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股票 » Uber上市前中国员工股票

Uber上市前中国员工股票

发布时间: 2023-08-24 00:15:49

『壹』 Uber瘦身,滴滴扩张,终归都只是为了「活下去」

在国内,它的竞争对手如首汽约车、神州专车、曹操出行、T3出行等都在不断发展壮大,美团、高德等企业也通过聚合打车模式跨界加入了网约车战场。在国外,Uber一直是其最大劲敌。在两轮车领域,滴滴的青桔单车压力也不小,美团、哈喽都是其竞争对手。在滴滴计划的1亿单目标中,青桔要完成4000万目标,2020年计划上线20余个城市,投放200万辆,且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

不过对于滴滴的这一系列动作,很多人并不看好,因为无论是在新赛道上还是老赛道上,它都没有创造出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所以不少人认为,滴滴进行这一系列扩张的目标其实只是想在IPO前将估值提高到600亿美元以上,好在资本市场卖个好价钱。当然,对于IPO消息的猜测,滴滴向来是否认的。

无论是Uber的退还是滴滴的进,谁都无法断言哪一个更正确,但总体而言它们的阵痛都会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用户打下基础。

图|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贰』 股权,期权有哪些坑

4.1、未上市行权的障碍

计划有时候却赶不上变化的,当初跟公司是约定4年后可以完全行权,每年可以获得25%。可是,会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况,自己需要离开公司了,想行权。你打算离职,你跟老板说,我要行使期权。答复是:公司没上市,中国的法律不支持未上市公司行权。

笔者在跟身边的打工族聊起这个情况的时候,他们觉得很正常:你离开公司了,期权当然没有啦。

从这个想法,可以看出,很多人忘记了一点:你当初加入公司是为了什么? 如果是为了工资,那就按照行情的工资来。你忍受的是低薪、免费无偿加班,就冲着那个期权的回报。所以,其实这是你应该得的。

法律的弱势方

很多公司在与员工签署期权合同的时候,并都没有告诉员工这里会存在障碍和风险。而公司制定期权协议时,往往是经过人力资源和法律专家给予专业建议的。所以员工往往是弱势,他们只能自己去读一堆的法律条文,而且还是英文的法律条文。

为什么未上市公司行权会存在障碍?笔者查阅法律知识,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原因。

原因一:因为期权只有海外公司才有的概念

谈到期权专门指海外上市公司。国内公司只有股权。

先了解一下期权和股权的区别

国内的法律只有股权(工商局备案)概念,没有期权的概念。所以,只有准备去海外上市的公司才有期权的说法。美国法律则是支持期权的。

如果你呆的公司,是在国内注册的,那么就是国内公司,就按照国内法律来。如果是在国外注册(维京群岛、开曼群岛等),那么就是国外公司,会按照国外法律来实行。

所以呢,要谈到期权的话,其实是指去准备海外上市的公司。

原因二:持股海外公司会涉及到外汇管制问题

员工行权的时候,由于这家公司是准备在美国去发行股票。那么它会注册成海外公司(开曼岛、维京岛)。就需要把人民币换成美元,用美元去美国购买股票。

如果要套现退出,卖掉成美元后,要换成人民币。人民币换成美元、美元换成人民币,这就是外汇交易。

由于中国是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这种外汇交易必须按照外汇管理局的规定来进行。不符合规定的,银行不会给办理外汇购回结汇手续。

外管局并没有规定未上市的境外公司如何操作期权。导致无法律依据。于是,很多没有上市的海外公司,当员工要求行权的时候,他们会以外管局没有规定为由,拒绝为员工办理行权。

在2014年的时候,国家外汇管理局虽然颁布了《关于境内居民通过特殊目的公司境外投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4]37号),未上市公司的员工期权也是可以办理外汇登记的。但是,这在实际操作中,外管局还是没有放开,仍然办不了外汇登记。

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彭嘉诚老师觉得一般两种办法:

方法一, 在合同中约定,留着期权,等到上市后可以去行权。

其实这样操作的公司公司也不少。虽然外汇局是有限制。离职后可以暂时不行权。等到公司上市后,去行权。笔者看到那个搜房网的员工与公司打官司的案例,就是这样的。

方法二、解除劳动合同后可由公司进行回购期权。公司没上市,没法行权。可以回购期权。比如原来有3块钱价格认购的权利,公司回购的时候,用10块钱(只是举例)。让员工离职的时候,多少有点补偿。

4.2、考虑期权以后被稀释的情况

优酷就出现这种情况。老员工的股权被稀释掉了。

很多打工族不知道有这么个情况。笔者跟一些同事提起稀释,他们确实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有人疑惑,怎么会被稀释掉呢?

