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变化
A. 中国民众投资者从中国有股票以来经历了哪些变化
中国民众投资者从中国的有股票以来,经历了股市大震荡,黑色星期五金融风暴一些变化。
B. 简介中国股票历史
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初具规模。在这十几年发展过程中,最让投资者兴奋的莫过于大幅飙升的牛市行情。近期,股市出现连续上涨的走势,受此影响,许多人都在高唱牛市到来了。而面对涨声四起的牛市论,仍有些投资者不敢踏入股市这个“雷池”,继续悲观地看待现在的市场。
其实,一轮牛市的产生需要多方面因素的支持和配合,这里我们把中国证券历史上牛市特征和历史背景做一个分析,给广大投资者以参考。
1994
2个月涨2倍多不是牛市胜似牛市
1994年8月的行情惊心动魄,人称解放军叔叔救市行情,其实并非解放军出面救市,只是行情在8月1日建军节启动而已。
在这之前,股市一路阴跌,在跌破777点铁底后一路下滑到325点,其间没有称得上反弹的上涨。就在投资者一片绝望之中,管理层出台三大利好救市: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引进国外投资者。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收盘333点。
1997年8月1日星期一,投资者眼睁睁地看着股市在394点开盘,涨幅接近20%,所有人都傻了。由于对以前反弹过后更大下跌的恐惧,大量投资者开始卖出股票,股指开始回落,很快屏幕上显示出378点。正当卖出股票的人沾沾自喜的时候,股指再次被强大的买盘托起,并一路上扬,收盘报445.64点,比前日上涨33%,山东渤海更是涨幅高达108%,两市没有下跌的股票。上海股市成交量超过30亿元,为前一个交易日的6倍。
随后股市直线上扬,到8月8日星期五,上证指数收盘683.04点,比一周前上涨105%,连境外投资者都大呼看不懂,行情非常凌厉,仅仅一个半月便达到了巅峰1052点。这次行情可以说是斜率最大的行情,起因为政策利好,但由于时间较短,业内人士并不愿意将这波上涨归结为牛市,而更愿意说是一次反弹,但2倍多的涨幅,即使不是牛市,也让投资者过足了瘾,不是牛市胜似牛市。
1996
十三道金牌方能镇压的最强牛市
经过连续的下跌,1996年1月股市终于开始走稳,最低点已经探明512点,新股再次发行困难,管理层被迫停发了新股。而政策也开始偏暖,券商资金面开始宽裕,各路资金也开始对优质股票进行井井有条的建仓。
什么是优质股票?还是那句老话,散户不要的股票就是好股票,当时新发行的股票肯定没人要,湖北兴化这个大牛股就出现在这个群体。四川长虹(资讯 行情 论坛)因转配股的红股上市的丑闻,复牌后也遭到散户的抛售,成为了没人要的股票,它也是这次牛市的主要牛股。另外,由于当时投资者偏爱上海的股票,深圳的普遍没人要,为首的深发展(资讯 行情 论坛)由于流通盘偏大,自然成为散户抛售的主要对象,而它也成为了整个牛市的领头羊。
牛市来了,什么都敢炒,疯狂程度让局外人不可想象,1996年4月23日,深科技(资讯 行情 论坛)拔地而起,6天时间从4.9元上涨到20.99元,20.99元买入的投资者会不会像现在的投资者一样永远套牢呢?不会,1997年的5月,深科技达到70元,20.99元买入的投资者仍有2.5倍的盈利,这就是牛市。
牛市生命是顽强的,1996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认为当时的股市出现了泡沫,股市连遭打压,几乎是3个跌停板,而就在这期间,交易制度也发生了改变,实行了涨跌停板和T+1。
1997年2月20日,伟人邓小平与世长辞,股市也以阶段性低点870点开盘,经过30分钟的默哀,股市再次被资金推起。有传言说,当天管理层要求各证券公司:不管买什么,只给你们30分钟时间,所有券商必须建满仓。牛市再次一发不可收拾,3个月后,上证指数达到1510点。一路上管理层连发13道金牌打压牛市,1997年新增300亿新股发行额度的消息终于让牛市低下了高昂的头。
牛市,伟大的牛市终于结束。
1999
轰轰烈烈的5·19行情
1999年的5·19行情是在特定的背景下爆发的一波单边急升走势,中间经历了诸多利好传闻和消息的推动,场外资金不顾一切地接力买进,造成了32个交易日的辉煌,让人至今难以忘怀。
在行情启动前,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美国导弹袭击,同时也炸出了中国股市著名的“导弹缺口”。随后深沪股指连创新低,上证指数跌破1100点。在此危难时刻,证监会先后向国务院提交利好政策:改革股票发行体制、保险资金入市、逐步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允许部分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融资债券、扩大证券投资基金试点规模、搞活B股市场、允许部分B股H股公司进行回购股票的试点等六项政策建议获批,这一系列“政策利好”也成为了奠定5·19行情的基石。
