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市值为什么涨
Ⅰ 京东市值有多少
8月26日,港股京东集团股价刷新高,市值一度突破1万亿港元。截止收盘,涨幅收窄,市值9982亿港元。
2020年8月17日发布半年报,第二季度净收入为2,011亿元人民币(约285亿美元),同比增长33.8%。8月17日收盘以来,盘中7个交易日股价涨幅超32%。截止8月26日收盘,京东集团港股涨势如虹,股价屡创新高,今日开盘310.8元最高321.6元,盘中市值一度超1万亿港元,上市两个半月市值激增3000亿港元,股价不断创出历史新高。
(1)京东市值为什么涨扩展阅读
京东市值上涨的原因—多家机构上调目标价
1、 巴克莱分析师Gregory Zhao将京东的目标价从79美元上调至83美元,维持‘增持’评级
Gregory Zhao表示,在今年6月份,中国的用户参与度、商家的营销需求以及供应链和物流能力都达到了历史新高,这从阿里巴巴、京东和拼多多上周提交的财报中得到证明。该分析师认为,这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树立了一个‘新起点’。
2、 高盛将京东集团的目标价由283港元升至329港元,将其列入“确信买入”名单
高盛指出,公司零售规模将不断扩张,由非必需品扩展至日常用品,预计公司2020-22年收入分别增长26%、21%、20%。高盛认为,预期京东领先同业的采购规模、广告优势、成本控制等利好因素,将推动公司2020-22年非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率达到2.25%、2.5%、2.8%。
京东旗下的京东健康、京东物流、京东数字科技等业务板块贡献估值将不断提高。将京东目标价提价至329港元,以反映业务前景更加明朗的预期利好。
3、野村将京东集团目标价由287港元上调至320港元,维持‘增持’评级
野村表示,京东今年第二季收入及盈利超过预期,其中总收入同比上升34%,超过市场及野村预期5%,主要是受到零售及物流业务增长稳健所提振。另外,因收入及非经营收益提升,公司非通用会计准则下每股盈利同比增长52%,高于市场预测的29%。
4、大和将京东集团的目标价由290港元上调至308港元,评级维持“买入”
大和发表研究报告表示,京东第二季度收入增长强劲,远超市场预期,预期公司下半年仍可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由于公共卫生事件被压抑需求的原因,公司第二季度电子及家用电器类别的收入同比增长28%,预计这种增长势头将在第三季度恢复正常化。
5、 国信证券上调京东集团目标价至318-329 港币,继续维持“买入”评级
得益于京喜下沉策略有效,单季用户增速创11 个季度用户增长新高。未来依托于京东强大的供应链与微信社交优势,京喜将不断释放动能,持续贡献增量用户。此外,未来随着物流、数科、健康等业务上市,将为公司贡献可观的市值空间。同时创新业务拥有先进的技术优势,通过管理输出、协同赋能不断夯实公司的护城河,并为公司打造第二价值曲线,引领公司未来快速发展。
Ⅱ 京东市值曾经是拼多多的N倍,为何现在被反超了
因为拼多多本身的基数小,增长的非常的快,所以才看起来比京东的发展好。当然现在看起来是反超的,但是未来来说拼多多要走的路还是非常的长的。
京东的收入都比拼多多强,这主要是因为增长率变小了。但是他的总收入非常的高,所以说他也不可能增长得很快。不然未来几年他的收入可能要超过全世界的购物平台市场了。拼多多本身基数少,所以说按照市场数据来看,它的增长率达到了697%。
虽然拼多多发展的非常的快,也非常的厉害,在今年的财务数据中也显得很突出,但是客观来讲拼多多未来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整体实力来看肯定是弱于京东的。
Ⅲ 京东市值被高估,中国式“亚马逊”成鸡肋
日前,据毕盛资管近期的一份针对京东的调查报告,质疑了京东近600亿美金市值,认为其盈利水平、运营情况,以及业务并不足以支撑起这样的高市值。在与亚马逊4520亿美元的市值对比中,京东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但并不能以亚马逊为标杆来评估京东的发展潜力和未来价值。
那么,京东真的就鸡肋了吗?2017年初的第一季度京东开始实现盈利,盈利额达到3500万美元,十几年的京东终于开始转亏为盈,即便是后续几个季度内的盈利能力会有所下滑,全年预估计也会保持在1.4亿左右的盈利规模。这样的盈利规模真的是只是单纯的,不可持续吗?
