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爱斯上市市值大概有多少
① 中小板有多少家公司
问题一:中国现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共有多少家? 你好,截止今日,中小板上市公司838家,总市值105,878.31亿元。
创业板上市公司606家,总市值54,880.55亿元。
问题二:现在中小板一共有多少家上市公司 一共701家
问题三:中小板一共有多少家企业啊?中小板算上证还是深证啊 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股票代码是002开头的,在行情软件里查一下就知道有多少家。是属于深证的。
问题四:中国现在有多少上市公司主板有多少,中小板有多少创业板有多少,谁能给个准确答案 2536家上市公司,260家创业板
问题五:我过最近的数据,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企业有多少家 中小板共829家
创业板582家(含已经公布中签号未上市公司)
问题六:中小板块共多少家中小企业 今天收盘后的数据:
中小企业版:
上市公司(家) 437
总 市 值(亿元) 23,024.91
流通市值(亿元) 9,391.51
平均市盈率(倍) 44.09
成交金额(亿元) 259.48
不能了,那时股票的版块划分了,和主板都混在一起了。
划分的行业也非常多,也不是1-2个。
问题七:目前多层次资本市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分别有多少家 截止2017年3月13日,主板1708家,中小板838家,创业板606家,新三板10858家,多层次资本市场另外一环四板市场超过7万多家。目前ipo提速,企业如果要转板或者ipo可以通过IPO通关训练营得到支持。
问题八:中国有多少家公司,有多少家上市公司。 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共有2,063家上市公司,其中主板1,379家、中小板531家、创业板153家。
问题九:中国的上市公司有多少家 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共有2,063家上市公司,其中主板1,379家、中小板531家、创业板153家。
问题十:什么是中小板上市公司 中小板; 中小板就是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的,中国的主板市场包括深交所和上交所。有些企业的条件达不到主板市场的要求,所以只能在中小板市场上市。中小板市场是创业板的一种过渡,在中国的中小板的市场代码是002开头的。 主板:主板市场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发行、上市及交易的主要场所创业板又称二板市场,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场,是指主板之外的专为暂时无法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对主板市场的有效补给,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创业板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有助于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
② 纳爱斯上市了吗
纳爱斯没有上市
请确认
A股/港股/美股都没有查询到相关股票名称的上市公司
③ 市值855亿!洗衣液一哥蓝月亮上市背后,却暴露两大隐忧
作者|Leo
12月16日,国内清洁用品品牌蓝月亮成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开盘大涨逾16%,盘中一度逼近900亿港元。收盘报14.880港元,收涨13.07%,总市值855.17亿港元(约合人民币720亿元)。
一家公司的成功IPO,就是一次造富的机会。蓝月亮成功上市,其创始人罗秋平、潘东夫妇身家将暴增数百亿元,有望跻身福布斯400中国富豪榜前70位。另一边,投资蓝月亮长达10年的高瓴资本将获得超20倍的收益。
同是从传统市场时期走过来的品牌,近年来可以看到,市场上有很多传统时期的大品牌一落千丈,快速没落,或者转型失败,且这些品牌中很多都是十几、二十几年的、有市场基础的。
蓝月亮说起来也有近30年的 历史 了,从时间线上来看,蓝月亮能够以单一品牌在国际巨头环伺、竞争激烈的日化用品领域成长至今,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上市的高光背后,又将面对什么?