答:因为需要继续融资。别人投钱给公司,肯定是要占公司股份的嘛。那这些股份从哪里来呢?要从原来公司的股份中,拿一部分去给新的投资人。

那是让出谁的股份呢。是创始人的,还是员工的? 创始人又出多少,员工又出多少? 一般是按照比例来稀释。比如创始人稀释掉1份,员工则稀释掉10份。

根据网上资料,优酷当时被稀释的比例是:18:1。优酷是这么操作,自己稀释1,则员工要稀释掉18。这就是1:18的比例,对外宣称是为了保证创始人对公司的绝对控股。一般期权在3W以上,稀释之后普通员工的股票大概有1000股左右。

现在笔者明白了那句话,关键是决策权掌握在谁手里。基层没有决策权,那么就算你有股权,也意味着是被刀宰割一样的。因为决策层可以用各种办法来获取员工应有的利益。比如稀释股份。决策层导致股价下跌。员工结果得不到什么。

有人看到这里,会感叹:果然发财不是那么容易滴;数年忍受着低薪、无偿加班着、一心盼着上市后就可以一夜后可以解放,对于这样的老员工来说,确实是梦想破灭了。

总结:要不要继续融资,怎么个稀释法,这个规则的决定权,往往在老板的手里面,由老板和新投资人进行协商,而作为基层员工,其实并没有多少资格去参与进去讨论。

对策:当规则的制定你没有机会参与的时候,未来还得看老板的人品了。老板为员工着想,就会替员工争取利益。

4.3、考虑公司被卖掉的情况

期权还没行权,公司可能恰好卖给其他公司。这个时候,员工的期权怎么办?

先要搞清楚有几种被收购的办法:现金收购、换股收购。

第一种办法、对方公司现金收购你们公司。那你就可以直接拿现金了。因为对方的钱直接给到了你所在的公司。

第二种办法、对方是换股收购你们公司。怎么个换股法? 你们公司的股份都换成是对方公司的股份。最后,你现在持有公司的股份,就直接变成了对方公司的股份了。所以你持有的就是买方公司的股份。

换股收购,还要分清楚,对方是上市公司还是未上市公司。如果对方是上市公司,你就直接持有对方公司的股份了。

如果对方公司是未上市公司,那么,你得等到那家公司的股票可以变现或自由买卖的时候才能变成钱了。

还有一种换股方式,几股合成对方公司一股的形式。经常听到一个专业术语ADR,没错,说的就是这种。文章会专门开一个章节介绍ADR。

还有一种可能:老板或投资人从员工手里回购期权。

这样可能性多大? 不知道。那得看投资人对公司的前景非常看好,那么愿意拿钱来回购员工的期权。

总之,对于被收购的情况,这需要看管理层与另外买方公司进行沟通的结果。沟通采用哪种方式:是全部废弃,还是补偿一部分现金给员工,还是现金购买公司公司。

4.4、注意期权合同里的附加条款

对于期权合同,一定要认真地一条一条去看。多花点时间是值得的。以前笔者看过有个这样的事情:

2011年,Skype 的高管 Yee Lee 在 Skype 工作一年多之后主动离职。按照典型的硅谷四年奖励传统,Lee 可以得到最初期权的四分之一以上。这部分期权据说价值接近百万美元。但是离职之后,Lee 惊讶的发现:他一分钱也拿不到。

原来 Skype 的股票授权协议中隐藏了一个条款:员工在主动或者被迫离职的时候,Skype 有权选择收回所有的期权。

其实,期权授权协议一般是几十页的法律文件,大部分的员工并没有耐心仔细去读。

比如搜房网以前就发生过一个期权纠纷的事情,上市后,最后赖债不兑现。员工打官司告公司,公司用合同里面的附加条款来作为理由,企图不给,比如说这是外国公司应该按照外国的法律来审理、在多久以内没有行权。这个事情说明了,附加条款里面是有猫腻的,如果不认真、仔细研读,到时候扯上纠纷了,对自己不利。

如果计划是在国外去上市,为了方便上市,那么公司一般会注册成国外公司(如英国开曼岛)。这种情况下,期权合同是用英文写的,十多页纸。即便是英文,即便条款很长,也要认真研读里面的条款才好,做到心中有数。

4.5、公司上市之前被解雇

如果被公司解雇后,期权要怎么处理?

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完全有可能发生。要考虑进去。

笔者特意找了几个现实版的例子扒出来:

1、傅盛被360开除。

2、搜房网副总经理孙宝云。在上市前一年被开除。

3、冯大辉与丁香园。在丁香园干了6年,任首席技术官。解雇后,期权没谈拢。

对策

看明白期权合同里面针对劳动关系解除后,期权怎么处理。在这方面进行约定,一般的办法是:劳动关系解除后,期权按照工作年数来行权。

比如干了2年,就拥有2年的部分。干了3年,就3年的部分。

合同里面一般会写明一句:当受让人因其他原因终止同公司的雇佣关系时,则所授予的期权,在雇佣关系终止日起的30天后终止,股票期权中尚不能行使的部分将失效。

也就是离职后,30天内必须行权,不行权。就失效了。

针对这种情况,离职后,就要申请行权。就算公司没上市,按照中国法律不能行权,但也是可以进行约定的。至少你申请了行权,就表示你没有放弃行权的权利。

4.6、认真看合同里的行权条件

自己辛苦加班,忍受低工资,结果因为合同一个条款,导致自己没法行权。

这需要认真研究合同里面写的行权条件部分。

比如合同里面写:离职后就不能行权了;公司未上市不能行权(一般写着:行权的前提条件如下)。业绩必须达标才能行权等等。

如果合同约定,公司不上市,不能行权,此时如果也没有相应的补偿方案。这样的期权方案确实是忽悠员工的。因为一直不上市,那就没法行权。

按照业界规矩,都是分年限,每满一年可以得到25%的行权资格,分四年,刚好是100%。所以如果干满了2年后离开公司了,那么可以得到50%的行权。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开除、合同到期等)离开了公司,都要保证可以行权。

