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最新股票回购
⑴ 蓝筹白马股的股票有哪些
被低估的3大白马蓝筹股名单一览
一、万科A,动态市盈率为11.01,静态市盈率为5.86。
万科的2021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实现营业收入1671.1亿元,同比增长14.2%,净利润110.5亿元,同比下降11.7%。政策风险、以及业绩不及预期,致使万科的股价持续下行。
但作为房地产龙头股,万科A严守三道红线、并保持“绿档”,而且各项财务指标持续优化,现金多、负债极低、分红高等一系列优点不容忽视。万科A的股价从33的高位下杀到20元阶段性底部位置徘徊,被严重低估。
二、中国平安,动态市盈率为8.148,静态市盈率为6.61。
中国平安由于转型不及预期、业绩踩雷华夏幸福等因素,遭到了资金的接连抛售,就连中国平安的死多头,私募大佬李驰都对其进行清仓。从平安二季度的股东结构中,不难看出股东户数大幅增加,这意味着散户的接踵而至。
平安股价自今年三月份以来从93的高位,一路下行最低来到了48元附近,逼近腰斩。当前,估值已经来到了历史底部位置,被严重低估。在此背景下,中国平安打起了“公司回购+高管增持”的组合拳,近期6次回购股价+8次高管增持,合计耗资27.8亿元,彰显了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目前,平安的股价已经企稳止跌,在多重利好消息的刺激下,或许有望迎来超跌反弹行情。
三、海螺水泥,动态市盈率为7.74,静态市盈率为6.59。
2021年8月28日海螺水泥披露中报,公司2021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804.3亿,同比增长8.7%;实现净利润149.5亿,同比下降7%。业绩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煤炭等原材料价格高高在上,海螺水泥的成本被进一步的抬高,毛利率有所降低。
业绩下滑、成长性放缓明显,显然与当前追求高成长性的市场风格相悖,因此也遭到了资金的减持。股价从61元的高位,震荡下行来到近期最低的34元,估值水平同样也处于一个历史底部位置。
⑵ 中国平安为什么还要对价26.92亿
中国平安对价26.92亿的目的为了进行银行收支的核算,核算出其营业额的收入情况,然后对今年的情况做出总结,同时也是对明年的提出计划。
⑶ 平安股票价格100多的是哪年
平安股票价格100多的是2007年。2007年6000点牛市时,中国平安,中国石油,贵州茅台的股票对应的价格分别是148元,48元,220元,所以平安股票价格100多的是2007年。平安股票一般指中国平安,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港交所发行的股票。
⑷ 中国平安股票未来前景
当前投资平安的风险并不大。
虽然平安有综合金融优势,但这只是小范围的综合金融,大多数业务人员仍然扮演的产品推销员的角色,不够独立、客观。
不过这一优势仍然比很多单纯的寿险公司要胜出不少,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从平安过去的发展来看,毫无疑问,平安一家比较优秀的企业,但是这家公司在未来是否能够持续保持优秀,还不得而知。
从当前平安公司的股价以及管理层多次回购股份的力度来看,理论上看,当前投资平安的风险并不大,寿险发展遇到瓶颈和困境,这是整个行业的问题。但是投资者千万不要期望短期内公司就能走出泥潭,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短期资金不要轻易入市。
⑸ 中国平安股票历史最低是几元
答:前复权后 历史最高价在2007年10月24日 72.49元,最低价在2008年10月28日 8.15元。
⑹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靠谱吗
平安保险公司还是靠谱的,还要有专业的业务员
⑺ 中国平安暴跌四成 时隔14年马明哲增持 新三座大山压顶 寿险拐点将至
自8月底以来,中国平安连续开展市值管理操作,先是拟使用不低于50亿元且不超过人民币100亿元的自有资金进行新一轮回购,其次,高管们开始在二级市场集中增持,董事长马明哲也是14年来首次增持中国平安。
上市公司在某些价位上大幅回购自家股票,是想释放出股价已经见底的信号,从而提振投资者情绪并触发认购热情。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在过去半年的确中国平安的股价在大幅下挫,但这与大环境有关,多数判断只是暂时性低迷。
在与多位保险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交流之后,可以得到更为深刻的行业观点是,困扰寿险行业至少5年以上的新三座大山,即代理人流失、保险产品贵和险资回报率低,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尾大不、拉行业后腿的大问题。
中国平安受影响最甚,但改革勇气最大,两年前马明哲亲自启动寿险改革。其他头部公司亦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来加速自身改革,冀望能扭转寿险下滑的问题。
然而,从最近几年的改革举措来说,寿险行业遇到的并非内部小修小补可以挽救,如今重压在身的新三座大山反映的是一种范式的问题,从更大的角度来看,意即目前的寿险业务模式已经不适合未来市场的需求,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义保险本身,才能解决这一困惑全行业的问题。
从这一篇开始,我们会陆续聊聊新三座大山,希望给行业一些启发。
92元是最后的疯狂?