1992年,“蓝月亮”品牌诞生,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家庭清洁剂生产的专业品牌之一。当时,清洁产品在工商注册中还没有一个明确分类。
蓝月亮的第一款产品,是一款主打去除厨房污渍的强力型油污的产品,后又相继推出了包括丝毛净、柔顺剂、洁厕剂等在内的一系列洗涤产品,广受市场欢迎。
经过近30年的发展,蓝月亮现在的产品涵盖衣物清洁护理、个人清洁护理、家居清洁护理三大品类,最常见的洗衣液、洗手液产品,蓝月亮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选择。
从2008年首次推出洗衣液产品,短短两年销售额就达到20亿元,拿下中国洗衣液市场44%的市场份额,一举成为 中国洗衣液市场的“一哥” 。至今,蓝月亮在中国洗衣液市场的份额已经连续11年(2009年至2019年)位居第一,在洗手液市场的份额也已经连续8年(2012年至2019年)位居第一。
同时,蓝月亮也打破了中国清洁市场被宝洁、联合利华等外资企业垄断的局面。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蓝月亮总收入为70.49亿元,在中国洗衣液整体市场的份额为24.4%,在洗手液市场的份额为17.4%。其毛利润了在过去几年年更是连续上升,2017年53.2%,2018年57.4%,2019年达到64.15%,比农夫山泉的毛利润还高,其增速令很多互联网、 科技 企业望尘莫及。
同期,净利润率也在持续上升。 数据显示,2017、2018、2019年,蓝月亮的净利润分别为8616万港元、5.54亿港元和10.80亿港元,净利润年化复合增长率达到254%;报告期内,净利润率分别为1.5%、8.2%、15.3%。
虽然在一个很传统的行业做着很传统的产品,但确实像有人评论的那样,传统产品做到极致,也是妥妥的印钞机。
如果仔细回顾一下蓝月亮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其实不难看出,蓝月亮之所以能够在洗衣液品类和洗手液品类成为品类第一,并且击败了外资品牌,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剖析背后的原因。
首先从市场层面来看,蓝月亮踩中了市场风口。
先说洗手液,早在2000年蓝月亮就已经在行业中率先推出了抑菌洗手液,当时在市场上很畅销。
但蓝月亮洗手液真正实现爆发是从2003年开始,非典疫情是关键转折点。因为疫情防护需要,人们对于个人清洁的重视度极大提升,洗手方式发生改变,人们所选择的清洁用品也随之变化,压泵式瓶装洗手液成为了首选,需求激增。
当时洗手液是蓝月亮的主打产品,同时通过公益捐赠和线下推广,蓝月亮在这股洗手液风潮中成为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家用清洁品牌。
洗衣液,蓝月亮是2008年在高瓴资本张磊的建议之下开始做的,因为他认为洗手液市场毕竟体量较小,衣物洗护才是大市场。彼时,中国洗涤市场仍然主要以洗衣粉和肥皂为主,洗衣液的市场占有率不到4%,而在西方国家,洗衣液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洗衣粉,占比达到80%以上。
2008年是北京奥运会,蓝月亮推出洗衣液产品,请奥运冠军郭晶晶做代言,并且针对肥皂、洗衣粉洗涤产品会给令使用者手部皮肤不适、衣物板结等痛点,打出“深层洁净,更全面呵护您的手部、衣物和肌肤”的广告语。其后,杨澜也成为蓝月亮的代言人。
蓝月亮打开了洗衣液市场,产品一经上市就迅速占据了市场,品牌影响力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也日益放大。
一边是明显的市场风口,一边是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从洗手液到洗衣液,蓝月亮是适时进行了品类的横向外延,顺势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市场。但随着市场的打开,同行对手也在快速加码,外资品牌凭借资源、渠道、品牌等优势,一度打起价格战。
从用户需求层面来看,是基于用户需求洞察的产品创新。
在被对手环伺的市场环境下,蓝月亮的选择在已有品类上纵向做深,进行产品创新。
比如洗手液,最初蓝月亮做的是芦荟抑菌洗手液,主打天然芦荟提取成分库拉索芦荟精华和有效抑菌成分,其性能点是能够杀死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常见细菌。之后又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点,相继推出厨房洗手用野菊花清爽洗手液、儿童洗手液等洗手产品。2019年,还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出了强调护肤功能的氨基酸洗手露。
洗衣液方面,率先推出针对用户不同洗涤方式和习惯以及不同使用场景的洗衣液产品,如机洗专用洗衣液、手洗专用洗衣液,旅行专用洗衣液等。2015年,还推出了国内首款采用泵头计量式包装的机洗“浓缩”洗衣液。
