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① 我国应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首先,我国经济从9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连续九年以两位数的增长,07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11.7%的增长速度。而今年由食品引发的价格上涨已经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达6.5%。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明显出现。因此,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将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 二,货币政策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做出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替代施行了十余年的稳健货币政策。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出了最强硬的信号。无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央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央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目前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在保持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的同时,目前市场预期最大还是升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有专家称,2008年利率将提高10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到15%以上,同时,央行将把商业银行信贷年增速控制在13%内,以切段加剧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三,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到“稳健”三年来,政府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但投资和信贷回落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旧突出,而且还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因此,下一步仍需继续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延续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对国民经济的一些薄弱环节的投入,改善民生、改善生态、改善结构,为更好的发展积累能量,为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 财政政策稳健就是政府加大对公共品的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如果这样,就能够控制住两大资产价格泡沫,稳定物价水平,降低整个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从而让中国经济真正走向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
② 综合当前的经济形势, 分析我国中央银行如何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其效应如何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债券正回购、降低再贴现率、都属于常用的释放流动性工具。最后可能刺激力度比较大的,还有直接调息或者不对称调息。
③ 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不同的经济学家观点不同,按凯恩斯本人的观点,由于流动性陷阱的作用,货币政策无用.
按后来的IS-LM模型,货币政策会移动LM曲线,增加货币量时,LM右移,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利率降低,减少货币量时,LM曲线左移,均衡的国民收入减少,利率升高.
按AD-AS模型,分四种情况:增加货币量,如果增加的货币被窖藏起来,货币政策无用,对经济没有影响,在严重经济萧条时,基本上就是这样;增加货币量,增加的货币被人花掉,经济运行在AS曲线水平区段,这时国民收入增加,物价保持不变,IS-LM模型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况;增加货币量,增加的货币被人花掉,经济运行在AS曲线上升区希,这时国民收入增加,物价水平上升,即所谓半通货膨胀,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济基本上就属于这种类型;第四,增加货币量,增加的货币被人花掉,但是经济运行在AS曲线垂直区段,这时国民收入不变,物价水平上升,即所谓经济滞胀.
④ 三大货币政策如何发挥经济宏观调控作用
三大货币政策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其调控作用:
存款准备金: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政策:运用再贴现政策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
公开市场业务: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
为了调节金融,稳定货币,央行要运用经济手段,同时辅之以行政手段,控制和调节市场的信贷数量。而央行通过控制一般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从而控制货币供应,进而来影响或调控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⑤ 中央银行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达到宏观调控的经济目的
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四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基准利率。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可操作目标,继而中介目标发生连锁变化,最后通过各种渠道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该过程被称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5)如何利用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扩展阅读:
随着经济形势的动态发展,为了适应当时的宏观经济与金融发展需求,自 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为央行)成立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进大致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 1984-1993 年,以人民币信贷规模和现金发行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第二阶段为 1994-1997 年,央行逐渐弱化人民币信贷规模这一指标,转而提升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指标目标判定的核心指标。
第三阶段是 1998 年至今,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将信贷规模作为经常性的监测指标。
⑥ 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是如何实施的
货币政策包括扩张性、紧缩性、稳健性的货币政策,我们国家目前实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个: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
举个例子就清楚了:拿公开市场操作来说吧,因为这是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最主要的手段。
公开市场操作是相对中央银行来说的,这个市场主要指债券市场,这个过程就是中央银行在债券市场上通过发行诸如央行票据之类的金融工具,由商业银行等来购买,这样央行就把商业银行手中的货币收到央行的国库中了,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说白了就是拿钱买了央行的票据。而商业银行因为买了央行的票据,就没有更多的钱去给企业发放贷款了,这样企业从商业银行贷不到款了,就不能去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投资等等了,这也就起到了抑制投资过热、物价上涨的作用,即实现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目标。
以此类推,都不难理解。
⑦ 政府应该如何运用货币政策来进行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呢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⑴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
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②
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效果:
①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
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⑶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效果: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