京东是否被高估?
有分析人士认为从毕盛的数据来看,并不能认定京东的市值就高估了,同时也不能说他就值这么多,没有确实的数据,所以并不能下定论,这更多的是毕盛的一个臆测。京东在过去的一年里市值能迅速由原先的每股19.51美元涨到了每股43.80美元,攀升超过124.5%,虽然增值额很多,但属于行业现象,对于互联网科技公司来说,也并不是没有可比性。
1、高估的数据是否带有偏向性?
在报告中,主要针对的是京东几个相对弱势的业务组合,一个是对主营数码3c业务盈利能力的质疑,一个是对沃尔玛入股后关于在快消品领域的仓配成本与利润分配问题,一个是京东自建的物流系统是否存在优势的问题。从这几个角度来分析京东的盈亏状况,看起来似乎是很合理的。
然而,我们很容易忽视一个问题,京东的盈利能力主要来自于直营业务产品,但实现盈利是在进入快消品领域之后,融入了沃尔玛、一号店,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要算在直营业务中的。
京东的金融保险、京东云、京东智能等业务也处在快速发展之中,而报告并没有将这些潜力股进行渲染和分析。市值反映的是一个公司的价值,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分析时当然要有可依据的点,而不能单从盈利能力来片面化教授。
2、具有中国特色,又不同于国外市场
国内市场是欧美之外的又一个大市场,京东的业务以数码3c品类起家,后来延伸到全品类,虽然并没有大规模扩展到海外市场,但是就目前来说,足够京东消化一段时间,时下销量最好的还是数码3C类,只不过是平台得到的利润水平并不高。
在与阿里系的天猫、淘宝相比较,京东则更倾向于是自营模式。这样一个是增加了运营的成本,一个是利益分配中平台虽然获得部分利润,而阿里系则倾向于平台的运营,商户要自己运营店铺,那么,购买流量和曝光,研究平台的规则都是商业化的进程,在体系上要相对完备,利润也就很可观了。
3、相比8年前互联网环境大不相同
在2009年的时候京东还没有实现盈利,虽然在很多业务上还在模仿亚马逊,而相比之下生存环境的不同,业务水平上也存在着差距,就不能单单的以企业对比来评价其市值。
中国电商市场的发展人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对于数码类产品来说,人们对于高质量正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京东就会越来越受追捧。与其竞争的苏宁、国美因为线上业务的缺乏,难以与京东竞争,所以苏宁选择抱团阿里,而国美选择转型做零售,自营线上电商平台。在这其中,就存在一个时间差,追赶京东还需要一个时间段的运作。
此外,中外互联网市场在发展水平、用户认可度、模式创新能力上都存在差异性,比较而言国内市场经过多年的电商浸润,从消费模式到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变化,消费者愿意参与到互联网消费中来,特别是o2o模式也得到了认可,而这在国外市场是被看衰的。
相比亚马逊有差距,但仍是合理的范围空间?
亚马逊在2009年的时候市值500亿,就已经实现了9亿美元的利润,而如今京东才开始盈利,而且运营范围和行业地位都无法和亚马逊相比,在国内还有阿里压着,加上高瓴资本抛售京东的股票,才使得毕盛对于京东的市值持怀疑的态度。
亚马逊能够快速实现盈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扩大至了市场范围,降低了仓储运营成本。而京东目前已经实现利盈利,其下一步计划则是继续增强盈利能力,扩大业务进展,缩减运营成本。
亚马逊在2009年到2017年的8年时间里实现了市值900%的增长,仓储运营成本控制在8%~10%左右,京东目前在15%左右,还有不少的改善空间。那也就意味着,京东的未来还是有好的预期在里面的。
京东能否赶超亚马逊,在于其能否快速降低成本
媒体把京东比作是中国的亚马逊,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如果不能投入更多到技术研发中去并尽可能的降低运营成本,那么其盈利能努力自然会受到质疑。
京东比亚马逊晚五到六年的时间成立,但是亚马逊在成立七年到八年的时间已经开始盈利了,后来的亚马逊在云业务、硬件产品研发上有很大的优势,其业务涉及到近119个国家和地区,所以4500亿的市值是有业务支撑的。京东则常年处于亏损之中,投资人看好的是京东的未来预期,盈利是一个好的苗头。
那么,京东为何不扩大海外业务?
