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增加如何影响实际利率
Ⅰ 为什么增加货币供应量会使利率下降,反之则上升
货币供应量,对利率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在国家的政策调整上。
通常央行会关注流通中货币、狭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指标,来看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是不是合适。
进而调整货币政策,比如,调整利率,调整准备金率等等,以求经济的平稳,物价的稳定等等。
(1)货币供给增加如何影响实际利率扩展阅读:
影响利率的因素。
1、政策。
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央行统一管理。
因此,在利率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必然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如我国长期以来对农业等部门或某些企业实行差别利率,来体现政策性的引导或限制。
2、汇率。
汇率变动间接影响利率的变动。汇率对利率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在经常账户方面,汇率变动通过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影响国际收支而影响利率。
如本币贬值,会促进出口和减少进口,从而增加贸易顺差;而贸易顺差的增加会加大外汇储备,进而增加本币投放,最终导致利率下降。
在资本账户方面,汇率变动会通过影响投资者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而影响国际套利资本的流动。
如在本币贬值预期的背景之下,会引起短期的投资资本外逃,国内资金供应的减少,从而将推动本币利率的上升。
Ⅱ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在非凯恩斯陷阱中,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怎么变化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在非凯恩斯陷阱中,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将下降。一般情况货币增加,那么钱就贬值,所以利率肯定下降,让更多人贷款;当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单位以“闲资”的方式吸收,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这就是凯恩斯陷阱。
在凯恩斯陷阱的情况下,由于利率已经没有再下降的空间时,货币的需求弹性会变成无限大,增加的任何货币都会被货币持有者作为闲置资金储存起来,这里的储存并不是指作为存款储存,而是以实体货币的形式进行储存,比如藏在家里或者埋在地下,增加的货币量不会进入到流通范围内。故而不会有任何资金以投资增量形式进入经济。事实上,正是由于货币的需求弹性会变成无限大,不会有任何新增投资,利率方才不会再下降。
货币供给增加,人们手中钱多了没有错。但和上调利率没有关系。当市场经济低迷时,中央银行会主动增加货币供给,让市场中钱多些,用于购买和投资,来刺激经济。但央行不会上调利率,因为一旦将利率上调了,就会造成货币供给下降,这是和当初政策初衷相反的。所以看问题要先看主体或目的,再理解就容易了。
利率上调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物价。利率上调,是叫人们去存钱,没有钱的自然不用存,有钱的就可以存了,也是看人意愿的,所以要看利率调整的幅度了。还是一个方面就是贷款,当利率上调时,存贷利率是一起波动的,贷款利率也会高起来,贷款的人会因为贷款利率上升,成本提高而放弃借贷,从而减少市场中的货币。因此,总体来说,利率上升,存的人多了,市场中花的钱少了,物价就不会被抬高了。贷款人因为贷款利率也高了,不贷款了,市场中的货币就更少了,那贷款被放在银行里,而不是被借贷出来消费、投资、购买了,这样市场中的购买力下降了,物价就下降了。所以,货币供给减少,利率就上升,或利率上调导致货币供给减少。
Ⅲ 货币供给量增加对利率的影响
货币供给量增加货币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与货币需求曲线交与新的一点, 在这一点上利率降低。
LM曲线上每一点上都代表了货币市场达到了均衡,代表了货币市场上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正好等于实际能得到的货币数量。
LM曲线主要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应量),将会使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水平下降,即LM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拓展资料:
货币(Money)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俗称金钱。
通货(Currency,CCY)是度量价格的工具、购买货物的媒介、保存财富的手段,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包含流通中的货币、银行券等。
货币供给是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即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由家庭和厂商持有的政府和银行系统以外的货币总和。
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认为具有货币性质。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
货币供给有两种形式:以货币单位表示的名义货币供给,以流通中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表示的实际货币供给。
主要内容
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广泛认为具有货币性质。
一般认为,货币层次可以划分如下:
M1=现金+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其他支票存款;
