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市值什么时候走出来
A. 世界500强公司差点轰然倒下:没有谁可以靠优势一直屹立不倒
IBM公司全称是IT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公司。在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业务,有员工30多万人。在2018《财富》世界500强中IBM是第92位,是2018年世界品牌榜的第28位。
但这个世界500强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却遭受了一次重大危机。在1990年,IBM拥有645亿美元的市值,在美国上市公司中排第一。但是随后业绩滑梯似下滑,1991-1993累积亏损168亿美元,所有的人都在等着这只庞然大物轰然倒下,没想到在1993年,新CEO郭士纳上任后,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扭亏为盈,并让IBM转型成功。
郭士纳用这句话形容当时的IBM,深层含义是大公司如果掌握了灵活性,它会跳舞的话,也就没有小公司的什么事情了。
我们普通职场人如果了解这只大象倒下又起来的原因,我们会更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
即使你身上有独一无二的优势或者潜能,如果你不跟随时代发展,如果你只是固步自封,你终究有一天会倒下,而且这一天会比你想象的来得早。
IBM是1911年托马斯·沃森在美国创立的,它起初只是生产制表设备和打孔机的小公司。在1950年的时候,沃森的儿子抓住时代机遇,将这家生产公司转型成为计算机公司,并且通过小沃森的敏锐嗅觉,全力研发出了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芯片,比其他采用晶体管作为芯片的计算机公司高出了一次技术革命。
这个集成电路的计算机就是昔日的计算机霸主S/360,这个霸主厉害到什么程度呢?现在有个词语叫做躺赢,估计就是为S/360研制的。1964年,IBM公司研制成功360后,直到1980年中期,20多年的时间里这个S/360就一直处于主机市场的垄断地位,为IBM公司带来了超额的利润。IBM依靠这个360每年的收入以14%的增长率增长,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据。因为S/360IBM公司成为行业领先的佼佼者,不光收货巨额利润,而且牢牢把握行业话语权。
据说,当时完全就是IBM一家独大,所有的企业,供货商都是拿着订货单求IBM卖S/360给他们,可想而知当时的场景是什么样的,IBM也因此赚大发了。而且因为独特的行业地位,大家都求着买他的主机,IBM也成为一个相当傲娇的公司,对顾客别说巴结,就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爱买不买,反正你不买有的人买,颇有一种官僚主义的做派。
IBM公司成长为行业的大象,但是它一开始也是只很弱小的蚂蚁,因为抓住了时代发展机遇,又因为当家人独到的眼光,让他们乘上了重大技术变革的快艇,逐步成长为行业的霸主。
可见,任何企业,任何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时代的机遇。就如小米创始人雷军说的那句话: 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也许这句话有些夸张,其实背后的含义是想告诉我们普通的职场人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如果我们想要成功,当然这种成功并不是说要腰缠万贯,作出一番震惊世界的业绩来。是想说明,但凡我们要作出一点成绩来,都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规律,从大环境入手,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和大环境不违背的事情。然后再从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是区别于别人的,当然这是小范围内的,并不是说非要你和全世界的人比。
我们只要做到,在一个行业,在一个领域,在一个小范围内,比周围其他人优秀就好了,这就是我们突出的优势。再往小点去说,我们只要在公司内部,做到有一点比其他同事做的好就可以了,当然这个优势是和公司大环境下一致的,这就是你的核心发展力,也就是这一点能让你在公司有话语权,主导权。
IBM经历的危机,如果我们不重视,终有一天我们在职场上也能遇见,而且这天会很快到来。
IBM因为S/360的霸主地位,在计算机领域领先二三十年。这个情况在1991突变,昔日的计算机霸主地位得到腰斩。在1990年,IBM公司的销售收入还是130亿,在93年的时候截掉一半,不足70亿美元。股价最高峰的时候是美股43美元,最后下降到每股不足6美元,市场份额急剧下降,以人们来不及感知的速度。
为什么会突然间遭受如此大的重创呢?