一个是来自阿里系的竞争,一个是自身盈利能力的局限,京东要扩展业务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这就需要有足够盈利的业务。在过去的几年里,京东凭借其当时平台加上自营物流,提升了品牌价值,不过,成本上的不断激增,就使得京东在业务扩展上遇到了问题。
在与沃尔玛的合作中,双方是用互换股份的模式开展的,并没有大量的货币交易,这也许只是京东在业务上的一小步,不过对于京东来说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未来的盈利之路能否帮助京东正真成为中国的“亚马逊”呢?(作者:耿彪,首发IDonews专栏)
Ⅳ 百度京东市值差从6亿美元到200亿 这俩月发生了啥
资本市场风向说变就变。
美东时间6月23日收盘,京东与网络市值差距仅剩6亿美元,换算成涨幅也只剩1%。当时,业界都忙着掰手指头算京东再过几个交易日就能在市值上超过网络,将网络挤出BAT。
然而,两个月后,不仅没等到京东市值超越网络的荣光时刻,两家的市值差异还从之前的6亿美元扩大到202亿美元。
截至美东时间8月25日收盘,京东的股价定格在40.87美元,总市值为580.12亿美元。相比之下,网络当日收盘时的股价为225.55美元,总市值达到782.12亿美元。
以此对比6月23日收盘的市值,这两个月来,京东的市值缩水了近30亿美元,而网络的市值飙涨了166亿美元。
从相差6亿美元到相差200亿美元,2个月里京东和网络发生了什么?
从6亿美元到200亿美元
从6亿美元到200亿美元
京东与网络市值最接近的距离发生在美东时间6月23日收盘,当天京东股价上涨3.92%,报42.95美元,相比一年前大涨了100%,市值达到609亿美元;相比京东的高歌猛进,正处于业绩触底,经历重整和转型的网络市值约为615亿美元。两者的市值差距仅剩6亿美元,换算成涨幅也只剩1%。
下一个交易日,众多媒体熬夜看盘等着京东市值超过网络的历史性时刻,但京东却随后交出了六连跌的成绩单,整体跌幅超过了10%,一下子在市值上与网络拉开了差距。
如果以股价计算,京东在近两个月的波动并不算大,8月25日收盘价40.87美元也只比6月23日收盘价42.95美元跌了4.84%。在美东时间8月8日的交易日,京东股价在盘中一度还创下了48.99美元的新高。
为什么京东、网络市值在短短两个月差距拉大?短期来看,其中一个直接原因是第二季度的业绩。
这两个月来,京东两次股价大幅下调:一次是6月23日之后的六连跌,另外一次是京东财报发布后的五连跌。
资本市场对盈亏表现得格外敏感。
在香港盛德证券全球市场分析师李智刚看来,之前网络战略不清晰、业务分散,导致很多机构都没有看明白。而京东的优势在于聚焦核心业务电商,在美国市场看好电商股的大背景下得以市值快追上网络。
5月8日,京东发布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久亏之后终于盈利的故事利好京东股价,在两个交易日内上升了近8%,市值逼近540亿美元,与当时网络600多亿美元的市值差距不到100亿。
8月14日,京东发布了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2017年第二季度财报,事实上,第二季度京东通用会计准则(GAAP)下的亏损主要原因是高达7.47亿元的股权激励以及资产和业务收购所带来的4.43亿元的无形资产摊销,如果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第二季度京东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9.765亿元人民币,已是连续第五个季度盈利。
此外,同为电商企业,紧随京东之后发布财报的阿里给京东的股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京东财报发布后的第三天,阿里交出一个数据亮丽的成绩单。受此影响,京东的股价继续下挫,市值跌破600亿美元。
受阿里财报影响的不仅仅是京东,同为中概股电商企业的唯品会在阿里财报发布后股价也出现了五连跌。
相比之下,网络则交出了一份强于预期的二季度业绩,同时还在财报中证明了其信息流广告业务所呈现的增长前景。
