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凭什么市值千亿
A. 海底捞市值
截止2021年10月29日开盘:海底捞开盘价22.55港元/股,市值1200.98亿,市盈率69.94。
海底捞市值蒸发300亿
疫情期间海底捞股价从2020年3月19日的27.45港元/股连翻几番,待到2021年的2月16日,其股价达到了85.80港元/股的历史最高点,市值超过4500亿港元。
但在这之后海底捞股价“跌跌不休”,最低触及26.10港元/股;而截至2021年10月4月,海底捞收盘价为28.35港元/股,市值蒸发已近3000亿港元,目前总市值为1547.63亿港元。那么海底捞的股价怎么就受到如此重创?
(一)判断失误,疫情期间“抄底”。
回顾2016~2019年海底捞的财务数据,海底捞营业收入从78.25亿元增长至266.1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0.4%;业绩呈现高速增长状态,而收入的增加主要是因为门店的持续扩张和同店数据的持续提升(包括翻台率水平、客单价等)驱动。
2020年海底捞新增门店数达544家。截至2020年底,海底捞全球门店总数达到1298家。
然而海底捞的逆势扩张,却让其门店翻台率变得没那么好看了。
一直以来,海底捞都保持着行业内较高翻台率,高翻台率不仅能给海底捞带来更多收入,也意味着海底捞受市场欢迎的程度。2019年,海底捞的翻台率为4.8,属于行业内较高水平。然而在盲目扩店后,2021上半年持续下跌至3,其中2021年新开餐厅翻台率仅为2.3。
(二)变贵了
翻台率上不去,还有一种办法同样可以提高海底捞的餐厅收入,那就是涨价。
据公司财报,海底捞2020年的人均消费金额提高到了110元,同比增长幅度4.8%,相比之下,2019年增长幅度为4%,2018年3.1%。也就是说,海底捞的确存在逐年涨价,而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其涨价幅度较高。
海底捞“提价”,一方面会降低部分消费者的复购率,另一方面海底捞处于不断拓店状态,下沉市场用户对高价位的接受度也可能不及预期。
同时,对于海底捞来说,优质的服务体系也一度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但随着国内餐饮全行业服务水平普遍提升,海底捞的优势会弱化。
(三)副业实际营收有限
海底捞近年来也开始不断尝试做副业,通过多品牌、多业态策略以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但尝试做新品牌,同样是一个费时费力,不确定性高的选择。
目前海底捞的餐厅副业已经涉及到面食、盖饭、米线、土豆粉、水饺等诸多快餐品类。但这些副业带来的实际营收却相当有限,根据公司财报显示,截至2021H1季度,海底捞其他餐厅营收仅占总营收的0.5%。
海底捞做副业,可以依托自身较为完善的供应链,但同时又导致海底捞副业食材普通、工艺简单、新品研发缓慢等弊病。因此,面对行业内一大波有备而来的竞争对手,海底捞副业很难拥有能打的核心竞争力。
B. 作为疫情“最惨”餐饮行业龙头,海底捞靠什么撑住1700亿市值
万事皆有因。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是线下餐饮,但海底捞却没怎么跌,或许是由于“聪明钱”理解线下餐饮的出清潮下,具备现金流能力和品牌议价力的海底捞未来的扩张预期。然而这一判断也有风险,假如疫情常态化甚至导致长期需求遭到遏制,即便海底捞扩张成本再低,亦会在萎缩需求端备受打击,无法撑住1700亿市值。
2020年初,新冠状病毒爆发,餐饮业受到重挫。海底捞明明也关了店,也将要面临2020年业绩的大幅下调,股价却十分坚挺。
如果从武汉封城日,即1月23日起算,海底捞前一天的收盘价为32.5,之后最低只到过27.45,最大跌幅为15.5%。同期,呷哺呷哺最大跌幅达到46.4%,麦当劳最大跌幅近50%。相比其他餐饮企业的走势,海底捞强势不少。
海底捞到底是凭什么支撑住1700亿的市值的?
别人打折,海底捞涨价
疫情爆发后,许多餐饮店如麦当劳、萨莉亚等都推出了打折套餐,以薄利多销的方式,来恢复自己惨淡的生意。
而海底捞却悄悄涨价。
血旺半份从16元涨到23元,半份土豆涨到13元,一片1.5元,米饭7块一碗。。。在一位消费者晒出了海底捞的账单后,网络上形成了一股批评海底捞“趁火打劫”的舆论。海底捞随即发布致歉信,并决定将恢复菜品价格。
实际上,海底捞几乎年年涨价,只是这次不巧遇上疫情,被舆论给逮住了。
2015年至2019年,海底捞的人均消费额分别为91.8元、94.5元、97.7元、101.1元、105.2元。这不是因为人们吃得越来越多了,而是海底捞的菜价每年都在小幅上涨。
海底捞涨价的底气,来自其优于行业的翻座率。
翻座率指一张桌子每天被使用的次数,火锅店一般达到3次/天就有不错的盈利。 2019年海底捞的翻座率达到了4.8次/天,也就是说,一张桌子平均一天招待约5批客人。按一顿火锅2小时计算,海底捞店内的每张桌子每天有10个小时是有人在吃的。
居高不下的翻座率使得海底捞的门口总排着长队,高峰期需要等候2-3小时。而呷哺呷哺2019年的翻座率只有2.6次/天。倘若跑到线下去观察,呷哺呷哺的生意比海底捞清淡许多也是肉眼可见的。
神奇的是,消费者对海底捞还相当忠诚。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调查,海底捞的就餐体验在中国中餐品牌中排名第一,同时,曾在海底捞就餐过的顾客中的68.3%至少每月光顾一次海底捞,而98.2%表示愿意再次光临。
餐饮市场出清,海底捞出现黄金扩展期?