中国平安无论是PEV估值还是PE估值,都处在 历史 底部。
自8月27日开始,中国平安高管们开始在二级市场增持平安AH股票。其中引人注意的是,9月3日,公司董事长马明哲出现在增持名单中,买入4万股中国平安,耗资207万。这是中国平安2007年上市后,14年来马明哲股份首次变动。增持后,马明哲共持有平安184.32万股。
或许是管理层认为资本市场出现了不理性行为,悲观预期被过度演绎,导致目前的市值显著低于存量业务价值,从而开启大规模的回购及增持计划。
股价反应的是投资者们对企业未来业绩成长性的预期,预期的不确定性和各种干扰因素让市场情绪阴晴不定,使得价格围绕价值左右摇摆。
归根结底,业绩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投资者最为看重的仍然是公司未来的业绩走势。从这个角度出发,或许能够窥出平安股价拐点的端倪。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拥有金融全牌照,业务范围涉及到保险、银行、 科技 、互联网及医疗等多个领域,平安的根基所在仍然是寿险业,不仅在利润及价值上贡献最多,其百万代理人也是打通内部所有业务通道,连接线上及线下产业的核心力量。
今年平安股价的低迷表现,一方面是由于市场风格向小盘成长股切换,大盘价值股遇到冷落;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公司寿险业务上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开展已两年的寿险改革成效甚微,代理人队伍大幅萎缩、新单规模和新业务价值的超预期下滑,而投资华夏幸福导致的资产减值计提又让盈利能力出现下降。
平安目前遇到的问题,也是全行业共同面对的困境。站在现在这个时点上,股价短期的走势不为人知,但长期的反弹却取决于困境的反转,只有解决横亘在面前的“三座大山“,才能断言保险业经营趋势出现明确拐点。
代理人时代已经结束
第一座大山是如何扭转目前代理人渠道的颓势,变革现有经营模式,重塑渠道优势。
寿险行业的商业模式高度雷同,龙头公司很难形成在品牌力和产品力等方面的优势,这使得渠道的触达范围和营销能力成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
过去几十年里,国内寿险公司的经营重点均放置在渠道建设上,平安等大型寿险公司着力代理人渠道,利用运动式的增员快速壮大队伍和迅速渗透新客户,形成了等级严密,组织利益庞大的代理人体系。
这种体系和销售模式在过往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证明是有效的,因为人口基数庞大,保险渗透率低,无论是代理人还是客户拓展空间均很广阔,规模和业绩导向下,寿险公司可以通过频繁的增员来沉淀队伍和壮大客户群,实现业务的快速增长,而层层抽佣的组织利益又能让主管及绩优人员充分受益,确保了绩优团队的稳定。
但一旦宏观环境发生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代理人模式的弊端就会被暴露无遗,人口红利的消退会让增员基数不断缩小,通过新人来渗透新客户也会越到瓶颈,人员的大进大出和行业军备竞赛般的费用投入又进一步透支了发展空间。所以自2018年开始,代理人渠道增长开始显示疲态,疫情的出现进一步加快了崩塌的速度。
也就是从2018年开始,平安的寿险业务进入了下行通道,代理人渠道新单业绩以年均20%的速度下滑至今,代理人规模从最高的120万人左右降至现在的80余万人,寿险业改革被提上日程,传统的组织架构和增员模式成为主要变革对象,组织利益被削弱,队伍清虚速度在加快,更多资源正在向绩优代理人、有潜力的新人倾斜。
但目前的改革方向更多地还是往渠道结构身上动刀,反而忽略了最底层的逻辑变化,那就是代理人产品体系的崩塌。
在2016年之前,代理人渠道产品以分红和重疾为主,这些产品较为复杂,需要专业的代理人去进行大量的客户跟踪、产品分析及讲解等工作。同时,由于“养兵”成本要显著高于其他渠道,寿险行业倾向于在代理人渠道销售缴费期和保单持有年限较长的产品,因为这些产品价值率更高,能创造更多的利润。
只不过,随着消费者风险偏好的显著上升及对缴费期长产品的谨慎态度的加深,个险渠道的产品正在向着理财化、短期化的方向演变,分红险已基本被行业抛弃,形态简单、交费期短暂、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年金及万能险成为主流,占比已经达到70%以上。但问题就是,这些产品并不复杂,对销售员的展业能力要求并不高,银保等其他渠道反而会销售更大的规模。
而作为行业价值创造的主力产品之一的重疾险,也是遇到很大的发展瓶颈。一方面,市场竞争程度加剧,中小公司不断打造更加便宜的爆款产品来搅动市场格局,不仅大幅压缩了平安重疾险的溢价空间,销售难度也显著增加。
另一方面,近几年客单价较低的互联网医疗险、以及政府主推惠民保项目对客户造成了分流,进一步挤压了重疾险的发展。从近年来的表现来看,平安重疾险月规模平台已从巅峰时期的20多亿大幅下降至如今的10亿不到,业绩疲态可见一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