网络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在与今日头条等展开竞争的网络资讯流产品,日活用户超过1亿,资讯流广告收入从一季度底的每日1000万上涨到了每日3000万。
在人工智能大规模商业落地之前,网络信息流成为网络业绩增长的强劲动力,不少业内分析师因此调高网络评级。
有研究报告指出:虽然仍对网络的搜索业务前景持谨慎立场,但在2017和2018财年中,网络信息流广告业务的强大动能将可为其带来该公司急需的喘息空间,预计这项业务收入在2018财年将达到130亿元人民币。
而网络金融业务在今年7月宣布分拆独立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网络的风险。李智刚表示,拆分独立可以使风险隔离,同时也能增强金融业务开展的自由度;其次,由于金融板块的高负债特性,网络将金融业务分拆出去,能使集团的业务轻装上阵,获得更好的估值。
从中长期来看,网络市值的上涨也和出售外卖业务、聚焦人工智能及此带来的想象空间和货币化前景有关。
BAT要变天了?
BAT要变天了?
过去,BAT各自收获了搜索、电商、社交领域的最大红利,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符号。但短短几年时间,BAT三巨头的市值早已悄然变化。
特别在进入2017年,腾讯和阿里的市值先后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你追我赶。尽管网络在两个月内市值上涨近200亿美元,但其资本市场的表现不及腾讯和阿里巴巴集团等巨头。
从2017年4月1日~6月30日的业绩来看,阿里巴巴、腾讯在收入和盈利上都实现了大幅增长,尤其在单季度收入上,双双突破500亿元人民币,而网络总营收刚刚超过200亿,达到208.74亿元,同比增长14.3%,净利润同比增长82.9%。而京东二季度财报交易总额、营收都达新高,但费用和成本也大幅上涨,大促销也给盈利带来压力,带来4.03亿元的运营亏损。
All in人工智能可以说是网络最大的强项和亮点,但人工智能显然是一个高投入、慢产出的领域。财报显示,过去一年,网络研发投入约在100亿元,到了今年第一财季,研发支出达到人民币28.35亿元,同比增长34.9%。
现在来看,网络人工智能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如何把技术和业务有效整合,实现场景的落地,这对网络来说才刚刚开始;而云计算业务,无论阿里云还是腾讯云,都是它有力的挑战者。
对京东而言,上市以来的首次盈利让京东冲上市值高峰,但它还未在某个领域建立起自己绝对性的主导地位。而且,与腾讯、阿里3000亿美元的市值相比,京东距离不少的身位。
Ⅳ 京东市值突破1万亿港元了
是的,8月26日下午,京东集团股价涨超7%,接近8%,总市值突破1万亿港元。
8月26日,京东盘中最高涨至321.6港元,3个交易日猛增千亿市值,上市两个半月市值激增3000亿港元,总市值破1万亿港元,超越招商银行和农业银行,成为港股第8大市值公司。
此前,巴克莱分析师Gregory Zhao将京东的目标价从79美元上调至83美元,并维持“增持”评级。野村目前将京东集团-SW(09618)目标价由287港元上调至320港元,评级维持“买入”。
(5)京东市值为什么涨扩展阅读
今年二季度主要电商公司利润端改善超预期:
有机构指出,今年二季度主要电商公司收入端增速均超公司指引,且利润端改善超预期。月度数据反映7月电商行业景气度延续,预计第三季度行业季节性增速回落较为有限。低预期下,主要公司业绩再次超预期可能性大。
巴克莱分析师Gregory Zhao表示,在今年6月份,中国的用户参与度、商家的营销需求以及供应链和物流能力都达到了历史新高,这从阿里巴巴、京东和拼多多上周提交的财报中得到证明。该分析师认为,这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树立了一个“新起点”。
Ⅵ 刘强东,清白无罪!华尔街,狂赚百亿
刘强东,无罪!千亿级科技巨头,京东,股价大涨10%!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亨内平县检察官办公室宣布,刘强东无罪!