行情正式发动的当天,上午还显得相当平静,真正的变化发生在下午,大量涌入的场外资金不断推高指数,成交量猛烈放大,市场开始骤然升温。此后连续3天,市场量能梯次推进,从75亿元到102亿元到145亿元。市场的做多信心迅速膨胀,场外资金继续蜂拥入场,直到放出沪市单日445亿的天量,指数上攻至最高1756.18点才戛然而止。
本轮行情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有线电视网络股、高科技股、银行股板块、除权股板块、权重股板块、绩优股板块和标购股板块等多个热点的猛烈炒作,几乎整个市场95%以上的股票都上涨超过50%,体现出十足的牛市特征。这与后来出现的二八现象的局部牛市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是5·19被投资者念念不忘的主要原因。
2000
至今无法逾越的2245点
5·19行情力度之强史上罕见,但在见到阶段高点后,随之而来的持续半年的大调整,在1999年的最后几天,一轮新的牛市在一片观望中突然爆发。
这波由网络科技股引领的行情,无论在持续时间上,还是个股涨幅上都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上证指数从1999年12月28日起步,到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创出了2245.43点的历史新高,经过1年半的上扬,沪指创造了至今仍无法超越的历史高点。
2000年初政策利好接踵而来,先是允许券商股票质押贷款,之后实施新股二级市场配售,沪深大盘应声而起。大盘上涨的过程中,虽然有转配股流通上市,新股增发定制框架,宝钢等新股扩容等利空因素出现,但在开放式基金、保险机构、社保机构等增量资金大量入市的背景下,沪深股市大涨小回,一路创造出历史新高。
2001年,两市继续演泽着牛市的行情,但有所不同的是,大盘指数的震荡幅度明显加剧,“牛劲”已大不如前。沪深指数的综指也仅从年初的2077点至最高2245点,涨幅仅约8%,而成交量相对2000年已有所萎缩。
2002年中期,“中科系事件”、“亿安丑闻”、“基金黑幕”等一系列恶性事件相继曝光,银广夏、三九医药(资讯 行情 论坛)、麦科特、蓝田股份等一大批上市公司违规遭到立案稽查,投资者信心崩溃,沪深指数反转向下,一轮牛市宣告结束。
C. 中国过去20年股市的起伏!
自1990年中国股市开门营业,至今走过了20年的历程。回首中国股市20年的牛熊交替,它们基本上都是以暴涨暴跌的“对称美”而展现的。在此,笔者将这20年分为四大阶段:1000点中轴阶段、1000点底部阶段、1500点底部阶段、新中轴确认阶段。
(一)中国股市第一阶段:1000点价值中轴阶段(耗时6年)
1990——1996年6年间,中国股市始终以1000点为价值中轴,1500点成为股民心目中不可逾越的一道“坎”(“箱顶”)。6年间,中国股市经历了频繁的三轮暴涨暴跌。
(1)第一轮暴涨暴跌:100点——1429点——400点(跌幅超过50%)
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中国股市从100点起步。1992年5月26日,上证指数就狂飙至1429点,这是中国股市第一个大牛市的“顶峰”。在一年半的时间中,上证指数暴涨1300多点。随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
(2)第二轮暴涨暴跌:400点——1536点——333点(跌幅超过50%)
上证指数从1992年底的400点低谷启航,开始了它的第二轮“大起大落”。这一次暴涨来得更为猛烈,从400点附近极速地窜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点收盘(上证指数第一次站上1500点之上),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上涨了1100点。股指在1500点上方站稳了4天之后,便调头持续下跌。这一次下跌基本上没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333.92点收盘。
(3)第三轮暴涨暴跌:333点——1053点——512点(跌幅超过50%)
