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我国货币政策如何进行调整
㈠ 事关货币政策、居民债务 央行政策将有哪些变化
2021年中国经济走向如何?货币政策思路是什么?金融行业、金融市场将如何发展?金融监管如何进行?
2月8日晚间,央行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在最新发声中,央行提到了货币政策、居民杠杆率、房地产、金融创新与审慎监管等备受市场关注的议题。
报告特设四篇专栏文章,内容围绕存款管理、绿色金融、大国货币溢出效应和居民部门债务风险四个方面。央行提出,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
在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中,与三季度报告内容相比,四季度报告在重点内容表述上出现了一些改变。比如,货币政策内容再提“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新提“将经济保持在潜在产出附近”;再比如,新提“稳妥调整和接续特殊时期出台的应急政策”;在房地产相关内容部分,继续强调“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同时也提出“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货币政策再提总闸门
尽管资金面已有所缓和,但市场对货币政策转向的疑虑仍然难消。
报告在“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部分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下阶段政策思路,央行强调“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将经济保持在潜在产出附近”。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此举继续传递出“跨周期调节”的真谛,即宽松政策逐步退出,不靠需求侧强刺激拉动经济强势走高超过潜在增速。
实际上,在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近日发表的《2020年货币政策回顾与2021年展望》中就强调,做好2021年货币政策工作,重点是要深入理解稳健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取向。稳字当头、灵活调整、操作精准、量价合适。其中,量价合适具体体现为: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利率在合适水平,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
近期,在货币市场利率出现短时波动的背景下,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量变化引起较多讨论。
对此,报告强调,判断短期利率走势首先要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主要是央行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是否变化,而不应过度关注公开市场操作数量。
这是因为,公开市场操作数量会根据财政、现金等多种临时性因素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灵活调整,其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市场利率走势,也不代表央行政策利率变化。
其次,央行强调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波动,并再次提及DR007的重要性。报告指出,在观察市场利率时重点看市场主要利率指标(DR007)的加权平均利率水平,以及DR007在一段时期的平均值,而不是个别机构的成交利率或受短期因素扰动的时点值。
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
近期,各方对我国居民杠杆率上升的问题关注较多。报告通过专栏论述“合理评估居民部门债务风险”问题,体现出央行对居民杠杆率的关注。
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走高,2011年末至2020年上半年的上升幅度超过31个百分点,居民债务继续扩张的空间已非常有限,相关风险值得关注。
报告指出,我国大约有20%的居民债务与经营性活动相关,剔除后我国居民杠杆率在国际上处于合理水平。我国居民部门的经营性债务,主要来自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性贷款,也有一些个体户使用消费贷、信用卡资金经营周转。2020年上半年末,BIS口径的我国居民杠杆率为59.1%,已接近欧元区和日本;但剔除经营性居民债务后,同期居民杠杆率降至46%左右,在国际上仍处合理水平
央行指出,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一方面,部分负债消费主体存在非理性、未来收入与还款支出不匹配、容易超过自身经济能力过度借贷消费、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另一方面,企业面对债务刺激出来的消费需求,若扩大生产,则当未来居民债务不断攀升、偿付能力难以为继时,又会暴露出产能过剩问题,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李超认为,关注居民债务风险一方面侧重于以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另一方面,当前部分银行客户资质下沉明显,此举可有效防范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风险,对于抑制居民消费贷款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也有重要作用。
禁止地方法人银行开办异地存款
“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前提下发展,普惠金融服务质量和竞争力稳中有升。对银行体系开展全覆盖的压力测试,支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增强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和可持续经营能力。”报告称。
对于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监管部门多次公开发声。与三季度报告相比,四季度报告还特别提到了金融创新与审慎监管。
近两年来,央行有序整改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继叫停靠档计息和周期付息等所谓“创新”产品后,央行称,将于2021年第一季度起,将地方法人银行吸收异地存款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禁止其通过各种渠道开办异地存款。
