量如何确定呢?又如何在多国之间分配呢?美元似乎不太讲货币发行量的问题。但数据显示美元发行量居然远低于中国,是何道理?似有理论说明:金融创新使得货币供应量很难界定,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不太关注货币供应量问题,而只盯住利率,这种说法确切么?既然都号称利率由市场决定,为何美联储又有“加息”之说呢?这不就是国家控制了么?以上自己有些想法,但主要是问题。希望与大家讨论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宏观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49022&page=1
⑷ 货币资金多说明什么
说明企业流入的现金比产生的现金流出要多, 还反映出企业资金闲置,没有被有效利用。
1、货币资金多说明企业流入的现金(包括各种可能:包括经营活动流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比上述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要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多,具体属于哪种增加,还要从几方面来分析。 同时反映出企业资金闲置,没有被有效利用。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业务规模。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越大,相应的货币资金规模也越大;业务越频繁,货币资产也会越多。
2、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较多,说明企业资金宽裕,支付能力强。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个总账账户的期末余额。 货币资金是指可以立即投入流通,用以购买商品或劳务,或用以偿还债务的交换媒介。是资产负债表的一个流动资产项目。如果资金闲置,可以选择投资、理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货币资金管理是企业现代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在建立和实施货币资金内部管理制度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一下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拓展资料
决定公司货币资金规模的原因:
1、公司筹集资金能力。公司信誉好,向银行借款或发行股票、债券都会比较顺利。公司就可以适当减少持有的货币资金数量。
2、公司对货币资金的运用能力。货币资金的运用也存在"效率"与"效益"的问题。上市公司运用货币资金的能力越强,资金在公司内部周转很快,公司就没有必要保留过多的货币资金。
3、公司的行业特点。对于不同行业的公司,合理的货币资金规模会有差异。有一些历史的经验数据,投资者可以通过网络或统计年鉴查询。
⑸ 什么是货币的流通量、发行量与供应量
一、货币流通量
1、定义:货币流通量(amount of currency in circulation)是指市场上实际流通的 货币总量 。目前我国货币流通量统计实际就是针对流通中的现金量,即M0进行统计,通常又称之为市场 货币供应量 。这是一个 时点指标 ,实际工作中往往计算报告期末的 货币流通总量 。
2、计算:该指标的数值可以直接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 综合信贷计划 执行表“流通中的货币”项目获得。计算公式为:
期末市场货币流通量=****期初市场货币流通量+****本期现金投放总额-****本期现金回笼总额
该式中,现金投入与回笼分别指银行将现金从业务库投放到市场上和现金从市场回到 银行业务 库的数量。投放货币就增加了货币流通量,反之,回笼货币就减少了货币流通量。增加或减少货币流通量主要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货币流通量过少,不能满足 商品交换 的需要,就会影响经济发展;货币流通量过多,超出了商品交换的需要,就会出现 通货膨胀 ,同样会影响经济的增长。
3、分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货币涵盖范围的大小和流动性的差别,把 货币供应量 家族划分成三类:
MO (市场货币流通量)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
M1(旧称 狭义货币供应量 )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M2 (旧称 广义货币供应量 )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 定期存款 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 储蓄存款 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
M3(广义货币)是M2加上私有机构和公司的大额定期存款。
M4是M3加上各种 有价证劵 ,包括 本票 、 债券 等。
4****、分类特征
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 先行指标 , 流动性 仅次于M0。
M2流动性稍弱,但反映的是 社会总需求 的变化和未来 通货膨胀 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 货币供应量 ,主要指M2。
M3货币供应指标,是一个衡量货币供应的主要指标,它包括钞票, 硬币 , 活期存款 和4年期的 定期存款 ,即 <wbr>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 储蓄存款 。在长期中,所有M3货币都是可以无损变现或用于抵押的(如果不考虑央行信用)。但M4在长期中能否无损变现或用于抵押则要考虑 企业信用 问题。
欧洲央行用 货币供应 量的 增长幅度 来衡量通胀的压力。通过考察不同层次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以从中选定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 中央银行 控制的重点,有利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并及时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央行对M3每年设一个增长目标范围,高于范围的M3增长引起通胀担忧。由于美元 信贷 的过于泛滥,美联储在2006年3月宣布停止M3的报告。
5****、决定因素