一、京东上市,风光无限!
事情看似告一段落,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背后的金融市场,早已经掀起一场惊涛巨浪,金融大鳄早已吃得心满意足,为什么有人可以通过此事赚得天文数字呢?
众所周知,京东集团,2014年5月,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京东市值超过300亿美元。
京东在上市之后,积极展开战略布局,不仅稳固电子商务、物流基本盘,也积极布局新零售、云计算、金融科技、人工只能,布局只有腾讯、阿里巴巴能够的着京东了。
2018年年初,京东市值巅峰高达719亿美元,堪称中国互联网界的第四大巨头,一时风光无俩。
二、市值巅峰,危险潜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刘强东,因为一次聚会,被卷入桃色新闻,然后以光速席卷全球互联网,随后股价大跌。
事实上,从“刘强东事件”后,京东的股价持续跳水,截至事实澄清之前,京东市值暴跌150多亿美元,按照汇率计算,居然蒸发超过千亿。
美国的股市,有做空机制,利用做空机制,可以事先搜集想要做空公司的负面消息,再大量从股市借入被做空公司的股票,然后抛售。
接着,抛出被做空公司的负面消息,等其股价大跌之后,再以低价回购股票,这时候的低价股票何之前高价股票,就形成的价格差,将低价股票归还平仓。
这样,就能赚取这些价格差,通过做空赚钱了。
京东处于这样的处境,可谓是危机四伏!
三、金融大鳄,气吞山河!
如果,华尔街预测到“刘强东事件”的发生,提前布局做空,高价套现,等股价低潮时回购平仓,其中利润额高达数百亿美元!
如果,华尔街预测到“刘强东事件”的结束,提前布局做多,低价重仓,等股价大涨后抛售平仓,其中利润可想而知!
华尔街,可谓是金融大鳄云集,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则惊天动地,气吞山河!
希望中国在美股的上市公司,能够挺过寒冬,逃过美国做空机构的魔爪!
大家对京东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号IT知多少: 刘强东,清白无罪!华尔街,狂赚百亿?
Ⅶ 京东市值突破1万亿港元,京东现在的股价如何
大家都在涨,都在刷新股价,所以在这种集体上涨的行情里,京东不是个例。京东的另一个竞争者,拼多多忙着冲击五环外,百亿补贴换来的用户增长再次跑赢阿里、京东,但营收阶梯式下滑反映出用户仍更倾向于购买单价较低的补贴商品,大部分高端消费用户在薅完羊毛后就走了,暴露出主打低价、折扣商品的拼多多用户购买力严重不足,仅仅依靠补贴、促销的策略或很难持续下去的软肋。
今后京东、拼多多、阿里三家比拼还将如火如荼,市场盘子这么大,拼多多是否能守住三四五线城市的护城河,京东的物流、数科、健康等业务板块如何形成系统,阿里巨无霸如何保持快速增长还将是市场关注重点。
Ⅷ 京东股价午后大涨超7%,股价大涨的原因是什么
京东集团发布其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一时之间引发媒体热议。一方面,第三季度虽然亏损达到5亿多,但其美股收盘涨幅超7%。而前段时间,唯品会公布财报之后,股票大跌30%。
那么,京东财报都讲了啥?一个亏,一个涨?里面透露了京东的什么状况?反映了中国电商的什么状况?我们能透析哪些内幕?
这些数据是否漂亮?