异地存款,是指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在没有设立实体网点的地市开立的账户吸收的存款,既包括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也包括通过自身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吸收的存款。
近两年,部分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吸收异地存款实现快速扩张,偏离了服务本地的定位。
央行表示,由于异地存款稳定性较差,积累的流动性风险易快速传染,不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金融体系稳定。于2021年第一季度起,将地方法人银行吸收异地存款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禁止其通过各种渠道开办异地存款,已发生的存量存款自然到期结清。无实体经营网点、业务在线上开展的银行除外,但此类银行展业范围不受空间限制,实质上已成为全国范围内经营的银行,所以存款利率自律要求参考国有银行执行。
央行指出,存款基准利率作为利率体系的“压舱石”,要长期保留。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发挥利率自律机制的作用,加强对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结构性存款、异地存款的管理,防止非理性竞争,维护存款市场有序竞争,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稳定,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创造良好环境。
㈡ 大放水时代,我们该如何应对
大危机必有大放水,大放水必有大泡沫,古已有之,向来如此。而我们此次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不仅面临着大放水,还需要应对极强的不确定性。
1. 各国央行都采取“大放水”,低利率的货币政策
疫情以来,全球多家央行和政府估计已推出约15万亿(兆)美元刺激方案, 保护经济抵御新冠病毒大流行造成的影响,这个创纪录的规模将使得资产负债表和赤字暴增至和平时期高点 。各国央行还将购买更多债券,一些央行称购债无上限,这会使目前到2020年底期间,15万亿美元的数字继续扩大。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 各国央行纷纷降息,几乎所有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利率都处于或接近零 。而那些之前利率越高的国家,降息的幅度越大,利率较低的,则降息幅度小一些。
而6月16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重申,会将利率维持在零附近,直至经济重回正轨,并称美国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2.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一是疫情的不确定性。
之前每次经济危机里,经济其实还是在持续运转的,更多的是运转效率问题。但这次疫情下的经济是停摆的,因此,经济的复苏会因疫情的发展,而变得难以推动。毕竟我们很难准确的判断,疫情什么时候会复发?会不会变异?以及会持续多长时间?很有可能我们需要长期和疫情共存,这些都没有定数。
二是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包括复工的时间。
此外,人们的消费习惯也会因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产生变化,是会报复性消费还是报复性存款?这些消费习惯的改变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甚至很多行业的产业格局都因此产生了变化,比如 旅游 ,影视行业。
三是各国局势的不确定性。
全球化已经推行了几十年,而地方保护主义的呼声也时不时在世界范围内回荡。这次疫情下,保护主义会不会进一步加强?更进一步来说,逆全球化会往哪方面去发展?哪些产业链会从中国撤离?哪些产业链无法撤离?人们的意识形态会发生哪些改变?
社会 的每一个部分都会产生一个作用力,对过往全球化的外部环境产生冲击,使得我们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1. 应对大放水
大放水本质是货币超发,所导致的法币贬值。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说,投资是用相对贬值的资产去投资更高收益的资产。
当然,在做资产配置的时候,每个人对收益率都会有要求,可能之前大部分人觉得5%的收益率是能够接受的。不过,一旦利率下降,收益率也随之下降,低于大部分人的预期,那么大家的风险偏好很可能就会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要投资一些收益增长率超过货币贬值速度的资产。以下三个方向是可以参考的:
商品本身能通过涨价来抗衡货币超发带来的收益减少。 但不是所有商品都能涨价。相对来言,需求刚性,供给端可控,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比如粮食、食品饮料更容易通过涨价的方式来传导货币超发所导致的通胀效应。
回顾过去,我们可以发现,在1970年到1980年间,玉米、小麦等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都非常大。
从今年的A股来看,食品饮料这种消费品行业的价格涨的比较好,这其实也是一种投资者的共识。因为它们作为消费刚需品,一旦遇到通胀,是能通过涨价转嫁掉成本的上升,从而保持毛利润的稳定。
此外,经济不好的时候,行业中低端的产品线很大可能会被淘汰,头部公司反而能消化掉这些空出的市场份额,获取更高的利润。
成长抗通胀是指,一些高成长的行业或者公司,它的收益增速能够跑赢通胀。而现在高成长的行业主要是医药和 科技 。
医药行业的高成长主要是由于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 ,导致 社会 对医疗的需求持续增加,在可以预计的未来,医疗行业都将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
而 科技 行业则代表着人类创新方向,同时也是创造新需求的地方 ,比如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通过创造出新的需求,提高整个行业的增速,跑赢市场。对 科技 行业而言,其增长主要是因新需求而带来的增量博弈,行业自身能够创造的新需求,带来高增长。
黄金,本身可以看作一种零息的债券,相较于可能出现的负利率债券,他的配置价值肯定会更高,从而吸纳更多资金。
过去每次央行放水,基本上黄金都是首先领涨。当然,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比较多,跟美元、利率以及通胀率都有关系。而一旦市场上的“水量不足”,黄金的价格就会下行。比如1981年的黄金价格下跌,主要就是由于美联储多次加息。
其他能够吸纳资金的资产还包括以前较大面积的房产,豪宅和金融地产等。
2. 不确定性增加的时候买什么?