业绩未达标,这里面是一个隐藏的坑。公司如果想从你手里收回期权,可以给你设置一个较高的业绩目标,让你无法完成这个目标,最后按照协议,无论你工作多努力,表现多优异,公司借此开除你,并收回所有“授予”你的股权。

4.7、故意推迟上市

一般会捆绑4年成熟期的期权来招聘员工。员工们如果要拿到这些他们辛苦赚来的期权,工作的时间可能要远远超过这所谓的4年。

很多公司上市的时间越来越晚(目前科技企业上市的平均时间需要11年),目的就是:不允许员工自行转让手里的股权,员工就不能轻易离开公司,否则要么期权就被收回了,要么马上行权、交了高昂的所得税换来不能卖出去变现的股权。员工被带上了一副“金手铐”。

而老板们似乎从来不会面临员工的这些问题。他们甚至毫不掩饰公司不打算尽快上市,完全不考虑员工是不是能尽早将自己赚来的期权变现。

“我们会尽可能推迟上市的时间”。说这话的,是Uber 的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他不止一次表示Uber在最近3-5年内没有上市的计划。

“我建议Palantir尽可能保持不上市的状态。”说这话的是彼得·蒂尔,他是《从0到1》的作者、Paypal创始人,同时也是Palantir的投资人。

Palantir目前估值近90亿美元,专注于大数据处理,据说帮助美国CIA和军方调查到本拉登的下落。

但是,对于Palantir的员工们来说,这却是一个苦果。Palantir用远远低于市场价的工资标准,聘用了大量优秀的工程师,原因是给了这些工程师更多的股权。但是,却不让他们有机会卖出股权、变现赚钱。

创始人却不会遇到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有投资人的支持。一旦创始人把公司做到了某个阶段,比如做到了独角兽级别,那么投资人会积极促使创始人提前变现出一部分股权,让创始人在带领公司高速发展时,生活上也比较宽裕,不会面临经济压力。

有的创始人是很慷慨, 他们可能会组织员工通过类似交易渠道共同出售股份,但大部分创始人或公司不提倡这种做法。一方面,大多数员工根本没有足够的股权来出售。另一方面,对于公司来说,让你继续持有股票是最符合他们利益的。

员工持有股票(少量),可以使其对公司更忠诚。因此,创始人的这种私下退出,变现的交易,通常是在秘密进行的,除非创始人变现后新买的法拉利跑车太过招摇,那就马上知道创始人有钱的。

4.8、与中国公司签vs与外国公司签

与谁签订期权很重要! 请看下面的分析!

现状

由于很多互联网企业,融资和上市都是以海外公司的名义去发行股票的。如在开曼群岛、维京岛注册,而实际的经营主体是在中国的公司。境外的公司控制着中国国内的公司。这就是常常说的vip架构。

员工往往是与中国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而签订期权协议时,有可能是与中国公司签订,也可能是与外国公司签订。

问题

员工是与中国公司签订期权协议好,还是与国外公司签订协议呢? 各自又存在什么样的风险呢? 归纳如下:

1、跟中国公司签的期权协议。此时分到的是境外公司的期权。可能存在的风险:行权的时候,中国的公司可以说,我这里没有境外公司的期权。我也给不了你股份。你找境外公司去要。到时候员工也没其他办法。公司赔点钱给员工了事了。

2、跟境外公司签订期权协议。此时,可以直接跟境外公司要股份。这些境外公司,按照当地的法律规定,是可以给员工发股份的。

法律纠纷的适用法律

如果出现了纠纷,适用哪个地区的法律?