需要注意的是,大促期间移动端的订单占比并不具备代表意义,因为很多都是提前选好,到了大促时候,手机下单。
但平时的移动端占比更有意义,这代表了你的老用户活跃度。
3、物流仓储核心竞争力持续加强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京东完成订单量为3.297亿,与第三季度1.782亿相比,同比增长85%。订单量的巨大增长一方面证明了京东强大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京东物流仓储能力的提升。
物流方面,超过85%的自营订单都是当日送达或者次日送达,这一点是任何一家其他平台做不到的。刘强东在分析师会议上表示,经过京东过去八年打造的物流体系,比目前市场上任何一家竞争对手都至少要领先五年。
仓储方面,第三季度京东在广州和武汉正式启用了两座新的“亚洲一号”仓库。此外,京东计划将在未来一两年在一些大中城市添加更多的亚洲一号仓库。
4、用户男女比例,更均衡
在品类分布上,日用商品及其他品类商品核心交易总额为542亿元人民币,交易占比达到48.9%,同比增长98%。这说明京东用户在男女性别比例上逐渐平衡,也说明京东正在逐渐改变其3C网购商城的印象,走向一个真正的综合商城。
5、京东服务项目未来增长有保证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来自于服务项目与其他项目的净收入为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1%。相比于京东自营净收入52%的增长,服务项目与其他项目的净收入增势可谓强劲。
服务项目的数据增长也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一致的。商品网上零售额5030亿元,增长43.1%(大于实物零售33%的增长值)。
6、关闭拍拍网利好京东未来业绩
在双十一前夕,京东正式宣布关闭拍拍网的C2C业务。在三个月过渡期后,将完全关闭拍拍网。
出于对假货控制的目的,关闭拍拍网,对于京东下一步的舆论氛围将会更有优势,同时,也会让京东的增速至少提升五个百分点。
整体增长放缓是怎么回事?
总的来看,京东保持了强劲的连续增长姿态,但是,相比较去年,京东的增长速度是放缓的,441亿的净收入甚至不比第二季度(452亿)。
盘子达到一定规模,自然增长放缓,京东去年保持的100%增长是不可能长期保持的,另一方面,国内整体经济大环境的增速放缓,也是主要原因,从第三季度开始,经济寒冬论开始流行,居民消费指数连续走低。
不过,自从上市之后,京东每个季度业绩均实现环比增长,没有呈现出618、双十一猛增,后续季度增长乏力的状况。
京东没有刻意追求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稳扎稳打、内外兼修,本着长远经营的理念,表现出了一个稳健的耐力型长跑选手的素质,而这种素质所体现出来的稳定性和高成长性,正是华尔街和投资人所不断追寻和看好的,估计,这就是股票上涨的原因。
Ⅸ 市值超过了百度,京东就能成为互联网第三极
京东当前的市值与网络相差为8亿美元左右,仅为其市值的百分之一,于是就有人认为京东会取代网络在BAT的位置,成为互联网科技企业新的第三极,然而从现在BAT的业务划分来看,阿里做主营的是电商,为中小企业服务,而腾讯在社交、通讯和游戏上做的比较好,网络则是基于搜索引擎的营销,现在逐渐将精力倾向于智能化的AI领域。
作为备选的有网易、小米、华为、京东等科技公司,市值或者估值都很高,他们在行业中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作为互联网新的巨头企业,一点也不差。但是与阿里、腾讯近三千多亿的市值相比,差距依然不小。
所以,即便将来BAT中的网络没落了,京东也难以成为第三极。后继者相互之间的竞争激烈异常,此外还有未上市的今日头条、美团、滴滴等,是前有狼后有虎,京东突围起来的难度也比较大。
京东的市值还会继续快速上涨,超过网络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一个月之前京东的市值才500亿美元左右,现在已经直逼网络,相差仅仅不到10亿美元,按照这样的增长速速,在短时间内京东超过网络是必然的。只是,这并不代表京东就能取代网络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
众所周知网络搜索引擎是国内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特别是在谷歌颓败之后,网络基本上已经处于没有了对手的状态,搜狗、360搜索、中搜等即便是多家联合也无法与网络相抗衡。此外,网络还在贴吧、广告、内容建设上有一整套体系、团队在运作,业务相当成熟,盈利能力稳定。在2016年末,网络花费上亿拿下李叫兽,其在新的营销方法论和产品论上的研究也会一并带入网络,这就使得网络在营销广告领域注入新的血液,基于网络巨大的流量,实现价值变现是迟早的事情。
而京东直到今年才开始盈利,但业务增长特别快,在业务中商城项目是最耗钱的,也是最难运作的,也逐步实现了盈利。这一项盈利之后将会快速带动其他的诸如金融、智能、物流等项目快速走向盈利,即便与亚马逊差距大,千亿的市值还是有可能的。而网络市值增长缓慢,智能AI项目的效应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盈利的水平,可能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此消彼长,京东的优势则会相对明显。
BAT不仅是巨头,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标识
从BAT崛起到如今也不过二十年的时间,无论是市值还是行业影响力都是举足轻重的。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渐提升,人们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越来越高,后来的o2o模式将互联网服务拉到线下,与实体紧密结合,以移动端应用为主的消费娱乐模式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即便是到如今人们的关注度被极度分散,BAT的运作方向都是行业的风向标。阿里大数据成效已经初显,腾讯社交背后游戏产业成为其主要的营收支柱,网络则把持人们互联网的入口流量,价值只会越来越大,更何况其智能AI项目已经走在了国内外行业前列,有机会掌握下一个时代的风口。
而像网易、京东、小米等,如今也算是行业巨头级别的企业,虽然有的还没有上市但估值一点都不低。但是,即便是在互联网下半场,再高的市值也无法相比BAT那般在互联网上半场初期就形成的的影响力。所以,互联网巨头上升到BAT级别不仅要有高市值,还要有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的高占有率、巨大的发展潜力,缺一不可。
京东要的是什么?