由于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这一轮大牛行情来得更加猛烈而短暂,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上证指数就猛窜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点1053点,涨幅为215%。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证指数跌至512.80点的最低点。这一轮下跌总计耗时16个月。
(二)中国股市第二阶段:1000点底部确认阶段(耗时9年)
直到1997年2月21日,中国股市再次站上1000点,这是一个转折性的重大标志,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从此以后,中国股市的收盘指数一直牢牢站在了1000点之上。尽管2005年6月6日,上证综指盘中一度击穿1000点大关,但当日股指仍顽强地收在了1000点上方。
从1996年1月到2005年6月,中国股市经历了第四轮暴涨暴跌,其主要标识性意义是:这一轮暴涨暴跌奋力冲破了1500点的历史“箱顶”,并将1000点的“价值中轴”变成了新的市场“箱底”。
(4)第四轮暴涨暴跌:512点——2245点——998点(跌幅超过50%)
1996年初,这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年报披露中发起。上证指数从1996年1月19日的500点上方启动。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冲向2245点的历史最高峰。5年牛市累计涨幅超过300%!自此,正式宣告我国持续5年之久的此轮大牛市的真正终结。
在第四轮大牛市的上升通道中,它所表现出来的“一波三折”行情,极好地化解了股市阶段性暴涨过程中所聚集的泡沫,这极有利于牛市行情的延长:512点(1996年1月)——1510点(1997年5月)——1047点(1999年5月)——1756点(1999年6月)——1361点(2000年1月)——2245点(2001年6月)。
请注意:由于处在大牛市上升通道中的每一次“回调”,其跌幅均未超过前期上涨的最高点的1/2,因此,笔者才将它视为一种“回调”,而不是一轮独立的“熊市”行情.第四轮牛熊更替与前三轮牛熊更替的主要区别在于:第四轮行情是一轮“慢牛”行情,它表现为“一波三折”地上涨,同时也对称地表现为“一波三折”地下跌:2245点——1500点——1200点——1000点。正是牛市“一波三折”地曲折上涨,才有后来“一波三折”地曲折下跌。也正是这样,这一轮牛熊行情才能持久,前后持续9年的时间。这是中国股市20年唯一经历过的一次“慢牛慢熊”模式。
(三)中国股市第三阶段:1500点底部确认阶段(耗时3年)
2005年下半年,中国股市从千点上方重新整固、重拾信心,再次揭开中国股市20年中涨跌最为猛烈的第五轮暴涨暴跌序幕。
(5)第五轮暴涨暴跌:998点——6124点——1664点(跌幅超过50%)
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与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相比,总计跌幅超过50%,故标志着此轮熊市底部的正式确立。
2005年下半年,上证综指从1000点附近启动新一轮超级大牛市,2006年5月9日,上证指数终于再次站上1500点。2006年11月20日,上证指数站上2000点。
2006年12月14日,上证指数首次创出历史最高记录,收于2249.11点。8个交易日后,2006年12月27日,上证指数首次冲上2500点关口。2007年2月26日,大盘首次站上3000点大关。2007年5月9日,大盘首次站上4000点大关。2007年8月23日,大盘首次站上5000点大关。
2007年10月15日,大盘首次站上6000点。次日便创下6124点的历史最高记录。大盘在6000点之上仅站了三日即调头向下,这标志着本轮牛市的正式终结。
在本轮大牛市中,上证综指从2006年12月14日的2245点飙升至2007年10月16日,只花了整整10个月功夫;然而,在接下来的大熊市中,上证综指从6124点狂跌回2245点,正好也只花了整整10个月的功夫。这是中国股市真正意义上的暴涨暴跌“对称美”!
不过,事情远还没有结束。2008年10月28日,中国股市继续暴跌至1664点,这才探出本轮熊市的绝对底部!有人说,从6100点倒过个,跌至今天的1600点,应该差不多了;但也有人说,至少还要跌破1500点,更有甚者,有人预测本轮熊市还要跌至1200点或是重试1000点的底部。所幸这一切都只是少数人的臆想或悲观。
1664点,真的打住了!这一重大信号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标识着中国股市终于确认了1500点的历史新“箱底”;1500点终于筑成了中国股市的万里长城!
(四)中国股市第四阶段:新的价值中轴在哪里?2000点或3000点?