一是一定时期的商品价格总额,即各种商品的价格与商品数量的乘积的总和;二是 货币流通速度 ,即同一时期内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M)=****待流通商品数量(Q)****×商品价格水平(P)/****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V)
这个公式表明了 货币需求量 变动的基本规律。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是 金属货币 的流通规律。至于纸币的流通规律仍是以金属 货币流通规律 做基础的。
6****、增长关系
一般而言,一定时期的 经济体 如果 商品结构 、价格和总量没有大的变化,那么所需的货币流通量也不需要太大的变化。但如果经济处于增长之中,货币流通量不足会引起 通货紧缩 ,阻碍经济增长。适当增加货币流通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方面是因为货币流通量的少量增加会令经济体中的个人和企业(尤其是最先接触到增量货币的这部分)产生 财富幻想 ,刺激消费,需求扩大,进而刺激生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传统货币理论假定市场总是 出清 的,价格变化的信息可以瞬间传给整个市场,但现实中不然, 价格信息传递 有成本和时滞,所以需要的货币流通 量比 理论量更多。但如果货币流通量过多,则会导致经济运行失控,物价飞涨。
7****、特别说明
上述介绍是基于纸币流通理论的,现代的货币理论基本都是关于纸币的。 金属货币 时代,货币流通量同样决定于一定时期的商品价格总额和 货币流通速度 ,但因为金属货币本身是商品,而不是纸币那种 国家信用 的符号,因此向流通中注入过多的金属货币会使得一部分金属货币退出流通被人们贮藏起来,另一部分则会被作为原材料应用。所以金属货币 流通量 同纸币流通量不同,并不是 货币发行 方能决定的,要服从现实 经济 的规律,基本上市场实际需要多少就会在流通中出现多少。
二、货币发行量
(一)货币发行量
1****、定义
货币发行量是指一个国家发行的货币总数,通常包括所有的流通与非流通货币。其中,流通货币也即现金发行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行的现金数量。
2****、决定货币发行量的因素
生产力(决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着一个国家货币发行量。如果国家的 货币发行 机构超量发行货币,而生产力没有相应增加,即生产出来的商品没有相应增加,这样的话因供求关系,要用更多的钱买货物,这样货币在国际上看来就是贬值。
货币只是政府控制国家的经济的一种形式,比如政府想充实 国库 ,一种方法是正常的税收等等,另一种方法是印刷钱。第二种方法因为生产力没有相应发展(商品数量没相应增长),老百姓手上的钱就不值钱的,意思就是第二种方法会使政府富了,老百姓穷了,之后老百姓买不起东西,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商品产量的增加)。
所以政府都是力保发行的货币的升贬值的稳定。
要使整体上国富,就要保证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后生产的商品多了,很少的钱就会买更多的商品,货币就会升值。然后政府为了保证进出口的平衡,就会印刷些钱流通市场,使 货币升值 不要太快。
(二)货币发行量
货币发行 是一定时间内从央行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减掉回流到央行的货币的差额。国家授权发行货币的银行将货币从发行基金保管库调拨给 银行业务 库,并通过它向流通界投放货币的活动。
1****、含义
货币发行有两重涵义:一是货币从 中央银行 的发行库通过各家银行的业务库流向社会,二是货币从央行流出的数量大于流入的数量。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负债。
2****、性质分类
货币发行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 经济发行 和 财政发行 。经济发行是为了满足 商品流通 的需要而发行的货币。这种发行是符合 货币流通规律 要求的,因此,它既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又能保持 币值稳定 。财政发行是为弥补 财政赤字 (见财政收支)而发行的货币。这种发行超过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往往会导致 通货膨胀 。
3****、我国情况
在中国,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家。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准年度人民币最高发行限额。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发行限额,具体办理人民币的发行工作,并集中管理 发行基金 。
中国人民银行设有发行基金保管库(简称发行库)保管发行基金。发行基金是尚未发行的人民币,它不是流通中的货币。各专业银行则设有业务库,是为办理日常现金收付而建立的。它核定现金库存限额。现金超过库存限额的部分,应交存发行库。当业务库存现金不足以满足需要时,就得从中国人民银行的发行库调入现金。将发行基金调入业务库,就是货币发行。货币发行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向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掌握本国货币发行权,又称为“发行的银行".人民币的具体发行由中国人民银行设置的发行基金保管库(简称发行库)来办理。人民币的发行程序大致分为四步:(1)提出人民币的发行计划,确定年度货币供应量。每年由人民银行总行根据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货币发行和回笼计划,报国务院审批后,具体组织实施。包括负责票币设计、印制和储备。(2)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报批的货币供应量计划。(3)进行发行基金的调拨。发行基金是中央银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的货币。它是货币发行的准备基金,不具备货币的性质,由设置发行库的各级人民银行保管,总行统一掌管,发行基金的动用权属于总库。(4)普通银行业务库日常现金收付。人民币的货币发行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的现金收付业务活动来实现的。各商业银行将人民银行发行库的发行基金调入业务库后,再从业务库通过现金出纳支付给各单位和个人,人民币钞票就进入市场。这称为“现金投放”。同时,各商业银行每日都要从市场回收一定的现金,当业务库的库存货币超过规定的限额时,超出部分要送交发行库保管。这称为“现金归行”。货币从发行库到业务库的过程叫“出库”,即货币发行;货币从业务库回到发行库的过程叫“入库”,即货币回笼。