在协议里面的术语是”司法管辖”。如果写着是,境外法院的排他性管辖,就是说,管辖权是外国公司,排他,意思是不允许用中国的法律来审判。这种情况出现纠纷,还要那个国家去起诉。要请当地的律师。耗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就比较大。手里是很小的股份,不是很值钱,那打官司的成本员工也耗不起,最后员工也会放弃了。

解决办法:所以员工要睁大眼睛看清楚,合同里面写着这份合同适应于哪个地区的法律。最好是写明白,有争议时在中国打官司。

举例

笔者恰好找到一个现实版的例子

海淀法院受理了原告刘先生与被告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快科技公司)劳动争议纠纷一案。该案系因美团股权激励计划引发的争议,与刘先生一同提起诉讼的还有三快科技公司的前员工包女士,二人诉请类似,均为离职后股票期权的行权事宜相关。

三快公司辩护的说明是这样的:

1、你告错人了。《股票期权授予通知》是与海外公司签订的。又不是三快公司签订的。海外公司与你又不存在劳动合同关系。

2、你应该找香港法院。《股票期权授予通知》及《股票期权授予协议》中载明管辖法院为香港法院,海淀法院没有管辖权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是如出一辙? 两个坑被踩着了。这个案子是最新看到的新闻,还在审判中,不知道结果。

4.9、避免白干:被公司收回期权的情况

有些员工干了8-9年,之前忍受着低薪、无偿加班,由于意外导致,协议中约定的所有的期权都没了,对此感到很无奈。找老板理论也没用,协议中明明写着那么个条款,怨谁。

所以,一定要注意合同中的条款,哪些情况公司可以收回期权。

比如协议里面写着:劳动合同解除后,公司有权收回所有期权。

笔者看资料提到,某某员工在A的期权,离职的时候,公司找了个理由以一元收回,理由之一就是“同业竞争”。

过错离职,通常公司以 1 元回购所有期权,你一夜就回到了解放前。

什么行为会被认定为“过错”,自己搞清楚就特别重要了。

员工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比如违反保密义务、违反竞业限制规定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公司取消、收回期权的理由。总之,合同要认真研究,必要时可以找一个律师帮自己看看,里面有哪些坑。付点咨询费就好。

笔者截了一个国内公司的期权合同(海外公司的合同是英文的)图

注意看笔者描红的部分。辞职、辞退、解雇,就直接解除了期权了。所以啊,哪怕你在公司辛苦干了n年,之前很多期权,但是一瞬间就没了。再强大的撕逼都抵不过一纸协议。

笔者认为,像上面的这样的期权合同确实是一个坑来着,明显是倾向于公司利益最大化。为什么这么说?如果老板想把你搞走,可以找很多的理由与你解雇劳动关系,根据合同中的约定,一旦劳动关系解除了,期权就失效了。

再比如,按照上面协议,可以说你业绩没达标啊,然后取消掉期权。这个业绩标准谁来定? 我定得很高,你肯定难实现,那么就达不了标了。

笔者认为,公平的期权协议需要写明白,若出现劳动关系解除时,员工如何行权,能够行权百分之多少。在里面约定。员工在公司干了多久,哪怕离职了,也要按照约定给予一定量的期权,既对离开的员工是安慰,对在职员工也吃个定心丸。

三、期权其他注意事项

3.1、行权资格不及时用就失效

为什么一些公司约定雇佣关系结束后,3个月内(90天)没有行驶期权,就被认为是无效呢?

既然是权利,那么就不能无限期,必须在指定日期内使用完这个权利。

就好比一些公司,当月的加班假期,必须当月用完,不用完就消掉了。一些手机的流量包,当月没有用完,下月就失效了。

所以离职后,赶紧申请行权。这个时候,就算公司没上市,也是可以的。表明了你的意愿。到时候纳入的是合同纠纷上去。

3.2、需了解股票的解禁期

原来是3块钱的低价,从公司内部认购了几千股股票。股票的市场价格是涨到了10块,自己能不能马上卖掉套现呢?不能。

如果我低价认购了几千股后,是不是可以离职了呢?

不行的。公司有个约定,叫做解禁期。

一般公司设置了一个解禁期。一般是两年。每年可以套现50%,两年可以套现完毕。如果干了一年后离开,那么也只能套现50%。

哇,本来有好的机会,也不敢跳槽离职,就是为了等到股票解禁啊。等了2年,好不容易熬到了股票解禁了,现在终于可以套现了呀。

但新情况来了:恰好这个时候股价跌幅很大。原来是3块钱买的,后面是涨到了20块钱一股,信心满满的。可是恰好解禁的时候,股价跌到了5块钱,那相当于只赚了2块钱。后面还要纳税的。如果你的股票份数比较少,比如就3千股,那么你赚到了3000*2=6000元。这6000元并不是完全拿到手的,还要纳个人所得税的。

『叁』 Uber将在下周初公布软银收购股票报价吗

据报道,知情人士称,打车应用Uber计划推进令软银集团成为公司大股东的交易,将在下周初向投资者披露软银在正式要约收购中的股票定价。

就在周二,Uber承认掩盖了一桩在2016年发生的数据泄露事件。该事件令5700万名用户和司机的数据泄露。这一披露促使全球政府启动了对数据泄露和Uber对此事处理方式的调查。

软银等计划直接向Uber投资10亿美元至12.5亿美元,然后从Uber现有投资者和员工手中收购最高17%的股份。Uber在周三表示,售股股东必须是美国监管部门认可的合格投资者,至少持有1万股Uber股票。

Uber目前估值为690亿美元,在风投支持的创业公司中估值最高。软银的10亿美元直接投资预计会维持这一估值,但是会以偏低的估值收购Uber员工和现有投资者的股票,很可能需要两周时间才能完成。