1500点是中国股市未来市场的“箱底”,牢不可破!那么,未来三五年内,中国股市的价值中轴究竟在哪里?再次跨越6124点的历史高峰还需要等待多久?它会重蹈日本股市20年不能跨越4万点历史高峰的“覆辄”吗?或是它会重走NASDAQ十年不能超越5500点的历史高峰的老路吗?中国股市20年的日K线图可能会给我们某种启示、某种灵感,或是某种答案。最后参考:笔者妄加预测,2010年中国股市将在2000——4000点之间震荡徘徊。在未来三年,中国股市可能不存在真正牛市!主要依据基于如下三大背景因素:
第一,2010年,中国股市将真正步入“全流通”时代,随着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尤其是股指期货的推出,暴涨暴跌的“对称美”将逐渐淡出。更何况,花三年时间固本培元,重拾旧山河,再次积蓄能量,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第二,节能减排目标将扼杀“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行业扩张,“两高一资”行业的央企与国企利润增长将会大打折扣。传统GDP挂帅、GDP高增长将不再灵验,新的利润增长点将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中艰难寻找!经济增长质量目标将全面取代单纯经济增长速度指标第三,作为中国经济晴雨表,明年银行业将步入整固期。一方面,银行自身要“充电”,需要第二次借力股市,增发充实资本金;另一方面,后危机时代,在银行信贷天量扩张受限的形势下,趁机扩张资本市场,加速股市扩容,这是创业板与中小板快速扩容的天赐良机!这可以大大缓解中国企业传统而单一的融资渠道——银行信贷的巨大压力
D. 中国股票价格变动与GDP增长之间有什么样的周期性变动关系
同所有商品一样,股票在证券市场的价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我们会通过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两种方式来判断股市价格的未来走向。技术分析是通过各种图表、技术指标来研究股票市场行为,以判断股票市场价格变化趋势的方法。而基本面分析则是股市波动成因的分析,是对长线投资的定性分析。对基本面的分析其实也就是对影响股票价格走势的经济因素的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类影响因素(经济形势、经济政策),二是中现类影响因素(行业与板块),三是微观类影响因素(上市公司及其财务状况)。这三类因素是股票市场基本面分析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它们是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行业与板块分析、上市公司及其财务分析及其他因素分析。一、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价格的重要性证券市场是整个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上市公司是宏观经济的微观主体,因此,证券市场价格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经济问题。由于专业化和分工的日益深化,现代经济体系中的环节、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更加相互依赖。紧密联系。宏观经济因素对证券市场饿影响不仅是根本性的,而且是全局性的。同样,作为经济因素,产业或区域因素一般只会影响某个板块即某个产业或区域的证券价格,公司因素则一般只会影响本公司上市证券的价格,它们一般不会对整个证券市场构成影响。而宏观经济因素则几乎对每只上市证券均构成影响,因而必然影响证券市场全局的走向。宏观经济因素的重要性还在于它的影响是长期的。由于宏观经济因素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因而它的影响也就必然是长期性的。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宏观经济运行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呈现周期性变化,经济周期一般经历上升期、高涨期、下降期和停滞期四个阶段。由于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它会随着经济周期性波动而变化,因此,当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时,企业表现出效益差、开工不足、设备使用率下降等症状,继而是社会失业率上升,受其影响,股票指数会走低;当经济度过停滞期,开始缓慢上升时,股市会随着人市资金量的增加而逐渐回稳;当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并进入高涨阶段时,企业生产能力得以充分利用,市场销售增加,利润回升,股票指数会攀升;当经济由高涨期进入下降期后,过热的经济会逐渐冷却下来,企业产品又开始积压,生产萎缩,利润下降,股市会受其影响,而由“牛市”转向“熊市”。 在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对股市的影响时,还要注意二者之间变化的前后时间关系。由于股市综合了人们对经济形势的预期,这种预期较全面地“吸收”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有关信息,这种预期自然也会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化,因此,股市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反映总是超前的。另外,宏观经济形势对股市的影响程度还受股市发育程度制约。一般而言,股市越成熟,经济波动对其影响就越大;反之,影响则越小。在股市发展初期,股市的变化并不反映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投机气氛太浓,股市被少数资金大户所操纵,被人为地推向巅峰或谷底。 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对股市的影响,首先就得对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而完成这一任务就要分析各种经济指标。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主要有:经济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其发展速度、失业率、物价水平、进出口额等。在这些指标中,有些指标的升降对股市涨跌有正向影响,有些指标的升降对股市涨跌有负向影响。三、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它的变化对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就业水平、居民收入、企业发展等都有直接影响,进而对股市产生较大影响。当国家为了控制通胀而紧缩银根时,利率就会上升。一般情况下,利率上升,股价下跌。相反,利率下降,股价上升。货币政策主要有: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信贷政策等。 财政政策也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一般来说,财政政策对股市的影响不如货币政策那样直接,但它可以光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然后再间接地影响股市。另外,财政政策中关于证券交易税项调整措施本身就是股票市场调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对股市的影响力较大。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公共支出政策、公债政策、税收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变化对股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进行基本面分析时要注意的重要问题。四、基本面分析在我国投资中的特殊地位 对于成熟的股票市场,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功用不同而已,但对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中国股票市场,基本面分析却有其特殊的意义,一者是技术分析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具备,即技术分析局限性极大,对股票投资者指导意义有限,二者是中国股市属于“政策市”,国家政策对股市作用力度之强、影响范围之广是成熟股市所没有的。 (一)、技术分析的市场环境不具备 除了自身缺点而使技术分析有较大的局限性外,中国股市的现实发展状况也使技术分析的实用性大打折扣。经常进出股市的投资者,可能会发现技术分析有时会完全失去作用。中国股市规模小、质量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盘子小的个股更容易被资金大户所控制。在成熟的股市,一波上涨或下跌行情一般需要几个月到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但在我国一波行情能在数天之内走完全部历程,时间快得连人们使用技术分析的工夫都没有,股价波动也没有什么规律。所以,在中国股票市场上,道氏理论、艾略特理论发挥作用的市场基础较薄弱。只有当股市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也只有当股市的变化与当时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的时候,股市才能起到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才有规律可循,技术分析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故在现实的中国股市上,技术分析因缺陷加局限,使其略逊基本面分析一筹。 (二)、政策对股市的特扶影响 中国股市的行政色彩异常浓厚,任何涉足股市的投资者都不能对此熟视无睹。中国股市是应改革开放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股市原本是为开辟一条有别于传统融资方式的直接融资渠道而设计的,但在中国,这条直接融资渠道主要被用来为国企改革服务。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国企依然是国家政策的扶持重心,故为了使国企能从股市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就必须保持股票市场大势处于稳中有升的局面,只有这样,投资者才会把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股市,因此,任何引起股市偏离“稳中有升”的事件都会引起管理层的注意。同时,又由于中国股市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稳定性差,投机气氛浓,容易出现忽冷忽热的现象,所以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少不了的,目前中国股市无处不留下了国家干预的烙印,故中国股市有“政策市”之称。由此可见,基本面分析在股市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 中国股市规模小,行情容易被操纵。有时在一些假象的迷惑下,又会引来散户的追涨杀跌,其结果是股票市场涨、跌均会过头,这种超涨、超跌势头往往又不以管理层的意志为转移,在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市场微调手段的情况下,管理层就会不断利用行政手段,改变调控方向,也就是政府的政策跟着市场的“调子(忽高忽低的行情)起舞(不断改变调控方向)”。因此,中国股市波动的过渡性决定了政策调控方向的多边性。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保持股市“稳中有升”却是管理层不变的意图。 中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很低,在所有企业中,上市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这说明中国股市规模还很有限,它一方面表明中国股市发展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也表明管理层利用行政手段调控股市的空间依然很大。因此,作为投资者,只要把握住了政策的多变性与不变性,就能更好地把握管理层的政策趋向,做出与政策趋向相符的投资决策。
E. 介绍一下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
中国证券市场从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时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证券市场,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湾证券市场,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湾证券市场,形成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
1.1870—1949年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股票是洋人发行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商开始在中国兴办工商企业并开始发行股票。最早在中国设立股份银行的是英国汇丰银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设立总行,4月在上海设立分行,187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买卖外商股票的的经纪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中国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发行,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证券交易条例,证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规。当时的上海股票商业公会设在上海二马路一带(今九江路)。最初有会员12家,后增至15家,会员缴纳12两白银作为公会资本,每月还要交会费2两。交易品种包括政府公债、铁路债券、公司股票及外汇等等。交易方式是现货交易,交易时间为上午9——11时,手续费按1%—5%收取。这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经营的第一家现代证券交易所诞生了。
1920年孙中山先生与虞洽卿联名向北洋政府申请成立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集资500万元,于同年7月1日开业,经营品种除证券之外还有金银、皮毛、花纱布、粮油等等。与此同时,上海股票商业公会也根据北洋政府颁布的《证券所交易法》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集资300万元,经纪人有55名,主要经营北洋政府发行的公债。这两个交易所业务兴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半年就赚了100多万,引起了各方面投资者的注意,各种证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随后全国一些大城市陆续建立了证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当时的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资本200多万元,分为10万多股,由天津和上海两地筹资,理事长为曹锟之弟曹均,沪方代表由孙棣三担任,监督人为天津一位巨绅。当年10月1日在天津东马路开业,先是买卖公债,然后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兴盛一时。
1921年秋,风云突变,当时上海先后兴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发行股票成立了信托公司,因股票价格大幅下跌而倒闭,引起了连锁反应,上海有近百家证券物品交易所倒闭,只剩下包括上海货商交易所在内的十几家。天津的证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价暴跌、交易所倒闭之风的影响,于1922年停止了营业。后来人们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的倒闭风潮称为信交风潮,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国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个证券市场。香港是开业最早的证券市场,1891年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成立,1914年易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个证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军占领,这两个交易所停止活动。1947年两个交易所合并,成立了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实际上,香港从1866年开始股票买卖到1947年香港香港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一阶段,市场规模很小。
