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央行看货币政策
Ⅰ 在我国当前宏观背景下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三大基本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就是三大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原理。
1. 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 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 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 ,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十多年来,经历了四次调整,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抑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过快、货币投放过多的状况。目前,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方向是要逐步恢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功能,改变原来主要功能不在调控货币总量而在发挥集中资金,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各种有价证券自由成交,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办法来调节信用规模、贷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是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此业务的操作方法:当中央银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使卖出债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资金;相反,则央行买入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我国的公开场业务从外汇操作起步,1996年又开办买卖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
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之一,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张,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具有以下特点:
一种短期利率。因为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以短期为主,申请再贴现合格票据,其期限一般不超过3个月,最长期限也在1年之内。
一种官定利率。它是根据国家信货政策规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
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如英格兰银行贴现及放款有多种差别利率,而其公布的再现贴现利率为最低标准。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此外,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繁荣时期的物价上涨使得再贴现票据的金额上升,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期的物价下跌,又使得再贴现金额下降,货币供给减少。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在繁荣时期“火上加油”,而在萧条时期“雪上加霜”。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据此,弗里德曼坚持主张中央银行可以用公开市场操作,完全取代法定准备金制度和进行再贴现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1)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
(2)要有一个发达、完善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且达到一定规模;
(3)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如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就不能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这三个条件的国家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个政策手段;此外,它的收效缓慢,因为国债买卖对货币供给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缓慢地传导到其它金融市场,影响经济运行。
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如下优点:
(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
(2)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
(3)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中央银行因此有将准备率固定化的倾向;
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在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会将超额准备的一部分充作法定准备,而不收缩信贷规模,这就难以实现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的目的。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和金融非均衡发展,同样的货币政策操作在不同的地区发挥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的效应。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一直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实施无差别管理。“一刀切”式的货币政策操作较少考虑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货币政策三大工具,这些工具的实施效果受到东、中、西部差异的重要影响。
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最为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影响基础货币。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融入(出)资金的能力受国债总量 和资产结构的制约,若商业银行的国债规模较大且其在商业银行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大,则其参与公开市场业务的能力就较强,否则就较弱。我国东、中、西部商业银行不管是国债资产规模还是国债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都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缺乏各省国有商业银行国债资产数据,我们以各省国有商业银行全部资金运用减去全部贷款和企业债之差估算其拥有的国债资产,通过对2001-2003年度,东、中、西部国有商业银行国债资产在其资金运用中占比的计算可以发现:不仅东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债资产在全国国有商业银行国债资产的总量中的占比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而且东部国有商业银行国债总量占其总资产的比例,也远远高于中、西部银行。东部商业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融入资金的能力强于西部,所以,当央行货币政策意图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传导时,中西部地区商业银行获得的基础货币量少于东部。