『肆』 攘外必先安内,Uber盛世危机注定难以善终

高管离职、内部骚扰事件、随意的涨价,Uber面临着盛世危机,情势依然很不容忽视,Uber创始人查尔韦斯·卡兰尼克的无限期休假则成为导火索,揭开了Uber的伤疤。

只有服务更好,才会有更多的市场空间,用户、司机才能更好地为平台服务。

笔者认为,Uber想要快速解决危机,很难,除非放下身段去向竞争对手学习。整合公司内部,同时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用户是指平台的使用者,包括司机和乘客,而不能以平台为要挟榨取司机的利益,否则Uber在危机之下将难以善终。

『伍』 uber有股票吗,股票代码是什么

Uber还没有上市。

Uber 的估值是 6000 万美元,虽然没有写清楚,但感觉是融资 1100 万美元之后。

我仔细看了一下这家公司的资料,很酷,是我最近一段时间里看过的最酷的公司之一。

为什么?有几点原因。

第一,市场巨大。你看着它是一个 app,其实它做的是一家出租车公司的生意。

美国的出租车也是有所谓的牌照的(medallion),就是说,如果你做的生意是“有人在路边招手,你停车搭载他,并收费”,你就需要牌照。这机制已经有 80 年了。

但 Uber 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用户是通过 iPhone 预定车辆的,并没有“在路边招手,你停车搭载他,并收费”,就不需要牌照。

如果能就此打造出一家全美的全新的出租车网络来,光这一点就很牛了。

第二,有独家技术。核心就是怎么能在一个城市里部署最少的车,能够最有效率的满足全城的需求。

这个算法的核心是所谓的 travelling-salesman problem。怎么能把无数个移动的点用最短的线串起来。

第三,有定价权。Uber 的出租车比普通出租车贵不少,但用户依然愿意付费,那说明解决了真实需求。

其实说白了,是它更市场化。很多时候,如果你打不到车又急需打车,你是愿意付更高价的,但传统的出租车生意做不到这点。Uber 甚至可以做到,一些高峰时期(比如演唱会、全城活动结束后)比它平时的价格更高,这样供需就更平衡了。

第四,有数据。能够通过后台统计全城的人流和车流。这个数据的持续积累,说不定变成什么。比如,可以卖给地产商。

有这几点,已经非常厉害了。可惜,中国暂时做不出这样的公司来。

『陆』 uber股价是多少

2020年4月4日,Uber的股价为22.03美元,总市值为380.52亿。

公司介绍

Uber(Uber Technologies,Inc.)中文译作“优步”,是一家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Uber在2009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辍学生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和好友加勒特·坎普(Garrett Camp)创立。

因旗下同名打车APP而名声大噪。Uber目前已经进入中国大陆的60余座城市,并在全球范围内覆盖了70多个国家的400余座城市。

(6)Uber上市前中国员工股票扩展阅读

市值估计

2010年下半,优步获得加州硅谷一群超级天使投资者的创业投资资金挹注。

2011年下半,优步再次从多位投资者处获得了3,200万美元的资金,投资者包括高盛、Menlo Ventures和杰佛瑞·贝佐斯等,这让优步获得的总创投资金达到4,950万美元。

2014年6月,优步宣布在新一回的募资活动中获得12亿美元的投资,公司约价值182亿美元。

2016年6月2日,优步宣布获得沙特主权财富基金35亿美元投资,G轮融资前估值625亿美元。

『柒』 Airbnb:最坎坷的独角兽在掌声中上市

一个月前,Airbnb正式提交招股书。在当天的远程全员大会上,三个创始人回忆起创业经历,CEO Brian Chesky几近落泪。

“Brian,你还记得13年前的夜晚么,当我飞到旧金山来到你的出租屋,听你在沙发上激动的说,也许我应该搬过来住并一起搞点什么。当时我们谁会想到会走到现在。”创始人之一的Joe Gebbia说。他回忆起11年前,三人到处融资,到处碰壁,多次启动项目却多次失败时,曾经在拉斯维加斯看到一座漂亮的办公楼。“我们当时简直太羡慕了,当时只希望以后我们也能有这么好的办公地点。”

而美国时间本周四,Airbnb拥有的早已不只是漂亮的办公楼,还有公开交易首日就暴涨的股价,以及在全球独角兽公司群体中更难能可贵的从危机中存活下来并完成盈利救赎的经历。

12月10日,Airbnb股价开盘直接飙升到146美金/股,比IPO发行价68美金翻倍还多。公司目前稀释后市值超千亿美金。其上市后代号为ABNB。

发行日当日,股价最高飙升到164美金。交易首日收盘价略有下跌,收于144美金/股。

而半年前,意外经历新冠疫情、被迫裁员时,Airbnb的股价估测仅为30美金/股,甚至不得不借贷10亿美金维持生计。

“这个数字我也是第一次听到。”Airbnb CEO Brian Chesky在今天公开交易前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股价可能翻倍到139美金对他来说也非常意外。