三、货币供应量
1****、定义: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 时点 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 货币存量 ,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 存款货币 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1]<u> <wbr></u>
中央银行一般根据宏观监测和宏观调控的需要,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世界各国 中央银行 货币估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但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 流动性 大小。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 资产 随时可以变为现金或商品,而对持款人又不带来任何损失,货币的流动性程度不同,在流通中的周转次数就不同,形成的 货币购买力 及其对整个社会 经济活动 的影响也不一样。
2****、影响介绍
一般说来, 中央银行 发行的钞票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货币性,随时都可以直接作为 流通手段 和支付手段进入流通过程,从而影响 市场供求关系 的变化。 商业银行 的 活期存款 ,由于可以随时支取、随时签发 支票 而进入流通,因此其流动性也很强,也是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重要因素。有些资产,如 定期存款 、 储蓄存款 等,虽然也是 购买力 的组成部分,但必须转换为现金,或活期存款,或提前支取才能进入市场购买商品,因此其流动性相对较差,它们对市场的影响不如现金和活期存款来得迅速。[2]<u> <wbr></u>
3****、层次划分
中央银行一般根据宏观监测和宏观调控的需要,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1)流通中现金(M0),指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之和,其中“单位”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
(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指M0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活期存款。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指M1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中,中国人民银行从2001年7月起,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
按流动性标准划分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对 中央银行 而言,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提供货币供应结构图,这种货币供应层次的划分,有利于为中央银行的 宏观金融 决策提供一个清晰的货币供应结构图,有助于掌握不同的货币运行态势,并据此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调控。
另一方面,分析经济的动态变化,这种 货币层次 划分方法,有助于中央银行分析整个经济的动态变化,每一层次的货币供应量,都有特定的经济活动和商品运动与之对应,通过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变动的观察,中央银行可以掌握经济活动的状况,并分析预测其变化的趋势。
4****、调控机制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也称中央银行金融 宏观调控机制 ,它是指中央银行为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其他 宏观金融 变数而掌握的各种 货币政策工具 ,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然后再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达到其政策目标和各种重任的完整体系。
无论哪一个国家采取何种社会制度和何种经 济管理体制 ,尽管各国中央银行调控力度和广度有异,但就其调控体系的一般模式而言,有其明显的共性,可用图示。
但必须指出,就这个一般模式而言,还不能区分不同类型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模式的具体内容和不同特点,甚至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也不一定采用相同模式。从大类上划分,可分为直接型、间接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
(1****)直接型
当一个国家对宏观经济采取直接管理体制时,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就只能是运用指标管理和行政命令的调控形式,通过强制性的 指令性计划 和行政手段来直接控制现金流通量和银行系统的贷款总量,以此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前苏联、东欧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在1979 <wbr>年以前均采用过计划指标控制这种模式。
(2****)间接型
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 从20 <wbr>世纪50 <wbr>年代开始大多采用这种模式。依据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 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经济运行主要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过渡已是历史的必然。
间接型调控的特点是:它所依存的经济体制是一种发达的 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有一个相当规模和发育健全的 金融市场 ; 中央银行 在运用 经济手段 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并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利用行政手段进行直接控制的可能性;比较好地尊重微观 金融主体 的自主权;较好地起到抑制 经济波动 的缓冲作用。