表面原因是,在1991左右,IBM公司的竞争对手经过追赶,生产出了性能比S/360还要先进,但价格比360要便宜接近三分之一的价格。竞争对手的产品一经问世,迅速以低价质优的优势抢占了市场。
其实,这场挫败并非来得毫无预兆。
只是因为20多年的时间里,IBM一直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在1990的时间里,IBM的市值还是全美第一呢,长时间的垄断地位,长时间的躺赢,让IBM公司放弃了警惕,放弃了技术研究,他们太过于自信,认为360的霸主地位无人撼动。等着市场份额逐渐缩紧的时候,他们才回过神来。
面对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他们除了S/360主机产品没有新的核心产品与之抗衡,而且他们的主打产品360还比竞品高出30%-40%的价格,他们的竞争优势完全消失,而且这个时候他们还不能降价处理,因为一旦降价就会出现资金断流的情况,情况很危急。
这和 陷入能力陷阱的职场人处境一样的尴尬。
我们可能在早期的工作中,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长和优势成为行业、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某一模块的主负责人,我们也因此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和“金钱”福利。
我们很骄傲,我们很沾沾自喜。这一块是我擅长的,这一块我是单位第一,无人能给我比,于是我们就在这个能力陷阱中越陷越深,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其实,我们一直都是靠着之前的经验,之前的模式去工作,也就是说我们一直靠着习惯去工作,沉浸在过去的成绩中,久而久之我们忘记了抬头看看这个世界发展到什么程度了,我们忘了学习,忘了去看看周围的人都在干什么,都在学什么。
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认为:我这些能力足够让我存活,却忘记了我们身处飞速发展的世界。
不进步,不学习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不断后退。
在所有人等着昔日的计算机霸主IBM轰然倒下的时刻,郭士纳临危受命来到IBM任CEO,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让IBM公司扭亏为盈,并且分析IBM优势,发展优势,又使得IBM公司从一家计算机公司成功转型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和软件服务公司。
郭士纳采取的策略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一个是 硬实力, 继续坚持主机业务优势,在稳固优势前提下找到新的战略发展方向,也就是我们后来熟悉的IBM的软件业务。
另一个是 软实力, 提高IBM公司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去除因为垄断地位造成的IBM公司内部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做派,精简组织结构,提高办事效率,改变薪酬制度,让员工的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紧密结合,提高团队的合作精神。也就是让IBM公司重新重视市场导向,重视竞争对手,在创新改变中逐步发展。
从郭士纳拯救IBM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职场中,如何避免陷入能力陷阱,让我们随时保持竞争优势,让核心能力一直有竞争力。
01:硬实力:认清自己的优势,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拿自己的弱势和别人优势抗衡
在S/360主机优势逐渐衰退的情况下,IBM公司当时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发展主机业务,另一个就是发展当时比较流行的个人电脑业务。面对不同选择,公司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当时郭士纳分析了形式后,依然坚持选择发展自己的优势——继续主机业务。
除了IBM公司在主机业务上独特的优势外,郭士纳发现很多老客户对IBM的产品依然很认可,只是价格比较贵,还有服务比较差。而且更重要的是,郭士纳发现个人电脑业务虽然是当时流行的业务,但微软已经占据了强有力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90%,这个份额是IBM公司怎么都追赶不上的。所以权衡之下,郭士纳依然选择了发展主机业务。
而且,郭士纳通过对IBM公司业务盘点,发现公司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个叫做系统集成的部门还能保持盈利。系统集成业务是,很早的时候买电脑,有的人会选择买各个软硬件组装成电脑,而不是直接买成品。后来,他还发现公司给主机配套的软件服务也可以独立发展,就这样通过盘点,在发展主机业务的情况下,郭士纳又独立发展出了两个业务部门。
这给我们职场人士一个启发。
认清自己的优势,不要拿自己的弱势和别人的优势硬碰硬。在自己的特长潜能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也不要看着别人哪个地方比较吃香,就去学习,这样很可能我们再努力也追赶不上别人已经形成的优势霸主地位。
这个时候我们还是要认清自己优势,分析自己在哪方面有擅长的地方,继续在优势上寻找突破点,更加努力学习,弥补优势缺陷,在主干优势下看能否分出相对优势来,然后去发展这个相对优势,让自己手中的法宝多一些,而不是只凭一招就吃定天下。