“嗯,那是,那是,我,当我们,在今年4月融资的时候,你知道的,那是一笔金融借贷。当时他们给我的价格是30美金一股。所以,我,我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 在接受采访时,Brian罕见地开始结巴。

回忆起过去一年艰难上市的过程,Brian不禁发出感叹。

如果说前两天Doordash的上市显得“生而逢时”,那Airbnb的状况正相反。

去年在Uber、Lyft、Pinterest和Zoom那一拨独角兽上市后,Airbnb首次对外表示已经有上市计划。不过,由于各种原因,Airbnb最终延后了上市计划。糟糕的是,今年赶上新冠疫情,Airbnb的租房业务受到巨大打击,不得不再次延后上市计划。

在疫情最严重的今年二季度中,Airbnb允许用户大量取消订单获得用户好感。但这对于Airbnb来说是巨大的收入损失。当季度收入仅为3.378亿美金,相对比去年同期下降72%。 同样是这个糟糕的季度,Airbnb的亏损高达5.75亿美金,去年同期仅为2.97亿美金。

之后,Airbnb不得不宣布通过裁员截流的方式“过冬”。整个大裁员过程中,有2000名员工在疫情期间离职,占总员工数量的1/4。

不过,这次裁员并没有影响Airbnb的品牌形象。相反的,其补偿4个月薪水且股票照发的优渥遣散福利以及相对人性化的裁员流程让人们对这家公司的评价颇高。

根据当时的福利,被裁员员工都可以拿到5月25日前的股票, 入职不到一年的,将按照一年来兑现。

在裁员当日,Brian 对外表示,他们不得已,在资本市场筹集了20亿美金的资金“过冬”。

除了10亿美金融资外,这笔“过冬”钱还包含Airbnb在疫情期间获得的一笔10亿美金借贷。但这笔包含“优先留置权”条款的高利率借贷却对Airbnb并不友好。根据路透社的报道,参与借贷的Silver Lake和Sixth Street获得的认股权证将可以以180亿美金的估值行权,远远低于3月Airbnb内部估值的260亿美金,更比今天上市后的市值低了800多亿美金。

也就是这时,Brian被告知上市单股估价为30美金/股。

在最糟糕的月份中,Airbnb一度考虑过放弃一般意义上的公开交易上市,改走门槛更低的直接上市流程(Direct Listing),甚至是SPAC(特别并购上市)。

但到今年第三季度,经过一系列自救后,这家公司重新看到了“曙光”。大幅降低成本后,其再次盈利,利润为2.193亿美金。

Airbnb 就势在8月递交了上市招股书。

Airbnb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这个季度中,得益于相应居家令的在家办公,美国本土的短途 旅游 订单量大幅回弹,占总订单量大约一半,而且租客的停留时间也有明显增长。

漫长的黑夜看似终于过去,Airbnb终于迎来让早期员工苦熬12年的上市敲钟,并且获得了翻倍的超高开盘股价。

相对比大多数硅谷共享经济创业公司来说,Airbnb的良心企业名号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在对待员工这点上。

而这一点也在这次上市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相对比大多数上市公司为维持股价对员工实行180天禁售期,Airbnb独树一帜地对员工推出了非常利好的抛售制度:员工可以在上市后前7天内,最多抛售15%的个人股票。

这样算下来,哪怕之后股价下跌,每一位Airbnb员工也可以至少享受一部分财富自由的快乐。

至于在Airbnb工作的华人工程师到底能够在上市过程中获益多少,硅谷著名的华人工程师论坛一亩三分地给出了范例。

一位2019年加入Airbnb的L6级别前端工程师,股票收益大概在200万美金左右。

一位2016年7月加入Airbnb的L5级工程师,股票收益大约在250万美金左右。

两者年份相差较远,收益却相差不大,除了因为工程师级别有别,也很大程度上由于Airbnb在2015年的E轮融资估值255亿美金之后,整体估值并没有一路走高。

除了对员工良心外,Airbnb在这次上市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房东”也有着诸多优先入市购买的优惠政策。 如果按照IPO价格68美金购入,单日股票收益可以说相当可观。 相对比Uber、Doordash等上市公司上市,让司机、送餐员毫无参与感,Airbnb又赢得了一大波好感。

2016年开始就在Airbnb上做短租房东的Travis Schurr在Airbnb上市前获得提前购买资格,以68美金的IPO价格“无脑”购入最大额度200股。今天上市后,他的单日获益高达15000美金。

不过,大部分盯着大盘准备入市“捞一把”的股民却在今日上市过程中难以获得收益。公开交易开始时,股价就已经攀升到146美金,最终以144美金收盘。

相对比Uber、Lyft等共享经济独角兽上市一年后仍然无法盈利,Airbnb则在疫情前有着不错的收入甚至是偶尔盈利的记录。

2017年,Airbnb收入26亿美金,实现了其首次年度盈利,盈利额为9300万美金。

2018年,Airbnb收入38亿美金,实现了连续第二年盈利。具体盈利数字并未对外公开。

但由于高涨的开支,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Airbnb在前三个季度亏损3.2亿美金。