(3****)过渡型
过渡型调控模式一般指由直接型向间接型过渡的模式。 发展中国家 一般采用这种模式。有些虽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但因其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金融市场不发达,加上财政、外汇 赤字 和严重的 通货膨胀 等,还有必要对经济采取一些直接控制手段。
5****、组成
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是一个由内在诸因素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为说明问题,它的组成可用以下三个层次剖析:
(1****)调控主体 。
整个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主体有三个:一是 中央银行 ,二是 商业银行 ,三是非银行经济部门。
依据各主体的不同功能,我们不妨把中央银行称之为发动主体,因为由中央银行供应给 商业银行基础货币 (也称始初货币)的多少,决定整个调控机制运转的规模。这里,它是以 最后贷款者 的身份出现的。把商业银行称之为放大主体,因为 中央银行 将基础货币贷入商业银行后,通过商业银行系统内的倍数放大效应,会创造出多倍于始初货币的 存款货币 ,以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这里,它是以直接贷款者的身份出现的。把非银行经济部门称之为目标主体,因为由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始初货币随即在商业银行系统内产生倍数放大效应的整个过程,最终目的是为了向非银行经济部门供应适量的货币,当然不能否认非银行经济部门的行为对整个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运转的影响作用。
(2****)基本因素。
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一是基础货币,二是 超额准备金 ,三是货币供应量。
在 中央银行 体制下,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为 商业银行 所持倍数放大效应
商业银行扣除规定的 存款准备金 (法定准备)后,形成了超额准备金,通过其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中的反复使用便产生倍数放大效应,使1 <wbr>元的 中央银行负责 ,经过商业银行系统的 资产业务 运用后,变成了几元的商业银行负债。在商业银行系统内放大了的银行负债,与中央银行向公众提供的部分现金一起,构成了整个货币供应量,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
以上分析看出,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前提条件。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把基础货币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又是 商业银行 系统内信贷扩张能力的制约条件。而整个货币供应量又是基础货币与信贷扩张能力(即 货币乘数 )的乘积。可见,在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中,“基础货币—— 超额准备 及它的倍数放大效应——货币供应量”这三个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若干金融变量
具体指:法定 存款 准备比率、超额准备比率、 定期存款 比率、现金比率等,这些因素共作用于倍数放大效应。
法定存款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按规定缴存 中央银行 的那部分存款同所 吸收存款 之比;(2)超额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行保有的不运用于其 资产业务 的准备金与 活期存款 之比;(3)定期存款比率是指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之比;(4)现金比率是指非银行经济部门所持有的现金与活期存款之比。以上诸金融变量中,受制于中央银行行为钠是(1);受制于 商业银行 行为的是(2);受制于非银行经济部门行为的是(3)和(4)。
必须说明,以上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组成,只是从静态角度加以考虑,如果将时间变量和利润因素引入,其实际运转过程就更为复杂。
6****、扩大途径
从货币供应量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扩大货币供给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
增加基础货币
主要有三项:
(1)从货币当局资产方着手,加大国内资产的运用,即加大 再贷款 、再贴现规模,特别是对那些急需资金的 中小金融机构 ,这样可以从资产方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加。
(2)扩大货币发行。在基础货币中,货币发行占到了近50%,因此加大货币发行是扩张基础货币,进而增加货币供应量(M1、M2)的有效途径。
(3)加大 公开市场操作 力度。央行购入 债券 ,吐出基础货币,这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公开市场操作有一个好的着力点。
提高货币乘数
主要有四项:
(1)通过降低甚至取消 存款准备金率 的办法,迫使金融机构更积极放款,加速降低 备付金率 水平,从而提高货币乘数。
(2)改变认购资金冻结数日的做法,消除新股认购对基础货币和 银行准备金 管理的不利影响。
(3)改进 金融系统 的服务,增加有益于流通和交易的金融工具,从而充分发挥金融系统的 中介 功能,这样可以加快 货币流通速度 ,减少货币沉淀;也有助于降低 现金漏损率 ,从而提高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给量。
(4)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续下猛药,调低 法定准备金率 ,从而有效提高货币乘数。
⑹ 股票的成交量中 价涨量增 和 价涨量不增都代表什么
价涨量增,出现在涨势初期,代表后市看涨。
价涨量增,出现在涨势中期,代表后市继续看涨,
价涨量增,出现在涨势尾期,代表股价见顶回落。量增价跌代表什么?
