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学什么重点
㈠ 货币银行学(第二版)这门课程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的知识点有哪些
货币银行学(第二版)这门课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的知识点包含章节导引,第一节货币与经济的关系,第二节货币形态的演变,第三节货币的定义与计量,第四节货币制度,第五节国际货币体系,参考资源,。
㈡ 货币银行学的五个核心原则
货币银行学的五个核心原则是时间、风险、信息、市场和稳定。
1、时间具有价值。
2、风险需要补偿。
3、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4、市场决定价格、配置资源。
5、稳定改善福利。货币银行学的核心内容是货币供给和需求、利率的决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宏观金融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㈢ 货币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侧重点是什么具体的,
货币金融学,这个词语现在用的略微少点,不如《货币银行学》这样普遍。不过《货币金融学》是上海财经大学戴国强先生编写的一部经典教材。
首先你应该弄清楚这几个经济学名词概念:原先的课程名称叫货币银行学,是经济类基础课程。后来货币银行学更多加入了一些国际金融的知识,两者合并后学科变为现在财经类高校的《金融学》。这是学科由来和演变过程。所以渐渐的有人也叫它货币金融学。
再说货币经济学。理解货币经济学首先你要明白经济和金融的区别和联系。其实现在的很多人甚至是专业财经类的学生也不清楚这两者倒底是什么关系。简单说:经济是金融的基础,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经济是一级学科门类,概念含义要广泛得多;而金融又更细化,专指资金的融通。
所以,明白上面这些,相信你就明白各科的侧重点了:货币经济更多是与经济的结合,货币金融更多与金融结合,前者要比后者广度上广,后者要比前者深度上深。
不过最后要注意的是,经济金融类一定要打好基础,很多东西都是通的,初阶段的时候不管什么课程都要好好学以培养经济金融素养。这种细微的侧重点差别在学的过程中不要太重视,学完之后了然于胸,倒是更有价值。
愿你有得。祝你好运!
㈣ 怎么复习货币银行学呢
一、名词解释 1、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3、支付手段—当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5、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6、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 7、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是指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8、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9、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10、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它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 11、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 12、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13、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14、直接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5、间接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6、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17、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18、货币乘数——是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张倍数。 19、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或所有权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 20、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21、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虽然金银之间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22、实际货币需求——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需求在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实际货币购买力,它等于名义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 2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次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㈤ 请列出10个货币银行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并加以解释说明
1、货币:从价值形式发展的角度看,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货币的功能看,货币是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能够作为交换手段、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在此基础上也能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
2、货币制度: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
3、汇率: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汇率有两种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4、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利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殖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数量的尺度。也有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
5、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它是一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个子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6、资本市场:又称为长期资金市场,是以期限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和有价证券市场;狭义的资本市场则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市场,统称证券市场。
7、中央银行:是指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一国最重要的金融管理当局。
8、再贴现:商业银行将其对工商企业已经贴现的票据向中央银行再办理贴现的资金融通行为。再贴现利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重要调节器。
9、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10、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在《货币银行学》中,重要的概念还有许多,需要多看看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