作为一个在传统行业里深耕近30年的企业,蓝月亮的成长路径,从风口品类的选择,到针对用户需求的洞察进行产品创新,都非常符合爆品模式中关于赛道选择和产品定义的逻辑,针对不同使用场景推出的产品也进一步教育了市场“专品专用”的消费理念。
不过,作为中国清洁洗涤类品牌的“一哥”,上市其实是让蓝月亮从资本市场的维度坐稳了“一哥”这个宝座,更应该看到的是, 在中国千亿级液体洗涤剂市场中,蓝月亮的地位其实随时都有可能被取代 。
投资蓝月亮长达10年的高瓴资本确实赚到了,但是资本市场对于蓝月亮并不是那么的看好。
此时IPO,蓝月亮只是占了国内同行尚未上市的先发优势,立白、纳爱斯都还未上市,而联合利华和宝洁这些国外品牌则是已经在资本市场盘踞多年。
同时,蓝月亮的市场占有率虽然常年领先,但优势已不明显。比如在洗衣液市场,蓝月亮的市场份额为24.4%,第二名的市场份额也已经达到23.5%,差距很小。
在浓缩洗衣液市场,蓝月亮占27.9%,而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市场份额也已经达到26.8%和23.3%。
尽管在线上渠道方面,蓝月亮洗衣液的份额达到33.6%,是第二名的两倍以上,但从整体上看,只要对手抓住机会,蓝月亮就会被迅速超越。
蓝月亮面临着两大隐忧:
首先,无论是产品还是品类,这是一个缺少护城河的行业。蓝月亮固然是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打下的江山,但目前不得不面对几乎所有传统行业都在苦苦寻求破解之法的问题,即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可替代性太低。而好巧不巧,蓝月亮的主打产品就深陷其中。
第二,相比联合利华、宝洁这样的企业,蓝月亮存在品牌单一的限制,致使其无法覆盖更多细分市场,进而无法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抗风险能力较差。对手中,无论是外资的联合利华、宝洁,还是中国品牌立白、纳爱斯,都针对不同的细分领域用品牌进行产品划分,比如联合利华旗下有奥妙、金纺,立白除了有立白品牌,还有好爸爸,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占有率下滑风险。
虽然互联网企业的打法中,与传统企业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不会大面积进行品类覆盖,但基本路径是先从一个品类入局站稳市场,逐渐扩充关联品类,并且在每一个品类上都做到足够深,形成一定的竞争壁垒。
蓝月亮作为一家几十年的企业,主打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且已无绝对优势,就会变成市场竞争中的短板。
近年来蓝月亮也曾做过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尝试,如当年从商超渠道大举转向线上渠道,以及自建集集销售、配送、服务于一体的“O2O+直销”的渠道尝试“月亮小屋”,但都没有从根本上为蓝月亮打开新局面,且两次踩坑让蓝月亮失去了不少东西,比如当初放弃商超渠道转战线上,不但没有有效地打开线上市场,反倒把最好的商超渠道资源拱手让给了对手,只能重建商超渠道,“月亮小屋”也无疾而终。
所幸的是,两次失败的尝试之后,蓝月亮确实做到了及时止损,也收回了部分失地。
但上市之后,蓝月亮将要面临双重压力,一边是给蓝月亮带来资金来源的资本市场,另一边则是同行对手。
千亿级体量的市场,随时有可能被对手赶超的风险,同质化严重的产品,接下来蓝月亮的市场地位还能维持多久?产品该怎么做?渠道怎样搭建?用户如何维护?这些,都将是最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的战略级问题,也值得所有传统企业思考。
参考资料:
《“中国版宝洁”蓝月亮来了,高瓴资本10年押注或暴赚20倍》新浪 财经
《“洗衣液之王”蓝月亮拟赴港上市,高瓴资本10年守得云开见月明》红星新闻
《提防价值陷阱,蓝月亮颓势初露》搜狐专栏:港股解码
《一“液”成名后,蓝月亮如何圆好IPO新故事?》港股研究社
《最前线 开盘市值超870亿港元,“中国版宝洁”蓝月亮港交所上市》36氪
《血战30年,蓝月亮终于上市!一瓶洗衣液缔造市值600亿快消帝国》O2O商学院
④ 纳爱斯集团是哪个国家的
纳爱斯集团是中国的,其注册地址是浙江省丽水市,其公司总部也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纳爱斯集团前身是成立于1968年的地方国营丽水五七化工厂,1993年进行股份制改造,2001年组建集团。有时间请看http://www.cnnice.com,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⑤ 杭州有哪些好的企业
1、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始建于1986年,1997年进入汽车行业。 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杭州市,通过「全球鹰」、「帝豪」和「英伦」三个品牌下的约981家中国经销商销售其5个自有平台上开发的14款主要车型,并将“沃尔沃”收入囊中。