量增价跌是指成交量在放大,而股价却出现不涨反跌的走势;或者大盘在成交量出现放大的情况下,指数却出现了回落。 量增价跌现象一般出现在股价经过长期上涨的高位区域,此时股价一般会出现高开低走或者是冲高回落的走势,成交量出现明显放大甚至是放出巨量的现象,但股价没有上涨,相反却出现了下跌。在高位区域出现这种量增价跌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股价经历了大幅度的上涨,盘中积累了大量的获利筹码,庄家也获利丰厚,此时庄家会趁股价上涨的机会逐步出货。盘中获利筹码看到股价上涨缺乏动力,也会纷纷抛售.从而导致出现这种量增而价跌的现象。当股价在高位区域出现量增价跌的现象时,是卖出的信号。 有些个股在股价反弹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量增价跌的现象,这是由于股价反弹到前期成交密集区或者是套牢区时,会有很多解套盘蜂拥而出,从而给股价上涨带来阻力。股价在强大的阻力压制下冲高回落.就导致了量增价跌的现象。这里的成交量主要是短线获利筹码,以及前期被套牢的抛售筹码产生的。 在股价反弹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量增价跌的走势,往往预示着股价即将出现回落,虽然这并不代表股价一定会出现下跌行情.但至少预示着股价会出现停顿整理的走势.或者是放慢上涨的步伐。 如较长所示,中珠控股(600568):该股在股价上涨的高位区域出现了鼍增价跌的现象。从图上可以看到,当天股价出现了高开低走的走势。在股价走低的过程中,盘中不断出现抛盘。在这之前的两天里,股价就明显出现了滞涨现象,这表明股价经过加速上涨之后,已经缺乏继续上涨的动力。从图上可以看到.股价随后就出现了一波快速下跌的行情。股价处在一个平台随着大盘走势时,它的成交量就是保持一般的现象,如果主力突然进场,成交量就会比平时增大1至2倍,股价也随着上涨。股票的买卖肯定是有人卖才能买到,看好的人就买,认为涨多了就会调整的人就卖了。
股票的流通股才可以买卖,限售股没有解禁不准上市。
庄家不可能把全部流通盘全部吃光,一般持有20%的流通股算是重仓。机构也不是一个的,其中很多主力一起进场,也有很多散户参与其中。
每天的成交量占流通股10%以上的算是大量,很多人今天买入明天卖,所以不可能没人卖股票。
股票的每天成交量不断放大、股价持续上涨,就是在流通盘范围内的股票不断买卖的情况下往上推进的。成交量水平反映了市场参与的活跃度,股语有量在价先之说。天量天价,地量地价,为判断顶底提供了一定的参照;脉冲式的增减量,给捕捉吸筹阶段的个股暴露了蛛丝马迹;价未动,量先动,制造了从容进场的机会缩量。上扬趋势中,突破重要压力带、历史新高后的缩量,代表主力的控盘程度,一般会继续支持股价的上涨。整理阶段的缩量回调,预示着杀跌动能的衰竭,及反弹的即将到来。在整理形态中,面临颈线、箱顶、通道(形态)上轨、重要均线及技术压力位附近的缩量,不是什么好事,往往预示着重新的回挡和无功而返。
常量:维持趋势的基本要素。对应的是上涨的继续上涨,震荡的继续震荡,下行的继续下行。对于成交密集区或技术压力位,有时也有采取常量对应小阳小阴震荡突破的,在形态上会对应相对平缓的上升通道,一般不到加速和放量时,都是继续持有的参照。
放量。在完成洗筹,结束调整,面临重要压力带和技术位时的突破,多数是伴随着放量来完成的。在股权分置改革前,一般放量突破的含义是以4%-8%(换手率)作为参照的,目前的市场规模和资金实力下,对于股改股,12%以下的放量应属于正常。放量有一个持续性的问题,从实践上虽说是递减的,但也不能反差过于明显,否则试盘和复归平均的可能性大。
对于当日行情的加减仓而言。量比指标浅显易懂的参照。1以下的一般为缩量水平。操作的意义均不大(下行后的补仓除外)。1-1.5区间的为常量水平维持趋势的可能性大。2以上的为放量水平,特别是由缩量至常量乃至放量,均是短线强势的特征,也是短线需要加仓的参照。部分个股的开盘量比值很高,如果不能封涨停的话,会迅速递减,一般也是需要逢高减仓操作的一个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