其实无论是BAT还是互联网第四极、第三极等等,都不过是人为将这个帽子给企业扣上去的,对于企业巨头来讲它需要的是更多的利益,是发展空间,对于京东来说,保持盈利能力水平,带动其他业务模块快速发展才是当下最重要的。目前的京东依然处于高速发展之中,还没有到养尊处优的时候。
移动互联网化的趋势已经向人们证明,购物的需求入口在逐渐被弱化,用户更多关心的是商品而并非平台。“即当他们在阅读那些经过系统精心挑选的信息和内容并产生购物冲动时,他们可能并不会去天猫或京东这样的电商网站,而是希望直接下单,他们享受的是这种立即实现的快感,这时,那些经过长期积累起来的购物入口价值将面临被侵蚀的风险。”尹生在文章中这样说道。
也就是说,京东依赖的商城项目虽然当下还有与天猫扳手腕的实力,但未来孰胜孰败依然是未知的,潜在的风险很大。相较而言,阿里除了电商平台外还在大数据云计算、健康、金融、文娱等领域布局,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而京东现在撇开商城,除了还未盈利的物流模块似乎没有能拿得出手的,这就是差距。
就近而言,京东要的是快速发展,提升优势项目的盈利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至于取代网络成为JAT根本不是京东的诉求,也就没有所谓的JAT了。
国产互联网企业格局如何演变?
目前来看,很有可能形成以阿里、腾讯为首的两个超级巨头、多个巨头并存的局面。现在的互联网巨头将触手延伸到了众多行业里,新兴产业背后都有他们的资本入局,饿了么与美团、网络外卖,苏宁与京东,身后都能看到阿里和腾讯的身影,两强相争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竞争格局。
有人说,还会有新的模式迅速发展起来,与AT相抗衡。说实话,这样的事情可能会有,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很可能被一方拿下成为其子生态,或者被行业竞争打趴下,别无他路,AT是不允许行业外的不安因素长期存在的。
另外,网络除了稳定的业务之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上,并获得了不小的进展。腾讯、阿里也不甘落后,在智能AI项目上有所探索。能否延续BAT的地位,谁也不敢托大。“互联网企业每天都如履薄冰”,毫无意外的是,谁都不会坐以待毙。
笔者认为BAT之争是促进行业进步的好事,京东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薄弱之处,加以改善才是重点,没有必要去争BAT的位子,其实就算是有了BAT的帽子又如何?
Ⅹ 京东股票不跌反涨是怎么回事
6月14日,新加坡毕盛资产管理公司发布了一份针对京东的做空报告。
其实他们并不了解,京东的模式是建立在一个高效的运营效率基础上的,比如在京东进入家电领域之前,几乎所有家电企业都仅有1-2%的微薄利润,而京东通过大家电的网络零售,大幅降低了渠道成本,不仅京东家电实现了盈利,也带动了整个家电行业都实现了4-5%的净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