公司当前总市值1655亿港元。 2017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394.94亿元,同比增长117.54%。净利润43.44亿元,同比增长127.74亿元。
2、海康威视
海康威视是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和数据运营服务提供商,面向全球提供安防、可视化管理与大数据服务。在中国大陆35个城市设立分公司及售后服务站,在境外,设立香港、荷兰、南非、印度、迪拜、美国、加拿大、巴西、俄罗斯、新加坡、意大利、澳大利亚、法国、西班牙、波兰、英国、韩国、哥伦比亚、哈萨克斯坦和土耳其等28个销售公司。
3、浙能电力
浙江浙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电力主业资产整体运营平台,主要从事火力发电业务,辅以提供热力产品,以及对核电投资。
4、杭州银行
杭州银行成立于1996年9月,总部位于杭州。目前,全行拥有189家分支机构,网点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发达经济圈。
5、物产中大
物产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物产中大,代码:SH600704)是浙江省省属特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大宗商品服务集成商之一。
于1996年由原浙江省物资局成建制转制成立,2015年借助旗下由国家商务部(原外经贸部)直接推荐的首家上市公司——浙江物产中大元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整体上市,总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6、滨江集团
公司为专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营业务是商品房的开发,具有建设部一级开发资质。在建和拟建的项目中,主要集中在钱塘江边、局部看得到西湖的运河边,西溪湿地边,千岛湖边。公司已成为集房产品开发、酒店旅游业、物业经营三大产业为中心的大型集团公司。
⑥ 阿里翁神马集团到纳斯达克上市的市值是多少
2314亿美元
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卷交易所正式上市,开盘股价为68美元,当日收盘价格是98美元,整体市值达到2314亿美元
⑦ 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目前有多少家上市公司总市值是多少平均市盈率又是多少
可以去新浪网看
⑧ 国内十大科技型知商企业有哪些
国内十大科技型知商企业排行:
1、“知商”小米——移动互联网风口上的猪,跨界和垂直整合
苹果和乔布斯一度是热门话题,很多企业将自己的策略定位于模仿乔布斯精神和苹果模式,小米便是其中之一。今天小米成为一种现象,掌舵者雷军也升级为“大神”。
去年小米的销量为700万台。按照小米官方预测,今年销量有望达到2000万台。小米通过推出廉价的红米手机、发布小米3继续扩大手机产品线,通过从互联网转向线下渠道,从一二线城市转向其他地方实现扩张。从销量来看,小米手机已经进入第一阵营,“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和联想)的格局变为“中华酷联米”。
小米在电视、盒子这个智能电视业务上也进行积极探索。最近小米还推出移动电源,据说还会推出智能路由。除了硬件,小米在MIUI、小米应用市场的支撑下,在中国应用内容分发市场也谋得一席之地。
小米正在将苹果的垂直整合思想复制,利用软硬件内容一体化的服务提升更好的体验。同时又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从追求性价比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从专注手机业务到多条战线,从依赖互联网渠道到拥抱运营商和线下渠道,这种随机应变的灵活打法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扩张能力。雷军说过一句话: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他指的这股风就是移动互联网。
其他风口上的猪们明年或许要思考一下如何复制,或者借鉴小米了。
2、“知商”搜狗——命途多舛,互联网巨头博弈棋子的艰难而正确的选择
9月之前,搜狗作为搜索引擎市场的唯一变数,再加上背靠搜狐可以影响巨头之间的竞合格局,它何去何从一直是科技媒体关注的焦点,网络、奇虎360与腾讯先后加入竞逐。就在大家即将失去耐心时,搜狗做出了他的选择:腾讯。腾讯以4.48亿美元的注资成为搜狗的第二大股东,搜狐仍是搜狗控股股东。现任搜狗CEO王小川留任,立足于基于机器学习的下一代“智慧搜索”在搜狐和腾讯这两个巨头的陪护下继续创业。