2.1950—1980年
1949年6月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了稳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闭了上海证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军管会接收和清理了原国民党时期的证券交易所,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津证券交易所,该所于1949年6月正式营业,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两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对融通社会资金,恢复生产起了积极作用。1950年以后金融和物价趋于稳定,证券交易减少。1952年天津证券交易所并入天津投资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业。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大陆的有价证券是国家发行的公债,但只能还本会息不能买卖和转让。80年代中国大陆又兴起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证券市场是1949年以后一部分内地资金的转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市场狭小,银行信贷是各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营业额410万美元(约3200万港元),1967年8月31日恒生指数曾降至58.61点,香港证券交易所曾两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经济增长,使证券市场成为地方实业重要的资金来源,1969年平均月营业额2720万美元(约2.12亿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远东证券交易所开张。
1971年9月15日金银证券交易所开业,1972年九龙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开业,在如此狭小的地区拥有四个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见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发展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港英当局和中外财团的投资迅速增长。1972年香港四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种,当年上市的就有98种,成交额达到43.397亿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额达到482.17亿港元,比1968年增长了53倍,总市值达到了1734.5亿港元。在这期间香港股市也经历了1973年和1982年的两次暴跌。
1980年7月7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册。1978年以后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的进出口和转口贸易,香港房地产兴旺,恒生指数又恢复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达到1810点,成交额达到957亿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宁事件和撒切尔夫人访华引发的所谓“信心危机”发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恒生指数跌至750点。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公布,人心稳定,恒生指数又上升到1200点。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49年国民党当局逃到台湾以后,通过发行所谓“爱国债券”促进证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证券市场是从1953年开始的。台湾当局为了把地主的土地转换给农民,对地主实行赎买政策,以七成稻谷实物债券和三成的公营事业股票(主要是台湾水泥、台湾纸业、台湾工矿、台湾农林四大公司)换取地主的土地。当时地主所得的债券和股票,连同台湾当局发行的爱国公债共22亿新台币,地主对其所拥有的股票不感兴趣而大量开价出售,场外交易的商行应运而生,最繁荣时达到二三百家。
3.1980—1997年
1981年10月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选举了第一批成员,经过三年,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证券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停止营业,1986年4月2日联交所正式开业,并亨有在香港建立、经营和维护证券市场的专营权,使香港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纳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开始向国际金融市场迈进。
当时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证券330种,其中260种是普通股票,21种是认购权证,7种是公司债券,1种是政府债券,36种是单位信托,5 种是优先股。1987年恒生指数接近4000点,但由于美国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灾,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点,1990 年重新恢复到3500点。90年代香港股市虽然也受到各种外界影响,但搞风险能力较强,1992年恒生指数曾达到12000点,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只股票,其中包括综合企业、航运货仓、酒店饮食、金融投资、地产建筑、零售传播、电子玩具、工业和公用事业九类,此外还有基金16只,认股权证36 只,中国H股22只,共624只。
台湾股市80年代初的加权指数在400至500点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点,此后几乎是翻倍的的增长,1987年达到4673 点,1988年8789点,1989年10773点,1990年12495点,终于暴发了一次暴跌,从90年2月的12682点跌到10月份的2485 点,跌幅达80%,到年底又回复到4530点,当时的355家证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损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境内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湾四个证券市场。
1981年中国政府开始发行国库券,1984年7月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这是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到1989年全国发行股票的企业达到6000家,累计人民币35亿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河北、安徽、湖北、辽宁、内蒙古等省市,其中债券化的股票占90%以上,经正式批准的比较规范的股票发行的试点企业有100多家。