2020年遭遇疫情,前两个季度大幅度亏损。但到了第三季度,经过缩减开支和裁员,公司再次实现季度盈利, 盈利额超过2亿美金。

当一些分析师分外看好Airbnb,另外一批人却对它的未来有着担忧,其中最大的担忧来自于新冠疫情。

相对于今年年初,大部分人预判疫情可能影响一两个月,到目前看起来无休无止的蔓延。只要疫情无法结束,Airbnb很可能就很难从困难中得到喘息。

不过,大多数华尔街分析师认为,一旦疫情结束,它未来的发展还是非常被看好的。

在疫情的极端环境下完成自救,以及过程中体现出的“良心”,都让Airbnb的上市不像其他几个共享经济明星那样被批评质疑包围,但这些掌声最终会逐渐退去,到时候能否在资本市场继续受到热捧,还是要看Airbnb真正的经营能力,它的路才刚刚开始。

『捌』 全球疫情下的优步该何去何从

5月18日,Uber公司继上一轮的裁员计划后,再次裁员3000人,并表示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关闭几十家办公室,以及多个附带项目,包括其孵化器、AI实验室和名为Uber Works的求职服务。
本月初,优步公司的客户服务负责人鲁芬·查韦洛女士,召开了一次视频会议,虽然只有3分钟的时间,但却让3500人瞬间丢掉了饭碗,成为了失业者。在会议中,查韦洛女士告诉员工们说:“没有人想要接到这样的电话,但今天将是您在优步工作的最后一天。”

很委婉,但也相当残酷,一个月内,优步的两轮裁员总数高达6700人,相当于员工总数的2%。更让人心灰意冷的是,Uber发言人还表示,我们有可能在未来继续裁员。
雪上加霜
可以很确切的说,优步的此番裁员,与当前全球严峻的疫情形势不无关系。UBER管理层曾在2020年2月财报发布会的电话会上称:“有望在今年年底首次实现季度盈利”,但恐怕他做梦也没想到疫情的全球蔓延,会为之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5月20日6时左右,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4,881,619例,累计死亡322,457例。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并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各国逐渐推进重启,美国放松限制措施后,多个州上周新增病例现最大增幅。截至目前,美国累计确诊1524107例,累计死亡91661例。与前一日数据相比,美国新增确诊病例19721例,新增死亡病例1467例。
随着美国多州开始放松为遏制新冠病毒传播而在早前实施的限制措施,5个州的新冠肺炎新增病例在上周达到了疫情以来的最大增幅。尽管在美地区没有严格的限制措施,但足不出户的美国人仍然让网约车业务近乎停滞。
2020年3月,UBER便承认,疫情可能对公司业务构成重大风险。同月,为了减少冠状病毒的传播,UBER暂停在美国和加拿大提供拼车服务。随后,其“难兄难弟”LYFT来福网约车公司也宣布暂停北美地区的多人拼车服务。

根据IBM商业价值研究所今年4月对2.5万美国成年人的调查数据显示,其中超过一半的成年受访者都表示,在疫情过后,他们也将减少或完全停用叫车服务。这一调查的数据显示,一些城市4月的出行需求下降了80%。
UBER在美国的订单量也是大幅下降,CEO达拉·科斯罗萨西表示:“订单总量在一些疫情严峻的城市已经遭受了高达70%的损失。”
“我们正在考虑多种可能性,优化公司的每一项成本,包括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我们希望变得高效,行动迅速,尽可能多地留住我们的优秀人才,并以尊严、支持和尊重对待每一个员工。”这位CEO在备忘录中承认了裁员计划的痛苦:“像这样的日子是残酷的。”

由于疫情对业务影响的不确定性,优步已经撤回了全年业绩目标,并搁置了在明年年底前实现首个经调整后盈利的承诺。
事实上,暂且抛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第一季度,优步已经连续亏损了7个季度,2018年优步亏损79亿美元,2019年净亏85亿美元。疫情的影响对优步来说,真的是雪上加霜。
孙正义的心头刺
持续亏损的优步让投资人孙正义焦虑不已,优步已经从曾经的心头肉成为了孙正义的心头刺。
就在一年前,孙正义放出豪言:今后每隔2到3年,就完成一期新的规模在千亿美元以上的基金募集。这位62岁的软银集团掌门人给这批基金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愿景基金” ,计划中每一支千亿美元的规模,承载了他对未来科技生活的伟大构想。
今年4月份,愿景基金披露投资业绩巨亏170亿美元时,孙正义不得不承认:未来或许再也没有愿景基金了。
业绩显示,2019财年,软银旗下愿景基金及其他所管理基金的投资收益为1.3万亿日元,2020财年投资收益为-1.8万亿日元,业绩下滑238%。
从愿景基金所投项目的具体行业来看,孙正义将重金押注在交通、物流以及前沿科技相关领域,共33笔投资,总投资额高达439亿美元,占到全部投资额的近60%,然而这些板块也正是导致愿景基金巨亏的最主要原因。