一般来说,资产的便利性很重要。
2020的上半年还没结束,世界上就已经发生了很多超出我们想象的事情了。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我们每个人对黑天鹅发生的概率预期都提高了。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对物理流动性更好的资产需求就会增大,比如以前战乱时期的黄金。
另外一种就是保障生存的资产,比如粮食等。前段时间亚马逊上比较火的“末日套餐”,“末日罐头”卖的就非常好。
比特币这种数字资产其实也是一个备选项。毕竟黄金的便携性有上线,粮食则很可能碰到挤兑的情况。而比特币可以存放在电子钱包里,携带起来也很方便。
总之, 产量供给相对比较集中的农产品,或者是某些刚需的大宗商品、黄金、高增长的 科技 类、消费和医药的股票都是能够对抗通胀的资产。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资本市场会慢慢的 从存量博弈转向了增量博弈 。
这是因为央行放水,导致市场里的流动性过于充足,而这些多出来的钱总是需要流向某个市场,其中最好的就是金融资产。这是因为,如果钱流向日常消费领域,抬高物价,那么很多低收入人群的生计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 社会 的稳定,政府不可能支持这种行为的。
而资金流向金融市场的话,肯定会追逐基本面良好的白马股。 由于这些标的相对而言还是稀缺的,这些白马股也会不断上涨,形成一种类庞氏的特征,不断会有资金去接力,使得这些标的的价格持续上涨,而价格的持续上涨也会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形成共识,从而形成一个不断上涨的强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之后右侧的投资风格会成为市场的主导。场内的资金追逐会使得某些标的的价格偏离其价值,形成庞氏的特征,在加速冲顶之后迅速跌落。存活下来的资金则会继续去追逐下一个庞氏 游戏 。
资本的庞氏 游戏 在央行大放水的环境下比较容易发生。现在A股没有出现很多类庞氏的标的是因为在2019年下半年就已经发生已经催生过一批了。其次,目前经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导致市场右侧空间打不开。另外 ,我国央行保持了比较好的定力,并没有无节制的放水。
到了今年下半年,尤其是9月后,经济随疫情的发展,确定性会好很多。而且,由于2020年一季度的整个行情很差,这也意味着明年一季度的同比增长就会高很多。
那时候如果外资还在不断放水,这些资金很可能又会流入中国来,从而推高国内投资标的的价格。所以从时间窗口来看 ,今年九月份以后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时间窗口。
以上。
参考资料:
海通姜超:货币超增买什么?——理解资产配置变化的逻辑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仅供参考,不应赖以作为预测、研究、宣传材料或投资建议,亦不构成提供或赖以作为会计、法律或税务建议。本公众号所采用的第三方数据、信息、资料等内容来自本公众号认为可靠的来源,但本公众号并不保证这些数据、信息、资料等内容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亦不会为这些数据、信息、资料等内容承担任何责任。读者须全权自行决定是否依赖本公众号提供的信息。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