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阳信托投资公司率先开展了债券买卖和抵押业务,到1988年全国61个大中城市开放了国库券流通市场,1989年全国有100多个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机构开办了国库券转让业务,1990年全国累计发行各种有价证券2100多亿,累计转让交易额318亿,证券中介机构网点达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动报价系统(STAQ)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启动阶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业务部开始了股票柜台交易,主要交易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万国、振兴三家证券公司成立从而初步形成了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到1990年上海市场上有延中实业、真空电子、飞乐音响、爱使电子、申华电工、飞乐股份、豫园商场、凤凰化工等8只股票进行交易,这就是所谓的老8股。
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时除老8股之外,还有89年保值公债三种,87至91年国库券四种,工行债券六种,交行债券一种,中行债券两种,建行债券一种,还有上海石化、氯碱化工等企业债券十四种。深圳证券市场从1987年启动,到1990年已有发展、万科、金田、安达、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开交易,证券公司12家,营业网点16 个,深圳与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债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继开放股价,同时在两个交易所进行规范化的场内交易,两地综合指数分别达到1429点和312点,到11月又分别回落到 386点和164点。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只,B股9只,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只,B股9只。1993年2月沪深股市的指数又上升到1558点和369点,同时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只,B股22只,国库券5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只,B股19 只。
1994年7月29日沪深股市在扩容的压力下分别降到325点和94点,从8月份管理层提出暂停发行新股等三项政策,两市指数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点和210点。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只,B股32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5种,期货10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只,B 股18只,基金8只,国债期货15种。
1995年初由于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深沪股市分别降到524点和122点,5月18日国务院宣布停止国债期货交易并处罚违规的券商,3天之内沪深股市指数上升到927点和175点(成份指数1473点),到95年底在沪深证券市场上市的证券达到460个,全年累计成交额64097亿,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只,B股35只,基金12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7种。
1996年初沪深股市指数在522点和104点徘徊,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好转和 97年香港回归以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大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两市指数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别达到1258点(30指数3064点)和476 点(成份指数4522点)。96年底,沪深两市上市的证券达到667个,全年成交额41610亿,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只,B股42只,基金15 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只,B股43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9种。
1997年5月沪深股市的指数分别达到1510点(30指数4286点)和520点(成份指数6130点)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只,B股48只,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只,B股51只。中国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金融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发展股份制进行企业改革之后,证券市场将进一步发挥它的筹资和融资功能。
拓展资料: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发展。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高速成长的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结算网络覆盖了全国各地。证券市场交易技术手段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全国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也已经建立。证券市场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中国证券市场-网络
F. 中国股市现状
在经过前期市场大幅波动之后,“投资者信心已经进入企稳修复阶段,投资者的成熟度也在逐步提升。”
同时报告也展望,下半年国内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外围市场环境逐步改善以及政策利好刺激,都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对于股票估值水平的认可度,增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而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7月中国结算统计月报》显示,机构投资者正在加紧布局A股市场。7月末,持仓市值在1亿元以上的机构投资者共9226个,较6月新增106个;持股市值超过1000万元的机构投资者达21566位,比6月新增433位,占比接近机构投资者总数的三成。
G. 中国的股市在近期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有几点我们一定要明确:
1、奥运要召开,奥运行情即使不炒,也不能大跌,这是一个共识。
2、如果不大跌,那么在关键位置就会形成支撑,而一旦获得支撑,反弹就会出现。
3、融资融券迟早要推出,股指期货也迟早要推出,目前一直在等时机。
4、目前市场已经严重超跌甚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很多个股和板块已经开始值得长线投资。
5、在大盘惊慌失措的时候买股票,股神一直是这么做的。
6、根据大机构加权量堆积系统的测算,大盘下一个终极支撑位在2650,大盘最多也就是跌到这个位置就会出现新的暴发性反弹。
7、奥运会临近,随着股价的超跌和中报业绩的逐步披露,许多个股的投资价值开始显现。所以反弹行情还将延续,不过今年不确定的因素太多,管理层真正的利好措施也没有出台,因此,期望值也不能过高。估计近期大盘可能会在2750-3200的区间内运行。操作上应该主要以做差价为主。在板块的选择上,可以多关注:奥运、医药、旅游、环保、节能、电力、化工、消费和有业绩预增的公司上。
明白了这几点,将对您未来的操作大有好处。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坚持合理的风险控制,止损和仓位控制是控制风险的两个有效手段
H. 中国股票市场近几年的走势(好心人帮帮忙)
从图中可以看出:之前股票市场流动性较低,且不能实现良好的资源配置,与经济走势可以说毫无联系,而股改之后,股指与经济走势的联动性显著增强,对资源的配置也就更加科学了。