从具体的投资项目盈亏来看,对Uber和WeWork这两家公司的投资损失,占到了全部投资损失的一半有余,其中愿景基金持有的Uber的股权价值已经减少了5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0亿。
一直以来,软银对于优步的发展可以说是“保驾护航”,优步能有如此大的精力和毅力持续不断地开拓新市场,甚至布局未来空中出行,软银的投资功不可没。
几年时间,软银前后向优步投资逾百亿美元,但是自从2019年5月优步IPO后,优步的市值和股价就在不断下跌,让孙正义头疼不已。
优步在IPO首日,股价就下挫5%,而如今优步的股价更是仅为27.99美元,较45美元的上市价相差甚远。孙正义期待的优步股票大涨特涨,没有发生。值得一提的是,高管和创始人们的减持也让孙正义心寒。

2020年5月19日,优步公告披露公司内部人交易情况,公司高管Ceremony Glen、Hazelbaker Jill、Krishnamurthy Nikki于2020年5月16日净卖出2006.00股。
去年年底,Uber优步创始人兼前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在持续、密集的多次减持后,已经将手中的公司股票抛售一空,总共套现超过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5亿元),从此彻底离去。而另一位创始人加勒特·坎普(Garrett Camp)也抛售了大约2000万美元的股票。
孙正义也不得不承认:“我在投资的判断上出了问题,目前正在深刻地反省自己。”
优步的自救
与美国相比,随着中国对疫情的有效防控,国内网约车市场呈现快速反弹态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相比去年同期,网约车市场已恢复至6成,且一线和超一线城市恢复较快,网约车仍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出行工具之一。

上述报告还显示,用户规模方面,截至2020年3月,国内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62亿,占网民整体的40.1%。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城市暂停了网约车运营服务。在疫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停运,多家网约车平台组织司机为医生病患接送和特殊服务保障提供运力支持。中长期来看,网约车用户规模将恢复性增长。
没有社会环境背书,在美国生长的优步除了裁员断臂求生外,更多的只能依靠自己。
5月12日晚间,彭博报道称优步计划收购美国外卖平台GrubHub,消息传出后两家公司股价直线拉升,优步一度涨超7%,最终收涨约2%。而Grubhub则收涨29%。并且在大盘本周累计跌超2%的情况下,优步的股价仍保持稳定,当周跌幅不足1%。可以看出来资本市场十分看好这次的收购。

5月初,优步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营收35.4亿美元,亏损达到29亿美元(约合206亿元)。出乎意料的是,其外卖平台优步Eats的业务量却在疫情之下实现了逆势增长,营收为8.19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53%。
由于疫情导致传统叫车业务需求暴跌,Uber宣布将推出分别名为Uber Connect和Uber Direct的服务,都将专注于递送物品。曾经的外卖业务Uber Eats,也开始从单纯提供送餐,转向同时向消费者供应超市代购服务。
这些年来国内兴起的外卖配送服务,让国内外的很多企业也是非常眼红的,毕竟付出人力成本就能够拥有更多的用户增长,确实是可以接受。而我们都知道滴滴现如今也是推出了司机跑腿的业务,旨在为签约司机提供更多的额外营收,也能够进一步为滴滴笼络到更多的用户群体,优步目前同样也是在效仿滴滴的这一做法的。

为了给自己赢得更多的自救时间,优步现如今正在和各地的商业以及超市合作开发外送业务。现如今大部分民众都在家,自己隔离食品以及药品和清洁产品,确实是比较稀缺的,在西班牙优步将会为15个城市的居民提供相应的送货服务,而在法国,优步则直接和超市巨头家乐福达成了相应的配送协议,在印度优步也有着多家合作商。
现在国外超市的线上订单是在不断增长过程当中的,优步的这一措施能够解决配送员人力短缺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优步赢得更多的营收,确实是一举两得。

曾经在中国市场溃败后,面对滴滴在全球化市场上的布局和攻势,优步网约车全球龙头老大的地位正在摇摇欲坠,此番疫情是否会成为压垮优步的最后一根稻草?
文/ALTTT
?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热点内容
为什么股价没变市值越来越高 发布:2025-01-12 18:49:19 浏览:891
悦达投资股票吧 发布:2025-01-12 18:46:46 浏览:93
怎么买理财书不用抢 发布:2025-01-12 18:37:26 浏览:513
南京开户的股票软件叫什么影响吗 发布:2025-01-12 18:29:48 浏览:470
0pp0a33手机股票软件安装 发布:2025-01-12 18:25:40 浏览:354
股票交易一级过户费 发布:2025-01-12 18:18:48 浏览:51
金融保险学位和会计职称哪个好 发布:2025-01-12 18:17:48 浏览:469
沪深股票交易费用咨询 发布:2025-01-12 18:11:28 浏览:9
长期股票投资心得体会 发布:2025-01-12 18:05:46 浏览:639
如何定义货币本质 发布:2025-01-12 17:57:00 浏览:606