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总供给怎么影响货币的总需求
⑴ 货币政策通过什么方式影响总需求和均衡产出简述其作用原理
货币政策通过(利率、货币供给量等工具调节)方式影响总需求和均衡产出。
货币政策的原理: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供参考。
⑵ 货币供应量对总需求的影响
第三节 货币需求
一、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财富的数量。影响人们持有一定量货币的因素主要有:
1、人们的实际收入
人们需要货币,首先是为了开支。而人们支出水平高低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水平。实际收入越高的家庭,支出水平也越高,因而需要的货币数量也越多。可见,货币需求是和实际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化的。若用Md表示需要的货币量,持币量在实际收入Y中的比率为k,则Md=kY。
2、商品价格水平或价格指数
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商品。因此,人们需要的货币实际是需要货币具有的购买力,或货币能买到的商品数量。如果某人原来持有l000元货币,现在若所有商品价格上升了一倍,则现在他必须持有2000元才能买到原先数量的商品,如果仍只有l000元,则他只能买到原来商品数量的一半。可见,当价格水平提高时,为了保持原先持有货币的购买能力,他需要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必须相应增加。一定数量名义货币需求除以价格水平称之为实际货币需求量。若用md表示实际货币需求量,用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用P表示价格水平或者说价格指数,则md=Md/P。
3、利息率
每个家庭在一定时期所拥有的财富数量总是是有限的。人们必须决定他所拥的那笔财富的形式。他们也许想以拥有一定数量货币来拥有这笔财富,但如果以货币形式拥有财富的比例越大,则以其他形式(如证券、实物资产等)拥有财富的比例就越小。以这些其他形式拥有财富会给他带来收益,例如,以房地产形式拥有财富会带来租金,以债券形式拥有财富会带来利息,而以货币形式拥有财富则会丧失这种收益。这就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若某人有价值1万元财富,如购买债券或股票,则可得到利息或股息收入或红利收入。为方便起见,假定把所有非货币资产统称为债券,则债券年利率为10%时,手持10000元货币一年的损失或者说机会成本就是l000元,年利率为5%时,持币一年成本即为500元。显然,利率越高,人们越不愿意把很多货币放在手中,或者说对货币需求量就越小。这就是说,货币铺求和利率是反方向变化的。若用r表示利率,实际需要的货币与利率的关系可表示为md=-hr。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可用下述三个动机加以说明:
第一、交易动机(the transaction motive),即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交易或者说支付。就个人或家庭而言,一般是定期取得收入,经常需要支出,为购买日常需要的生活资料,他们经常要在手边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就厂商而言,他们在取得货款以后,为应付日常成本开支,如购买原材料或发放工资奖金等,也需要持有一定量货币。
第二,预防动机(the precautionary motive),即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应付不测之需。无论个人还是厂商,尽管对未来收入和支出总有一个大致估计,但这种预测不一定完全合乎实际,遇到不测之需是常事。为此,人们总需要持有一部分货币以防万一。
第三,投机动机(the speculative motive),指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需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因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人们暂时不用的财富,可用货币形式保存,也可买进债券以取得利息,债券价格和利率相联系。假定一张每年取得10元利息的债券,价格为100元时,利率就是10%;价格为200元时,利率就是5%。当现行利率过高,即债券价格过低时,人们估计利率会下降,即债券价格会上升,于是,他们就会放弃货币,买进债券,以待日后债券价格上升后再卖出以获利。这样,对货币需求就会下降;反之,利率过低即债券价格过高时,人们会认为买债券有很大风险(因为其价格估计会跌),于是对货币需求就会增加。这种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产收益而及时调整货币和债券数量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和利率成反方向变动。这种投机性货币需求还存在两种极端形式:一种是利率高到一定程度时,投机性货币需求为O;另一种是当利率降低到某一不可能再低的低点时,投机性需求会变得无限大,即人们手边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不肯去买债券。这种情况,被凯思斯称为流动性陷阱。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动,与上面所说货币需求因持币成本提高而下降是一致的。
二、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称为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函数可用公式表示为:
如下图所示,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表示实际货币需求量(Md/P)随利率下降而增加,L2位于L1之右,表示L2是和收入Y2相对应的货币需求函数,L1是和收入Y1相对应的货币需求函数,Y2>Y1,因在同样利率水平r1时,货币需求Md2/P>Md1/P。当利率降低到r2时,货币需求成为无限的,因而货币需求曲线成水平状。
三、货币市场均衡
当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就达到了均衡。在其他商品市场上,价格调节着市场的供需;在货币市场上,利率起到与价格相同的作用。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大小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所以在分析货币市场时,通常把货币供给看成一个既定的外生变量,以Ms代表货币供给。这样,货币市场的均衡即通过利率调节货币需求以达到某个给定的货币供给。
Ms=Md=(ky-hr)P