看搜狗的整个发展,看似支持充沛,实则颠沛流离。最初便承载着搜狐的搜索梦想,先后有阿里这些投资者参与。但搜狐起步晚,在搜索上并无明显优势或差异化之处。
搜狗的前几年,搜索格局复杂,海外玩家Google依然较为强势,搜狗长期居于老三位置;后Google退出,网络寡头地位形成,但360又蹦出来,搜狗继续老三。搜索没成,搜狗输入法却成了中国网民的主要输入方式,搜狗也基于此探索出输入法-浏览器-搜索引擎的“三级火箭”模式。
搜狗的选择,让中国的互联网板块形成“腾讯+搜狐”的强强联盟,让搜索引擎市场格局更加充满活力。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与生俱来的棋子,搜狗如何找到位置,做好这颗棋子,平衡来自母公司和投资者公司的利益。在今年长达半年的纠结中,王小川与搜狐张朝阳、搜狗与搜狐、搜狗与360、网络和腾讯这些竞购者之间的周旋博弈,也足以看出搜狗最终做出的决定是多么艰难。显然,这也是个正确的决定。
移动端对网络之外的搜索引擎公司而言是唯一有机会的领域。作为腾讯入股交易的一部分,搜狗与腾讯搜搜合并后,在搜狐和腾讯的支持下,凭着输入法沉淀下来的技术和数据,以及移动输入法,前途将一片光明。
所以,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3、“知商”虎嗅网——新媒体领军者,媒体转型,商业模式探索,UGC的内容创造模式
虎嗅已成为新媒体领域的经典案例,她在今年5月迎来第一个生日。这个十五人团队打造的新媒体,已经在Alexa300停留数月,每天拥有1500万流量。同时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渠道还拥有数十万读者群。
10多年前门户出现时便有人惊呼纸媒将被颠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传统媒体在近年来纷纷触网,做app、做网站、做公众账号。但虎嗅作为一个新媒体,除了多元化的渠道,还带来一种全新的内容创造模式:社会化、低成本和低姿态,同时兼具新媒体的社会化传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强烈互动这些特征。
在商业化上虎嗅也在摸索一种全新的路子,例如企业付费文章。企业支付赞助费,虎嗅开辟赞助内容专区,里面是一些与企业和产品可以没有直接相关性,完全独立的分析评论文章,或专业研究报告。
虎嗅作为新媒体的试验田,同时又完全基于互联网渠道。科技与媒体在虎嗅交汇。在传统媒体纷纷思考如何应对新媒体浪潮时,虎嗅或许是个不错的样本。
4、长虹——家庭互联网,传统科技行业如何应对互联网浪潮,成功转型
被互联网颠覆或者影响的传统行业,除了远离科技的企业,一些传统科技企业本身也被深刻影响,例如家电企业。一方面,销售渠道从苏宁、国美这些实体店往电商转;另一方面,与互联网结合的家电产品则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家电的认识。
因此传统科技企业如何拥抱互联网,甚至转型互联网便显得迫在眉睫。如果抗拒自然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这些企业中,走得比较快的有海尔、长虹等企业。
长虹这家位于四川的公司,在家庭互联网上的进展值得关注。
长虹的方案是将家里的一切家电都智能化,可以联网,支持互动,进而实现远程控制、智能节能、自动服务等功能。这些产品可以是电视,也可以是空调冰箱,甚至可以是茶几。除了设备本身,长虹还提供智能的语音控制方案,提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分享,和与社区分享沟通的功能。
2004年至今,长虹在包括家庭互联网在内的技术创新研发上投入已超100亿元。
传统科技企业如何适应互联网浪潮,在PC、手机和平板之外,如何寻求更多新的机会,长虹的前瞻性探索值得关注。
5、网络——科技浪潮助推互联网巨头完成移动转型
不论是主观感知,还是客观数据均显示,人们正在将越来越多的时间分配给手机。这时候任何PC时代的巨头都面临一个问题:转型。也就是拿到传说中的“船票”。
腾讯在2011年便推出微信,后来微信成为腾讯的杀手锏。马化腾则说过,如果没有微信,腾讯将迎来一场灾难。但是网络、阿里、搜狐、新浪和网易等巨头则没这么幸运,在去年底微信粉丝突破2亿时,他们还没有一张有效的船票。
今年网络便通过收购91无线和视频网站PPS,投资糯米网、百分之百手机的经济方式,通过基于多媒体搜索技术的移动搜索技术,以及在云端笼络开发者,形成了搜索、应用分发、地图和视频四大移动入口,而网络过亿用户的产品也已超过14个,其中移动搜索和输入法的日活跃用户数超过2000万。
网络的移动转型显而易见是成功的。这既与网络移动为先的策略有关,也与网络已经建立的入口、技术和数据优势有关,还与网络投资、自主研发产品、合作业务等多元化方式有关。资本市场对网络未来充满信心,2013年其股价一路攀升至近年最高点,李彦宏成为中国新首富。
事在人为,网络成功转型值得阿里等巨头借鉴。
6、去哪儿——成功上市,拼爹很重要?