有关股改:2005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市重塑的一个过程。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截至2007年底,沪、深两市98%的应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进入股改程序,股权分置改革在两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自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中国股市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正在承担分流银行资金和加快直接融资步伐的功能。尤为重要的是,股权分置改革以后,资本市场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得以实现,中国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特别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国航等超级大盘股的顺利发行,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股票市场已经完全恢复了首发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使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蓝筹时代。此外,中国股票市场还进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改革发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经过这些改革,投资者信心得到恢复,资本市场出现转折性变化,沪、深股指纷纷创出历史新高。人民币不断升值这一重大货币、汇率政策,也是造就中国股市2005-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基本背景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国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总市值达32.71万亿,相当于GDP的132.6%,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的IPO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成为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2]由于股票市场的改革和创新,资本市场由此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全社会开始重新认识和审视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I. 盘点一下中国股市的成长历程、及大事记
中国股市大事记
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成立,股市开放,上证综指从99.98点一直上涨到1992年5月25日的1429.01点,涨幅达1329.30%。
1992年11月17日,上海联农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股票上市,当日上证综指跌至386.85点,收盘393.52点。此后一路上行,至1993年2月16日,收在1558.95,涨幅296.16%。
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上证综指从1558.95点一直下泄到1994年7月29日的最低325.89点,跌幅达79.10%。
1994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昭示1993年上半年熊市后管理层的坚定信心,引起八月狂潮,俗称“三大政策”。上证综指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点,涨幅达215.33%。
1995年5月18日,停止国债期货交易,出现三天井喷行情。
1996年1月22日,上证综指低至514.16点,此时民间认为宏观调控即将结束。
1996年5月2日,央行首次降息。此轮行情至1996年12月11日,上证社指从516.46点涨至1258.69点,涨幅143.71%。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对于目前证券市场的严重过度投机和可能造成的风险,要予以高度警惕,引起市场暴跌。上证综指由1200点附近下跌至865.58点。此后一路上扬,最高至1997年5月12日的1510.18点,涨幅74.47%。
1999年5月19日,行情井喷。上证综指由18日的1059.87点到1999年6月30日1756.18点,涨幅65.70%。
此后持续了两年大牛市。
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
2001年6月26日,国有股减持公司浮出水面。上证综指由14日最高的2245.43点下跌至2002年1月22日的1348.79点,跌幅39.93%。
2004年1月31日,“国九条”发布,短暂行情持续到2004年4月9日最高1778.22点。
2005年4月29日,股改试点工作启动。
2005年6月6日,沪市跌破千点。
2005年下半年,新《证券法》出台,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出台,权证重返市场。
2006年,中国股市告别了漫漫“熊”途,开始步入良性循环。期间,上证综指从1月4日的1163点起步,之后几乎是以单边上行之势稳步攀升。
2006年1月5日,五部委联合发布《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国外投资者对已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和股改后新上市公司两类对象进行战略投资,可以采取有条件的定向发行和协议转让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2006年1月5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发布,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遵照《办法》实施股权激励。
2006年5月1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实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标志着“新老划断”全面启动。
2006年6月8日,沪深股市单边暴跌,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跌幅分别为5.33%和4.64%,均创下2002年1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纪录。
2006年6月19日,中工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块上市,标志着“全流通”大幕正式拉开,“股权分置”“一股独大”这一困扰中国股市多年的顽疾,从此成为历史。
2006年7月5日,国内资本市场的“航母”级公司——中国银行正式登陆A股市场。
2006年9月18日, 受A、B股并轨传闻的影响,沪深B股暴涨。
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A股H股分别在上海、香港两地挂牌上市。
2006年11月20日,上证综指收盘报2017.28,为2001年7月27日以来的收盘新高。人民币升值和股改实施是促使股市由熊转牛的两大重要因素。
2006年12月6日,沪深两市合计成交959亿元,创中国股市有史以来单日成交量之最。
2006年12月29日,上证综指以距2700点仅一步之遥的2698.90点创出新高。按照12月29日的收盘指数计算,沪市和深市的全年涨幅各达到130.4%和132.3%。伴随股指的持续上行,截至2006年12月28日,沪深市场总市值分别达到68714亿元和173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7.5%和85.5%。
2007年1月4日,中国证监会在其网站上刊出《致股指期货投资者的一封信》。该信指出,自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成立,待相关准备工作完成后,中国将正式开展股指期货交易。股指期货产品的推出将意味着我国股市有了“做空机制”,这将是我国股市交易制度上的重大变化。
以后,沪深两市步入大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