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以什么形式存在
1. 货币的四种形式
2. 货币形式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自货币产生以来,其具体形式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变化,主要体现在货币材料的变化上。从货币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划分为:1、实物货币2、金属货币3、信用货币。
1、实物货币
指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非货币用途的商品价值相等的货币。如在中国历史上,龟壳、海贝、蚌珠、皮革、齿角、米粟、布帛、农具等都曾作为实物货币被使用过。但这些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货币,在交换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充当货币的物体,一般须具备普遍接受性、价值稳定性、统一性、可分性、耐久性、轻便性等特点,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为金属货币所取代。
2、金属货币
指以金属为材料并铸成一定形状的货币。金属货币较实物货币更具有充当货币物体的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是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殷商时代,金属货币就已成为货币的主要形式。由于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会磨损减重,加上人为实行的铸币变质政策,以及随着商品交换规模不断扩大,金属货币特别是贵金属货币流通量的增长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贸易、金融等交易量巨大增长的需要,于是金属货币逐渐被纸币或信用货币所取代。
3、信用货币
广义指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种信用凭证,包括银行券、汇票、期票、银行支票等。狭义指银行信用货币,即银行券和银行支票。信用货币以票
据流通为基础,直接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信用货币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后果。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用制度日益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日益深化,各种形式的信用货币遂得以产生和发展。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被迫放弃金本位和银本位货币制度,纸币不再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更有了长足发展。信用货币已成为当代几乎所有国家所采用的货币形式之一。
3. 货币是如何产生的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原始社会中,人们采取物物交换的方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货物增加,物物交换不再那么适用,便演变出了货币。商品便是随着交换而产生的。货币形态的演进经历了四个主要的阶段:实物货币、表征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
1. 实物货币:最早的货币是由苏美尔人创造的,用小麦作为货币来进行商品交换。
2. 表征货币:以我国为例,商朝开始出现铜币,一直到战国时期,货币形状各不一,如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楚国的蚁鼻钱,后秦统一六国,发行 “秦半两”为圆形方孔钱。地方铸币现象昭著,为抵制这一类现象的产生,中央开始铸通宝、元宝,并标定重量。
3. 信用货币: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存在的形式主要是流通中现金与银行存款,银行存款体现在个人、单位在在银行账户的存款。
4. 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基于信用货币基础上发展的新型货币,不同的是信用货币的信誉背书是政府:它具有100元的价值,是因为政府的存在,赋予它具有100元的价值,并且我们都相信于是它可以流通。而电子货币呢,网络对它的定义是这样的:消费者向电子货币的发行者支付传统货币,而发行者把与传统货币的相等价值,以电子形式存储在消费者持有的电子设备中。例如支付宝、微信。电子货币的发行者多为私企,即私企起领导作用,政府进行推广和应用。
5. 数字货币:数字货币是一种不受管制的、数字化的货币,通常由开发者发行和管理,被特定虚拟社区的成员所接受和使用。欧洲银行业管理局将虚拟货币定义为:价值的数字化表示,不由央行或当局发行,也不与法币挂钩,但由于被公众所接受,所以可作为支付手段,也可以电子形式转移、存储或交易
4. 货币的形态有哪些
货币最早的形态是实物货币,比如贝壳、羊、兔子等;然后出现了金属货币,具体有铜钱、镍钱、银元、金币。金属货币是以货真价实的金属作为材料的,金和银都是稀缺的。随着商品生产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全部用白银和黄金作为交换的工具就不够了。于是就出现了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为今天的信用货币。
拓展资料:
一、货币
1、货币,就其本质而言,是所有者之间关于交换权的契约,不同形式的货币在本质上统一的。过去,由于人们对货币的本质认识不清,错误地从不同角度来将货币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根据货币的商品价值分为债务货币与非债务货币两大类, [2] 根据是否约定贵金属的兑换比例分为可兑换货币和不可兑换货币等等。
2、形式上,根据货币的商品价值可分为实物货币和形式货币,实物货币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包含价值量,比如羊、贵金属等;而形式货币本身没有价值量,它的价值是契约约定的,只有契约价值。两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都被约定作为交换媒介, 都存在契约价值。货币的购买力决定于货币的契约价值,但实物货币的购买力也会受到自身商品价值的影响,通常实物货币的商品价值小于其作为货币的契约价值。
二、货币职能
1、由于货币属于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当处在不同形式的价值运动中的时候,货币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另外三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
2、流通手段就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在货币出现之前,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即商品-商品。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就通过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即商品-货币-商品。在这里,货币在两种商品交换关系中起着媒介物的作用,执行着流通手段的职能。