而以强大议价力为基础所带来的市场扩张预期,是海底捞扩张的核心逻辑。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连锁餐饮行业的影响调研报告》显示,从2020年3月1日算起,5%的样本企业账上没有现金支撑运营。79%的样本企业表示,依靠自有现金无法支撑过3个月。
疫情的爆发给中小餐饮业带来了灾难。一些餐厅在年前为春节储备了许多食材,现在要么低价甩卖,要么烂在了仓库里。更有一些餐厅因为付不起租金,而永远地关上了门。
实力不强的餐饮店纷纷倒下,却成了高现金留存的企业低成本扩张的契机。
固有的外出餐饮需求在长期来看大概率是稳定的,中国防疫成效卓越则提高了这种预期。不仅如此,从微观的商业环境下看,小企业倒闭引发商铺租赁,商铺建设市场向买方市场倾斜,租赁价格成本和扩张成本会被暂时被压制, 加上政府支持下的费用减免,这给“现金为王”的企业出现了一个低价扩张的黄金窗口期。
2017年之后,海底捞门店扩张明显提速。2019年,海底捞新开业308家,全球门店从2018年末的466家增至2019年末的768家,其中716家位于中国大陆,以及52家位于香港、澳门、台湾及海外。
在高速扩张的同时,海底捞的旧店维持着原有的经营效率。根据财报,2019年同店销售增长为1.6%,同店翻台率维持5.2次/天,与2018年持平。
2020年,海底捞计划再开300家。开店不仅能增加营收,还能进一步降低成本。一方面,采购量大的话,对上游供应商更有议价权,食材成本更容易控制。另一方面,门店密度变大后,仓储和配送的边际成本会降低,整体上门店的平均成本会减少。
成本优势加大扩张预期
打算在2020年继续扩张的海底捞,除了资金经营现金流充沛,在融资上也跟有优势,更容易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融资成本也较低。
据新华网报道,在疫情期间,中信银行和百信银行合计已为海底捞提供21亿元授信额度,并承诺将加大对其供应链企业的支持力度,2月19日首批8.1亿元放款资金已到达海底捞账户。
此外,由于强大的品牌力,海底捞比其他餐饮店在租金上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根据海底捞的招股书,2017年,海底捞的租金成本只占总体费用的4.3%。而同期呷哺呷哺、必胜客、肯德基和必胜客的租金成本分别占总体费用的12%,16%,31%和34%。
根据财报,2019年海底捞的营收为265.6亿,租金成本为11亿,占总营收的4%。同期,呷哺呷哺的总营收为60.3亿,租金成本为8.5亿,占总营收的14%。同样做火锅生意,海底捞的营收规模是呷哺呷哺的4.4倍,但租金成本只是其1.29倍。
海底捞的租金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这背后的原因是海底捞拥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口碑,使其在商圈招商时用较大的议价能力,无需依赖商圈引流,反而为商圈带来人气。
海底捞也承认自己在租金上有优势表示:“我们的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占收益的百分比较行业平均水平为低,主要由于我们餐厅有较高的翻台率及较佳表现。我们的租赁通常包括至少三个月的免租期,以方便装修及翻新场所。我们绝大部分租约的租金为固定金额,并按租赁协议规定的每两至三年逐步增加。”
或萎缩的需求能撑住1700亿吗?