今年四季度,美概股的窗口打开。去哪儿和58同城接连上市。其中,去哪儿首日收盘价28.4美元,较15美元的发行价上涨高达89.33%,市值超过30亿美元。良好的市场表现再加上美股身份,去哪儿必须是最受关注的科技公司之一。
这家公司定位于在线旅游搜索引擎市场。在线旅游市场正以年增长100%的速度壮大,这是去哪儿的市场红利。再加上去哪儿被网络投资后,网络给予其极大的流量扶持。并且网络决定此后三年将继续为其带去每年20多亿的流量。
由此可见,去哪儿当初引入网络投资是正确的。现在网络给了其独立发展的机会,但又给予充足的资源支持。
创业公司被巨头收购或投资,要寻找追求长远发展的巨头,而不是压榨剩余价值的公司。
7、豆瓣——最低调但依然最值得关注的慢公司,它活着,且活得很好
我们不应该只关注那些走得快的,在聚光灯下的公司。还有一些公司在自己领域已经潜伏耕耘良久。有的被称作“慢公司”,走得慢且稳;有的被称作“轻公司”,专注在业务的某个环节,并不急于扩张。这其中,以豆瓣这家文艺社交网络最为典型。
豆瓣目前已拥有7000万用户,大多数为文艺青年,Alexa流量排名一度进入前20。而这家公司只有300多名员工。2013年,我们看到豆瓣依然保持着小清新,保持着那份纯粹。
豆瓣也有不少动作。例如首页多次改版,强化搜索和发现;从专注图书、音乐和电影到关注一切事物,推出“东西”频道,做文艺社区的导购;通过豆瓣FM探索音乐增值会员服务模式;通过豆瓣阅读进入收费图书阅读市场。
可以看出,豆瓣2013年开始加快商业化步伐了,但与新浪微博等其他公司的商业化行为不同,豆瓣并未侵犯到用户利益,或者体验,依然清新和文艺范儿十足,商业化手段也可引领潮流。坚持风格不动摇使得它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称得上“伟大”的公司了,值得持续关注。
8、小桔科技——推出“打车神器”嘀嘀打车,资源对接模式,启发家政app、汽车后向服务等app
2013年打车app是被讨论最多的应用类别之一。2012年创业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就像三年前的团购网站一样。但与团购网站不同的是,短时间内打车app已进入洗牌调整期,一些app昙花一现,寡头形成,合并开始。
据艾瑞咨询报告,2013年底,中国手机打车应用累计用户数将达1800万,2014年将增至3000万。嘀嘀打车独占鳌头,订单份额为59.4%;快的打车排名第二订单份额29.4%。12月初,快的与大黄蜂app宣布合并。
与其他动辄数亿用户的app比委实太小,且其商业模式和发展前景也被一些分析所质疑。但因特有的模式,打车app依然值得关注。这种模式可以对接紧缺的资源和长尾需求,通过信息透明化实时解决问题,正在启发越来越多的其他领域的创业者。例如家政服务领域、汽车后向服务领域的类似应用开始兴起。甚至一些就是从打车app转过去的。例如e家洁。未来这种资源对接模式势必会出现在更多领域。
9、美团网——团购网站在经历“千团大战”的洗涤后,如何涅槃重生,迎接O2O时代
美团网创立于2010年,彼时团购网站刚刚兴起。后来经历“千团大战”后,存活量不足两成。经过洗牌活下来生命力则更加顽强。
团购模式本身并没大的问题,对商家、平台和用户来说是多赢的。但因为门槛低,模式重,恶性竞争,流量投入过重,地推团队铺得太广等原因,市场一度极不健康。在经过调整后的团购网站中,美团网大有成为寡头之势,甚至被认为是“下一个千亿公司”。
今年8月美团网单月销售额突破了17亿元,在获得阿里投资之后稳健成长。目前美团网正在蛰伏,在基础上下功夫,例如建立商家审核规范和呼叫中心,施行更有效的退单制度。
接下来,在互联网向传统行业渗透的大背景下,美团网凭着手里的客户资源和线上线下结合的能力,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处于这个领域的其他公司,例如大众点评、丁丁网也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10、科大讯飞——位于二线城市的传统软件行业如何应对移动浪潮
传统行业、传统科技公司、传统互联网公司均绕不开一个问题:如何应对移动浪潮。而科大讯飞作为一个传统语音软件公司,面临的问题尤为严峻。一方面,网络、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对语音市场虎视眈眈;另一方面,语音创业公司纷纷出现。同时,面向个人消费者的语音市场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科大讯飞如何抓住?
科大讯飞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一方面加快互联网化步伐积极探索,另一方面依然固守TOB(面向企业客户的)语音市场,在教育、安全、呼叫中心等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前者面向未来布局,后者则是解决生存问题。今年第三季度科大讯飞营收7.57亿,净利1.4亿,分别同比增长43.7%和40.7%。
这些动作和成绩反映出科大讯飞专注于语音14年,以技术为驱动,追求产业与科研结合的思路。科大讯飞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何时做加法,何时做减法。这或许是科大讯飞可以从容应对移动浪潮的底气。科大讯飞的攻守之道值得其他传统IT公司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