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央行调控货币供给
❶ 为什么说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在社会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势必会引起通货膨胀和紧缩,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调整货币政策以使社会达到供需平衡。
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通货紧缩,一般定义为:市场上流通的纸币量少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状况。
货币政策:
狭义内容:
指央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广义内容:
指政府、央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前者是央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而后者则是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
中国目标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的分类:
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
在经济萧条时,央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央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❷ 为什么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进而引起通货紧缩不是应该只是影响流通货币量嘛
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的原因:
纳百姓余钱,减少货币流通量,达到货币量供应减少的效果。
中央银行是卖出证券,那么卖东西肯定要收钱啦,钱回到中央银行里去,那些钱是从市场里抽回来的,市场货币供应量当然会减少啦。
央行买卖证券是在公开市场货币调控的一种。 发行债券也是货币调控的一种。
进而引起通货紧缩?
在某个阶段,增加货币供应量缓解通货紧缩的积极财政政策。
原因之一:通货紧缩最为直接的表现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对宏观经济来说,是不利的,所以增加货币供应量是一种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
原因之二:这个积极是有条件的,也就是在通货紧缩的大环境的下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是这个环境,增加货币供应量,只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我国政府提出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政策涵义的。
其特点:
1、阶段性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当前我国出现了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等特殊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也可以说,这是在国内经济有紧迫需要,政策实施又有现实可能的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有条件的政策选择。
这里所谓客观需要,就是扩大内需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需要,是在货币政策因实施、操作通路局部受阻,其刺激需求的能力与效果受限的条件下,必须进行的一种政策选择。
而所谓政策环境允许,就是说,尽管国家财政收支形势较为严峻,但在银行有较多"存差",有富裕资金,企业因约束机制强化等原因而贷款谨慎等情况下,财政可以通过实施以适度扩张的国债政策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来达到扩展需求、刺激经济的目的。一旦这种政策环境发生变化,财政政策选择就需另行考虑。
2、定向性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企业机制转换也尚未完成,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等情况下,不宜也不能实行全面扩张的财政政策,而只能实施既有利于增加投资、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又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体制改革深化的财政政策,即应该实行定向性的财政政策。正是有鉴于此,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选择了以调整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增长后劲和产业带动效应为目的,以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方向。
3、复合性
扩大内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就其自身而言,没有局限于扩大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这一个方面,而是以扩大需求为主旨,注重多项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政策复合性。
简要地说,除了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外,同时还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
通过调整中央财政的支出结构,腾出180亿元,
专门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和抗洪救灾等,即通过财政的转移性支出,以刺激消费与投资;
分批提高了一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调整了进口设备税收政策,降低了关税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殖税,以此推动和增进外经贸方面的需求。
❸ 为什么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可以增加货币供给
因为央行提高再贴现率等于鼓励商业银行将票据交给中央银行 然后由中央银行将现金给商业银行 再贴现也是商业银行发行货币的途径之一。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于减少了商业银行可以发放贷款的金额 从而是减少了货币的供给 卖出有价证券是为了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因为卖出证券的同时收回了一部分货币 降低再贴现率相当于不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其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降低再贴现率可以降低银行从中央银行取得贷款的成本,从而增加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
拓展资料:
1.中央银行(Central Bank)是国家中居主导地位的金融中心机构,是国家干预和调控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负责制定并执行国家货币信用政策,独具货币发行权,实行金融监管。中国的中央银行为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18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的迅速扩大,促使货币经营业越来越普遍,而且日益有利可图,由此产生了对货币财富进行控制的欲望。中央银行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形成于19世纪初叶
2.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supply of money)亦称货币存量、货币供应,指某一时点流通中的现金量和存款量之和。货币供应量是各国中央银行编制和公布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现在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统计是以天为基本单位,所谓的某年某月某日的货币量实际上是吞吐货币的银行每日营业结束之际那个时点上的数量。在这个基础上,月货币量如果指的是月平均量,计算的细一些,可以是全月每天货币量的平均。粗一些,可以是月初、月末两个货币存量数的平均。同样,年的平均货币量计算亦是如此。对有些问题的分析,也可用月末、季末、年末货币余额这样的数字。货币供应量的现实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预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变动情况则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和现实情况不同,以及经济学家对货币定义解释不同,各国中央银行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也不尽相同。有狭义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供应量再加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之分。
❹ 中央银行可以完全控制货币供给吗为什么
1、从技术性和可能性上来看,央行对存款货币银行补充存款准备的能力可以是无限的,从客观经济过程来说,约束则是强有力的。强行支持无限制的货币创造,则会促成通货膨胀。现代经济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内生变量,即不完全受中央银行控制,而是由经济主体决定。
2、商业银行通过创造派生存款来创造信用货币, 其业务决策影响货币乘数及货币供给量。
3、除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外,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业务调控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来调整货币供应量的作用,并不直接或者说并不十分管用。存款货币银行不需要补充准备存款时,中央银行想支持存款货币银行增加准备存款,也无从发挥这样的能力。
(4)为什么央行调控货币供给扩展阅读
特点:
①通货虽然由中央银行供给,但中央银行并不直接把通货送到非银行部门手中,而是以商业银行为中介,借助于存款兑现途径间接将通货送到非银行部门手中。
②由于通货供给在程序上是经由商业银行的客户兑现存款的途径实现的,因此通货的供给数量完全取决于非银行部门的通货持有意愿。非银行部门有权随时将所持存款兑现为通货,商业银行有义务随时满足非银行部门的存款兑现需求。如果非银行部门的通货持有意愿得不到满足,商业银行就会因其不能履行保证清偿的法定义务,而被迫停业或破产。
❺ 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是如何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其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1、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制度开始于19世纪20年代波士顿的苏弗克银行的改革。以解决乡村银行劣币驱逐城市银行良币,要求乡村银行在城市银行存入足额存款,城市银行则按面值收兑乡村银行的银行券,维持其面额十足流通,保持了银行券流通的稳定。
优缺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由于对经济具有极大冲击力,因而中央银行使用时一般比较慎重。在世界范围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呈现降低趋势。
(5)为什么央行调控货币供给扩展阅读:
货币政策工具是由央行掌控的,用以调节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主要措施有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央行可用货币政策工具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工具综合组成的工具体系,每一种工具各有其优点和局限,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组合使用来实现其宏观调控的目标。
❻ 中国央行为什么要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重要的不是经济速度而是经济转型。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从追求增长速度转向重视增长质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从外生性增长转向内生性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是理解为什么要坚持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关键。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中国国际收支顺差表现为经常账户顺差,经常账户顺差表现为进出口贸易顺差,持续而巨大的贸易顺差使人民币汇率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然而,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受传统产业结构约束,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出口产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主要是价格竞争力。汇率是出口产品的价格,汇率稳定关系到出口增长;出口增长关系到经济增长。在此背景下,为了维护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央银行以购汇的方式维护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人民银行购买的外汇用美元表示就是外汇储备,用人民币表示就是外汇占款。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的被动较快增长,就意味着货币供给量较快增长。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如果我们为了应对结构和体制问题而一味加大总量刺激,不仅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可能饮鸩止渴。
❼ 为什么央行是货币供给的主导者
在典型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是由对两个环节的调控所构成: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和对乘数的调控。央行可以通过准备金调控基础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