不过,也有券商指出,目前市场对海底捞的“强者恒强”的预期太强,“疫情影响”的预期太弱,且并未充分计入疫情短期影响。
如东吴证券就直接给出《股价或未真实反映疫情影响,大幅下调2020年盈利预期》的研报,并在研报中指出,考虑到核心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的疫情情况,谨慎假设 4-7 月门店效益(客流/翻台率)分别经历 20%、40%、60%、80%的爬坡期,该情况将致使全年利润预期收窄。
东吴证券还指出关键点,即海底捞过去几年试图进行海外扩张突破开店节奏瓶颈。但目前而言外海疫情影响和全球化趋势放缓等因素,都没有完全被计入海底捞的股价预期。
此外,疫情防控常态化对消费行为构成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查体温,戴口罩等防控行为大概率在未来一年甚至数年中长期推广,而消费冲动与消费热情也将因此受抑制,其也并未体现在海底捞高达1700亿的市值上。
更值得注意的是小概率事件存在的大损失风险。达里奥的全天候策略号称躺赚,但最后输在股债同跌上就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输入型病例扩散和冬季病毒回归的可能性,疫苗研发进度过于缓慢导致海外经济崩溃等均未纳入对海底捞预期的考量。
需要指出的是,海底捞即便在大多数预期之中仍然拥有光明的未来,但海底捞的市值最令人担心的地方在于其“丝毫未体现对疫情的敬畏”。
C. 海底捞凭什么靠卖火锅市值过1500亿
8月29日,《福布斯亚洲》杂志公布的新加坡50大富豪榜显示,火锅连锁店海底捞集团创始人张勇是新加坡首富,净资产为138亿美元。就在张勇成为新加坡首富的第二天,海底捞的股价继续上涨,达到每股37.95港元的历史新高。截至9月19日市场收盘时,海地劳的总市值已达1844亿港元,超过了太古地产、龙湖集团、恒基地产等房地产巨头。
官方说法是,因为他是一名会计,知道财务的重要性,所以他在海底捞做会计的工作就是锻炼他阅读财务报表的能力。甚至连财务报表也不仅仅由领导阅读,还由会计阅读。相反,商店经理会将所有的管理人员和商店中处于特殊位置的人员一起进行分析,包括仓库管理员和电工。海底捞的财务报表主要由四个模块组成:销售情况、成本情况、销售毛利和费用。在观察销售情况时,通常采用比较法。与上月相比,与去年同期相比,许多商店的比较是横向和纵向的,与城市餐饮业的平均水平相比。
D. 海底捞2020年少赚21亿,市值却暴涨1600亿!这是为何
海底捞又上热搜了。
昨日(3月1日)晚间,海底捞在港交所公告称,预期2020年度净利润相较2019年的下降约90%。财报显示,海底捞2019年的净利润为23.47亿元,这意味着2020年其净利润仅有2.35亿元,一年少赚了21亿。
此前,海底捞还因为“花钱免排队”遭到了广泛的批评;这两天,它又因为“包间安装摄像头”的事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作为“火锅一哥”和中国餐饮的龙头企业,海底捞很早就被放在了聚光灯下。如果把它所处的环境比作一个包间,那么这个包间里的摄像头之多,就远远不是海底捞自家包间所能比的。
与聚光灯下的万众瞩目相伴而生的,是不知道有多少人等着看你的笑话。对于海底捞,它的一举一动随时都可能成为槽点,说不定哪天就又上热搜了。
△图自餐宝典
今年春晚喜提多个热搜的岳云鹏,曾经因为演戏被骂,向师父郭德纲求安慰,郭德纲却说:你挣的钱有一半是挨骂的钱。同样的道理放在海底捞身上,似乎也能成立。
当然,对于海底捞来说,有些时候可能根本就不用理会这些,所谓“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倒是一些围观的同学,可千万别有错觉,以为这次连学霸都没考好,那么自己成绩差也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忽视了努力和奋斗。
E. 海底捞市值56天跌2000亿,为何它当初能突破餐饮圈成为大头
疫情下,餐饮业已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在麦当劳、必胜客、吉野家等餐饮巨头纷纷关闭门店、裁员的同时,火锅龙头海底捞也将经营业绩由盈利转为亏损。作为火锅行业,海底捞上市后创造了餐饮业的神话。股价却一次次下跌。该指数暴跌近10%。海底捞股价在56个交易日内已累计下跌近一半,跌幅达47.47%。
随着美国国债收益率的飙升,一些被高估的餐饮业龙头企业相继被市场抛售。虽然疫情对餐饮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新开的门店进一步巩固了龙头地位。随着中国低水平城市的渗透之后的市场整合。集团实施深化经销商渠道、推出新产品等战略,在疫情的影响下,促进了家庭经济的发展。公司继续拓展便民快餐经销商渠道,注重便利店、火车站、旅游景点等特色渠道的开发。自热火锅等方便快捷食品保持较快增长。
F. 海底捞一年少赚21亿,市值却暴涨1600亿,发生了什么
海底捞正在占领着我国火锅市场,海底捞凭借着十分可口的味道和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取得了战略性成功。本来人们认为海底捞每一年的营业额会出现巨大的增长,然而,人们却发现海底捞一少赚21亿人民币,可是海底捞的股票总价值缺上涨了1600亿。由于2020年新冠肺炎导致各个行业的线下门店的营业额持续下降,这也使得海底捞在2020年净利润下降高达90%,这些信息都可以显示出新冠肺炎对线下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虽然海底捞在2020年的净收入下降90%,但这并不会影响海底捞正常运行和和企业形象。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之后,大量股民也会购买海底捞的股票。
总的来说,海底捞一年的净利润下降了90%,并且海底捞在2021年营业额出现缩水,这也可以说明新冠肺炎正在影响着线下经济。公司营业额可以影响公司股票价格,但是大部分线下门店都会在2020年出现营业额下降现象。这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便不会影响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和公司市值。未来海底捞还将继续占领相关市场,营业额也会出现明显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