央行主要通过调整再贷款率、再贴现率的工具,影响商业银行对贴现贷款的规模,从而实现货币政策意图。商业银行对再贷款率、再贴现率工具的反应与需要贷款的实体经济的利润率、资金流动性需求、持有超额储备的机会成本等因素有关。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实体经济利润率不仅影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环境风险,而且还影响资金的价格(利息率、贴现率),无疑是影响商业银行对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工具反应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经济实体而言,虽然资金的供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息率和贴现率,但从本质上讲,利息是实体经济创造的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的高低最终受制于实体经济利润率的高低,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动。换句话说,实体经济对银行贷款利率、贴现率的承受能力受利润率的制约,利润率较高的实体经济能够支付较高的资金价格(利息率、贴现率),即有相对较强的资金需求,利润率较低的实体经济只能支付较低的资金价格。由于各区域商业银行面对的实体经济利润率不同,在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贴现率水平区域间几乎无差别的既定条件下,一方面,利润率较高的实体经济消化资金的能力较强,对资金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较高的利润率能够有效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使商业银行放贷所面临的环境风险降低,所以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也较强。因此,央行同样的再贴现、再贷款政策工具操作,在实体经济利润率较高的东部地区,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较快;而实体经济利润率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较慢,导致越穷的区域资金越少,越富的区域资金越多的“马太效应”。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各区域对同一货币政策工具存在反应效果不同的差异。为消除区域差异对货币政策工具效果的不同影响,以达到货币政策理想的作用效果,可以对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区域化操作。其实,在不同区域实行有差别的货币政策操作,在国外也不是没有先例,开发初期的美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就有两项实行区域化操作。其贴现率一直由十二家联邦储备银行根据本辖区的经济情况制定,只要报请华盛顿联邦储备委员会核准即可,事实上,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各储备银行制定的贴现率经常相差很大,只是随着均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的逐渐形成,贴现率才逐步趋同。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虽然由联邦储备委员会统一制定,但从1913年联储成立一直到1972年以前,联邦储备体系制定的法定准备金率就因银行所在的地区的经济情况不同而异。
Ⅱ 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主要工具有哪些
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主要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
2、再贴现政策(rediscount rate);
3、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
(2)如何在央行看货币政策扩展阅读
汇率稳定是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之一。站在人民币汇率的角度看,汇率稳定对一国金融环境稳定和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影响不需赘述,而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贬值自然也会带来资本外流压力,进而影响金融环境的稳定运行,并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结构转型,因而保汇率并不是牺牲国内经济,而是为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创造条件。
央行于2018年10月7日宣布降准后表示将继续采取必要措施,稳定市场预期,保持外汇市场平稳运行。这一说明也表现央行对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关注,短期内资本管制对汇率的稳定效果尚可、离岸央票效果尚需观察;但外汇管制不是长久之计,长期来看仍然需要利率引导释放压力。
中央银行实施量化宽松政策通过从市场上大量购买资产,释放流动性,它可以实现两大目标。
第一,它可以降低长期利率,从而刺激私人消费和企业投资。私人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对任何国家的经济来讲都是最重要的,没有这两者,经济不可能增长。
第二,通过量化宽松购买资产释放流动性,那么它就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准备金。中央银行可以把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买过去,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鼓励它们向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增加信用,来刺激企业投资,刺激个人的消费。
Ⅲ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中央银行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也被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他们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拓展资料】
一、中央银行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方法:
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调节方法:存款准备率及法定准备的构成与应保持的限额,对银行的资产负债比率及经营方向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存款准备率提高,可以促进商业银行多吸收存款以保持原有的资产规模,或收缩贷款、减少投资、出售债权以适应被压缩的可用资金规模。
中央银行通过增大或降低存款准备率来调节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伸缩,以达到稳定通货的政策目的,因而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一项有效工具。
2.再贴现政策的调节方法:现代许多国家中央银行都把再贴现作为控制信用的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
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整个再贴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
3.公开市场业务的调节方法: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由中央银行充分控制其规模,中央银行有相当大的主动权;公开市场业务是灵活的,多买少卖,多卖少买都可以,对货币供应既可以进行“微调”,也可以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具有较大的弹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时效性强,当中央银行发出购买或出售的意向时,交易立即可以执行,参加交易的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金相应发生变化;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经常、连续地操作,必要时还可以逆向操作,由买入有价证券转为卖出有价证券,使该项政策工具不会对整个金融市场产生大的波动。
二、中央银行其它的货币政策工具:
1.选择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四)优惠利率;
(五)特种存款。
2.补充工具: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一)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二)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Ⅳ 简答题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是一国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科学有效地确立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各国中央银行的首要课题。新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把稳定币值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无疑是最佳选择。但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说,实现这一目标,将遇到许多难题,应实施有效对策。