实际的货币供求相等时,货币市场就达到了均衡。在一定的价格和国民收入水平下,货币需求曲线L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它随着利率的增加而减少;外生的货币供给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在利率r0的水平下,Ms/P=L(r1,y),市场达到了均衡。
例如在r1的利率水平下,个人和企业所愿意持有的货币量超过了货币供给量,人们对货币有了一种过度需求。每个人都想把手中的债券抛出换成货币。然而,当经济中货币与债券总供给量一定的时候,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按r1利率水平下的债券价格售出自己的债券,有人不得不以低价出售。这样,在债券市场上,债券的价格开始下降,即利率水平开始上升。利率水平的上升增加了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于是人们开始减少希望持有的货币量。货币需求沿着流动性偏好曲线即货币需求曲线工向左上移动而减少,直到利率上升到经济中没有人再愿意出售债券换回货币。于是,货币需求就等于货币供给。
在r2的水平,人们所持有的货币量超过了他们愿意持有的水平,于是人们开始把多余的货币用来购买债券。对一定量的债券总供给,每个人都想买债券时,总有人要出高价才能买得到。债券的价格就会被抬高,即利率水平开始下降。人们开始愿意增加一些手中持有的货币。利率下降直到经济中不再有人愿意购买债券时,经济的货币需求就重新等于货币供给。
当市场的实际货币供给量或者货币的实际需求由于利率以外的因素发生变化时,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就会受其影响而改变。在一定的货币需求状况下,当中央银行决定增加货币供给量,或是在一定的货币供给水平下,价格水平下降时,实际货币供给曲线都会向右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从r0下降到r1。反之当实际货币供给减少时,利率水平就上升。如果经济的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上升,这就增加了人们在每一个利率水平下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均衡利率从即上升到r2。反之,当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下降时,均衡利率就会因此而下降。
参考http://courseware.ecnudec.com/zsb/zgs/zgs03/zgs03f/zgs03f03/zgs03f030.htm
⑶ 经济学中货币量大小是如何影响需求的
这个可以从IS-LM模型来看,IS曲线向下倾斜(斜率为负),LM曲线是向上倾斜(斜率为正)。
当货币供给量增大时,LM曲线向右下方平移,会使总收入变大,利率下降。
过程是这样的:
货币供给量上升——>利率下降——>投资增加——>使总需求上升,刺激消费,收入上升
当纸币发行量过大,会使物价急速上涨,引发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严重通货膨胀之后即萧条。
你最好去网络IS-LM模型,看一下图
⑷ 根据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供给增加将导致:利率降低、投资和总需求增加
这个必然啊。。。你是学经济专业的?没有别的意思啊~~~我简单解释,不完全准确,但可供理解。你就这么理解吧:货币增加,可贷资金充裕了,不用那么高的利息也能得到贷款了。就像商品供给增加,商品价格下降。贷款多了,就能多投资了,房地产商不都这么干吗,岱来的钱做生意。总需求必然增加,货币多了,流动性多了,投资多了,产出多了,人们手里钱多了,需求多了。政府刺激经济,不都是货币宽松嘛。你看看is-lm模型吧,看懂了就好理解了。
⑸ 货币供给如何影响总支出
应于既定的价格总水平的社会总支出水平,其实就是社会的总需求量。
我们可以根据IS─LM模型来分析货币供给对总支出(也就是总需求)的影响。LM曲线中所说的货币供给量是实际货币供给量,实际货币量的变动会影响货币市场的均衡,引起利率的变动,而利率的变动就会影响总需求变动。具体过程可以简化为:
1.
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化上升
2.
利率会下降
3.
投资会上升
4.
总支出,既总需求会上升。
⑹ (宏观经济简答题)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的机理或者过程是怎样的
一、该机理可概括雀肆为三个主体、两个阶段:
1、三个主体:中央银行、商业培稿银行、社会大众
2、两个阶段: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阶段、商业银行到社会大众阶段
二、过程
阶段一: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量,影配岁孝响商业银行可贷款额度。主要的货币政策手段包括: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通过这些手段,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量。
阶段二:商业银行根据可贷款额度的变化来调整向社会的贷款投放量,影响社会上的货币量。当货币量增加时,利率降低,投资成本、消费成本相对降低了,相应的需求自然会增加。
综上,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手段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款额度,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向社会注入的贷款(货币)量,最终通过相应投资、消费的成本来影响需求。
⑺ 为什么说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形成市场总需求
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从根本来说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流转并完成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相互联系的再生产过程。
无论是企业的货币需求还是个人的货币需求,从总体上均受市场总供给的制约。市场总供给决定收入,而收入是货币需求函数最有决定性变量。
把市场商品供求平衡作为一项重要的比例关系,同国民经济的其他重要比例关系同时安排好、建国以来的实践证明,哪一个时期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工作做得野,各种比例关系安排得恰当,商品供求就比较平衡,市场供应比铰丰富,人民生活就得虱稳步提高。
反之,哪一个时期放松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失调,商品供应就失去平衡,市场商品供应就紧张,人民生活就受到严重影响,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关键是搞好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