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国民收入
A.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国家的宏观经济
一是财政政策。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经济过热,此时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从而压缩社会总需求,使社会总供求达到平衡;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经济萧条,此时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使社会总供求达到平衡。 二是货币政策: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经济过热,此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收紧银根,提高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收回货币,从而压缩社会总需求,使社会总供求达到平衡;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经济萧条,此时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放松银根,降低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放出货币,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使社会总供求达到平衡。 一般在经济危机和萧条时,宜采用双松的政策,即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相搭配;在经济过热时,宜采用双紧的政策,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相搭配。
B. 当is曲线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减少会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上升。为什
1、 在IS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有影响: 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的影响就越小。也就是说,IS较平坦时,表示投资利率系数较大,因此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时,投资和收入会增加较多,效果就越明显;反之IS较陡峭时,货币政策效果就较小。
2、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需求。而投资和储蓄的变动会影响IS曲线的移动。当货币供给减少时:(1)投资需求增加,投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2)消费增加,储蓄意愿降低,储蓄曲线向右移动,若投资需求不变,同样的投资水平现在要秋游的均衡收入水平就要上升,因为同样的这点储蓄,现在要更高的收入才可以提供,因此IS曲线向右移动。
3、 IS曲线斜率大小与财政政策效果的关系,“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下面还配图说明,当IS “右移” 同样距离时,陡峭IS比平坦IS的均衡收入变化要大。
拓展资料:
IS曲线是所有满足产品市场上均衡的收入与利率的组合点的轨迹。由于利率的上升会引起投资支出的减少,从而减少总支出,最终导致均衡的收入水平下降,所以IS曲线是下斜的。IS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投资相对于利率的敏感性和乘数的大小,投资对利率越富有弹性,IS曲线越平坦;乘数越大,则IS曲线也越平坦。IS曲线的移动是由自发性支出的变动引起的,自发性支出的增加会引起IS曲线向右移动;而自发性支出的下降会引起IS曲线向左移动。凡是在Is曲线右上方的点都表示产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剩供给,而在Is曲线左下方的点都表示产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剩需求,只有在IS曲线上的点才满足产品市场上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要求。
C. 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国际收支状况
"简单来说,扩张性财政增加了国内总需求所以导致进口增长导致净出口减少。扩张性货币政策,还导致国内,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价格上升,会让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净出口也减少,但一般而言,国际收支状况是否改善,还是要看开始时,是存在逆差还是顺差!
拓展资料:
在凯恩斯革命开始,财政政策,就已成为全世界各国用来调整社会总产出与实现政府宏观经济目标的方针措施的首要选择。
但是由于财政政策,是直接作用于社会总需求然后再由总需求的变动,去引导总供给,也就是国民收入的变动。然而国民收入的变动,又务必需要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才能最终完成。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还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我国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稳健性政策(也就是中性政策)这三大类,应该如何正确区分与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首先区别是:两者的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国家增加或减少国债的发行,或者增加或或者减少财政支出,调整税收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政策,这都是属于财政政策的范围!
而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调控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采取的指导方针,与相应的政策措施。
人民银行如果增加或者少货币供应量,如果提高或者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放宽或者限制贷款条件等则属于货币政策范畴!
其二,实现的手段也是有区别的,财政政策,一般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稳健财政政策。
实现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一般都是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从而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D. 为什么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就业和国民收入就会增长
最简单的就是,人民币下跌,一美元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了,一美元可以买更多国内的物品或服务了,世界人民会觉得中国的东西更加的便宜了,就可着劲地买,于是就是刺激了出口,同时,也就打击了进口的企业,因为去国外买同样的东西,要付出的人民币更多了。
利息率上升导致人们更愿意把钱存到银行里,因为这样可以得到较高的利息,对于某类消费群体来说,这比把钱拿出来买东西带来的效益大得多。投资商们在此影响下也会把钱放在银行里,这样,社会经济运行中的总投资减少,那么总利润随之减少,国民总收入降低。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际收支的概念,所以谈外汇储备是怎么积累起来的,我们应该看一下国际收支。汇率变动会对一国的外汇储备产生影响,大量外汇储备加大本币升值的技术压力,进而影响出口就业。
外汇储备和外汇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多,相当于本币的购买力增强,导致本币的需求量增加,根据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本币将会有升值的趋势;从货币政策方面来说,外汇储备变多代表着本国央行购买了大量的国外资产,致使市场上流动性过剩,提高本币的利率,从而使本币在外汇市场走强。
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对国内物价的影响:一国货币汇率下跌,一方面有利出口,从而使国内商品供应相对减少,货币供给增加,促进物价上涨,另一方面会使进口商品的本币成本上升而带动国内同类商品价格的上升。
2、对国民收入与就业的影响:一国货币汇率下跌,一方面有利出口,将会使闲置资源向出口商品生_部门转移,并促使进口替代品生_部门的发展,这将使生_扩大,国民收入和就业增加,这一影响,以该国有闲置资源_前提,如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就有减少生_、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1、汇率不稳,加深西方国家争夺销售市场的斗争,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某些发达国家汇率不稳,利用汇率下跌,扩大出口市场,引起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或实行货币对外贬值,或采取保护性贸易打电话,从而产生贸易和货币战,破坏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景气产生不利影响。
2、汇率不稳,影响某些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形成。由于某些储备货币国家的国际收支恶化,通货不断贬值,汇率不断下跌,影响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作用,如英磅,美元;而有些国家由于情况相反,其货币在国际结算领域中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如日元和德国马克;因而促进国际储备货币多元货币的形成。
3、汇率不稳,加剧投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又促进国际金融业务不断创新。由于汇率不稳,促进外汇投机的发展,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如1993年夏,欧洲汇率机危机就是由于外汇投机造成的。与时同时,汇率不稳与动荡不定,加剧了国际贸易与金融的汇率风险,又进一步促进期权、货币互换和欧洲债票等业务的出现,使国际金融业务形式与市场机制不断地创新。
E. 论述货币供给增加对产出与价格的影响。
【答案】:(1)凯恩斯主义认为,短期内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曲线右移,从而导致利率下降,而利率下降将会导致投资增加,从而使得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因此短期货币供给增加有效。但长期经济会陷入“流动性陷阱”状态,货币政策无效。 (2)货币主义认为,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因为根据费雪的交易方程,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以及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变化的话,增加货币供给是可以增加实际国民收入的。在长期中,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根据货币主义的自然率假说,增加货币供给只能导致价格水平上升,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手余陵,增加货币供给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是无效的。毁举根据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假如货币当局宣布打算提高货币供给,毕戚理性的当事人在形成他们的预期时会考虑这个信息并完全预见到货币供给的提高对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结果产量和就业会停留在自然率水平上不动。当货币工资在一个向上的价格预期下提高时,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效果就被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所抵消。这样,经济停留在垂直的长期供给曲线上,因此即使在短期,产量和就业也没有变化,即货币是中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