02:软实力: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环境保持敏锐的察觉力,保持开放低调的心态
IBM出现了巨大危机,表面上是硬实力出现了问题,其实是它的企业氛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出现了问题。
长期的养尊处优,让他们养成了傲娇的心态,目中无人,无对手,无顾客。工资与公司效益无关,任何情况都有工资拿,这就造成了大家不关心公司大利益,而只盯着自己那点小钱。
其实,从职场个人来看,就是 长期陷入我很行的意识中,没有危机意识,更没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没有一颗开放低调的心态。
如果我们要摆脱能力陷阱,让自己一直有竞争力,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改正的。
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学习,这是一个不进则退的时代。 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位置,有多少竞争力,在公司有多少人不如你,都不要被这些情况蒙蔽,你需要不断保持学习,不断向上,才会让你的竞争力一直领先,才能让你的经验跟上时代发展。
保持低调开放心态,这是一个一年河东一年河西的时代。 保持开放心态,积极努力向周围的人学习,任何人身上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点。即使这个人,这个同事你没有发现他比你强的地方,你都需要谦虚、低调,尊重别人,和他人搞好关系,不要像IBM公司一样目中无人,这是一个一年河东一年河西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低调,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有可能不被这个时代抛弃。
大象虽然强大,但是如果它不灵活,打死它的可能只是一只不起眼的小蚂蚁。
B. IBM是怎么创立的
一个被辞的员工加入了一个叫CTR的公司,后来就成了IBM,公司刚开始是作围绕打卡机相关业务的,后来进入了pc业务,竞争激烈致使其改进,然后就成了近代的IBM。
在IBM历史中,最有成就的应该是沃森父子以及后来的郭士纳,他们对IBM的贡献也就是IBM的历史。
1914年,托马斯•J•沃森被他的商业导师约翰•帕特森无情赶出了全美现金出纳机公司(NCR),加入了当时一个叫计算—制表—记录的公司(C-T-R),也就是后来所谓的IBM。
1920年代,沃森逐渐找到了公司的发展方向,把IBM变成一家“打卡机”公司。沃森开始把未来放在这种“能思考的机器”上,或者说数据处理行业上。
专用的打孔卡片,与对手卡片不可互换。首先他拥有大量的打卡机专利,其次从IBM的卡片转换到别的公司的成本令人望而却步。从卖卡片给顾客上IBM也得到了丰厚的利润。
在1920年代,IBM是股市中最具活力的明星公司之一,它生产计量仪、绞肉机、时钟、考勤钟、打卡机和穿孔卡片等。
1929年10月29日,股市崩溃,美国经济似乎突然瘫痪。但天生的乐观主义者沃森却想找到让公司进一步发展的方法,30年代最初的几年,他以自己坚定不移的乐观心态用整个公司进行一场赌博,要么蓬勃发展,要么完全失败。
第一, 他的工厂将继续生产,不会解雇任何人。他要求工厂继续生产仪器和零部件,将它们存放在库房里。
第二,他还在1932年投入巨资100万美元(年收入的6%)建设第一个企业实验室,进行没有特定方向的研究与开发,它是后来施乐PARC研究中心、微软研究院所效仿的典范。这个实验室在整个30年代的研发让IBM远远领先于任何潜在对手。
从1929年到1934年,公司的收入停滞不前,而沃森在生产和研发上投入的资金却越来越多,公司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到了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案》,这个法案确立了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信息处理需求一夜之间对打卡机的需求猛增,而只有一家公司能满足这种需求:沃森的IBM。在其后的差不多半个世纪里,直到1980年代,IBM都统治着数据处理行业。
二战把所有美国人都卷入其中,他的工厂也被用于生产军工用品。他将战争合同变成让IBM的规模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大两到三倍的机会。
在战争结束后,进过短暂几个月的经济衰退,马上迎来了没有人预想到的经济快速复苏,美国经济突然间恢复活力,消费者抢着去买战时买不到的商品,美国公司因而需要更多的IBM打卡机来记账,需求猛增。
但是,IBM成功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机会。当静电复印的发明者卡尔森要把技术出售给IBM时,沃森拒绝了,卡尔森去找了施乐公司,多年后IBM试图挤入复印机市场但未能成功。沃森把IBM制造的、在战争中备受军方欢迎的无线电电子打字机搁置一边,1946年他拒绝了ENIAC发明者埃克特和莫齐利,IBM几年后进入电子计算机领域时,埃克特和莫齐利成为IBM最重要的竞争对手。
在沃森1956年去世前后,小汤姆•沃森所做的主要是把公司从企业家沃森凭个人智慧管理的企业家型公司变成一家专业化管理的公司。公司有了明确的组织图,职责被分派下去,小汤姆•沃森不再准备像父亲那样事必躬亲。
IBM过去所有重要的管理者都是从推销员做起,慢慢培养起来的,然而在IBM之外,1950年代的大部分大型公司都采用“参谋与一线”的组织模式,小汤姆•沃森也要这样做。还有很多其他的管理措施,不过,他绝对没有想到,在后来几十年的专业化管理发展中,IBM固然成为管理典范,但有时候也被善意地称为“除了美国政府以外最大的官僚机构”。