一、主要困难
1.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不强。中央银行缺乏必要的独立性,难以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自主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完成稳定币值的最终目标;同时,也建立不起应有的权威性,难以有效发挥宏观监督职能。其独立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货币发行权不独立。我国货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务院,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货币由国务院决定,人民银行具体执行。
(2)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不独立。我国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权在国务院,人民银行只有建议和执行权。在货币金融政策的推行过程中,人民银行采用某些政策手段,应经国务院批准或征得有关部委的同意认可。目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是按行政区划设置的,这就为地方政府干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活动提供了便利,这使中央银行受地方政府部门干预太多,权威性受到侵犯,不利于金融宏观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顺利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2.双重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很深。长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一直奉行“稳定币值,发展经济”的双重目标,也曾明确提出以“稳定币值”为重点,但实际执行时往往是以“发展经济”为重心,“稳定币值”服务于“发展经济”。新颁布的人民银行法,第一次明确提出以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为理顺中央银行和中央财政的关系,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有利于增强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但双重目标的长期影响,使单一货币政策目标的执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3.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进展不顺利。为构造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从80年代中期,我国就提出推进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但时至今日,专业银行改革进展尚不顺利。具体表现在:专业银行改为商业银行以后,信贷资金供给制向借贷制的转变并未真正实现,既要微观经营,又要参与金融宏观调控,承担政策性业务。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人民银行金融宏观调控就失去了可直接发挥作用的调控对象,也就会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4.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金融市场机制来实现的。我国的金融市场在加快资金积累,促进资金融通,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国金融市场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市场运行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市场的广度、开放度和竞争度还很不够,从而使人民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缺乏应有的回旋余地,不利于顺利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5.企业效益不佳,挤占信贷资金。目前,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尚未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导致资金需求和使用上的无约束,在利益竞争的驱动下,以追加投资来扩大生产规模,这种缺乏经济效益保证的高投入,必然给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带来困难。
二、解决困难的对策
1.赋予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自主权。明确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就是稳定币值,要彻底从“双重”目标的羁绊中摆脱出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任期应与政府的换届相错开,其任期可适当延长,以保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应进一步规范人民银行与财政部之间的关系,在严禁赤字透支和借款的同时,还应禁止中国人民银行承销国债,堵死这条货币超额发行的路。
人民银行要提高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技巧,增强信贷计划工具的严肃性,要控制再贷款规模,使其真正成为中央银行对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控制手段,而不是资金供应手段。要赋予人民银行合理调配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的权利,明确各种政策工具的实施条件、作用、优点及弊端,由人民银行结合我国在一定时期的经济、金融条件,采用政策工具,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达到综合效益最大化。要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把握利率工具的灵活性。人民银行应根据经济、金融状况,,适时调整基准利率,充分发挥利率这一政策工具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的独特的、重要的导向作用。
要强化中央银行的监督管理职能,加强对金融法规的实施,对金融业务活动的有效监管,以保障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稳定货币,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实现金融体系安全、有效、健康地运行。
2.商业银行必须自觉执行人民银行宏观调控政策。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必须通过商业银行执行才能实现。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要自觉服从人民银行下达的控制计划。商业银行必须及时完成存款准备金缴存任务,在商业银行内部还要建立系统二级准备金制度,以此强化资金调控能力。商业银行要认真执行中央银行统一制订的金融市场管理规定,讲求金融职业道德,自觉维护金融秩序。
3.建立竞争有序、统一管理的金融市常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人民银行通过金融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能力较弱。应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为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要完善市场结构,使整个市场体系协调发展。在完善同业拆借的同时,要积极推动票据承兑贴现市尝国库券市场和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的发展,为中央银行再贴现及贴现率的操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证券市场来说,一方面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提高经济证券化程度;另一方面加强股票市场发展中的运作管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搞好股票发行、信息披露、年终分红派息等工作,消除发展中的隐患。要健全和发展金融市场,必须理顺资金价格,同时还要保证人民银行通过各种经济手段进入市场调节价格体系的有效性。要加强金融市场的管理和监督,保证金融市场协调、稳定发展,以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