M2=M1+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散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M3=M2+其他金融资产。
货币创造(供给)过程是指银行主体通过其货币经营活动而创造出货币的过程,它包括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款机制向流通供给货币的过程和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量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过程。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因素。货币供给还可划分为以货币单位来表示的名义货币供给和以流通中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表示的实际货币供给等两种形式。
Ⅳ 货币供给量增加,为什么会导致利息率下降
利率相当于资金的价格,当货币供应增加,货币有供过于求的趋势,所以利率下降。拿存款利率来说,货币供应量增加,市场上钱多了,供过于求,再去存钱,就不给那么多利息了,所以存款利率下降;拿贷款利率来说,货币供应量增加,市场上钱多了,供过于求,想获得资金就更容易了,贷款的利率即降下来了。
还有一种更通俗的说法,物以稀为贵。东西多了,就不值钱。货币供应量多了,自然就贬值。利率就是货币的价格,当然也就下来了。这样说大家更好理解吧。
(4)货币供给增加如何影响实际利率扩展阅读:
货币需求增加会产生哪些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物价上涨,持有货币就意味着时时刻刻遭受货币贬值的损失,而把货币换成黄金、房产等其他实物,却能保值,甚至有收益,因此在通胀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愿意持有货币。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财富的数量。影响人们持有一定量货币的因素主要有:
1、人们的实际收入
人们需要货币,首先是为了开支,就是为了购物,买东西。而人们支出水平高低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水平。实际收入越高的家庭,支出水平也越高,因而需要的货币数量也越多。可见,货币需求是和实际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化的。若用Md表示需要的货币量,持币量在实际收入Y中的比率为k,则Md=kY。
2、商品价格水平或价格指数, 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商品,为了消费,因此,人们需要的货币实际是需要货币具有的购买力,或货币能买到的商品数量。当价格水平提高时,为了保持原先持有货币的购买能力,他需要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必须相应增加。一定数量名义货币需求除以价格水平称之为实际货币需求量。若用md表示实际货币需求量,用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用P表示价格水平或者说价格指数,则md=Md/P。
3、利息率 每个家庭在一定时期所拥有的财富数量总是是有限的。人们必须决定他所拥的那笔财富的形式。他们也许想以拥有一定数量货币来拥有这笔财富,但如果以货币形式拥有财富的比例越大,则以其他形式(如证券、实物资产等)拥有财富的比例就越小。以这些其他形式拥有财富会给他带来收益。
例如,以房地产形式拥有财富会带来租金,以债券形式拥有财富会带来利息,而以货币形式拥有财富则会丧失这种收益。这就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若某人有价值1万元财富,如购买债券或股票,则可得到利息或股息收入或红利收入。为方便起见,假定把所有非货币资产统称为债券,则债券年利率为10%时,手持10000元货币一年的损失或者说机会成本就是l000元,年利率为5%时,持币一年成本即为500元。显然,利率越高,人们越不愿意把很多货币放在手中,或者说对货币需求量就越小。这就是说,货币铺求和利率是反方向变化的。若用r表示利率,实际需要的货币与利率的关系可表示为md=-hr。
Ⅳ 为什么货币供给增加会使得利率下降(请用流动性偏好理论解释)
货币供应量增加基本必然会使银行存款准备金增加,银行有更多的钱去放贷,而银行自身也有了更多的资金和流动性。
借钱的需求就少了。一般来说,这个市场利率是同业拆借的利率,也叫作市场利率,它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借贷利率,只有银行有借款需求的时候才会去跟其他银行借钱是吧,如果需求很多,那么利率自然会高,需求少利率自然会低。
那么当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时候,银行自身有了更多的钱,那就不需要去借钱啦,或者说借钱的数额减少了,那么也就表示银行对货币的需求下降了,市场利率自然也就跟着下降了。
拓展资料:
2019年来,全球有很多的央行在宣布降息,各国央行宣布降息的背后,目的是通过释放流动性来刺激经济,这就是低利率时代。
关于低利率,就和流动性陷阱挂钩,这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设,是指当名义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时,由于人们受到流动性偏好的影响,宁愿以现金或储蓄的方式持有财富,而不愿意把这种财富以资本的方式进行投资,也不愿意进行个人消费,那国家任何货币供给的增加,都会以闲资的方式被吸收,仿佛掉入了流动陷阱。
因而对于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的影响,所以当利率已经降低到极低水平时,单单依靠调整货币政策,已经不适用,需要配合相应的经济政策。
低利率政策的不利影响:
1、低利率可以刺激经济发展,但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引发严重通货膨胀。
2、低利率导致现金,货币市场基金,储蓄账户,国债和高评级债券等更安全的投资工具的回报率降低,投资者追求高收益率的风险过高,这可能会威胁到整体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3、低利率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将资金投资于不值得投资和不可靠证券的公司,鼓励投资者过度使用杠杆,这将造成资产泡沫,泡沫可能最终破灭。
4、当利率较低时,央行失去了刺激经济的最佳工具:降低利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