1961年,IBM的规模是1956年沃森去世时的两倍半,股票价值增加了5倍,在全美国6000台使用中的大型计算机中有4000台是IBM生产的。另一方面,公司似乎到了平台期,与电子计算机业的蓬勃发展相反,公司的增长放缓。并且公司提供的多种不同型号的计算机正成为问题,它们互不兼容,内部结构不同,软件不同,外围设备也不同。
在1961年底,小汤姆•沃森批准了一个名为“S360”的全新系列计算机计划,它将淘汰公司过去卖得好或者不好的各种型号的计算机。这个项目每年的研发成本是10亿美元,总成本超过50亿美元,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企业研发项目,与美国政府的曼哈顿登月计划成本相当。
正如郭士纳所说的,“没有系统360前,IBM只是众多生产和销售电脑的普通公司之一。”而如果失败,肯定没有了现在的IBM。S360电脑获得了巨大成功,它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公司再次以近30%的速度增长,只有新创公司才可能有这样的增长速度。1965年,IBM成为美国10家大工业企业之一,两年后,公司市值超过了通用汽车。
S360的极度成功不可避免地再次招来政府的反垄断诉讼,陷入了长达十年的讼争。这一次它彻底地改变了IBM做生意的方式,小汤姆•沃森不得不主动放弃自IBM创立以来就实行的捆绑式交易,单独为产品和服务定价。
尽管沃森相当不情愿,但多年后郭士纳主要是在这里找到IBM的未来。这一次反垄断诉讼中,IBM的主要对手是当时声名显赫的、现在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的控制数据公司(CDC)和他的传奇创始人威廉•诺里斯。在商业史上,我们其实只记住了那些留下来的企业。直到1981年这一诉讼变得毫无意义时才被中止,在这个过程中,IBM“从积极进取和骄傲的竞争者变成了谨慎的庞然大物”,从1972年开始,公司制定的每项决定都要经过反垄断法的过滤。
1970年他突然心脏病发作,病愈后他立刻宣布辞职,而不是等到按照原先规划的3年之后他60岁的时候。
在1980年代开始的时候,计算机行业开始迎来一些小不点竞争者,IBM最终也决定进入个人电脑市场(PC),大获成功,然后这段时间的失误造就了微软、英特尔以及已经消失的康柏等公司。
IBM PC的历史广为人知,埃思里奇在公司当时的CEO不断的“我的苹果电脑在哪里?”的询问中脱颖而出,他领导的小组最终设计出了一款基于英特尔的CPU、微软的操作系统和从外部大量采购配件的个人电脑。
个人电脑为IBM在大众心中赢得了“青春”的感觉,它不再像其他大型机公司那样老朽,但它把IBM带入了竞争激烈、利润低下的市场。大量的IBM PC兼容机公司不断涌现,他们的佼佼者是康柏公司,兼容机很快侵蚀了IBM PC所开创的市场。
另一方面,如果在大型机之后的时代,IBM抓住任何一个它的实验室研发出来的、却被对手应用的技术,它大概也会完全不同,那些技术成就了至少这些公司:Oracle、Sun微系统公司、Seagate、EMC、思科等等。
在1990年代的市场繁荣中,郭士纳成功地实现IBM的大逆转,“电子商务”的符号使得IBM成为互联网时代最热门的公司之一。郭士纳为公司找到了“服务”,按他的说法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根本就不存在的、强调客户需要的服务”,也就是代表客户的利益为顾客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而不是站在IT厂商的立场上。
如果说老沃森创立了IBM,那么小沃森让IBM转型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继续走在计算之前,郭士纳则改变了IBM庞大臃肿的机构,让IBM依然焕发青春活力。
C. 市值超千亿美元的公司大约有多少
截止2013年12月28日,市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成立时间在1900年之后的,非行政垄断型企业,有以下这些:
1911年,IBM,市值1989亿美元,IT科技
1916年,波音,市值1028亿美元,航空航天
1921年,斯伦贝谢,市值1163亿美元,石油服务
1923年,迪士尼,市值1297亿美元,文化娱乐
1933年,丰田,市值1879亿美元,汽车,日本
1956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市值2900亿美元,金融投资
1962年,沃尔玛,市值2524亿美元,商业零售
1963年,康卡斯特,市值1341亿美元,文化娱乐
1968年,英特尔,市值1266亿美元,IT制造
1969年,三星电子,市值1914亿美元,IT制造,韩国
1972年,SAP,市值1015亿美元,IT软件,德国
1975年,微软,市值3095亿美元,IT软件
1976年,苹果,市值5107亿美元,IT科技
1976年,VISA,市值1392亿美元,金融服务
1977年,甲骨文,市值1678亿美元,IT软件
1978年,家得宝,市值1135亿美元,商业零售
1982年,沃达丰,市值1892亿美元,IT电信,英国
1984年,思科,市值1159亿美元,IT制造
1985年,高通,市值1233亿美元,IT制造
1987年,吉利德科学,市值1149亿美元,生物制药
1995年,亚马逊,市值1827亿美元,IT互联网
1998年,谷歌,市值3714亿美元,IT互联网
1998年,腾讯,市值1125亿美元,IT互联网,中国
1999年,阿里巴巴,市场估值1200亿美元,IT互联网,中国
2004年,facebook,市值1411亿美元,IT互联网
——以上25家全球顶尖企业,你能看到什么呢?
如果将世界上所有1000亿美元市值以上的企业罗列出来,这个名单将要长的多。
D. 历史上市值最高的公司
工行和中石油,都超过1万亿,听说今年沃尔玛想上,还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