5. 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理解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1、货币的产生:
最开始是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物物交换,后来是复杂的价值形式,就是一个物品可以和多个物品交换,再后来是一般价值形式,就是某一物品成为了一般等价物,但是这个一般等价物存在不易保存等缺点,所以根据需要,人们发现了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银等金属,由此货币产生。
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购买货物、保存财富的媒介,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货币的契约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延期支付标准和记账单位。
实物货币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既包括流通货币,尤其是合法的通货,也包括各种储蓄存款,在现代经济领域,货币的领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实体通货方式显示,即实际应用的纸币或硬币,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电子货币。
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5)货币是以什么形式存在扩展阅读:
货币的职能定义:
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4、购买力的暂栖处;
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
6. 货币的三种形式是什么
如果你说的是货币资金的话,除了银行存款、现金之外,还有有价证券(例如债券)。
如果是货币的话,三种形式就应该是指M0、M1、M2了。在我国:
M0=流通中现金
M1=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M2=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7.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和联系
货币,是一种交换其他商品的有固定价值的特殊商品。而资本(可以包括货币),是提供以生产的生产要素的总称。
货币与资本的联系是:
货币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货币:
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既然是一种商品,它就具有商品的属性,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它是特殊的商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原始社会末期,货币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自发地从商品界分离出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固定于何种商品,一般带有偶然性。最初充当货币的是某些主要消费品、外来物品或某种装饰品,例如牲畜、兽皮、布阜、玉贝和金属都充当过货币。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就逐渐代替其它商品充当货币。
资本:
资本的定义按《马克思剩余价值论》:以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均是资本。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一般来说,我们把那些作为获得财货手段的产品叫做资本”。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资本是一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要素,资本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的产出的耐用投入品”。
供参考。
8. 货币有几种形态急!!!!!!!
一般来说,货币有三种表现形态:现金货币、电子货币、数字货币。与之相对应,支付可分为现金支付、电子支付和数字支付。这三种支付方式可以并存,但具有替代性,可以相互转化。它们各有特点、利弊,为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支付选择。
扩展知识;先看一下现金货币。现金货币具有法偿性、应急性、私密性、仪式性、交际性、收藏性。所谓法偿性,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是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法定货币,可以用于支付境内一切公共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所谓应急性,指在其他方式受限情况下,可以用于极端或特殊状况下的支付结算;所谓私密性,即具有不可追溯性、不可逆性,能够比较好保护支付交易隐私;所谓仪式性,即现金可作为传统交往、礼仪、习俗、赠予等载体,给人以仪式感;所谓交际性,即面对面的现金交易可产生一次交际行为,拓展交流机会;所谓收藏性,即现金钞票及硬币中除了本身的价值,还蕴含诸多元素,包括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工艺、印刷、防伪等技术,是钱币收藏者的收藏对象。当然,现金支付也有其局限性,携带不方便、不安全,不易找零,存在假币和传播病菌的风险。
然后看电子货币。电子货币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一般是指银行卡支付、网上支付、移动支付,比如我们平时用的借记贷记卡、网络支付、云闪付、微信支付等,这和银行账户体系是一种紧耦合的关系。紧耦合,原是一个物理学术语,后用于经济金融方面,意指两种事物紧密关联。电子支付须依赖网络信息方可实现。电子支付具有便捷性、经济性、可逆性、规模性等特点。所谓便捷性,即相对于实物现金支付,它更加便利高效;所谓经济性,即它的生产使用交易成本更低;所谓可逆性,即有交易痕迹和记录,可以进行全流程查验和追溯,并便于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所谓规模性,即可用于大额资金支付结算。当然,电子支付信息容易被商业机构不合理利用,不能很好保护隐私和消费者权益。
最后看数字货币。数字货币是数字经济时代出现一种新的货币形态,分为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和民间数字货币。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具有法偿性、可逆性、便捷性、安全性、经济性、战略性等特点。除了现金货币、电子货币的一些特点外,它吸收了其他支付形式的优点,同时避免了一些缺点,相对比较安全。它是匿名可控的,能够有效保护个人隐私,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和加密技术,具有很强的防伪性和可逆性。另外,央行推出数字货币研发还出于一种战略考量,有助于争得先机、抢占数字经济的制高点,有助于应对民间数字货币的风险和挑战,有助于更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当然,数字货币发展作为一种新事物,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检验,它对未来经济金融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